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南京观后感集锦十三篇

南京观后感 2024-05-30

为了满足您的要求小编查询了关于“南京观后感”的信息。你是否因为要写一篇观后感而一筹莫展呢?有时看似普通的影视作品,可能会在其中领悟到许多感悟,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观后感应该尊重其他观众不同的看法和观感,观后感加深了我对作品的印象,美味的文字别错过了哦!

南京观后感(篇1)

2014南京青奥,算完美闭目了,但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及裁判员都依依不舍这个城市,28日晚,2014年南京结束了青奥之旅,从明天凌晨0:00,江苏南京,成为最最光荣的奥林匹克城市!也将成为我国第二个奥林匹克城市!大家今晚记住这个城市:中国江苏南京!下面,我要把在闭幕式的精彩瞬间给大家聊聊!

2014南京青奥会,在南京完美落下帷幕,我在看闭幕式的过程中,我的`小心脏一直在流泪,也是舍不得青奥离开,首先,巴赫主席、南京市长在舞台上讲话,讲的真是好不胜好,巴赫主席一声令下!闭幕式正式开始!随后开始文艺表演,基本上都是以歌曲为主,在文艺表演方面,展现了中国风,同时把南京的特色都展示出来了,现场观众很振奋,最后的灭火炬环节令人印象深刻,一小女孩拿出一部智能手机,在屏幕上划出了南京青奥的会标,随后,火炬,缓缓地熄灭,现场解说员说:2014第2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青年奥运会正式闭幕。其中,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个最令我最深的画面,就是志愿者那部分了,这2000多名志愿者,人称“小青柠”,在这12天里也付出了不少,在平安唱到快结束时,这些可爱的“小青柠”这些志愿者摆出了“中国名片”这四个汉字,的确,俗话说的好:这些志愿者,永远是世界的一张完美的名片!希望这个“名片”能“发”给更多国家,乃至全世界!

在简短的观后感的结尾我想说:2014南京,您们终于实现了奥运梦,今天终于成功啦;2014南京,您们成功成为我国第二大奥林匹克城市,回顾往年,在2008年8月8日,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奥林匹克城市,2014年8月16日,南京,在今天成为第二个奥林匹克城市!同样都是八月,但这两个8月先出不同色彩的八月!祝贺南京!希望南京的明天更加灿烂美好!谢谢!2016阿根廷青奥会,我们再见!再见,南京青奥:谢谢你这12天来的精彩付出;再见,南京青奥:感谢您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收获了很多外国友人!谢谢南京,再见,南京!

南京观后感(篇2)

现代人看历史就像窗外的雾雨。很美,但不是真的。中国的历史记载是最完备的国家,廿四史摆在那里,绕不开,化不掉。但毕竟,时代过去了,人们拾捡起来,听人说的再清楚,也终归是雾里看花。

,看了那本《带一本书去南京》,对南京的历史,不再迷茫。

南京是解放前唯一的天文台。它是令人敬佩的钟山龙盘、石虎、革命烈士灵谷塔和沧桑的明代城墙。比起这些,更加是她见过的悠久历史: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烽烟漫滚;六朝兴替,王朝迭代,你方唱罢我登场;明初,南京无伤的城恒显示了泱泱大国之风。

辛亥革命,这里的潮流迂回,抗日战争,日本人在这里留下了血淋淋的一幕;新中国进入两革命运,人们迎来了新时代历史的曙光

南京,这座根植于历史和记忆中的城市,见证了无数伟大的志向和朝代的变迁,赋予了她坚韧、和平、自给自足、包容的精神。

从今天的南京人身上,你似乎看不到历史的影子。南京是一座生活味和平民味都很浓的城市,市民最关注的不外乎吃喝玩乐、柴米油盐之类的话题。南京人对“南京大萝卜”的称谓不但不反感,反倒乐于接受:

大萝卜,实在嘛!

