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民族观后感合集9篇

民族观后感 2024-01-18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最新民族观后感合集9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民族观后感【篇1】

尤来、张嘎等小英雄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他们也很佩服。但你知道吗,抗日战争时期,浙东三北地区也有一位积极的抗日英雄。他就是杨来西。在《民族之魂---浙东敌后抗日故事》这套书中写到小来西原是上海的一个流浪儿,他的家人都被日本鬼子杀了,他背负着国仇家恨,跟着抗日武装新四军浙东游击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战争中,小来西巧妙地围着敌人转,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照顾伤员,给伤员搞给养。有一次,在给伤员送鸡蛋的路上,他遇到了鬼魂和伪军。在敌人的威胁下,他勇敢地与鬼魂一起跳下悬崖,光荣地死去。

望着书中小西来的画片,望着他那瘦小的身子,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记得四年前的我,刚读幼儿园不久,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得了一种慢性病,每天与床为伍,甚至连简单几步路对我来说也可能成为无法跨域的能力障碍。最难受的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要给下半身套架子,把脚固定住,可就这样艰难的睡觉方式,我从不吵闹。我常安慰自己“我的脚一定会好的!

”“我一定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正常走路的。”

我是个强壮的男孩。我很早就开始自学读书了。除了读书,我还请爷爷教我下棋和打牌。每次家里的楼下传来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我心里是很羡慕呀,可为了不让爸爸妈妈伤心,我从不在大人面前流露出什么,更不吵着要出去。

这个时候,我要和自己下棋。我相信上帝会给我一个好机会。在这个机会到来之前,我会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

小学,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虽然我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比其他学生少,但我从不因为生病而耽误学习。在学校里,我会主动帮助同学;学校有活动。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班级做出贡献。

我从没把自己当作特殊生来看。这样没下地走路整整三年了,可我总是脸带笑容地面对所有的人。我知道只有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才会对我微笑。

在我们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可以走下地面。我太高兴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与小来西相比,我很快乐。我生活在一个新的社会。但我和他一样勇敢坚强。面对敌人,小来西不怕牺牲。他没有留下一座**或一座坟墓或一块墓碑,但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座纪念碑。

面对病魔,我乐观与坚强的生活,要告诉所有的人,磨难是把双刃剑,它摧残意志薄弱者,却也能让坚强者获得更多的能力去。虽然人的命运受制于外界的种种因素,但只要内心真诚,未来就会光明。而这些,只有懂得“幸福里浸着苦涩的人”才会明白。

民族观后感【篇2】

xx年8月份读了安东尼•D.史密斯写的《民族认同》一书。他在本书中提出非常有趣的一些概念或者是理论,例如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认同的构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类型等等。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概念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想。每当读到西方学者写的经典著作时,我就无不感叹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而在现代国内学术界中为何没有产生这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和大师的疑问总是油然而生,我们也许需要积累、也许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两样东西,那就是时间和实践。对于学术成果而言时间是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因此我们无法干预其发展的大体方向,所以只能等待,等待学术成果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刻。而实践对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产物。我们除了等待时间和积累成果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想法的不成熟、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每个人都要埋头苦干,拥有把想法敢于实践的勇气和信心的话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言中国学术的希望在于实践,再微小的行为也好于死在胚胎中的伟大思想。当这种改变从一个人增长到一定数量的人时,也许就能推动整个学术界前进的脚步。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关于我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点感想,下面将回到《民族认同》这本书的讨论。

一、民族是现代的概念

安东尼•D.史密斯关于“民族是现代的”观点是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他的一切关于民族的观点都将围绕着它论述,而且其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民族是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交流背景,它赋予个体行为某种群体性意义。例如,某个游牧民族的个体擅长骑马的话,在别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他的骑马行为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意义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必备技能之一,也就是外人对游牧民族的标签式认识使某些个体的行为理解成理所当然。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好,北方少数民族的酒量好等。当我们见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汉族学生或者是不会喝酒的北方少数民族学生时就会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总想知道这种“特殊现象”存在的原因。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也许有些人就是不爱学习、有些人就是不爱喝酒而已。从主体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是民族背景赋予个体行为某种集体性行为意义的结果,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标签化认识的结果。这种民族背景源自于共同的文化信仰、祖先历史、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以前就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此前我们称其为宗族、部落、族裔和族群。那么民族与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的自治和地理环境的界限,二者有时成为民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类似的观点在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认同》一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写道:“只有通过自治,民族及其成员才能够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实现自我。自治是每个民族主义者的目标。”(96页)我把民族形成过程中政治制度的自治化和地理环境的界限化趋势统称为民族的政治化,它必然的造成了民族的功利性。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化和功利性。

