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化学高二教案精选10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2024化学高二教案精选10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化学高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第 1 2 页

化学高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2)麦芽糖: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和。其中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色、气味、味道的状物质;

②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葡萄糖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酒曲2H5OH+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应:

(C6H10O5)n+nH2O

化学高二教案(篇3)

学好化学小窍门

以生活为案例 熟练应用知识

近几年化学占成绩的比例不大,往往使部分学生和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化学不重要。但恰恰相反,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我们的家家户户的燃气灶,燃烧的是天然气、煤气、还是液化气?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果发生了煤气泄漏,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和家人;如果学生遇到毒气的泄漏事件,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也是中考的主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记住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防爆的知识,懂得怎样防火、灭火,遇到紧急情况后怎样救助自己,在学习中学会保护自己。

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在考察双基的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所以通过做题进行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见多识广”,多做题,从解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从解题中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不要为做题而做题,要从一类题中学会归纳、总结所用到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在不断的做题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应试能力,培养自信心。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一要限时,提高速度;二要准确,提高质量;三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四要坚持做题后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 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HNO3+2N2↑+9/2H2O===>5NH4NO3 ===2HNO3+4N2↑+9H2O

N:+1——→+5 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 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 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 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④

化学高二教案(篇4)

1.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比水轻、不溶于水。

[问]在炒菜时,如果衣服上溅了油,往往用汽油擦洗,这是为什么?

[生]油能溶于汽油,且汽油易挥发。

[板书]易溶于有机溶剂。

[讲述]工业上也正是利用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后的油锅如何洗涤?

[学生甲]用热碱液洗。

[学生乙]用洗洁净洗。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用热碱液洗和用洗洁净洗反应原理是不同的,用热碱液洗涉及到了油脂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油脂有哪些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混合物,结构中往往含有不饱和烃基。那么依据油脂的结构特点,油脂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师]对。油脂和H2发生的加成反应叫油脂的氢化。下面请同学们以油酸甘油酯为例,写出油脂和氢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①油脂的氢化

[学生板书]

[教师讲述并补充反应条件]这个反应常温下是不能进行的,往往需要催化剂和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油脂的氢化反应在工业上有何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6第一段。

[过渡]油脂作为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那么酯类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生]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问]酯类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水解有何不同?

[学生甲]酸性条件下水解不彻底,碱性条件下水解彻底。

[学生乙]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酸和醇,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羧酸钠和醇。

[师]用热碱液洗涤油污,正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这一原理。下面请同学们以硬脂酸甘油酯为例,写出它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方程式。

[板书]②油脂的水解

[讲述]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工业上肥皂的制备原理,因此,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油脂的皂化反应。硬脂酸钠便是肥皂的主要成分。

[板书]皂化反应: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过渡]肥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工业上是如何利用皂化反应制出硬脂酸钠,并使之与甘油分离,并制成块状肥皂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板书]三、肥皂和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看完后由学生简述肥皂的生产过程]将油脂和NaOH按比例放入皂化锅,加热、搅拌。然后在混合物中加NaCl,发生盐析,分层,上层为硬脂酸钠,下层为甘油和NaCl的混合物。取出上层物加填充剂,压滤、干燥、成型。

[师]在洗涤衣物时,肥皂是如何去污的呢?请大家接着看录像。

[放录像]肥皂的去污原理

[板书]2.肥皂的去污原理

[讲述]由于肥皂的硬脂酸根离子在水中易结合水中的Ca2+、Mg2+生成沉淀,因此水的硬度较大时,就会使肥皂的去污能力降低。现在,人们已经根据肥皂的去污原理,制出了多种合成洗涤剂,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洗洁净就是一种合成洗涤剂,那么合成洗涤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197的内容。

[板书]3.合成洗涤剂

[作业]1.总结合成洗涤剂的种类及优、缺点。

2.阅读P198页选学内容。

3.课本P199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化学高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一般流程和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成氨生产条件的分析和选择,使学生了解应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选择合成氨反应条件,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归纳能力。