走在这样一个充满鸭血和粉丝汤、咸鸭蛋等民间小吃的城市里,我们收获了欢乐、安宁和宁静。无论你漫步在古木参天的中山陵、烟火缭绕的鸡鸣寺、热闹繁华的夫子庙,或是高楼林立的

新街口,拥挤的湖南路,你可以感受到她的脉搏和节奏。南京,一个充满历史和生活的城市,值得我们的爱。对于生活在南京的每一个人来说,南京已直是,也将永远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金秋时节,在醉人的桂花芬芳中,带着这本书走遍南京城。看,南京真是个有味道的城市。

南京观后感(篇3)

在南京温暖的阳光中,我带着一本书来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本书是《围城》,是我在课堂上学习的经典之作。我决定边走边读这本书,感受南京的美景,仿佛穿越到书中的情境。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座城市也因此而显得更具有魅力。在我手里的这本《围城》也是一部让人深深沉醉的文学巨作。读着书中的情节,我仿佛听到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他们的心境。

走在南京的石板路上,我看到了历经风雨的古建筑,颇有一番感慨。在书中,主人公在“围城”中的封闭境遇下渐渐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围猫”——困在一起的一群人里面,却互相看不到彼此。这些墙墩、城楼在我看来便如同一面面围绕着人们的墙,挡住了大家的视线,让他们难以真正沟通。而我在读书的这一刻,也仿佛置身于这个氛围中。

穿过南京的老街巷,我遇到了很多流连其中的游客,他们热情友善、本土风情。这里的人们似乎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书中的方鸿渐一样,人缘和交际能力都很强,虽然不知所从来,但是在人群之中很容易就能被大家认同,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这让我想起了围在城里的人群,也许真的是在人多的地方,更能体味到那种“围城”的感觉。

走到雨花台,我深深吸了一口空气,看着身旁的花朵,仿佛听到了军歌声响起。南京雨花台,我曾以为只是一座坐落于城郊的纪念碑,没想到却与《围城》有着微妙的关系。书中主人公的爱人袁阿姨,就葬在这里。袁阿姨是一个善良体贴的女人,她与方鸿渐的爱情曲折离奇、深入人心,因此也成为小说中最感人的角色之一。

南京之旅结束后,我对《围城》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我们都生活在各自的“围城”之中,看似近在眼前的东西却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隔着了一堵堵墙。然而,书中的主人公却在慢慢打破这个“围城”,因为他们敢于向着外界走出一步,因此得到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就如同我这次带着《围城》来到了南京,只有经历过这样一段旅程,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拥有更全面的认知,才能打破那些困扰自己的“围城”,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次旅游让我对南京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围城》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

南京观后感(篇4)

观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悲痛一页,更是全人类历史上的.耻辱。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震撼着我。日军士兵对待无辜平民的残忍手段,简直是禽兽不如。他们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这样的暴行,让我无法不感到愤怒和悲痛。

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30万人,他们曾经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有着自己的家庭、梦想和希望。然而,在日军的铁蹄下,他们却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场大屠杀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它提醒我们,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在战争中,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惨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我们应该牢记这个血的教训,努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南京观后感(篇5)

曾记否,多少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冲锋陷阵,血染疆场;曾记否,多少热血战士为了解放祖国,让人民安居乐业,与敌人艰苦奋斗;曾记否,多少进步青年为了击溃敌军,用自己不屈的生命谱写出辉煌的乐章。每当翻开《毛主席诗词》,看到这篇激动人心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同样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总会给我不同的感受。

鲜血涌上我的心头,仿佛我被带到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的雄师不畏艰险,已经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天险,黑暗的蒋家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了。解放军战士冒着国民党的枪林弹雨,还要渡过被称为“天险”的长江,这是多么大的魄力和勇气呀!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那地势险要的南京已经回到了人民手中,她变得比任何时候都美丽富饶,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令主席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汉书》上说:“兵法,穷寇莫追。”主席却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出了莫大的的信心,解放中国的决心和信念,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学项羽“划江而治”的计划。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了。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全诗的升华,是全诗的灵魂,这两句诗表达出了:

与时俱进是永恒的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面变,“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我们追求不变的目标。 “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在这里是说天本无情天不老。是的,天空是无情的,所以它永远不会变老,停止发展,停止移动,停止改变。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像沧海桑田的变化一般,人类社会永不停息地发展着,运动着,变化着,这就是“人间正道”,这就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定律。 而正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革命的人民必须“宜将胜勇追穷寇”,应该“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洗去他们留下的污秽,抚平多年战争的创伤,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中国昂首挺胸,这是中国100多年来的低头。

回忆那段峥嵘岁月,那段轰轰烈烈的日子,那数千个日夜的艰苦奋斗,解放军所踏过的土地都不再平凡!在辽沈、平津、淮海三次战役中,你们有多少人倒下了,但你们勇敢、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传承到今天。

我们能有今天无饥寒之虞的生活,安全的课堂,许多的消遣娱乐,全都是那千千万万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历尽艰辛,不惧死亡换来的。曾经饱受饥饿之苦的黑暗社会被开辟为光明之路。难道我们不该珍惜吗?

