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工作报告是对工作的负责!你是为了写好自己工作报告而来的吧!那么怎样的工作报告值得自己学习勒?比高提供《物理课题结题报告》给大家鉴赏!

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xx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xx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xx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bijIaogao.com其他人还在看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精选好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


一、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尤其是智障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智障学生的写字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学生书写汉字字体歪歪斜斜,结构不匀,笔画松散,行款不齐,根本无章法可循。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写字。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字教材不够完善,能配合教学,由浅入深,由初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教材很少;二是缺乏教学参考资料,写字教育理论性报刊杂志全国也只有仅20种;三是没有正规出版的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挂图等音像制品。因此导致写字教学被忽视,课堂上教学、指导方法不当,学生写字兴趣不浓,习惯也不够好,书写技能更存在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1、课题的界定

写字技能,一种能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能力。他是在反复多次的练习后形成的。在写字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研究。

传统的写字教学常用讲授法和机械的操练,这种单一、重复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学中采取穿插写字游戏、编顺口溜等生动、活泼的方法,激发兴趣。

(2)提高书写技能研究。

笔法指导:①培养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②以图示说明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的书写过程。③对偏旁部首的写法分别执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练习。④对整个字结构把握练习,做到三到三多。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三多就是多看帖、多思考、多比较。

注重练习,讲求实效。练习是学生掌握书写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把握书写动作,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3)写字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关系研究。

摸索一套通过写字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研究。

在写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读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欣赏、相互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习惯。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多角度对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方法,以形成一套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写字困难学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写字困难的成因,及一段实验后的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实验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并申报课题组;对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进行调查,并开始建立实验原始材料。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0月

实验研究阶段。按计划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及数据,撰写初步实验报告、论文。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实验总结阶段。总结、验收、推广。完善档案资料,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论文、案例、实验总结等。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由我和担任语文教学的杨洪影、闵航两位老师组成。我们利用每周三固定的科研时间学习有关写字技能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书写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弱智学生神经抑制差,骨骼、肌肉、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不能过久的控制自己的行动或从事分工细致的作业,而书写还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观察出一些细微的变化,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些因素才导致了弱智学生的书写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教智障学生进行前书写技能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急于写成,而是要做到写慢、写好、数量上少,质量上高。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别人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像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她在教学生写字的时候觉得小的字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刺激,就把字用纸板做成一个比较大的突起的模版,让学生用手指在上面练习描写。比较重一点的孩子,教师把字做成凹巢的,让学生用手指在凹巢里描字。我们看到后觉得这种方法特别好,决定把这种方法也应用到我们的实验中来。通过这些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对写字教学方面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实验也奠定了一些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对实验对象进行了测试,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达到线条技巧的孩子占绝大多说,他们有的执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只会在纸上乱涂,所以我们打算从最基础的前书写能力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以后学生正确的书写先打基础,然后再一步步地进行教学。

我们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还是有一定的书写能力的,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书写辅导,而且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愿意参与到实验中来的。档案里还有学生的写字技能评估纸。以便实验结束后能对比出实验的效果。

在实验研究阶段我们按计划对学生开展了研究;摸索提高学生写字兴趣和写字技能的方法。并对每位实验学生的进步情况都进行了记录。在反复的摸索和实验中我们总结出了提高弱智学生书写能力的教学方法。

1、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注重前书写能力的培养。

手部的力量和灵活性是手部动作发展的前提,也是书写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从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做起,将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

(1)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力量训练。在手腕力量训练中有握、敲、拍手等。通过悬吊的玩具吸引学生练习抓握;模拟工人叔叔敲钉子;两人一组随着儿歌上下、左右、前后、对拍、交叉拍手。手指力量训练包括戳、拔、插、按等。平时,利用桌面游戏中的雪花插片和宝高玩具等,引导学生盖楼房、拆楼房,引导学生插上、拔下,锻炼手指的力量。