(3)通过合成氨对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在现代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化工等生产中,大多数产品的合成往往需要使用的主要化学反应条件是()。

(A)高温(B)高压(C)催化剂(D)高温、高压、催化剂

2.将 V 1 L的H 2和 V 2 L的N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总体积为 V 3 L(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生成NH 3的体积是()。

(A)( V 1 + V 2 -V 3)L(B)( V 1 +V 2 +V 3)L

(C)( V 1 + V 2 -2 V 3)L(D)[ V 3 -( V 1 + V 2)]L

3.在某合成氨厂合成氨的反应中,测得合成塔入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6:18:1,出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9:27:8,则氮的转化率为()。

(A)5%(B)50%(C)25%(D)20%

4.下面是合成氨的简要流程示意图(如图2-4-1):

沿x路线回去的物质的是()。

(A)N 2和H 2(B)催化剂(C)N 2(D)H 2

5.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已知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反应产生H 2和CO 2,H 2是合成氨的原料,CO 2供合成尿素用。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____物质作原料较好。

(A)CO(B)石油脑(C 5 H 12 、 C 6 H 14)(C)CH 4(D)焦炭

6.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 。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之比是()。

(A)1:5(B)1:4(C)1:3(D)1:2

7.在3H 2 + N 22NH 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

(A)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

(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遏止逆反应的发生

8.总压强为3.0 × 10 7 Pa时,氮氢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3)通入合成塔,反应达平衡时的压强降为2.5 × 10 7 Pa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

(A)35%(B)30%(C)25%(D)20%

9.将2LN 2和6 LH 2充入密闭容器里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2L,计算:

(1)平衡时,混合气体里各气体物质的质量分数。

(2)N 2转化为NH 3的转化率。

(3)混合气体中NH 3全部被0.005L水吸收,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氨水的密度为0.96g/mL,气体在标况下)质量分数是多少?

10.某温度下,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 2和3molH 2,使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平衡混合物中N 2 、 H 2和NH 3的物质的量分别用 m 、 n 、 g mol表示,如果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物质的加入量,而要求 m 、 n 、 g 的值不变,如果用 x 、 y 、 z 表示所加入的N 2 、 H 2和NH 3的量,那么 x 、 y 、 z 应满足:

(1)若 x =0, y =0,则 z =-____mol 。

(2)若 x =0.75mol,则 y =____mol, z =-____mol 。

(3) x 、 y 、 z 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用 x 、 y 、 z 的代数式表示)。

1D,2A,3C,4A,5B,6A,7C,8D 。

9.(1)H 2 14.11%;N 2 65.79%;NH 3 20.06%;(2)20%;(3)7.2 mol 。 L -1;12.8% 。

10.(1)2;

(2)2.25,0.5;

(3) x +=1,2 y +3 z =6 。

化学高二教案(篇6)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原子晶体的概念,能够区分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2、了解金刚石等典型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点

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晶体?试举例说明。

2、分子晶体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引入新课:

分析下表数据,判断金刚石是否属于分子晶体

项目/物质 干冰 金刚石

熔点 很低 3550℃

沸点 很低 4827℃

展示:金刚石晶体

阅读:P71 ,明确金刚石的晶型与结构

归纳:

1.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2.构成粒子:原子;

3.粒子间的作用:共价键;

展示:金刚石晶体结构

填表:

键长 键能 键角 熔点 硬度

归纳:

4.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_______,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的溶剂;_____导电。

思考:(1)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为什么?

(2)为什么金刚石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

(3)阅读:P72 ,讨论“学与问 1 ”

归纳:晶体熔沸点的高低比较

①对于分子晶体,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②对于原子晶体,一般来说,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合作探究:

(1)在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与多少个C成键?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最小碳环由多少个石中,含CC原子组成?它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多少?

(3)12克金刚—C键数为多少NA?