现代民族的政治化主要从群体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个体的监控、支配、甚至是惩罚,而功利性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对民族的消费和利用。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化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实现和巩固其政治化的目的;一是实行层级管理,它不同于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官僚体系),因为前者各层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是靠相对主体民族而存在的亚民族的规模、文化和现代政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有些国家建构了国族,国族下面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内部又划分不同亚民族。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国族是组成它的各个民族的上级领导组织,这种层级管理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有效的调整不同主体对民族的不同层次的认同。例如,个体在家族中的民族认同是亚民族,而他走出民族传统领地时他的民族认同是组成国族的某个特定民族,而他走出国界时他的民族认同就变为国族。其中民族认同的说法是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然而从客体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民族背景。二是热爱民族的教育和宣传,它通过大众传媒、权威机构和学校引导个体热爱自己的民族。如果他表现出不尊重自己民族的话,很容易受到整个民族的排斥和惩罚。因此个体要时时刻刻通过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和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论来表达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我称此类行为和现象为“民族正确”,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政治正确”和“文化正确”的色彩。它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团结,从而提高抵抗外来因素的冲击。但是“民族正确”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它容易禁锢个体的思想,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缺乏创新的活力。

其次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性特征。如前文所述,民族的功利性特征主要是从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现象。个体对民族的利用和消费最主要的手段是脱离民族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要么夸大或贬低民族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但这种夸大和贬低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脱离民族实际发展现状的本质。例如,有些人依托民族地区优势虚假迎合政治宣传,把自身关于民族研究的成果包装的金光闪闪,从而获得了公众的支持。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泡沫,因为它没有追求真理的角度出发做学术研究,更没有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所以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任由此类现象蔓延下去的话容易导致扎根于民族之中默默无闻地做研究的学者们的“消声”,甚至是“消失”。本文中提到的“消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代表了真正做学术研究时所需要的消声,因为只有在自己做到消声的前提下才能与周围环境形成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在学术方面做到宁静致远。第二层含义代表了自我保护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横行的时代里自身学术思想还未足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消声的状态下韬光养晦可以避免社会发展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干扰。第三层含义是代表了厌世式的沉默,因为学术泡沫使某些观点一家独大后长期排挤其他的学术思想,而站在真理和真实这边的学术思想往往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在一些人用消声的方式表达了厌世式的沉默。在上文中提到的消声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话,就会造成某些人的“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指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绝望和放弃。由此可见在本文中提到的“消失”主要是指个体灵魂(体验和感受)、良知和思想的消失。

二、民族与宗教

安东尼•D.史密斯在《民族认同》一书中写道:“民族是一个被命名的人口总体,它的成员共享一块历史性的领土,拥有共同的神话、历史记忆和大众性公共文化,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共享一套对所有成员都适用的一般性法律权利与义务。”(52页)从他对民族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一定数量的人口、领土、神话、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几个要素。其中神话体系中演化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是宗教,各个民族中形成的不同宗教又经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分化后发展成当今世界的四大宗教体系。宗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到现在为止有些宗教是跨越不同的民族和种族,而有些民族内部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这种彼此间渗透的局面造就了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的“族裔——宗教”共同体。在这本中看到“族裔——宗教”共同体概念之前我对民族和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它随着现代化(例如,全球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持续推进,将会逐渐发生解体。但宗教不一样,它的产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因此只要科学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然而我现在关于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观点也许发生了改变,那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只要科学存在的情况下宗教就会存在,而宗教存在的前提下民族绝不会消亡。

民族观后感【篇3】

读《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感

今天我读了《民族英雄戚继光》,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建功浙东。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最初的地区是长江下游。

不久,他们的掠夺范围逐渐扩大到宁波和浙江绍兴。嘉靖三十七年春,戚继光明知明军在这一带实力强大,甚至冤枉日寇,便南下。嘉靖三十八年四月间,有数千倭寇偷袭台州和温州,台州一府六县同时告警,特别是临海县的桃