(2)灵活性训练

灵活性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灵活性训练。训练手腕灵活度的动作包括拍、倒、抖、泼、摇、搅、手转花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一个皮球放在教室,下课时让学生充分地练习拍球,既增加了课间活动的乐趣,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我们还制作了五彩豆,让学生倒豆子、抖豆子、泼豆子;设计超级小酒吧,让学生制作鸡尾酒、果汁、奶昔,在玩耍中练习摇和搅的动作;还学跳新疆舞,练习手转花。训练手指灵活度的动作包括捏、撕、拧、拨等。在训练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学翻书;做面条学撕纸;勤劳的孩子捡豆子;非常服务生开瓶盖、盖瓶盖、剥橘子、剥香蕉;乘坐公交车学投币等。

(3)稳定性训练

稳定性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稳定性训练。如搭积木、积木排队、多米诺骨牌等。

(4)协调能力的训练

协调能力的训练包括双手协调性的训练和手眼协调性的训练。如常用的串珠、穿线板、滚球、套环、插锁眼等。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坐姿、握笔姿势的训练,以及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耐力等方面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要引导学生拿筷子,这也是手部动作发展和书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用筷子时,会牵动手指、掌、腕、肘三十多个关节五十多条肌肉的活动,同时还有许多神经和血管参与完成这个活动。手指灵活活动能刺激脑髓的运动中枢,从而提高思维活动。使用筷子的技能训练不一定在餐桌上,在游戏中使用两根小棍夹起细小物体也有同样效果。如夹学生用橡皮泥做的面条、饺子、米饭、蔬菜等。

2、在游戏中培养书写能力

游戏是促进书写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需要运用听说的技能和同伴及教师交流,增加很多的经验,并且还会使用纸笔等各种工具模仿成年人的读写活动。游戏中,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视觉分辨能力,运动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些都是发展书写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引导学生对纸、笔等的兴趣,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涂鸦,帮助学生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在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中,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游戏:

(1)积木游戏

这是最常见的儿童游戏。游戏中,可以利用积木,指导孩子搭建出生活中的多种场景,如房子、桥梁等。经常玩积木,可以使孩子的手指更加灵活。

另外,要激发起智障儿童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经常接触到写字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将写字的纸、笔等与书写有关的工具和积木放在一起,在游戏中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书写。

(2)表演游戏

美国有研究表明,儿童表演游戏的能力与其语言发展和书写技能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表演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视觉能力这些读写能力的基础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纸、笔、橡皮等书写工具可以带入游戏中充当表演道具。例如玩医生看病的游戏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医生用纸和笔开处方:玩打电话游戏时,可以模仿在本子上记录电话号码。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孩子的榜样,例如玩购物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列出购物清单,引导孩子模仿。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用特定的材料作出某种作品,包括绘画、橡皮泥、折纸、剪纸、建沙堡等。除了儿童的手指这一最好的工具外,结构游戏的工具还有彩笔、蜡笔、橡皮泥、剪刀、水、纸等常用的工具。结构游戏中的绘画对发展儿童实际书写能力非常的有帮助。学习写字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乱写乱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然后是模仿写字,最后才能写出真正的字。所以,每当学生随意涂写时,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并且还应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涂画。从中锻炼他们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动手运笔的能力,促进他们书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游戏培养智障儿童手部动作的发展及书写能力不能够蜻蜓点水,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首先,游戏的总量要充足。每天都要有。其次,每一次游戏要有足够的时间。每次戏要持续几十分钟。再次,要注重成人的示范作用。

另外,无论是在引导智障儿童进行游戏和训练时,教师并不要强调学生作品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要求学生每天都能参与各种形式的游戏。

3、增加运笔训练

运笔训练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笔的方法,熟悉对铅笔的运用,也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书写起到一定的帮助。当然,运笔训练也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指导,结合智障儿童手部动作的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内容:

(1)涂鸦:先给学生空白的纸和笔,让孩子任意图画。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固定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图画。例如给学生一件画好的裙子,让学生在裙子的中间任意图画,给学生一块画好的手绢,让学生添上任意图画等。