比较:CO2与SiO2晶体的物理性质

物质/项目 熔点℃ 状态(室温)

CO2 -56.2 气态

SiO2 1723 固态

阅读:P72 ,明确SiO2的重要用途

推断:SiO2晶体与CO2晶体性质相差很大,SiO2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展示:展示SiO2的晶体结构模型(看书、模型、多媒体课件),分析其结构特点。

引导探究:SiO2和C02的晶体结构不同。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4个O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Si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同时,每个O原子跟2个Si原子相结合。实际上,SiO2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的晶体。

阅读:P72 ,明确常见的原子晶体

5.常见的原子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各类晶体主要特征

类型

比较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分子 原子

形成晶体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共价键

物理性质 熔沸点

硬度

导电性

传热性

延展性

溶解性

典型实例 P4、干冰、硫 金刚石、二氧化硅

阅读:P72 ,讨论“学与问 2 ”

归纳: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对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 分子_______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分子间作用力____ ______;

对于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_ 原子 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_共价键_________键。

(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原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得多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1、下列的晶体中,化学键种类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

(A)SO2与SiO2 B.C02与H2O (C)C与HCl (D)CCl4与SiC

2、碳化硅SiC的一种晶体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C原子和S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种晶体①金刚石 ②晶体硅 ③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3、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点、沸点,有很大的硬度

(B)原子晶体干冰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molC—O键

4、①在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与( )个O原子结合,构成( )结构, ②在SiO2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个数比为( )③在SiO2晶体中,最小的环为( )个Si和( )个O组成的( )环。

答案:

1、 B

2、 A

3、 B

4、 (1)4、4、空间网状 (2)6、6、十二元

化学高二教案(篇7)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

(1)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反应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淀的转化

1.实验探究

(1)Ag+的沉淀物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变为黄色黄色沉淀变为黑色

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实验结论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Mg(OH)2与Fe(OH)3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实验结论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淀转化的方法

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转化的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锅炉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盐酸Ca2+(aq)]

其反应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

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例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时,便慢慢地使之转变为铜蓝(CuS)。

其反应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化学高二教案(篇8)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化学高二教案(篇9)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芳香烃一节的教学及第一节2-1脂肪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复习芳香烃、苯的同系物概念;

(2)复习巩固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3)能力提升;拓展与溴取代及硝化反应的实验,产物的提纯。

第二课时:(1)苯的同系物(甲苯)的化学性质;

(2)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三、四课时:对脂肪烃、芳香烃巩固训练,讲评相关习题

2、教学目标:

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苯的同系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 教学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 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结构中苯环和侧链烃基的相互影响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实验视频

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以旧带新,复习提升;

第二课时:对比、联系学习新知。通过比较苯和甲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课时【方案Ⅰ】复习再现,对比思考,学习迁移

复习再现: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立体模型展示苯的结构,通过实验录相再现苯的燃烧、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

提示:从苯的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其性质应该同乙烯、乙炔相似,但实际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说明苯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是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

学习迁移:

(1)苯燃烧有浓厚的黑烟,同乙炔类似,因为苯(C6H6)和乙炔(C2H2)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相同,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均为92.3%,高于甲烷和乙烯。

(2)取代反应,类似于烷烃的反应,重点讨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与甲烷氯代的反应进行对比。

(3)加成反应,由于苯属于不饱和烃,因此也能发生类似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苯与氢气催化加成生成环己烷(环状饱和烃),不同的是苯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第二课时

2. 苯的同系物

【方案Ⅲ】活动探究,对比思考,总结讲解

活动探究: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活动探究,填写下表:

总结讲解:甲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的定位,甲苯被氧化的原因是苯环与甲基的相互作用使甲基变得活泼。

【方案Ⅳ】结构演绎,观察思考,迁移提高

3.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方案Ⅴ】自学阅读,讨论提高

情景创设(教师也可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提示: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芳香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讨论相关问题

小结提高: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联系 生活实际,提高对石油产品及其应用的认识。

二、活动建议

【实验2-2】由 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颜色较深,甲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较慢,本实验颜色变化观察较困难。一方面要加入硫酸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另一方面,高锰酸钾溶液不能加入太多,几滴即可,并可用蒸馏水稀释试管中的溶液,以便于观察颜色变化和分层情况。

