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观后感12篇

论语观后感 2024-02-03

以下是笔稿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观后感”类希望能帮助到您。我们经常会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观后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观后感不但是对一部作品的评价,自己感受就来自于观看,而这些观后感的句子,就是观后的感受。写作品名的观后感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建议您将此页加入收藏以便随时学习!

论语观后感 篇1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世界。然而,孔子是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和生命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也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他不因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如曾子所说,他每天都要三思而后行。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

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这是世界上许多人所没有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论语观后感 篇2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论语观后感 篇3

--致小晗同学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晗同学:

你好!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受一页,奏出人生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丽的季节,其他树木和针叶树没有区别。它们又绿又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

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那些能经得起训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中坚持真理,正直的人,才能有这位绅士的道德操守。

**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

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如果有两个平时形影不离的朋友,有一天会因为一点矛盾而分手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

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路上,两人相遇了。他们微笑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

不,心灵的交流完全溶解了这个不理想的理想。当然,我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话,不要把它放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仰望他们,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他们也是经过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的,毕竟太阳总是经过风雨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工作,生活就会有一瞬,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只是你走过的一站。

的确!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就像铅与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本雅致的书,耐人寻味的文字,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此致敬礼

你的同学小怡

2017年5月26日

(作者:谭本英,秭归市磨坪中学701班田欣怡教官)

论语观后感 篇4

《论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能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许多人亲近他。

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论语观后感 篇5

人生的哲学

——读《论语》有感

有的人说:“有些事物是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流传永久的。”我想《论语》就是这样的。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至今已流传两千余年了。它自古便备受文人推崇,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感悟人生的哲学。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仿佛孔子整站在你的面前,用他的话语教导着你。由此,我们也可以实现一个更加真实和人性化的孔子。

实际上《论语》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耳熟能详的语句都是源于其中。而且也有很多文章书籍也是以《论语》中的思想扩展而成的。例如最近非常火的《弟子规》就是古人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衍生而来的。可以说《论语》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论语》究竟写了些什么,而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实际上《论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告诉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从政,如何治国,如何保持健康。而且《论语》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圣,其中有些思想在人们看来甚至有些不够光明,不够上道。

但总的来说,《论语》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哲学。

一、 做人

孔子认为,做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最根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孔子的观点:“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

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你先把做人整明白了,要是还有精力的话,再搞搞学问什么的。”那么在孔子看来,怎样才算是会做人呢?

那就是“仁”!这也是《论语》的中心思想之一。那怎样能够称作是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那么仁的标准是什么呢?

孔子告诉我们:“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孔子还说了:

“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什么的最讨厌了,这样的人很缺仁啊。当然在我们为“仁”努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

志向在于道,基础在于德,基础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的人觉得这个要求也太高了吧,这辈子光学做人吧,算是无力学文了。当然孔子也知道这个标准很高,他自认也没能够达到人的标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由此可见孔子也在为这个最高理想不断努力着。因此孔子给出了一个低一些的标准:

君子。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算是君子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那么君子需要哪些品质呢?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这样看来,老人家的话其实还是蛮中肯的。

二、学习

提到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那么《论语》中对于学习又有哪些思想呢?

孔子认为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呢?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也就是说把学习当做乐趣才是最好的。而且,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这说明我们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我们还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孔子同样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温习和巩固原来的知识,而且这样我们还会从中悟出新的道理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同时孔子认为学习的同时需要思考,要理解着去学,而不是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由此看来,孔子的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都是行得通的。

态度和方法都有了,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可见,孔子在学习时并没有忘记贯彻做人的原则。素质教育确实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学成之后要干些什么呢?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当然这里的“仕”我们可以扩展成为找工作,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找到工作也不要忘记学习,时常培训一下。这是比较现实靠谱的。

当然,孔子也有其理想化的方面”“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值得用生命去拼搏的。

三、治国

孔子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所以很多国君以及政客都曾拜访孔子并讨教治国之道。那么在孔子看来应当如何治国呢?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孔子说,为政的关键就是为政者自己首先要正派。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可见以身作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那个年代,“礼”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认为如果都能够按照“礼”来行事,那么就会天下太平了。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样,孔子也肯定了“德”的重要性。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认为在治国者一方面统治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且孔子认为人民的违法之举,多是由于统治者的过错造成的。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说,如果您自己不那么多欲,您就是奖励他们去盗,也没人敢盗。

四、孔子的人性化

《论语》里除了一些教育人的内容外,还有很多描述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孔子。其实孔子很看不起少数民族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也就是说就算夷狄有君,也比不上诸夏无君,因为他们太野蛮,不懂什么叫礼仪,有君无礼,还不如有礼无君。这是赤裸裸的看不起。孔子有时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十分满意。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夸子贱:“这小子是个君子。”结果又接了一句,“鲁国要是没有君子的话,他是跟谁学的呢?

