×

6以内减法教案六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规范的编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写教案课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目标。

2. 教学重点:列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或学习的内容。

3. 教学难点:指出本节课可能会引起学生困惑或难以理解的地方。

4. 教学内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环节,依次列出需要教授的知识、技能和活动。

5.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练习、小组合作等。

6.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教学环节的步骤和顺序,包括引入、讲解、练习、总结等。

7. 教学资源:列出本节课需要使用的教具、多媒体设备或其他教学资源。

8. 评价方式:设计适合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等。

9. 教学延伸:提供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延伸学习资源或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

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要求,以便帮助老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疑问,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不断更新相关信息。

6以内减法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算式的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到知识系统整理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和提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体系

1.课件出示下面的八道算式。

72+6

82-40

41-7

14+50

38+27

30-16

36+19

59-46

仔细观察上面的题目,回忆是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算式的感知,激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欲望,并让学生初步回忆这一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1.分类整理算式。

(1)将上面的8个算式进行分类整理,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分类方法的预设:

方法一:

加法:72+6 14+50 38+27 36+19

减法: 82-40 41-7 30-16 59-46

方法二:

(3)比较分法,确定研究方法二的分法。

2.复习100以内加法(二)

(1)学生独立完成加法的4个算式,同时指定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重点说明: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复习100以内减法(二)

(1)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4个算式,同时指定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重点说明: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4.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中的第1题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定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进行评价。

5.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29+35+9=

97-25-47=

75-46+31=

48+26-39=

53-(9+37)=

(2)先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并用笔画出先算的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运算顺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

(4)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每道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复习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①校园里有33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7棵。 柳树有多少棵?

②校园里有33棵杨树,松树比杨树少17棵。松树有多少棵?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各自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5)根据第(2)题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松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借助算式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100以内加法、100以内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认识

1.排队

根据每个算式的结果,将下面的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示学生:先计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再进行大小比较。)

11+18

37+28

42-10

24-19

83-67

2.投篮

小白兔拿着27号球,要投入计算结果是27的篮中。请你帮小白兔找出合适的篮。

提示:先计算,再连线。

3.想一想,算一算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应先从什么位填起?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小明家种了8行苹果树,每行9棵,小明家种的苹果树比小红多15棵,小红种了多少棵苹果树?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提示学生:千万不要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一定要比一比再来列算式。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6以内减法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2、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探索新知。

1、介绍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书15页内容)

2、教学例1。bIJiaoGaO.cOm

(1)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98、爬行类25。

(2)列出算式。

①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②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③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④讲评:个位相加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小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十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小1。

⑤同桌相互检查。(口述算法)

(2)试一试。

5+5+1=

8+5=

6+7=

9+9=

6+4+4=

提问学生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6以内减法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习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利用20以内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意,选择相对应的信息解决问题,能根据情境中数量关系分辨出多余条件,排除多余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干扰。利用实际操作、分析理解,突出画图策略,解决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学生已知经验为起点,激起兴趣激发思考,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展开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注重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进一步体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价值。

教学目标

1.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熟悉用画图方法解题的策略。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图片。

教学重点:

会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根据情境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经验

(课件出示)复习题

教师:小猴子吃桃子。观察这幅图,你了解那些信息?问题是什么?“还剩几个”怎样解答呢?

自主列式解答。指名回答,个别评价,促进交流。

教师:解答正确吗?指名回答。

师生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今天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

(一)理解图意,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

教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课件出示各信息:

1.有16人来踢球,

2.现在来了9人,

3.我们队踢进了4个,

4.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条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尝试列式,引发矛盾冲突

教师:你觉得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想法列出算式,教师板书。可能会出现:

16-9 16-4 16-9-4

教师:哪种算式是正确的?

