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道路观后感6篇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中国道路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1】

中山市博爱初级中学李丽敏

一开始拜读张奠宙教授的《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一书,想着,这么"大"的问题,是我这个小小的一线老师需要的吗?看了有用吗?带着这样的需要和困惑,我慢慢地读下去。

而等我看下去之后,很兴奋地发现:我错了!张奠宙教授以专业、实践的角度和朴素的语言论述了数学教育中“中国道路”的种种现象。

每一个观点都那么贴近一线教学,就好像张教授在教高中数学、初中数学,甚至小学数学一样,数学启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教授在书中讲了非常多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给了非常专业的解决方法意见,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去数学化"这个问题的一些感触。

第一,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张教授认为,中国学生能在国际数学竞赛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因素之一试中国数学教师是数学专业教师。"在学科和教育两者之间,学科是本位的。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种认识收到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批评,但我们应该坚持下去。"而随着"去数学化"的提出和流行,出现了一些令人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是中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全面下降。张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上海的一项调查中,大多数申请高中数学教师的人并没有被证明是不合理的。

汗颜!自己也不会。它不仅不会被证明是不合理的,而且在高中也不会做一些容易的问题。

刚刚教完初中生暑期积极的学前数学,发了两个问题让我帮他解决。尴尬了!不会做,都没好意思跟学生说,拖着……往另一端看,小学的部分复杂题目只会用方程解答,用小学生能理解的算式方法解答,理不清楚,讲就更加不清楚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数学老师的努力是:不要做一个只能解决初中问题的初中数学老师!)

2、 要深化思维弥补教材中数学本质的缺失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缺乏数学本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张附录教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个缺陷实例”

其中有一案例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一节。

张教授介绍,教材从教室的第几排、第几座确定位置。然后,立即在坐标纸上,熊猫馆的大门在(0,3)。不加说明地引入原点o(0,0)。

张教授认为:从数学上讲,确定位置的特点在于“原点”的设置,不能停留在几排几座的常识上。

这六年级的教材怎么感觉似曾相识啊?翻开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分两小节内容:"7.

1.1有序数对"和"7.1.

2平面直角坐标系",包括练习共7页书。"7.1.

1“有序数对”也是通过教室的行和列来确定位置,然后考虑行和行来确定位置,从而给出序数对的概念。配套的联兴街车道代表位置,交叉点为(1,1)。紧接着就到"7.1.

2。“平面笛卡尔坐标系”直接给出了平面笛卡尔坐标系的概念,然后根据图纸写出坐标,根据坐标描述点,或者不加解释地介绍原点”,如张教授所说

首先,看到六年级的内容,我很诧异,六年级都这么上了,七年级还是这么上,那还用上吗?难怪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总是很“不耐烦”。从理论上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知是呈现螺旋式增长。

到了七年级再学这个内容,不能仅仅只是多了概念而已,其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提升,老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数学素养,不断思考……

其次,学生之所以“不耐烦”,是因为他们看了教材,认为自己已经学过、见过面了。我们老师则认为很简单的,也就简单的一带而过。但事实是,学生掌握的并不好。

第一方面表现在对坐标轴上的点根本不理解。即使背了"横轴上的点纵坐标是0;纵轴上的点横坐标是0",也是不明所以。这让我想起了今年(2018)广东省高考数学题16的填空。

求的就是一个横轴上的点的坐标,这是个难度大的题目,这里要说的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能正确计算并归纳总结规律得出横坐标的考生,可以说,"数学能力"已经是很高了,却得不到正确答案,点的坐标只写了横坐标那个数。也就是说,对坐标轴上各点的坐标掌握不好是普遍的。

第二方面表现在与函数图像结合时,低水平的错误频出,例如读错坐标,描错点……更加谈不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程(不等式)组等的关系,基本理解不了。

为了弥补这种教材上的数学本质缺失,张教授也为我们提出修改建议(虽然在书中是针对六年级,对于七年级也适用):对电影院的座位、教室里的座位,要关注从**开始,逐步引出0排0座。具体操作过程建议:

在显示教室座位的屏幕上,问:“是不是**一排一个座位?”?"这是出发点。

然后设问:"老师的讲台是第几排?所以引出“0排”,然后在第一排第一个座位的左侧放一张桌子,引出(1,0)。

最后点出"从(0,0)开始。

在这堂课上,根据张教授的建议,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如何设计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素养的培养。是我努力的第二个方向。

总的来说,我认为要真正地上好一节数学课,要以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以教师的数学意识去渗透学生的学***,要以教师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用自己的能力学数学、用数学。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2】

读《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有感曹海鸥兰衍局名师工作室作者简介:张奠宙,浙江奉化人,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1986年任教授。

1995年获国家教师奖一等奖。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5年至1998年,他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现任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高中数学课程国家标准》研制组组长。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一流数学杂志发表算子谱论的**,有《算子组的联合谱》专著,并有一批**在《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等杂志发表。除了教学,他还从事现代数学史的研究。

著有《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数学方**稿》《20世纪数学史话》等著作。于波,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部硕士,从事数学教育、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近五年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期刊发表**20余篇。

获国家级叫续页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内容简介:《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共有四篇十五章,本书反思中国大陆数学教育走过的道路,以实事求是和兼容并包的态度,审视实践,并做了一些理论分析。

第一部分是概述,试图从总体上了解我国数学教育的利弊,以树立民族对世界数学教育的自信。因此,有必要阐述中国文化传统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以及当今数学教育的百年历史。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面对各种复杂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应该坚持独立思考,厘清一些基本关系。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基础与创新、接受性学习和**性学习、思维过程中的熟练和理解、数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关系。第三部分列举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点

导入教学,尝试教学,师班互动,变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以及从”双基”到”四基”的教学特色。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这六个特点既与世界高等数学教育理论相联系,又体现了本土化的创新。

最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思考。改革依然是主旋律。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长期缺位的数学英才教育,缺乏活力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未来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时代课题。

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的创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自觉自信的态度,兼容并包,扬长补短,潜心研究,取得对数学教育学科的规律性认识。精彩内容1、”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出现了”现代启蒙”,破除了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最高最好的文明的迷信,从而转向学习西方文明。但它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迷信:

也就是说,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更圆,必须彻底否定中华文明传统。正是这种现代中国迷信,使得现代中国人常常不自觉地用”西方的理智”来思考。这是今天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声音,教育界也是如此。

我们总会看到有一些学者,一味地到国际数学教育超市里去”采购”一些舶来品进行炫耀,借以批判国人,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这种”以洋非中”,自我贬损的做法,已经不是”谦虚”,而是怯懦。2、兼容并包,不走极端,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正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3、英国最好的和立学校 st paul’s学校的 martin stephen博士,刚刚花了18个月周游世界以寻找不同于本土的教育体系,包括远东的教育体系。他说,”在新加坡,教师的数学教学,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充满智慧的。

他们已经达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当你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新的。他们所用的一切,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其实都使用过。在那里,我看到优秀的教师使用传统的方法,包括记忆背诵,这在今天的英语课堂上是不常见的。

四。中国数学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必说中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率拔头筹,就是在严格的国际数学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成绩也总是领先。1989年的iaep国际测试,中国大陆13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以80分的成绩位居第一,领先于第二位的韩国学生和中国台湾学生的72分。

20xx年,国际比萨考试在中国上海学生数学成绩中名列第一。事实上,中国学生在数学考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共识。5、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

然而,十年后,应试教育的阴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以素质教育的外衣包装应试教育,高调宣称学生能否发奋学习,在考试中获得加分,就是素质提高的表现。进名牌大学就是肯定学生的素质。

因此,应试教育正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反过来又是对课程改革的重大挑战。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不改革,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第一线的教师大多认为,评价改革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6。建构主义只是一种认识论。认识论研究只关注于如何理解事物以及当事物深刻时如何去做,而不论认知的速度和效率如何。但教学过程不能等同于认识论。