(2)描画点、线条:先给学生一些用虚线画好的点、直线、斜线、曲线等,让学生用笔描实。如描画烧饼上的芝麻(点的训练);描画楼梯、火车轨道、房子上的砖块(直线的训练);描画小鱼的骨头、莲蓬头洒出的水(斜线的训练);描画大海的浪涛、花瓣(曲线训练)。然后,将所有的训练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整合训练。例如出示学生喜爱的白雪公主图片,让学生描画图上的房屋、小草、

小花、裙子、太阳等。

(3)仿画点、线条:给学生一些画好的点、直线、斜线等,让学生在下方模仿,再设计一些线条画,如在画好的动物周围添上点点的小草;出示一个方形的窗框,让学生添画横竖的窗条;出示一只小鸟,让学生给它画一个有横线竖线条组成的笼子等。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为配合学生的手部动作训练,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尝试将现有的35分钟课堂教学重新进行了设置:

(1)时间设置:每节课利用前十分钟进行手部技能的训练,包括手指操、手部小律动,利用搭配儿歌的录音带,带领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活动手指,增加手指的灵巧度;还有利用器械、玩具进行手部精细动作和手部力量的训练。在之后的二十五分钟里,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分钟进行新授内容的教学,后十分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活动设计,中间的五分钟进行休息放松活动。例如在教室里小鸟飞,音乐欣赏等,调动学生的情绪,放松心情。

(2)组织教学:手部的训练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打破常规,采用互动式教学形式,每节课的开始进行点名游戏,大家齐说,,欢迎。被点到的学生说大家好!,最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打招呼,还可以招招手或拥抱一下,安定学生的情绪,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学设计:我国培智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不佳。我们认为,这一状况应有所改变。考虑到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方式,以桌面操作为平台,通过动手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手部动作技能。如在数学长方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一张纸撕成长方形,然后在长方形的纸上涂鸦,做成毛巾、报纸、手绢、图片。在语文识字一、二、三的教学中,用橡皮泥搓成相应的字形,用小棒摆出字形。这样的设计,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手部动作技能。

5、总结出了教学写字的步骤

(1)小肌肉运用

用掌心握物件

用手捡起物件

用手捡起小型的物件

用前两指(即姆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

(2)执笔技巧

运用前三指(即姆指、食指及中指)执笔

(3)线条技巧

在紙上涂鸦(没有规限)

画线条(没有规限)

填色(在图案内填上顏色)

仿画线条例:直线、橫线、斜线、弧线、圆圈

(4)连点技巧

连起有虚线的两点

连起有虚线的线条

连起有虚线的笔画

基本的笔画表

点、橫、直、撇、捺、弯、勾、提

丶一│丿亅

小三中刀人日利洗

(5)仿写字词-----填虛线字

(6)补笔画

虚线笔画

写出欠缺的笔画

依筆順

(7)仿写/抄写字詞

(8)仿写/抄写片语或句子

在总结阶段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回顾,把一些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还撰写了论文、案例,完善了各种的档案资料,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等。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课题研究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前侧,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1人,占总比的4%。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14人,占总比的56%。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稍多7人,达到总比的28%。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3人,占总比的12%。

中测,被试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1人,占总比的4%。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12人,占总比的48%。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稍多8人,达到总比的32%。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4人,占总比的16%。

后测,被试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0人,占总比的0%。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4人,占总比的16%。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有10人,达到总比的40%。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11人,占总比的44%。

把三次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总体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学生自身上看,发现学生每次和自身相比都有一定的进步。

像实验班中有一个孩子,他叫小文。由于脑瘫导致他的手指不是十分的灵活。他的手指头没有力气,根本拿不住笔,就更不用说拿笔字了。我们根据这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前书写技能开始对该生进行训练。训练从小肌肉的运用开始。先让该生练习用掌心练习握物件,

