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潮日作文9篇

观潮作文 2024-06-03

作文是通过文字传达人类文化情感和价值观的艺术形式,通过写作文可以让自己在深度思考中不断进步。写作文时一定要在脑子里提前构建好框架,我们写作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充分享受每个有意义的瞬间分享很棒。

观潮日作文(篇1)

九月的一天早晨,天气十分晴朗。爸爸带着我来到钱塘江边,观看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站满了观潮的人,远远看去,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人们焦急地望着江水,等待大潮的到来。

我跟着爸爸,气喘吁吁的爬到山顶,在这里,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壮丽图景;在那茫茫的雾气中,可以隐约看到那辽阔的东海连着江水,同无比广阔的天空相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

开始时,远处的江面还十分平静。一会儿,江水显得不安起来。忽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白点,在浩渺的水面上显得那么渺小,然而,它正是大潮降临的信号。转眼间,那白点变成了一条细长的白线。远处的钱塘江大桥岿然不动,像一把钢刀把大江拦腰斩断。我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水声。啊!响声越来越大,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整耳欲聋。紧跟着,潮水涌了出来,水势汹涌澎湃,旋窝急转,锐不可挡。潮峰前头浪涛耸立,黄褐色的江水遇到障碍与后头的浪头相碰撞,激起3米多高的浪花。整个潮水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有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令人心惊胆颤。潮水上涌,掀起七八米高的浪头,成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雄伟奇观。

大潮渐渐过去。我问爸爸:“钱塘江为什么会有大潮呢?”爸爸说:“这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身的离心力引起的,叫作二日分潮。”我虽然听不太懂,但我知道这里有很大的学问。它吸引我去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观潮日作文(篇2)

苏轼诗歌观潮解析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译文] 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海潮都很著名,在还没有去那里观赏的时候,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无法消除。

[出自] 北宋 苏轼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

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观潮日作文(篇3)

在这里,秋天的河灯,冬天的月亮,她悉数收下。

在这里,长江入海。

这里,是浙江。

柯灵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所以我注视着,地理老师谈到竺可桢时,眸子中渗出的光;所以我分辨着,历史老师说起王阳明时,声线里不由的自豪。我在浙江的河流边上拔擢成长,这片土地带来的,是地理与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是生活与文化共同的福祉。

一个两鬓飞白的老人守着一张刻坏的雕板喃喃自语,窗外寒来暑往,似于他无关。当灵感闪现之后,他连夜赶工,不顾冻僵的手指,不知时间的流逝,终于刻毕三千汉字。撩起碎发,抚去汗水,这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长出了一口气。1048年的冬天,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华文明自此在油墨拓印中,继续传递其生命。平民手,工匠心,他甘于在潮起的河口推波助澜。那种细微的波动就像是走经河畔,听到的那一声悠远的渔歌,少一分因漂泊而来的惶惑,多一丝驻守渔舟的坚定。

于是你大可回想起,会稽山阴,小巷深处那个淡然的酿酒师;西湖畔,西泠印社中那个运刀创作的文人。他们都是浙江潮水深处涌动的水滴,是文明的“底子”。

水滴汇入江流,风起而成潮。大概是与水相似罢,浙江有刚柔相济,于无形生有形。毕昇这样的平民,在坊间,以智慧之柔成就延续文化之刚。而更令我心生敬意的,刚柔以著的,是徐渭。

在他的墨葡萄图轴前沉吟,看不懂他的酒后狂草,却听父亲将他的身世慢慢拼凑起来。徐文长经历了家道中落,体会过流离失所,披着神童的外套却在科考中十考九不中。可以后的岁月里,他不曾泯然众人。徐渭曾背起箭囊,奋力抗倭,在胡宗宪帐下出谋划策。军帐里,那朵幽幽烛火之下,他仿佛看到了家国的蓝图。而即使随后报国之梦破碎,男儿刚强之志无处寄托,他依旧不颔首低眉。“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夕阳西下,白发苍苍的徐渭在书斋前独立啸傲,从武力平天下到书画取万象,他的人生,未曾中落。

或许鲜有人赏得其泼墨、狂草,但无人不知其热血慷慨,无人不敬其冲破困厄之力。此又即浙江之力,久久地隐匿在潮水之中,不为人知。

所有人眼里的评弹说唱,吴侬软语,淡然处之都只是浙江的外衣,谁曾去觅过毕昇心底的彷徨,谁曾冥想过徐渭笔底的惆怅。而无论是起或落,柔或刚,来或往,浙江都在书写属于它自己的辉煌。

许久后方才记起,李煜原是浙江故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

亦是浙江之潮罢。

观潮日作文(篇4)

早听说钱塘江大潮举世闻名,今年又从语文书中学了观潮,就更加神往。今年国庆节,我兴致勃勃地跟随爸爸妈妈去海宁的盐官镇观潮,一览她的壮观。

一吃完中饭,我们就早早地候在那里。三、四里宽的海湾,海面上风平浪静,海水全部都是黄色的。过了一会儿,海塘大堤上就人山人海。大潮还没有来,岸上的人就议论纷纷。

午后一点左右,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条断断续续,很小很小,看不清楚的黑线。当地人说,潮快来到了。我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黑线慢慢地变白,变粗了。