(三)分析题意,筛选信息

师生合作,利用多种方式,逐一分析算式。

1.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相关条件读一读。初步判断哪个条件与问题没有关系。

2.摆一摆 。利用信息条,进行重组

(1)16-9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2)16-4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3)16-9-4这个算式表示“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引导学生发现: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人数有关,与踢进的球没有关系。

师生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处,是多余条件。

3.圈一圈。把多余条件圈起来,将有用的条件和问题完整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图提取信息,尝试列式 引发思考。初步感知解决问题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解决问题的条件,明确与问题无关的条件是多余条件。】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画图策略,深化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到的条件和问题,除了用文字表示,还能用什么方式让大家看到很清楚?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直观画图的方式表示。同伴合作,设计画图表示方法。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呈现不同的画图策略,可能会有:

如果有错误的画图,可根据生成资源进行分析讲解。

教师:根据图,用什么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明确条件后,再次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图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问题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减法的意义,同时为列式计算提供表象支撑。】

2.列式计算,建构意义

分析图中表示各部分的表示的意思,明确数量关系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你能看懂这些图吗?画图帮助我们分析题目的意思,现在解决“还有几人没来”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个别提问,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全班交流。检查单位,口述答语等,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3.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1)验证结果

教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用加法验证,7+9=16(人),

语言表述:没来的7人加上 现在来的9人,一共有16人。

在表述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利用加法的检验的意识来分析,都予以肯定

(2)回顾步骤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分析信息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是不是所有的条件都与解决的问题有关?

教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师生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要先通过看图或看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分析清楚哪些条件与文图有关,通过画图,或操作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列出算式;最好要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验证与反思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升华认识

(一)教材第20页“做一做”。

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二)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

此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学生练习,同伴互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选择2道习题都是教材上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思考,脱离直观画图或操作,具体到抽象,掌握这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解决问题的数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会分析解决的?

教学问题诊断:

画图中如果发现错误的图意,教师该如何处理?

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把与问题有关的条件表示出来,可能有学生不是很清楚该用什么方式,迟迟不能下笔;还有的学生会直接画出左边有9人,右边有7人,一共有16人,没有问题体现……,如果仅仅是抓住这样资源进行分析讲解,也许会有部分学生能明白进行修改(在老师辅导下修改),但是花费的时间影响后面环节正常教授,影响既定的目标。

6以内减法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教师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

①在解决问题中进行估算。教师在引入主题,展会讨论,巩固练习等五一节上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如收集矿泉水瓶,乘火车和乘飞机,购物,看书等。以生活化的情境为载体,以估算为内容,把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和估算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②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想出来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估算时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如在估算“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时,学生就想出了多种合理的估算方法,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看出他们理解了估算,懂得运用估算。

③发展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流利的数学表达能促进更广阔的数学思考。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估算过程。学生在表达中加深了对估算过程的印象,对估算理解也更准确。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③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第98、100页采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矿泉水瓶能再利用吗?矿泉水瓶是塑料做成的,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进行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一班一个月来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电脑展示例题5;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根据统计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量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教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

a.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b.第四周比第三周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c.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第三个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

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a.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么列式?

板书:192+219=

师:不计算,估一估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作出预测和解释。

6以内减法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312405819

2.口算。

400+500300+400600+200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

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

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10、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6以内减法教案 篇6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材第23、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

黄色、红色花片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学校每周三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

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想知道什么啊?

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自主探究

师: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就是在一班的基础上多加3面小红旗,也就是12+3=15(面)。

生2: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说二班比12面再多3面,就是12+3=15(面)。

生3:我觉得“二班比一班多”是关键,因为只要二班的多,那就要在一班的基础上加上多出的部分。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摆12个黄色的花片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然后我们用红色的花片表示二班的小红旗数。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摆红色花片的时候就要比黄色的多摆出3个,那么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要用加法,也就是12+3=15(面)。同学们,自己一边说一边再摆一遍试试。

学生尝试操作讲解,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试试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说说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说清想法: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4面,就是比12少4,即12-4=8(面)。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猜猜我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B类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2)裤子比裙子便宜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8-29=2978-59=1965-26=39

B类:(1)50-37=13(元)答:上衣比裤子贵13元。

(2)65-37=28(元)答:裤子比裙子便宜28元。

(3)答案不唯一,如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元?50+37=87(元)

教材习题

第24页“做一做”

鸡蛋:25+8=33(个)鹅蛋:25-12=13(个)答:鸡蛋有33个,鹅蛋有13个。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5056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