在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情况下再让其练习用手反复的捡拾小型的物件。这些都训练好了之后再让学生练习用前两指(即拇指和食指)捡起小型的物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力度也更大了。接着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和线条的技巧。先让学生在纸上没有规限的涂鸦,画线条,在图案内填上颜色,仿画线条。当仿画线条的技巧掌握后再训练连点的技巧。先连起有虚线的两点,接着连起有虚线的线条,最后连起有虚线的笔画。在这些都掌握后开始对该生进行仿写的训练。

经过一年的训练,该生的进步很明显,从刚开始的不会拿笔到现在已经能够基本正确的仿写字词了。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也非常高兴。当然这其中的进步与家长在整个实验的密切配合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孩子的进步也不会这么明显的。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

1、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认识

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写字的兴趣上,还是在写字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智障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有爱无碍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智障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的来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我们结合智障学生的感认知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三是在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课题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适用与对智力落后儿童和写字困难儿童的写字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临近课题研究的尾声,我们的思索也是沉甸甸的: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要坚持不懈地重复,练写充分,才能形成。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要精讲多练,且反复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这一点往往得不到部分家长的配合,有些家长在实验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配合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进步的缓慢,由于家长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就看到孩子的进步,有些家长慢慢的放弃了,没有坚持下来。再有就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写字教学还不是很重视,往往为了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对学生写字技能的由浅入深,逐步的训练。总之,要使智力落后学生真真正正的学会写字的这项技能,需要家校的密切配合,需要师生的不懈努力,任重而道远!

结题报告(精选好文)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没有理论的提升,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不仅行文不太规范,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3.重新审视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尤其是认真审视实验研究论文里的观点。

4.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而不是罗列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普遍观点。(摘自《中国教育报》)

德育结题报告【荐】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

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学生有26人在市田径比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

学生总数(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2

独生子女(人)2906

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及孩子,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除了教学生,还要教给一部分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见附件1)。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诱导。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孩子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民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选的五好学生。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动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学生9名,区三好学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标准:在校是名好学生,在家是名好孩子,在社区是名好公民)(见附件2)。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国家正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充分挖掘、融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建立在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区和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落到千家万户,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我校开展活动以来,通过在网上学习有关《千手观音》剧组的报道,以及网上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报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我校教师刘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观音》一课,知道邵丽华、张海迪、桑兰等面对困境,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国的残疾人,武汉市的残疾人的数量。然后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并把他(她)们带到社区中,在网络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鼓励他(她)们同病魔作斗争。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发挥社区德育教育资源,动员社区热心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单位和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长,我校以社区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能行,我是社区小主人德育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德育活动载体,把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挖掘社区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质上就是抓住社区这个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区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开展了一些活动。

类型人数(人)社区

环保32红旗小区

扶贫帮困14南街社区

安全138章南社区

环保21新建社区

安全46凤凰小区

安全56东安社区

扶贫帮困21黄茂社区

环保31文化社区

学生体验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德育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校刊、校报上作全方位的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以12个实验班(小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3),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课题研究组核心小组名单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工作单位

主要参加者

还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丁军、吕军等课题专家进行讲座,参加人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及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成员,一行32人参加听讲。2005年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东到无锡参加总课题组的年会。组织数名老师分四期在本校进行了知识的培训。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打印成册。(见附件4)

第三阶段是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我校全体人员参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网络的优势,寓德育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实品德课,明理导行时,加强网络的建设

在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的前提下,我校电教设备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资产逾72万元;电教配套用房、软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正在启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57台,录音机2台,摄影机1台,液晶投影仪3台,视频展示台3台,彩电15台,586型计算机60台,并配备有多功能教室2间,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各一间,CAI课件光盘35张。学校校校通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同时也为我校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创造思维、敢于质疑、获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网络上放手让学生去搜寻新知。