被日本人包围了一个多月,外国交通中断,整个城市陷入危险之中。

戚继光听到桃子被包围的消息,立即带队向桃子推进。当晚,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好方案,分配给战士们。第一天一早,大胜了倭寇,倭寇们一次大败,被烧死,溺水死的有不少人。

过了两天,戚继光又接到情报,说有三千倭寇袭击临海县的海门卫,他立即领兵冒雨赶到海门,到海门已是人困马乏。他同谭纶会师。战士们连续作战,辛苦至极。

不聊,这天半夜时分,几百名倭寇悄悄摸到海门城下,准备偷袭被发现了。戚继光被喊声惊醒,连忙上马,挥手**冲出营地。将士见主帅来,人人振奋,纷纷跃上城楼,同敌人斯杀。

谭论也亲自率卫士登城督战。经过一场激战,终于将登城之敌全部消灭。

一连几天大雨不住,明军无法出战。戚继光想了一个好主意能把倭寇杀了。按计划行动,最后许多倭寇被赶入海中淹死,余敌纷纷扔下**投降。

紧接着,戚继光又会和各路明军把温州一带的倭寇,已风势把他们驱逐到海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戚继光驰骋在浙东日军前线,屡屡建功立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倭寇残害人民实在是令人气愤。戚继光是那么伟大,那么勇敢,为人民除害,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英雄。

民族观后感【篇4】

今天,看到着名画家华君武的一幅《假文盲》的漫画,使我感触很深。这部漫画以其对社会上文化水平高、道德水平低的人的有力抨击,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的极端利己主义。

一天晚上,在路边,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拿着几袋东西站在上面。寒风凛冽,天色阴沉,车站上的“母子上车处”显得十分显眼。母亲望了一下,咦?

母子俩上车的地方怎么会有四个大男人呢?难道他们不识字吗?可是看他们绅士道衣冠楚楚的衣着打扮,怎么也不像一个文盲呀!

母亲瞧了瞧他们,排最前头的那位大爷,胖墩墩的,穿着笔挺的大衣。他眯缝着双眼微微一抬,又耷拉下眼皮,没有丝毫反应。看看第二个人,戴着军帽,穿着军装,双手插在口袋里,直视前方,好像没有其他人。

第三位,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十分时髦的帽子,闭着双眼,嘴角向下撇,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再瞅瞅最后一个人,简直无法形容。大个子,大皮衣,再加上一个大口罩,真是滑稽可笑。

母亲提着嗓门儿,大声说:“难道你们不识字吗?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呀!”可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时候,车来了。那几个男人一窝蜂地冲到车上。母亲看了看车里挤得满满的人群,又看了看怀里冷得发抖的孩子,年轻的母亲只好无奈地站在旁边,等待着下一班车的来临。

英国的弗o培根先生讲过:“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图中的那几个男人真的不识字吗?

他们装聋作哑,面对寒风中的母子熟视无睹,毫无怜悯之心,真是让人痛心啊!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这些人明明认识字,为什么要装成文盲呢?

他们早就忘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了吗?

我要在这儿呼吁:让这样的”假文盲“消失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广州市十三中初二周美君

民族观后感【篇5】

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因为那自然环境非常好,有古老的铜钟,摇摇晃晃的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还有小鸟、蝴蝶、猴子和山狸等一大群动物当朋友,茂盛的植物使空气十分清新。所以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

我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儿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会有许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民族服装、语言和习惯,那一定很有趣。因为前两大原因,所以我喜欢民族小学。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认识了很多民族,这所民族小学虽然古老却很美丽同学们非常喜欢他们的学校,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玩儿的也招来了很多小动物。古老的铜钟挂在高高的大青树下,那里的空气很好。

今天,我们学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那里的小学生是来自不同的民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我很喜欢那所小学,课文了写了那里风景优美,而且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有很好听。

我觉得课文里的同学们上课很认真,而且下课又过的很快乐。

民族观后感【篇6】

以下是订婚网小编整理的我国小学读后感受。欢迎阅读。更多的我们民族小学的课外阅读请****民族小学的课外阅读圈。

今年我上三年级了,《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三年级语文里的第一课,我们开心地跟老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说课文写的很美,要求我们把第

