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孔子作文7篇

孔子作文 2024-03-07

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精巧的写作技巧能够使我们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写作文一定不能写废话偏离主旨。您可以考虑阅读一下“我看孔子作文”我们认为它对您会有所启发,对于某些行动方案和策略以下内容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我看孔子作文 篇1

宽厚的臂膀承受太多不屑,额间的纵横体现历史深邃,相合的双掌表达大爱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艰难困苦,更能体现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希望人人互相体谅,宽容大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的重要性,无“思”之学只为死学,无所益……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用心才可品味深刻内涵。

儒家思想的代表当推孔子,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精神养料,从中对比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怎能不深受启迪?如北人吃南方菱,整吞菱而食之,又信心十分地说:“我知此物,整吞不过为清火,我家乡山上到处都长着这个呢!”明为不知,却硬要掩盖面子将生于水的菱说为长在山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如果他有自知之明,还会做这么荒唐可笑的事吗?然而,古人毕竟已成为历史,现实社会中难道没有这样虚伪自高、自欺欺人之人吗?读了这篇古文,难道没有受到点滴启发?难道不应自省?

孔子作为政治家,不断游说奔波于诸国之间,试图让好战的君王转变思想,体恤百姓。虽说没有功绩,但也竭尽全力,为那个混乱动荡时代的稳定探索过。作为教育者,他则是贫苦劳作子弟的恩师,用毕生心血培养三千桃李,把他们从无知无聊的生活中引领出来。

儒学,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仍占有不少份量,但儒学发展并不顺畅。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则给儒家灭顶之灾。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让儒家地位脱颖而出。至于明清,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四书五经”、“八股取士”,儒学成为残害中国古代书生的一把利剑,成为鲁迅先生的耙子,进步青年唾弃的对象。

然而,儒学并无过错,错于腐朽统治者和一味追逐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儒学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仍可作为当今人的思想行为准则。而孔子的因材施教,不就是现在提倡的教育观吗?

儒学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在不断涌动、翻腾的现代潮流中,更需要我们华夏儿女的守护。

我看孔子作文 篇2

“不厌其烦,不厌其烦教人”这句话,正是古代名师孔子所说的。很多人很爱孔子。不幸的是,他已经去世了,但几千年后,孔子有了新的生活。他也来过我们班。

虽然当时漏洞的名声很大,说他学识渊博,但是现在孔子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看着看着,感叹着,一进老师的门,一眼就看到了电风扇,歪着头说:“这东西怎么吊在空中?难道人们就不怕它掉下去吗?”大家都笑了,我站起来说:“这是电风扇,等于你以前的风扇。它靠电运转,风好大!”我说,我骄傲地笑了。孔子笑了,大概是因为他发展快,为大家高兴吧。

今天是我们赶去看《惊涛骇浪》的日子,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当然,这个漏洞也和我们“混”进了电影院。这时,漏洞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怕他的衣服吓到人,就给他剪了头发,换上了便装)。电影院经理没认出来,大家都吁了口气。这个孔子眼光不错,我怕孔子看到这部电影的大银幕会大惊小怪。嘿!我真的猜到了。首先,大近视看不清大屏幕上在演什么,于是倪郑好把自己的几百副眼镜借给了孔子。现在,当他看到它时,他问我,“为什么那些人能上一块布?”我不明白。”其他听到的人异口同声地说:“那是电影!”大家都笑了。

看完电影,我们决定趁机去机房。孔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的画像已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二僧百思不得其解,知识盯着电脑发呆。徐希说,“我目瞪口呆!通过电脑上网不仅现在可以看到,几千年前也可以看到。无论国内国外,这都是后人为你画的形象。”

不久,放学后,孔子抬头看天说:“过去比不上现在,唉!”说完,便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我看孔子作文 篇3

你的故事,

是不间断的风。

这风吹满了神州大地!

你的思想,如一块铁。

永远烙印在人的心里!

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预言家!

提出的“和谐”,两千年后社会需要他!

你,真是一个万家之宝!

提出的"孔孟之道",两千年后定为千万家的家规!

我爱你的三十而立,我爱你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爱你的“仁”为人生哲学,我爱你的“礼"为社会秩序......

其实,你该歇歇了,你真该歇歇了。

一生为了三千多弟子,

一生为了教育之道!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孔子!

我看孔子作文 篇4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经典句段:子路也问道:“老师,大家都说学***多乐趣,我似乎不能体会,大概是学不会他们的东西吧?”

