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自相矛盾教案实用九篇

自相矛盾教案 2024-04-17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自相矛盾教案实用九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自相矛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8226;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自相矛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楚国 卖 矛 盾 戳穿(幻灯片)

夸口 锐利 坚固 张口结舌

对这些字的记忆和运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议。

4、试一试: ( )盾 ( ) 矛 锐利的( )(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板书:我的矛 我的盾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案 篇3

在汉语言广袤的星空中,成语就像天幕里的颗颗明星;在汉语言浩瀚的海洋里,成语就像奔向大海的涓涓细流。“根深蒂固”的科学道理,“卧薪尝胆”的惊人意志……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科学道理。可是,像“自相矛盾”这样的成语也能用童话的形式来诠释,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语林漫步”吧!

西瓜星球因为面临土豆星球的.战争威胁,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军事用品。一天,土豆星球的武器商牛皮先生来到西瓜星球推销他的武器,西瓜星球的古古总统亲自接见了他,因为总统想买到最先进的武器。牛皮先生打开笔记本电脑,向大家介绍了一款“盾牌006型坦克,”并且说是最新款式,而且没有武器能摧毁它。

古古总统感兴趣地问:“为什么取名为盾牌?”牛皮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原因,总统又打断他的话,问:“还有更厉害的武器吗?”牛皮先生又介绍了一种小型“矛式火箭炮”,这种炮可以击毁任何一种防御措施。

古古总统就建议牛皮先生用他的“矛式火箭炮”攻打“盾牌006型坦克”,再用电脑演示给大家看,这样的问题,牛皮先生难以自圆其说,就灰溜溜地走了。你想一想,击不毁的坦克,无坚不摧的火箭炮,如果比试一下,就会自相矛盾的。

读了“自相矛盾”的童话故事后,我再次知道了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矛,就是进攻敌人的刺击利器,盾,就是保护自己的器具。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懂得了自相矛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这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夸大自己的某一件东西,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自相矛盾,被人说得面红耳赤。像我们小学生在和同学交往的时候,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要不就会影响了自己的声誉。我们小学生,不能说谎,有许多小孩上网吧玩游戏,总是欺骗大人,这样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

自相矛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童话故事,培养读书习惯。

2、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喜欢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过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师:又出问题了?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盾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

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

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生:不好。

师:(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生:吃亏。

生: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板书张口结舌,先让学生做张口结舌的动作,再让学生说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围观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

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

3、体会文章的写法。

师:楚国人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我们已经回答了围观的人提出的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内容更加紧凑。

四、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

思,然后起来交流。)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

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坚固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要。

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

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家,不然说的话和做的事就前后矛盾了。

五、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拓展知识面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张口结舌: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六、小结

学生通过读童话故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成语量。

自相矛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3、出示:(幻灯片)

4、试一试:()盾()矛锐利的()(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理解“夸口”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联系实际

教具:小黑板

学具:字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自相矛盾教案 篇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

(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随机动画展示。

2、播放《自相矛盾》的动画。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寓言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延伸拓展

找一找下列句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1)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2)我们班基本上一半同学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3)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六年级学生。

(4)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错了。

(5)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

五、教师总结。

板书:

自相矛盾

矛什么盾都能戳穿

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说话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多读、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的大意等来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理念:

新课改、新思路、新理念,这是新课程不同于传统教材的地方。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我的难点。怎样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呢?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者本着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教者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教者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大意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读、讨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紧紧抓住读这个重点,采取: 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四读法”进行展示交流,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课文

由同学们回忆学过的一些成语故事,引出《自相矛盾》,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与预习,谈谈对矛与盾的了解。

(二)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透”的学法,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在听范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读课文,并让学生谈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些困难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把文章读通。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的.次数要较于平常的白话文要多。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达到读懂、读好的目的。

在此处,让学生在读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注释预习,一字一句深入地读,读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试着完成 。

接着,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汇报的要求很宽松,可以小组合作汇报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彻的一句汇报;也可以就全文来汇报,每汇报一句,除了谈理解,还要让学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表演来展示理解到的内容,老师再相机点拨,指导读法,也就是在“读懂”中渗透“读好”这一环节,让学生既读懂又读好。

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品读中悟出寓意,品出学习文言文的秘诀,体会其美妙的韵律,达到读透的目的。

文章读到这时,实质上已经读透了,此时,教者在学生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文章的寓意,并根据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了一个环节“文章读到这里,你肯定感受颇深,此时,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谈,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最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古文的秘诀,那就是反复诵读,细细的品味,慢慢你就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从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紧扣主题,揭示寓意。卖者自夸的两句话“矛(利)物无不陷也,盾(坚)物莫能陷也”,自然引出“自相矛盾”,这一主要意思。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8318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