当时,解放军战士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几倍于自己敌人和美军的帮助,赢得了这场战斗。而现在的我们,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根本品尝不到寒冷饥饿的滋味,我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辛酸,所以要更加珍惜。身处幸福社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因为这都是一个个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回首曾经的艰苦岁月,我为毛主席的豪情壮志所打动,为那百万雄师而骄傲;我也珍惜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让祖国更繁荣、昌盛。

南京观后感(篇6)

最近读了《南京暴行(节选)》,我心里分外愤慨,日本侵略者们真是太残暴了!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暴行造成的死亡人数,简直是惨不忍睹:“这场大**所涉及的区域之广,以至于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死亡数字!尽管没有固定的数字,但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称,这一事件造成约26万人死亡。

”真是个令人膛目结舌的数字!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但从这个数据,就能想象那场毫无人性的**的场面有多么恐怖及残忍!

这还不算什么,可日本侵略者们不但杀死了中国的士兵,而且还对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残疾人、甚至刚出生不久尚在襁褓里的婴儿下手!这也太不人道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一个接一个,人们倒下了,大街小巷都是尸体,到处都是哀悼的声音,鲜血流进一条河,我的眼睛是红色的。日本侵略者怎么能这样做?他们当杀人是游戏吗?当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当一具具腐烂的尸体堆积在大街小巷。

当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传遍街头……你们扪心自问,你们对得起天地吗?对得起良心吗?对得起死去的无辜人民吗?

我此刻真的恨不得将日寇千刀万剐!苦难同胞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重现。我握紧拳头,心里感到一阵熊熊烈火。生活在和平美丽的21世纪,我们不应忘记祖国遭受的巨大屈辱。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决不让旧中国的悲剧重演。

南京观后感(篇7)

在我国,有四大博物院。分别是庞大宏伟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的河南博物院、巧夺天工的陕西博物院,还有今天的主角——精美绝伦的南京博物院。

进入南博大门,抬眼就可见一个银色的大莲蓬;立于水面中央,开裂成三瓣,已经枯萎,但上面的莲子却十分新鲜。据说这是南博文物的象征。干瘪的莲蓬和新生的莲子产生了强烈对比,象征着对生命轮回的关注和思考。因为莲在开花时节同时酝酿果实,“因果俱在”让连成为了花中君子的般的存在。

继续向前走,就可以看到宫殿一样的展厅大门,中央的最高处挂着一块牌匾,金色的大字刻着“南京博物院”。通过安检大门,就来到了最著名的历史馆,六个展厅从史前至清末的精致文物都一一展示。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件,一件唐三彩双鱼瓶和一个大报恩塔琉璃拱门。其中的唐三彩双鱼瓶色彩绚丽,绿黄棕三色分布错杂、神秘莫测,给人幻境一般的美感。而这件唐三彩瓷器不仅在色彩上出众,还在制作工艺上与众不同,这件双鱼瓶无论从前还是从后,向左还是向右,都是两条完整的鱼。利用视错手法把人引入其中,可见制作之精巧,工匠之用心。

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色彩斑斓,且全身用琉璃制成,十分精美。而在这个拱门里,蕴藏着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还有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对夫妻,日子过得十分美好,有一次,丈夫出门在外被僧人所救过,回到家乡后十分感激佛家,并发誓:直到死,也要功德圆满,修七座佛塔,临走时,夫妻约定上元节在此相见,可传来的却是死讯,她便郁郁而终,最后在天堂,两人仍美好的生活。

在南博中,除了双鱼瓶和琉璃拱门,还有金缕玉衣、黄琉璃瓦当、青铜鼎等数不胜数的文物,期待你也来慢慢参观!