1、 在背诵完这三个自然段落后,我很快就学会了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那里有花有草有山林,校园里有小鸟欢唱,有蝴蝶,还有猴子、山狸、松鼠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呢,真好!我们的学校没有山,学校里的树都是人工培育的,没有动物跟我们玩。

民族小学在乡村,十分安静。我们学校在城里。外面的路上有很多车。他们经常按喇叭。太吵了。

我羡慕那所国立小学!不过,我们学校也很漂亮,有一个大图书馆和一个干净的操场。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操场是全市小学里最大的,我非常喜欢在操场上玩。我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多学知识!

开学的第一天,我高兴地读完了《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后。我心里想:《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不同的服装,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真让我如获至宝。

早上,《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小鸟唱着歌陪伴着他们上学去,真让人羡慕;而我们上学走宽阔的马路上,灰尘满天,到处是汽车废气味,没有清新空气。上课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同学们在风景优美的平房教室里读书,书声琅琅,吸引了松鼠、山狸、 小鸟、猴子、蝴蝶等静静地倾听。感受到他们读书的快乐,无忧无虑的学习。

我们在楼房的教室里学习,外面有汽车的汽鸣声,路人的说话声…… 读到这,我体会到《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很团结,很纯洁地快乐的学习。课后,她们一起写作业,一起玩游戏,真是令人羡慕和向往。

我们要《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学习,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精神。那样,我们会学***多知识,很多本领,让爸爸妈妈高兴,为人生奠定了基础,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民族观后感【篇7】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从诲理的“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到列宁承认打碎花瓶的行为,说明做人的道德底线与基本准则,是诚实,信誉的代名词,是坑蒙拐骗,投机取巧,满天过海的死对头。《玉泉谁》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

第二天。吕元膺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

吕元膺之所以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把棋子从这位棋友身上移开,发现自己在一个小小的动作中没有诚信。“人无信不立”,没诚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难处世。

与没有诚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险可怕的。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吹球庇,但由于微小处可见大。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可贵的;而没诚信,却是一种恶德,世间的无数不幸和灾祸的根源,无不是由恶德所滋生,引发的。

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诚实,要经久耐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切虚伪的东西都会被历史的波涛淹没;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更加光鲜亮丽。在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今天,放眼四望,凡是有为之土,无不凭着真诚之心,诚实之德,招揽了许多高精尖人才,彩灯以成就一番大业。

**要取信与民,**要取信于民,商家要取信于民,必须模范守信,以诚示众。香港巨商李嘉诚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专访时,也此露出他的成功之道――格首诚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讲诚信的好品德应从小培养,我们应做学习,生活中勇敢地做到“诚信”。比如,在考试过程中,要诚实作答,不能作弊;在体育比赛中,要用自己的力量与他人竞争,不要用任何不正当的技术手段取胜。我们必须言行一致。只有当成信的第二人生被视为一笔不需付出代价的巨大财富时,诚信的旗帜才能高高在上,永不褪色。

灵魂与美德的这块似金石才会更加闪亮。

民族观后感【篇8】

“人类的一切创造,主要在其观念上,其他的进程很简单,自然会水到渠成的……”

“民主是政治上的事,可是人生还有比政治更重要更高的,不能全由民主方式解决……”

以上三句话是在钱穆教授所著的《民族与文化》上摘抄下来的,不妨先看第一句话,观念一词,是否可以指作是我们的思想?至少是我们的脑海一部分,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并不单单只是依靠武力就能够解决的,长久之道,还要有文化的凝聚,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反过来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客观事实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相应的事实依据: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过农耕区,如唐末的五胡乱华、北宋靖康之变、忽必烈灭南宋等。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胜过我们汉族人之后,在统治、管理人口如此众多、自然经济形成规模的“地区”时,往往不得不动用一批汉族**,采取汉化措施,但是,毕竟存在外族入侵对汉族人伤害的事实。

或者他们不能完全信任对方,所以在制度和人事安排上总会出现对自身利益的一些倾向。例如,元朝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中国实行省制。全名应该是该省的省份。蒙古人占领了中国,却不敢把权力分配到地方去,**发生了事情,就派一名**大员到这个地方去,地方是没有权力的。