3、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的变换,通过课题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不再是服从者,他们打开网络后给学校政教处提建议:绿化怎样搞,把《守则》、《规范》编在一起,易记,使之成为君子学校的校规。评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学们乐于接受。兴趣小组的兴起,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爱好的项目,兴趣小组在我校蓬勃兴起。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严重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加上较单一的活动形式,满足不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管理到位,人力、财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我校以科学性、激励性、实效性为原则,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以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完成小学德育活动,所以老师是只能向学生灌知识,而不是学生在知识中探究,从而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格局,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只有打破传统的德育活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完成德育目标。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二)研究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三、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海淀区实验小学语文情境课题结题报告优秀工作计划精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本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长城赞》一课时,如果像以往低段教学中教师喜欢借助小故事引出问题一样,只从长城的一些相关小故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会很低。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依据对联本身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这样一个对比性问题:一篇介绍长城的短文和对联比起来谁更能揭示长城的伟大?(《长城赞》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长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考的起点也有所提高。因为这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脱离思维的辅助来处理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讲授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带着这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阅读课文时,学生就会非常顺利地抓到课文的主线。需要强调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为了得到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去故弄玄虚,而是真正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让问题在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中自然产生。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例如,北师大教材第十册《奇异的激光》这一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映衬课文内容,让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聚焦在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奇异的激光,到底激光奇异在何处?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理解了激光的神奇之处,而且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奇异的激光》这一课的行文特点,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在这种特点之下有什么用途?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即先去找说明事物的特点,再去找相关的用途。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生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例如在讲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教师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学生所提出的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问题,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许多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知识储备相映衬。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在理解本文主旨时,思维便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果这篇课文换成对低年级讲,教师还如此创设情境,中心问题不但不能出现,无论教师如何降解,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也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与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的因素之上。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第九册教材《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时,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而且高年级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也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营造问题环境,让学生从普通人的求生角度出发去思考为什么情况如此危机,伯瑙德夫人一家没有想逃跑的?

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要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而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献你一束花》一课,就可以从课文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开头就利用作者成名的回忆假设出一段故事:一位成名的音乐家,全世界都问其大名,但是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时,万万没想到这个人不是父母、不是同学、也不是朋友,而是一个耳聋之人。这段故事充满文学意味,而且其中设置了悬念,这样语文气息浓厚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一个耳聋人有什么特殊之处让这个平凡的人成为全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样的故事来源课文,有悬念性,言简意赅尽显语文的魅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相对完整地确定了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发现,背景资料的引入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作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时机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创设情境,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其效果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体现出来。效果呈现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否灵活上。例如:在六年级《大自然的秘密》一课的实际教学前,教师找来相关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介绍了加拉帕戈斯完美的生态系统和美丽景色。这些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放给孩子们看的,孩子的兴趣非常高。在实际授课中,教师的导语将孩子的兴奋点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联系在一起,这样巧妙地利用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了一种情境,之后孩子们的质疑围绕本课重点展开,只要经过简单梳理,学生马上就会聚焦在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进而从这个问题衍生出的学习主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平行班中没有看过此片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直击要点,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中心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也没有触及到文本本身所应有的深刻内涵。

作用上,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它所产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是学生综合学习的产物。学生在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发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甚至是互相矛盾之处,在这个过程可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成吉思汗和鹰》这课讲的是成吉思汗误杀宠鹰的故事,但学生在预习中查找的资料很多是记述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内容。在此教师指导学生从背景资料入手质疑,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这么伟大,怎么还会犯错误?教师顺势而导,分析成吉思汗犯错误的过程。于是乎在课内课外相互看似相互矛盾中的问题的牵引下,理解了本课的主题。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所指的矛盾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的知识不匹配的表现。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手段使之外化出来,进而成为学生的自主动力。

矛盾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可以产生矛盾的地方,有时可能就是题目本身,有时可能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使矛盾外化,成为疑问。这种外化的载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外化矛盾:

(1)讨论法。

利用学生的讨论聚焦点,教师加以提取主要观点,形成问题。学生讨论前,教师要善于导引,讨论中要及时总结,讨论后可以辅助学生总结。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献你一束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出现的问号,即:1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2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3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样学生的焦点马上聚集在这个课文的矛盾之处,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这三个问号能够使你想到那些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加以梳理。例如鲜花是属于谁的?失败者有资格受到人们的赞扬吗?教师抓住这个外化表现,板书应该怎样对待失败者?这个问题马上统领了众多疑问,成为本课学习的主线。