南京观后感(篇8)

是的,我终于去看了。我犹豫了很久很久,倒不是因为这部片的争议,而是因为我怕我承受不了在大屏幕下看到中国人被屠杀强暴的镜头。但是我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去看了。

我真的说不出太多感想,因为东西太多太多混杂在脑里,但是我狠狠的哭了一场。哭他们被屠杀,哭她们被蹂躏,但是最想哭的是那些勇敢站起来自救的中国人。陆川说他拍这片之前,看了很多南京的史料,但是他说他看到的都是哭诉,哭诉自己怎么被虐待被蹂躏,他觉得很愤怒,他不相信中国人没有起来反抗自救。于是他想拍一部反映中国人自救的南京。其实我同意他的看法,以前如果一提到南京的相关电影,我心里就在想,肯定又是一些残酷血腥的画面,不敢也不忍去看。所以我一直回避看南京的东西,因为那太触目惊心太痛苦。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同情什么日本人。日本人基本没入我的脑。我看到的是一张张中国人的脸。不管是起来反抗的,起来救人的,或者被成堆扫射的,被活埋的,被烧死的,陆川做到了他所想要的,他给了他们特写,那一张张脸孔就印在脑海里。死去的30万。生死之城。

就比如角川最后自杀了。我的感想就是——自杀就自杀了。很快遗忘了。但是让我记住的,是戴着花的小豆子的笑脸。跟我一起哭了一晚的朋友说,全靠那最后的镜头了,让我觉得有点希望,中国还会好起来的。

是的,中国会好起来的。所以我最后那里哭得最凶。但最后也让我整晚抑郁的心情好起来。

说说难忘的镜头。首先开头,看到陆剑雄和那群士兵挡住大门不让剩下的士兵出去,我就已经含泪了。让我泪阀开放的,就是开始,日本兵刚进入南京,发现了一群百姓的那个地方。然后一群女人挡住了一个门口,不让日本兵靠近,他们开枪了,里面倒下的是几个年轻的姑娘。惊叫声哭声一片。杀人,在这片子里面不是很多见吗?尸体遍野。为啥这里我就特别想哭,我说不出来,我真的说不出来。还有最后一批被屠杀的士兵。日本兵大声喊,起立。没有人站起来。就算有人被直接枪杀了,也没人站起来。日本兵喊了一阵起立又放枪都没用。陆剑雄站起来了,剩下的人也跟着站起来。我反而有点安慰,他们不是被日本兵威吓到顺从的起立,他们跟随的是他们的长官。被扫射前,他们喊起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总之,南京太难忘了。我现在干涸了。好像那些感情都被它吸空了。

南京观后感(篇9)

影片中,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一位幸存者讲述当时自己只有9岁,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杀死,而他还没有断奶的小弟弟也被日本兵扔到一边,而年幼无知的小弟弟全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扔爬过遍野横尸,天真地想让母亲为其哺乳;一位有着当年惨痛经历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腿上被炸弹炸伤的痕迹;更多的幸存者,声泪并下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灭绝人性的做法……

看到这里,我没有流泪,我心情复杂,哭不出来,好像泪水被愤怒挡住了,郁积在心中。看着那种惨绝人寰的暴行发生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我的心里在流血,我感觉到气愤,也感觉到了屈辱。我堂堂中国,地大物博,却被一个小小的日本凌辱,这更是证明了小学就学到的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会遭到欺负。”

南京观后感(篇10)

我的眼在流泪,我的心也在流泪,看完电影《南京大屠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灵被耻辱啃噬着,被愤怒的火焰烧着。12月13日这一天,对所有南京人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

在南京城北,日军一次把五万多人赶到一起,先用机枪扫射,然后用刺刀刺幸存的人,最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烧煤油烈火焚烧。浩劫之后,繁华的六朝古都现在是尸体遍地,断壁残垣,凄凉的死城。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人都为保卫祖国而奋斗,许多爱国人士,英雄豪杰也纷纷涌现出来。如:杨靖宇、赵尚志、董存瑞、叶挺、赵一曼……不光大人们保家卫国,连小孩也加入了战斗。像海娃、王二小、雨来、麦伢子……他们在凶恶的敌人面前不屈服、不害怕、更不胆怯,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同敌人斗智斗勇,为赶走日本鬼子也献出一份力量。73年前这一天起,一个月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残杀了30度万骨肉同胞,南京大使馆给国内的调查报告中写上:犯罪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日本人,而是整个皇军。他们像一个没有人性而且随时开动的机器,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要牢记历史,莫忘国耻,发愤图强,为祖国的利益做贡献。

这部电影,犹如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使我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要受欺负,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而警钟长鸣!