中书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机构,但现在它确实把中国共产党的机构搬到了一个有共产党但没有地方的地方。在钱穆教授看来,行省制度的另一个“深意”在于,方便元朝的军事控制,例如南京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但要有广德、 芙湖作为崎角之势,才守得住,但是这两个地方都不在江苏省,所以江苏省便不能割据一方了。

正是有了这个行省制度几百年的实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现在我们遇到人便询问对方是哪一省人,久而久之,省区观点在我们思维中越来越重,这并不利于国人文化认同感的提高。

再比如,由于满汉族人间的隔阂,虽然清朝统治者举行科举,但大量人才被组织去修四库全书了,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满族人手中。直到在清末镇压太平天国和对抗外来侵略是才不得不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一些汉族封疆大臣。【dSBJ1.CoM 读书笔记吧】

或者说“观念”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将时间推得往前一点,秦始皇单纯用武力并不能统一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知识分子游说诸侯是便是志于“行道于天下”的愿望,并没有强烈的国籍之分。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事情,那么最好说是先有文化观念,后有军事观念。

在文章中,作者对于中国文化是极为推崇的,在他的构思中,中国文化较之其他文化,有着极其“魅力”的一面。譬如比较欧洲古罗马时期与我国的唐朝盛世,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展,吞并周围的小城邦,但罗马帝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全国通行的文化系统,罗马崩溃以后不会再有罗马。但在中国古代唐朝以后,还有其他的繁荣时期,我们仍然可以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

这是别人所不具备的。

不同的历史传统、封建主义、**、帝国等用来描述中国历史的术语也值得怀疑。先说封建一词,我们最早的“封建”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封邦建国”;周朝刚刚建立。周文王授诸侯八百位,制定礼乐制度。每个诸侯国每年都要对皇帝承担一定的义务。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封建主义这个词。秦汉以后的历史呢?

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国家的地方**干部是由**任免的,地方也是由郡、县、乡之类的机构管理,并非如西周般的“封建社会”。我们只能说中西文化传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名词来形容不同的事物。

这本书本身就叫《民族与文化》也是列举了一些关于文化的事情。作者认为,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像是一个小孩生下来便带有的胎记一样,注定要跟随他一生一世。我们中国人也是有很多自己的文化“烙印”,这些是不允许我们丢弃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单单输入了“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提倡新文化,摒弃旧文化。“但是人生还有比民主更重要的事情啊”一个人应该不能只是依靠着两个口号活着啊,人有情绪、道德、理想。如果科学没有道德,那么地沟油、毒米、仿冒机、染色馒头、瘦肉精

. . .

.的出现就没有什么好谴责的了。这只是民主,所以如果博士生和剃须刀在演讲活动中,博士生未必会赢得剃须刀。

当然《民族与文化》带给我们的还不止这些,限于我个人学识有限,文章只能写到这里,但是,关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的话题却还没有完,还有很多要我们去挖掘,思考。

民族观后感【篇9】

回首60年,一个国家收复了失地;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洗净了耻辱;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映照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从此,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1959年的国庆前夕,一个大油田在中国石油大军5个月的奋斗下,终于被发现了,它推动我国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在那之后,我国的石油产品品种达到了400多种,中国终于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震惊了中国和世界!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71年11月11日,中国以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身份出席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厦前的旗杆上,第一次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1986年,我国实行了“863计划”,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掌握了卫星**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这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邓小平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第一国际**大厦发表了30多分钟的重要讲话。

正是这一重要讲话把中国的儿子和女儿带回了香港;正是这一重要讲话使中国走向世界;正是这一重要讲话,使更多的中国人走向小康生活。从那时起,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长跑运动员,跟上了世界的步伐。2001年12月11日,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中国人难以忘记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顷刻之间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面对灾难,中国人手牵着手、心连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多少伟大的壮举,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北京奥运会是一座伟大的历史纪念碑。它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中国履行了对世界的承诺,举办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

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中国不断帮助弱小国家渡过难关。在2009年4月28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在索马里护航中圆满完成任务,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反映出中国国防力量正在走向现代化。

六十多个春秋,神州大地兴高采烈;六十个春秋,山川秀美如诗如画;六十年春秋,谱写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祖国的母亲,我为您感到骄傲,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将努力为您描绘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58596.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