孔子对他说:“从知识中发现乐趣并喜欢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用木瓢去装树叶上滴下的露水一样,一滴一滴地盛满了,一口喝下去,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仲由你的起步比其他人要晚,所以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学***生活中随时学,学了随时反省随时复习,要有恒心,不怕寂寞,当你学业有成的时候,就会感到内心真正的快乐了。”

读了之后我学到了:孔子只是成为了一个圣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有一个goodmother。孔子的母亲颜徵在30多岁就为了帮助他去世了。孔子的妈妈从小就教孔子周礼,又让孔子拜老子为师,为孔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家长,好父母也很重要。

我妈妈给我报名了很多辅导班。我希望我能得到一所好的初中和一所好的大学。毕竟父母望子成龙吗,我也会好好学习的。

2、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学有所成以后,想要参加季平子举办的飨宴,但是被季氏家臣阳虎“请”了出去,孔子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离开了,孔子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也是值得学习的。读后感·我遭爱了委屈,肯定会发火,一次,我上课没说话,老师硬说我说了,当时我特别讨厌那个老师,其实我完全没必要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心平气和才是正道。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要努力的方向,这又让我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学就学好。孔子曾经和别人学过同一首歌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说他不会,而是要找到其中的精髓。学完以后,弹的比他老师都好。

我们也要这样学才有效果,不能样样都学,样样稀松,跟鼯鼠一样。我认为学就认真学,学好一技之长。

4、渴望知识,孔门立雪。孔子小时候在他外公家学习,一次,他有不会的地方,想去问外公,可外公正在睡觉,他就在院子里等着,外面天寒地冻,孔子就跑步让自己暖和,一直等到外公醒来,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成就了他。我们也应该这样虚心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我看孔子作文 篇5

孔子因材施教

——高二(9)欧阳羽欣

今天我要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中的第三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这一则非常短小精炼,此篇目可概括为: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一个是"先",一个是"劳",再有是"无倦".

所谓"先",就是一切要为人之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这里来的。中国政治哲学解释"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在为政、处事之中,作为领导者,应当站在他人面前。这是领导者以身作则的体现。只有为人先,才能带动其他人一起行动,使其他人勤劳。因此,"先"是"劳"的前提。

第二点,"劳之".这个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为政应让百姓安逸享乐,而为何要"劳之"呢?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应该在劳苦中磨炼;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国家、民族也是这样。因此,纵观长远格局,领导者纵容百姓享乐,不如拥有"忧患意识",从自己开始"劳",带动他人勤劳、向上、奋进,而不仅仅安于现状,做到"先之""劳之".

然而子路还不满足。孔子又说 "无倦",这两个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不厌倦,不松懈;说人话就是,自己不要"懒得做"."无倦"这一点在我看来其实是最难的。"先之""劳之",可能只是一时之为,而"无倦"则强调的是,要把"先之""劳之"作为习惯,持之以恒。这需要领导者拥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但是一旦做到,一定会得到"治之至"的效果。

可以看出,短短的"先之""劳之""无倦"这三点,却涵盖了身为领导者应当做到的三个重要的原则。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可以与之类比,受益匪浅。

那么,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作这样的答复?这一篇为何放在《孔子因材施教》中,而不列为《孔子论政》?

这就要说到因材施教:孔子根据不同的问政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来提出不同的建议。

纵观《孔子因材施教》中,有关孔子论政的三篇,分别是齐景公、季康子、子路三人向孔子问政。

先谈本篇。子路的个性伉直好勇、直爽、有侠气,但是他脾气一来,要么"算了!"或者"干吧!",要么不做,要么就冲动做事。因此,孔子教导子路,从政时,要秉持子路伉直好勇、敢为人先的个性,要"先之",进而"劳之".我想,正是因为子路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之先,因此他继续发问。而孔子这次提出的是要子路"无倦",不放弃,持之以恒。这一点对于子路而言,有实际的改进意义,因此他不再发问。我们便可以看出,孔子从子路的性格特点出发,先对于其伉直好勇提出从政的原则,然后根据其不足之处,再提出进一步"无倦"的从政原则。

而对于齐景公、季康子,孔子根据齐景公内宠甚多,政治腐败,君臣父子之道大坏,因而提出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季康子为诸臣之首,带头欺君,导致鲁国政局混乱,上下弥漫不正之风,而孔子教导他为政者要"正".试想孔子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答复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提问者疑惑的,因此,孔子才真正做到了,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处境,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而这篇《孔子因材施教》便是最好的体现。如此的教学,也不愧被称为"万师之表".而身为如此良师的学生,又怎能不受益匪浅呢?