”自夸的还比较含蓄。再有,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十户人家里总有像我一样忠信的,只不过没有我好学罢了。看来孔子夸自己都比较委婉,不负圣人之名。

孔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温文尔雅的,也有骂人的时候。比较著名的有:宰予旦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首先,有个误解要排除。

大家读这段话,千万别以为,他老人家发这么大火,是因为宰予在课堂上打盹,不听讲,就像现在的某些老师,看见学生在课堂上打盹,就勃然大怒,觉得特伤自尊,脸上下不来。这是误会。孔子时代,没有课堂教学。学生向他学习主要是聊天,有时坐在老师的房间里,有时走在外面。

孔子教学,很随便,学生可以在旁边弹琴。他不是因为宰予不听讲。其次,我们也不要以为,“宰予昼寝”肯定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其实,“昼寝”是古书固有的词。

如上博楚简《曹沫之陈》,鲁庄公铸大钟,听曹沫之谏,毁钟型而听邦政,“不昼寝,不饮酒,不听乐,居不设席,食不二味”,“不昼寝”,是说鲁庄公不再白天睡觉,变勤奋了。孔子之所以骂宰予,主要不是因为他白天睡觉,而是因为他的言行不一,言行不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是从宰予昼寝这件事才改变看法,不看他说什么,只看他干什么。

宰予能说会道,我猜,他在孔子面前发过誓,一定夙夜不懈,勤勉于事,孔子高兴,信以为真,没想到,让他逮个正着,大白天睡觉,所以气不打一处来。

孔子骂宰予可以理解为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关心。而下面这次则不大一样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的樊迟似乎是重农派,而孔子则是对礼十分看重。

这样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了。樊迟要跟孔子学种庄稼学种菜。孔子很不高兴,故意说反话,“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等他走了,马上骂他为“小人”,原因是,他们政见不合。

樊迟认为,只有躬耕力田,才有天下太平。孔子说,只要当领导的都喜欢“礼”、“义”、“信”,就能吸引民众,哪有种庄稼什么事。

除了骂人之外,孔子甚至还打过人。原壤夷俟。子曰:

“幼而不孙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这段话很有意思,原壤在家等孔子,他不是跪坐,而是两腿平伸。

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他一个人在家,所以他坐着休息。没关系。孔子到家时,用这种姿势欢迎客人,这是不礼貌的。古人叫跪着坐,屁股跟在脚后跟上,这叫危难中坐。

危坐是跪坐。他这么坐,古人叫“箕踞”,也叫“夷”,两条腿是平放。“俟”是等待。

孔子到了,一看他是这副模样,太不像话,破口大骂,说你这个家伙,小时候小时候你不乖,长大了长大了提不起来,活到这把年纪你还不死,简直就是个老混蛋。孔子一看见原壤平伸的那两条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使劲拿棍子打。

再有就是孔子也曾撒过谎。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翻译过来就是:陈司败问:

“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和他妻子同姓的女人。她与君主同姓,名为吴门子。

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这里,我们要知道,孔子认为的礼,其中有一条,就是子为父讳,臣为君讳。

这里就是臣为君讳。孔子是故意如此。巫马时期向孔子讲述了陈的失败。孔子也承认陈的失败是对的,他的话是错的。

但在公开场合,他必须这么讲。

论语观后感 篇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观后感 篇7

《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论语》教给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读《论语》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灵收获,现在就结合工作来说一点肤浅的个人感受吧。

收获一: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下之意,如果你被别人伤害了,你应该尽可能的宽容。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下所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肩负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任。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两年多了,但我从来没有进入教师专业领域。现在,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些,这真的很有压力。就目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我们做的最多的是经常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如何从教师课堂中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目前还没有实施。

在活动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考虑。我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直接提出。我们接受了你的建议。不仅是你,而且是我们团队的成员在你的建议下取得了进步。

《论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我们可以做到:

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理解他人,获得幸福。

收获二:读《论语》我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不仅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在我们的课堂中,通常会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包括我在一次有一次的课堂激情的引导下,如果还有学生做小动作,不做作业造成考试成绩不及格,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在课堂上也失去过理智,责骂孩子,结果我发现孩子疏远我,躲着我,过后,我不仅在想,我的这种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还让孩子怕了你,他不敢亲近你,还会学么?最近,我们班有个孩子每天上课打瞌睡。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这种情况属于家长管教的问题,所一我联系了家长。出乎意料的是,周一我看到的是孩子脸上的瘀伤。我问他:

怎么了?他说:是爸爸用皮鞭打的。

看着孩子的脸,我开始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找理由说自己很忙,不主动联系更多的家长,让家长在教育观念转变后,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进步那么一点点,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尊重与宽容之声响彻的今天,教师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尊重的理念与同事相处,与孩子沟通。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孔子平凡的话语充满了非凡的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哲理。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