教学是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课堂集体认知活动。数学课程的目标,是要把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的基础部分,在短短的十来年中让学生学习并能理解和掌握,这需要很高的教学效率。然而,建构主义教学允许学生的兴趣和自由探索,根本谈不上认知的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效率的教学并不遥远。这也是大多数教师不完全接受建构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因。

总之,对于建构主义学说,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却必须拒绝一些极端的、唯心的成分,使其真正有助于我国的教育改革。7号。自主和自由是两个美丽的词。但是,在追求美好教育的今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主”未必能真正给儿童幸福。

黑格尔曾说:”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作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任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看不清边界的自由只是虚妄的概念,真正的自由则暗含了秩序与文明。

当今天的教育家不断地提到”自主学习”,为这个熠熠生辉的理念而呼喊时,我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读懂它的内涵。因为个人的欲望并不总是正确的,文明意义下的自主向来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需要一定的秩序和纪律才可以驾驭的。8个。特定的经验不能自动导致概括和概念理解。

强调学生对数学的直观理解,不应以牺牲学生抽象概括和符号运用的能力为代价。当中国学生解决问题时,他们比美国学生使用更多的象征性表达,很少使用口头或图形表达。在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中,要保持优良传统,增加直观认识。

直观的数学理解是不容易忘记的。看完后:这本书已经放在书架上好几个月了。事实上,上个月我选这本书的时候,差点碰到它。

就在那个时候,我随意翻转了它。 我觉得这全是理论。 有点无聊,所以我把它放回去了。然而,这次当我深入细读,发现它是一本值得一线教师、身为孩子的家长,甚至,一些崇洋媚外的社会人士细细品读。这本书站在高度的视角上,审视、对比、分析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实践价值。

指出兼容并包的中国数学教育道路。6月中旬,英国**通过了一项”回到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程方案,该方案将重新强调背诵九九表、心算、计算分数、甚至机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大多数40岁以上的英国人将看到他们的童年训练回到今天的课堂。

英国的部长和教育工作者罕见地一致认为,”要向东方看齐。”英国的数学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改革,最后重新拾起了我们近几年所一直想要摒弃的所谓”死记硬背”.”悦读”当然好,苦读也少不了。

正如范良火所说,压力太大不好,但压力一点也不坏。欧洲和美国的儿童缺乏必要的压力。书中提供的实验数据表明,中国学生更擅于运用一般性和象征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的这种符号数学能力得益于他们在算术和代数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能。作者指出:素质教育=坚实的基础+发展和创新。

我们反对”在花岗石基础上盖茅草屋”,也反对”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中国数学教学要避免枯燥,但是也不怕枯燥。因为我们知道坚实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3】

《中国道路》读后感

何林晓11工商1班排3列

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我阅读了《中国道路》这本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思想历程,向人们展示了这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是如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如何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如何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初期,我们的党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中国要走何种道路依然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民族复兴的历程异常艰辛。当时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找不到出路的无头苍蝇似得在哪里乱撞,并且,他们是一撞就败,丝毫不见成效,所以也便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资产阶级派登上舞台,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式国家;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然而,前者因其想跪着造反失败,后者以其软弱,妥协,更兼依赖性而失败。而后的十几年,中国在黑暗中徘徊,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声炮响,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党依然坚持探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确定了“探讨中国道路,离开马克思主义是不现实的”。的确,马克思也并如期的为中国带来了希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再一直经历着开辟--突破--发展的道路,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所以中国更要把马克思用好且要用的恰到好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觉得这个思想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当然,信仰不等于实践,实践不等于成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实情出发,实事求是”,其中,“实事求是”被毛泽东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不迷信任何教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成为了一切理论创新的依据。

从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看,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从这个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胡锦涛曾经说:“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要认清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著名论断的精神实质,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研究问题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首要的也是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历史造成的现实,是一个国际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适应它,洞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地开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