其实我非常喜欢子路的个性。他曾经是个粗人,但在孔子面前,敢说、敢做,性格直爽。我觉得他和老师孔子的关系,更像是互相促进的朋友,在孔子困顿,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也一直陪伴着他。而子路,最后惨死在了官权争斗之中,得知子路死讯后,孔子悲痛十分,我想,这样的悲痛,更是失去挚友的一种无奈与哀伤。

《佝偻承蜩》

高二(7)班  李芳涵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痀偻承蜩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下痀偻承蜩的字面解释:眼睛只盯着蝉的翅膀,其他什么都不看;用来比喻做事专注、全神贯注。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大致结构。在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可以根据段落将文章分成三层:在第一段中,作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的由来;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以孔子的一问与老者的一答阐述了承蜩犹掇之道;最后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寓意。

那么我们具体分析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的论证结构。"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开头写道"子巧乎!有道邪?"这是孔子在见识了老人高超的捕蝉技巧后所发出的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老人的大段阐述。对于孔子的疑问,老人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道"是什么呢?先"累丸ニ",再"累三",最后"累五",而结果是什么呢?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以三个分句构成的一组排比体现了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生动地说明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但此"道"不仅仅是如此,老人接着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用了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来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千拢,只关注蝉翅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突出了形神专一,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很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最后老人以反问句介绍自己的阐述,充满了其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自豪。而在听完老人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有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是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表达了孔子对痴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

总结一下文章的主旨:即便先天条件不足,但只要心无旁骛,抵制诱惑,压制欲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说到这里,大家不难会想到我们初中时所学的卖油翁沥油数十年才能滴油入壶而一滴不漏的.故事,卖油翁的"道"是由不断苦练的"技"而来的,而在痀偻承蜩中另外强调了"用心专一"对于得"道"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痀偻成蜩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达生"呢? 本文讨论的就是谈论修心养生的道理。在《庄子·达生》中开篇晓明主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通晓生命真谛的人,不会去追去于生命没有益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天理的人,不会去追求于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以保全,精神复归本原,天人合一,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即在芸芸众生中,受各种杂念驱使,起心动念,耗尽了精力,大多终生无成事。如何凝聚精神,专一从事,达到至高境界,实为修心之功夫。由此看出,痀偻成蜩这篇文章也是在阐述这个道理,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论语七则》

高二(7)班  朱清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论语七则"的最后一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则的出处——《论语·卫灵公》。《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及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接下来我们来翻译一下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身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这句话短短的十六个字中,有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志士仁人与杀身成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志士仁人。把这个词拆开来解释:志士,指的是有坚决意志和节操的人(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以这个词合起来所指的是有节操且仁爱的人。

其次,在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分句中,有杀身成仁这样一个成语。成是成全的意思,仁译为仁爱。而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在两本字典中我找到了不同的意思,如下:

①便指为正义而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舍己救人,引申为大义而牺牲生命。(出自《成语典故辞海》远方出版社)

当提及到孔子的杀身成仁时,我们不免会联想到孟子提出的舍身取义。他们都提出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推护正义,为了成全仁义,可以不要自己的性的观点,可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杀身成仁"比较侧重于结果,面对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现实,依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就仁义;而"舍身取义"则比较侧重于过程,在身与义的取舍之中,舍生忘死、成就大义。最为著名的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在衣带上写下的绝命词,明确地交代了哺育自己的精神养料与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句话的后半句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求生害仁。它并非成语,意思也比较简单,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这句话所阐述的是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在1939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丰子恺以《杀身成仁》为题撰文:

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

什么叫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做无条件的。

那什么又称为有条件的?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做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说是讲道理的动物。比方说嗟来之食的故事,那个齐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是嗟来之食,这就可以被称为有条件。

作者在文中引录孔子的名言并推阐说:

"求身害仁,就是贪小我而不顾大我;杀身成仁,就是除小我以保全大我"

"人总有一死。失了身体还是小事;倘失了人道,则万人万世沦为禽兽,损失甚大。志士仁人,因富有同情,故能为全体着想,故能杀身成仁".

回归原文,此章主要谈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所以"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高二(7)班   刘明扬

篑是一种草编的容器,用来盛土什么的。孔子在这做了一个比方,想造一座山,如果连一筐土都没有倒在地上,那停止是因为我停止了,又比如说平地,它本来是平的,然后平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筐土,是因为我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觉得这就说到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儒家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就是进或者止都是我在做,进也是我在进,止也是我在止。冉有说的"非不悦子之道"---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教给我们的道,力不足也---是我没那么大的能力。孔子就说:"力不足者中途而废,今汝画。"---就是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我遇到天花板了,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说"今汝画",意思是说你还没有去做这个事呢,就说自己不行了,这实际上就是主动的放弃,主动地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

理解一:这一句主要是在讲一个精进的过程——孔子提倡的某一种进取的意识,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接着做,那前面的停止是我停的,进也是我自己坚持的,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成败都是由己的,都是由我自己做的。