论语观后感 篇8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中秋节就要到了,愿大家快快乐乐、合家幸福(*^_^*)

论语观后感 篇9

读了君子不器的《论语》,我感受到了儒家学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也了解到了论语的深刻奥秘。

《论语》主要包括哲学、历史、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对于孔子来说,天明和鬼神的确存在,不过,他又对其充满了怀疑。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啊,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学以致用,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把学习看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是好学者的做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爱好学习的人,比如说我们班的小明同学,他对学习的渴望比天高比山重。他非常爱好读书,每到读书时间,他都高兴得与众不同,就像岩浆从火山里迸发出来,他看书时总是全神贯注的,眼睛瞪得直冒火光,好像充满了杀气。此时此刻,仿佛他独自一人在书的世界里,欣赏着书上灿烂的文笔和瑰丽的词语,看书入了迷,自然谁在同他说话也不会答理。就是因为他入了迷,才导致被老师批评,不过被老师批评后,,他总是笑嘻嘻的。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他,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也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看一本书,就像婴儿在吮吸着母亲身上的奶,对长大的渴望就像一个太阳,闪闪发光,看了有益的书,吸收了有益的知识,入了迷,自然而然的,就忘了世界,忘了大家,此时,被老师批评也是值得高兴的,没有吃亏,更没有犯错。”只就是他的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它不仅教会了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含义,还让我学会了做人要懂得谦虚。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是啊,人生随时可以见到自己的老师,只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就是个谦虚的人,不过,我的谦虚还有一番来历。本来我是个自大骄傲的人,就因为我有一双明亮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有今天的谦虚。记得那时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骄傲和谦虚,每次考出了好成绩,我都非常高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不去最求上进,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正当我成绩越来越差时,就发现有问题出现了。于是我就开始寻找问题。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得出结论了,原来,我的努力程度越来越少,才导致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终于,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调整,我的学习状态又恢复了正常。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青少年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在家里,我们要把孝顺看在第一,因为父母不怕苦,不怕累,把我们养大,如果对父母不敬的话,那样不但恩将仇报,而且是件非常无耻的事。说到孝顺,就让我回想起以前的我,回头又想了想,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那是一年冬天,我和妈妈回老家。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窗外大雪纷飞,只要把头伸出去,就会被冻成冰,此时,碳是少不了了,因为农村人是用碳来取暖的。妈妈叫我拿碳来取暖,可能是冷的原因,不想动身,所以懒洋洋地说:“要取暖自己烧,不少就拉倒。”于是妈妈就自己动身,烧了一炉碳。回想起这件事,我总是垂头丧气,感到非常无耻。

现在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只要懂得仁,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富强,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生在祖国的人也会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友好。

论语观后感 篇10

书是我的最爱,我每天都看,我有两百多本书,可最值得推荐的书,还是这本古香古色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书。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话和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以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是很快吗?

读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明白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追上了还会担心失去它。也就是学习完要定时复习,不然会丢失它。

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长补短。

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爱好。千万不能被动学习,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论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虽然还有很多没读,但我已经被它吸引了,我坚信,他对我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同学们,这就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书——《论语》。

论语观后感 篇11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集锦

论语读后感

孔子并没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她只是将自己想得说了出来。而他说的又恰巧是我们所需要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需要治理天下,我只需要让我的人生可以与众不同。生活,就像风。我们需要且听风吟。

论语读后感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论语读后感

《论语》深深地影响这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值得我读书笔记600字们学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这些都是对我们有用的话。我们要学习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争取也当一个谦谦君子。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读完这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想起了我亲身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写完作业,去玩,不料刚出家门,就听到妈妈喊我:“柯润,再去看看乘法口诀吧,熟悉熟悉可能有新的认识。”我极不情愿的去背了。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教乘法加或减,我一看到这个,不由自主想起了乘法口诀,立马解决了。

论语观后感 篇12

我听到过一首歌中这样唱到:“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在七年级学过论语以后,我用我简单而幼稚的大脑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体会生活,发现这句歌词很有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不能见利忘义。

曾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没错,的确是。论语的奥妙博大精深。区区几句,就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级,我学会了两句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就应该这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自身有很多不足,我们却注意不到。看到别人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别人,再来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做的不好,再来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还要让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谦虚。因为只有谦虚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骄傲了,就只会被别人远远地拉在后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经受住考验,不随流俗,保持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的小人。

有一些人见利忘义,从来不认为与别人的情谊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谊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朋友利益的事。像墙头草一样,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倒,不但没有主见,而且没有道德。这样的人只会摇尾乞怜,等人施舍,不会自食其力。这种人经不住任何考验,其他人不值得与他交朋友。同时,我们在憎恨这种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做这种人,他们只是过街老鼠而已。

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无止境。通过学习这两则论语,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而且不能见利忘义,人字的结构就是:虚心和忠义的相互支撑。让我们一起争取做“完人”!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6075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