南京观后感(篇11)

暑假中,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震惊了,日本士兵的种种暴行使我不能容忍。更让我愤怒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浩劫过去之后,日本却极力想掩盖历史的真相。

在南京大屠杀中,有无数平民,战士被残忍杀害。日本士兵、军官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行动。在大屠杀行动中,日本竟用飞机在安全区上空洒下无数海报,海报上写着:快回家里,给饭吃。信赖日本军人,可得救助。还画着一幅画:一个满脸堆笑的年轻日本士兵,一手抱着一个中国小女孩,一手把一桶米给她的母亲,边上父亲的手里还捧着糖。于是,无数中国平民回到自己家中,可迎接他们的不是粮食和什么笑容可掬的日本士兵,而是一挺挺机关枪,我不禁为那些听信谣言的平民叹息,也对日本士兵的奸诈手段感到厌恶。

日本不仅在中国屠杀,在他们自己国内的学校里,老师也在给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有一位老师让一个日本小男孩解剖一直青蛙,男孩被吓哭了,老师却说:“一只烂青蛙有什么好哭的,再说了,你以后还要杀中国佬呢!”

更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南京历史的无知,其中有一人回答:“南京是什么?一个朝代吗?”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祖先经历过的一切,不忘南京的血战……珍爱和平,开创祖国的未来。

南京观后感(篇12)

提到南京,我不知为何,脑袋里只有色彩绚丽的琉璃顶,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看的电影里面的情景。关于《南京大屠杀》,我第一次真正想要去阅读这本书,是在2019年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参观华侨博物院,看到在海外的侨胞的专题,张纯如女士的照片美得让人动容。

那时候的我站在展馆里,思考着这样貌美的女子,是如何看待那场八十年前的浩劫,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创伤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华侨博物院回来,我去图书馆借了书,这一读,就过去了一年。拖拖拉拉阅读这么久,从来不是因为书里的文字不够吸引人,而是太久不读书,已经丧失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终究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读书的时候一边愤慨日军恶行之暴,一遍怒国人之不争。渐渐地,我好像有一点点明白了,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为什么国人人数众多却没有丝毫反抗而沦为刀俎下的鱼肉。这些长久以来都被我视为不解的问题,张纯如女士慢慢帮我解开了困惑。

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低级日军的训练模式,是来自上级军官的辱骂、暴打,是所谓的“爱的行动”。这些低级的士兵在受到残酷的虐待和无尽的折磨之后,一旦拥有了一定的权利,便会进行“压迫转移”,把曾经受到的这些痛苦和不堪,转移到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面前。在那个信仰天皇至上的军队里,他们被灌输着中国人的人命毫不值钱的观念,他们接受了洗脑,习惯于草菅人命,然后用暴虐的手段将过往训练中受到的屈辱以更残暴的方式发泄到中国人的身上。

陈述着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的事实。他们说,历史应当被铭记;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不懂。。

张纯如女士是为帮助我这样的后人了解、记忆南京大屠杀而生的。她的清澈纯粹的眼睛里,装尽了世间最丑陋的恶,再用最客观有力的语言,席卷每个读者的内心,发人深省。她柔弱却从来不是不堪一击。归于天国是因完成了使命。纪念张纯如女士。纪念南京大屠杀。

南京观后感(篇13)

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历史,每次提及都让人心情沉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随后的六个星期里,侵华日军在这座城市里犯下了滔天罪行。

那些无辜的平民和战俘,在日本兵的刀下、枪下,失去了生命。他们被当做靶子练习刺杀,被活埋,被机枪扫射。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无数生命因此消逝。据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调查,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了30万。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是一个多么沉痛的教训。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年轻的女性,她们被日军抓走,遭受了非人的蹂躏,许多人在遭受凌辱后悲惨地死去。这种对人类的侮辱和摧残,简直是禽兽不如。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残忍和野蛮,也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珍贵。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为了警示后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89890.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