讨论记录

罗贤朗:1、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列表对比小结。2、通过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之处──“组成上高度不饱和,结构比较稳定”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3、课本中只介绍甲苯的硝化反应(取代反应),上课时应该补充甲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的卤代反应,强调条件不同,取代的位置不同。

林春:1、演示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苯+溴水的实验,或者播放视频,引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苯和甲苯结构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先猜测甲苯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苯、甲苯分别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思考有机化合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3、多个侧链的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应产物简单补充一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邻、对位取代。化学方程式需要多练习书写。

附件:导学案

第二 单元 芳香烃学案

芳香族化合物—— 。

芳香烃—— 。

一、苯的结构与性质

1.苯的结构

(1)分子式: 最简式(实验式):

(2)结构式: 结构简式:

〖交流与讨论〗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① 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48):苯分子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

苯分子结构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66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称为凯库勒式: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

〖拓展视野〗苯环中的碳原子都是采用的sp2杂化,碳原子之间形成σ(sp2-sp2)键,六个C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是一样长的(1.4×10-10m),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建,

(3)分子空间构型

苯分子是 结构,键角 ,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键长C—C 苯环上的碳碳键长 C=C C≡C,苯环上的碳碳键是

之间的独特键。

2.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 色,带有 气味的液体,苯有毒,

溶于水,密度比水 。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的晶体,通常可 溴水中的溴,是一种有机溶剂。

3.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溴代反应

原理:

装置:(如右图)

现象: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苯和液溴后,

②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 ( )

③锥形瓶内有白雾,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 沉淀

④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 沉淀( )

注意:

①直型冷凝管的作用: (HBr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化学高二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认识更具体。

本节内容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并且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来更深层次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Fe2+与Fe3+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性质和转化。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2.实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有实验的基本技能,且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

3.心理准备

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究问题的本质,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掌握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进一步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提高理论认知水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操作、自主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的过程,认识Fe2+与Fe3+的化学性质,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大胆置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

(2)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Fe3+的检验

教师活动:由缺铁性贫血引入,指出铁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补铁常用药品是二价铁,并展示FeSO4药片的说明书。

学生活动:倾听并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符合新课改STS教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从说明书上看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裹糖衣?(2)为什么要密封?(3)为什么与维生素C同食吸收效果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可能被氧化。

教师活动:连续设置疑问:观察比较新制FeCl2溶液与久置FeCl2溶液,有什么区别?猜想一下变质后会生成什么物质呢?大家能否设计方案检验是否生成Fe3+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设疑,形成头脑风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学生提出的NaOH溶液、观察颜色等方法及阅读课本得到的KSCN溶液检

验法)。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在实验中体会Fe3+的检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来验证Fe3+的检验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讲解Fe3+的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倾听。

设计意图:形成Fe3+的检验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分析Fe3+和Fe2+具有的性质。

学生活动:用所学理论分析Fe3+只有氧化性;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探究学习过程,体会自主得出结论的愉悦心情。

教师活动:设疑:Fe3+氧化性强度如何?中间价态的Fe2+常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呢?强度又如何?

学生活动:思考。

设计意图: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为实验探究做好心理准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Fe2+和Fe3+的转化。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用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以及预期的现象。

学生活动:师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案;引导学生完成设计的实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交流,初步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Fe3+和Fe2+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思考,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解决FeSO4药品说明书的问题:为什么与维生素C同食吸收效果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Fe2+被氧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出二价铁盐的保存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归纳,现用现制密封加少量铁粉或铁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设置的趣味实验,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印刷电路板的制备。

学生活动:自学总结,体会铁盐的应用。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总结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1.从实际生活引入,缺铁性贫血,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化学来源于生活的规定。

2.通过药品的说明书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上课解决疑问,让学生更有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思想。

3.设计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知识自然生成,且学生在过程中可以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设计三类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实验和趣味实验,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在课堂上的实施,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品加得过多、操作不太规范,这些问题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本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和学习任务,学生反映良好,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76910.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