理解二: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这件事眼看就要干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可能方向不对,或者说这个事我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如果要完成它,我可能要违背道德,那我就要舍弃它。后面这个"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跟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也"意思差不多,这个事虽然是刚刚起步,可能这是个大坑,但我想在这堆一座高山,我刚刚才开了个头,而且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个难可能是说他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反对你,但是这个时候该进,我也要进。

理解三:这是孔子对人评价的一个方面,譬如为山意思是说见到别人建德修业或者做事,可能之前别人已经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只差一点,还没做完,就半途而废了,这个人主动停止了,我不会因为他前期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功劳大而夸他。后面这譬如平地其实跟前面也是同样的意思了,就是从两个方面去论述。

"子在川上曰"

高二(7)班   韩仰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诸子喻山水中的一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淌。

意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之快之不间断。

我们面对流逝的时间自然不能只是感叹。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我们近期学的前赤壁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先看客人说的话"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其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讲的是前文苏子与客在江上游玩的场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写的是客对于自身与天地之间的差距太大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交代了客人的情感:哀叹自身生命的短暂,羡慕自然的无穷无尽。这里面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人终将会死去,做的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这是客人说的话。我们真正要介绍的是苏轼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半句话的意思是"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苏轼举的例子,这个例子有点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用学过的知识 极限 来理解后面半句:"自变者"指生命,"自不变者"指自己的作为。

Lim人的寿命/自然寿命 约等于55/460000000000等于0

Lim 作为(以作品为例)/时间(传承年代)等于1

(抽象文学解释,不做严谨参考)

这具象地解释了苏轼的意思是尽管人终有一死,但我们还是会在世界上留下痕迹证明我们活过。

诚然苏轼的前半句话就是为了表达 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这个观点。

后文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苏轼对于能观赏大自然看不尽的美景的感叹。体现了人活着的意义 留下点什么 即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对流失的时间亦是如此,要多做点事,留下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背后所要表达的!

我看孔子作文 篇6

一粒沙尘,随着风到了他的墓前,在那备荒草掩盖的巨大土堆前,眼泪随着脸庞滑下,似乎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它是他衣角边的一粒沙尘……他站在风中,倚仗凝思,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交相辉映,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抹抹璀璨的金色。他,就是中国的,华人的,乃至世界的万世师表——孔子!它,异世的一粒沙尘,从他呱呱落地,便附上了一片衣角。

从此,那便是一生寄托。它只是静静地陪伴在侧——当第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它激动地在风中飞舞;当他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时,它激动得差点落下泪来;当他吟诵第一首诗时,它……少年时,他有一段最痛的记忆——父亲走了。他一遍遍地痛呼着父亲,泪珠如雨般落下,嗓音沙哑得难以入耳。它默默地爬上他的脸颊,轻柔地抚摸着。他终于停止了哭泣,因为累了。稚嫩的.脸庞一夜沧桑……光阴流逝,十多年已经消逝在记忆中,当初哭泣的少年已成长为一个儒雅的士大夫。他怀着一个梦,开始了他人生最漫长的旅途。当然,它不会缺席……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处处是战乱,处处是哭泣。但狼烟四起的大地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却更坚定了实现那个梦的信念。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在天地间奔走着,任烈日炙人,任雨雪纷飞,亦无畏惧,亦不停歇。它附在那片衣角上,随着他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混乱与文明的交融……他无数次带着期盼进入国都,说服各国君主“一人治国”“以德服天下”,却以满腔的失望告终。无数次的枉然,却无丝毫怨言。“无意苦争春”,他只想实现那个梦——一个他日思夜想的大同社会。它随他奔走了数十年,也许是天可见怜,也许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当他回归故土时,三千弟子无悔地追随于他。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各种教育方法开始从他口中提出,在他手中施行。他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教育,献给了无数莘莘学子,献给了中华的未来。它依旧在他身旁,静静地聆听他的教义,无时空的隔膜,无心灵的桎梏……那一年,他走了,安祥地长辞了,它随他沉入沙土,弟子三千,为他服丧三年。子贡结庐墓旁,六年的光阴只为陪伴先师。而它,一粒小小的沙尘,用它小小的心,企盼着上苍——今生已无缘,愿来世高山流水。泪洒在风中,千年后的今天,他已是万千敬仰的至圣。但它懂得,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为追求大同社会而傻傻奔走几十年的痴人,只是他自己——孔子,明丘,字仲尼,鲁国的一个平凡百姓。

我的眼眶湿润了,抬头仰望蓝天,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历史云层的阴翳,慈祥地观察着子子辈辈。我愿成为那一粒沙尘,跟随他两千五百年!

——后记

我看孔子作文 篇7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72386.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