现在,中国道路正在向更加广阔的方向迈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紧紧联系着中国的实际,并在不断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一次又一次的被领导人丰富其中的内容。而之前,面对中国很多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发展生产了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确定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并带领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富裕的道路。

看完《中国道路》这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如此迅速。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国家从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水生火热,到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从辘辘饥肠、吃大锅饭,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黑暗到黎明,其实并不遥远,但没有党的引导,就看不到黎明的曙光,等不到初升的太阳,也就等不到如今的艳阳中天。

由此可见,中国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国道路,中华民族族就会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在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让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它,必将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4】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在书架上已经躺了几个月了,其实上个月选书的时候,差点临幸它。只是当时随意翻了一下,感觉都是理论,有点枯燥,所以又放回去了。然而,这次当我深入细读,发现它是一本值得一线教师、身为孩子的家长,甚至,一些崇洋媚外的社会人士细细品读。这本书站在高度的视角上,审视、对比、分析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实践价值。指出兼容并包的中国数学教育道路。

6月中旬,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回到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程方案,该方案将重新强调背诵九九表、心算、计算分数、甚至机械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大部分40岁以上的英国人将会看到他们孩提时代的训练方式将重新回到当今的教室之中。英国的部长和教育工作者罕见地一致认为,“要向东方看齐。”英国的数学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改革,最后重新拾起了我们近几年所一直想要摒弃的所谓“死记硬背”。“悦读”当然好,苦读也少不了。正如范良火所说,压力太大固然不好,但有一点压力也没什么不好。欧美国家的孩子就缺乏一些必要的压力。书中提供的实验数据说明中国学生更擅长于使用一般的、符号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的这种符号化数学能力得益于他们具有较强的算术和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者指出:优质教育=坚实基础+发展创新。我们反对“在花岗石基础上盖茅草屋”,也反对“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

中国数学教学要避免枯燥,但是也不怕枯燥。因为我们知道,坚实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5】

所谓尝试,是指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可以做到底,也可以中途停止。与西方的“**、发现、创造”学习是有区别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进行“尝试”,这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

尝试,不一定要“自己”把结果发现出来,但是却要有所设想敢于提问、勇于试验。让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课时,根据自己或对或错的“尝试”进行对照,并通过师生互动,最后把握知识的真谛,这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1. 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数学的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变式教学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为学生提供尝试发展的阶梯,且每一个变式,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味,又能夯实基础,实现“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学理念。

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理解、证明的过程、解题的思路,提倡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这些都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学思维方法不仅局限于理论,而是付诸实践。

数学教师应具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将数学思想方法用于解题,并能够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仅会解题,而且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熏陶,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充实专业知识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体现在对新方面的掌握和认识上。掌握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以及重点和难点。认识新,就是学习新知识,用新思想讲课。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数学教育的未来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会继续朝朝这个方向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中国道路观后感【篇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重要论述是党员干部汲取智慧的思想宝库,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现就个人学习这部重要著作的认识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主动学习。作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我从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主动学习入手,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这部著作的重要论述、睿智见解、精彩金句进行了摘录,并就学习的体会和感悟与身边同志进行了交流探讨,还从政治素养、个人品德、工作发展、指导实践方面对照检验了自身言行,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四个意识”,切实提升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坚定了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把握内涵实质,提升素质修养。为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重要论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以领会核心要义、把握精神实质、汲取智慧营养、指导工作实践为目标,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部著作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读本,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著作,是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的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立身修德、谋事创业的必读佳作,历练心智、奋发进取、推动工作的对照标尺,并通过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

三、强化责任担当,奋进实干作为。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深刻领会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重要论述蕴含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智慧,以及其深刻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并找寻到了指引推动工作的前进坐标、科学方法和导航路径,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通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宣传,聚焦企业改革发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传播铜煤改革发展好声音,汇聚铜煤转型升级正能量,为助推铜川矿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追赶超越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劲精神动力,汇聚了强大正向能量。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43824.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