忽地,天空中出现了两架直升飞机,在高空盘旋着,人群沸腾起来,大声地喊着:潮来了,潮来了!紧接着我看到了江面上高出了一道墙,慢慢地厚起来。她大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向我们飞奔而来。一浪推着一浪,像千万匹骏马浩浩荡荡地驶来。一眨眼的功夫,她就波涛汹涌地展现在你眼前,砰砰砰撞击堤坝,溅起4米多高的浪花。人们不禁哇塞,呀地尖叫起来,人群又沸腾起来。潮水没歇息,又马不停蹄地向远方奔去。

看着堤岸,江水长高了不少。江面又恢复了平静。江水参杂着黄沙,浑浊不清。大潮过去了,余波还在不停地撞击着大堤。

我意犹未尽地等着下一波潮水。当地人告诉我,没了,看回头潮就要到其他地方去了。我遗憾地说:可惜呀,可惜。这么壮观怎么只有一波呢?

钱塘江大潮真是好看,有机会我还要来看!

观潮日作文(篇5)

八月十五这天,爸爸妈妈终于要带我去海宁盐官看潮水啦!以前听爸爸说起过观潮,他总讲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就知道,潮水是雄伟的,看了令人叹为观止。可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多想亲眼看看!哈,这回美梦成真了!总算到了观潮区的入口处。我们停下了脚步。我问爸爸:“潮水大吗?危险吗?”爸爸回答:“今天应该不会很大,八月十八的潮水最大。”应该不大?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也可能很大?我不由自主地抱紧爸爸,心想:啊,等会儿是不是很可怕?我会不会有危险?浪会卷上来吗?我脑子里都是大大小小的问号!

“来了,来了!”一阵兴奋的的声音传来,爸爸指着远处的江水对我说:“看江的中间,有条白线,那是波浪。”咚、咚、咚……等身边人群安静下来,我听见了一阵阵怪声,哦,那不是机器打孔的声音吗?”我问爸爸:“哪里在打孔?”爸爸笑了,“哈哈,那是潮水的声音。仔细再听听哦!”

哇,白线越来越近,潮水的声音随之变成闷闷的雷声:轰轰轰……慢慢地,慢慢地,浪花成形了,眼看就要碰到底下的堤岸了!我趴在石栏边向下看,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哗啦!浪打到堤岸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真美呀,那白色的波浪好似一群奔跑在草原上的羊群,那一朵朵浪花犹如穿着白色连衣裙在跳舞的小姑娘……

潮水真壮观呀,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观潮!

观潮日作文(篇6)

今天上午,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和同学们开开心心地到坎门后沙秋游。在那里,大家一起观赏了潮水。

后沙的沙滩很平缓,沙子很细,我踩在软软的沙滩上向大海望去,一开始,海面十分平静,也没有杂乱的声音,只有观潮的人的说话声。突然,我发现前面有几条银色的带子,纵横交错着向我们奔来,有几条是从我们的正前方直奔而来,有几条是从我们的左前方斜奔过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显得十分耀眼。渐渐地,这几条银色的带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也越来越粗了,那闷雷似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了。

再近些,它们就面目全非,变成了汹涌澎湃的潮水,后浪推着前浪,向我们扑来。看上去,它们好像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就要吞掉前面的一切。在这一刹那,潮水向大坝撞击过去,顿时掀起巨大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真是排山倒海、气势非凡。我心里不禁发出阵阵的惊叹。

不久,潮水又向大坝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它们就这样循环着,展示出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有一回,潮水竟越过大坝,向正在吃零食的我们扑过来,仿佛被我们美味的零食吸引了,吓得我连连败退。

后沙的潮水真雄伟呀。

观潮日作文(篇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日作文(篇8)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观潮日作文(篇9)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学了《观潮》这篇课文,我一直在想:钱塘江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和书中说的那样白浪翻滚,气势汹涌。中秋节过后,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海宁盐官体会钱江潮的雄伟和壮观。

来到观潮台上,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选了个空位挤了进去。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钱塘江上,生怕错过了潮水。放眼望去是宽阔的钱塘江,两岸的建筑物都显得很渺小,在阳光下,江面荡起阵阵微波,好看极了。

整整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忽然,有人大喊“潮来了,潮来了,快看”。我好像也听到了潮水涌动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看潮的人立马欢呼起来。只见天边的那条白线缓缓地向我们冲来。浪潮漫天卷地,一浪高过一浪,和课文中说的一模一样,的确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过来。浪潮冲过了堤坝,溅起一阵阵黄色的巨大浪花。此时的江面正在疯狂翻腾着。这时,东边移来一阵巨浪,那巨浪就像将军一样命令着士兵们赶快撤回。果然,那浪过后,其他浪也随之奔腾而去。我此时还沉醉在这磅礴的气势中,潮却渐渐地褪去了。

虽然今天的钱江潮不是最大的,但是足以让我体会到名副其实的钱江潮波涛翻滚的气势。难怪会吸引海内外那么多游客。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线,江横玉系腰。”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92133.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