(2)辩论法。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是使矛盾直接外化的有效方法。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黑孩子罗伯特》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F15呀!可是他也很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F15,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罗伯特捐钱以后为什么哭?总结学生发言观点有二,一是心疼自己的钱,二是为了丽莎而伤心。教师顺势而导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辩论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所营造的情境,这样关于罗伯特善良本质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3)表格法。

有些课文的矛盾之处并不在于一个点上,而是存在于课文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如果分解去看,那么矛盾之处很难产生,如果教师借助填表等方法使矛盾在直观效果中凸现出来,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了,《一枚金币》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给出表格(表格如下),通过填表的方式总结出主人公面对金币被丢到火炉之后的不同表现,前两次都是笑着走开了,而最后一次反映非常激烈,填表之后,再让学生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纵观青年人的表现直到发现他最后的表现迥于前两次,立刻质疑为什么他最后一次受不了,而前两次是笑着走开了?。通过表格直观的显示,直接把文本的矛盾点外化,从而使学生抓住文本的要害提问质疑,这样的质疑也是有效的。

起因

父亲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

经过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举动

儿子的反应

第一次

母亲给的

扔进火炉

笑、走开

第二次

自己挣的

扔进火炉

又笑、走开

第三次

自己挣的

扔进火炉

受不了

结果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形象逼真的环境,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营造问题情境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刻意研究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而是对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

(1)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留白的原则。

所谓留白原则,即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给学生留下品味文本的空间。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学生体会当时船上一片混乱的场面,一开始剪辑了一段《冰海沉船》上的视频,本以为效果会非常好,课上学生的确被这段视频吸引住了,但是之后的讨论、朗读,学生动力都没有集中在文本上,他们的兴趣点还沉浸在影片震动人心的场景上,对于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平行班的试讲中,我们只给学生出示当时混乱的声音,没有出现画面。声音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空白的空间,学生主动在文本中寻找补白的内容。这样的效果大大强于前者,尤其是朗读时配合声音的背景,可谓是情真意切。

(2)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跳板的原则。

所谓跳板原则就是在学生思维陷入死角的时候,使用一定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使学生思维上出现跳跃,借此帮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金色的鱼钩》中,当时恶劣的长征环境,是当今孩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一种情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所谈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如果简短出示一段长征生活的视频,帮助学生借助跳板,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够结合短片中描绘的画面和文本的重点词语,深入地感悟到红军战士的伟大品质,并由衷地佩服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在平行班的实验中,要求学生一遍遍读文,然后谈感受,学生的理解很肤浅,总在重复艰难、很苦等类似的词语上。

(3)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遵循升华的原则。

所谓生华原则就是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的情境,使学生的理解能够深入到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中,播放了一段飞机航拍祖国大地的录像,配以《大梦敦煌》的录音,使学生对理解徐霞客的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精神时有了依托。在随后的练笔活动中,学生以对联的形式,谈出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现举例如下:

①锲而不舍著千古奇书,卓尔不群立雄心壮志。

②苦行三十年如一日,踏遍中国,锲而不舍,不为艰险多重难。

③跋涉九万里走一生,终著奇书,造福天下,不求功名为人世。

这些对联不仅能照应中心,而且表明孩子的理解已经能够通过对联这种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说明多媒体所营造的情境达到了升华优化的作用。平行班中没有使用多媒体,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例子简单变换几个词语,没有意义上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1、学生观。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不仅仅要看学生上课听讲课是否认真,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语文阅读课,上课时参与的程度如何;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是否还是几个人的原文课;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阅读中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

课题实验以来,大部分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并不那么枯燥乏味,是有法可循的,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遴选问题,而且所问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而不是应付要求的提问,完成任务的学习。

2、质量观。

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但表现在人数变化上,而且提问质量也大大不同,现以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的前测、后测数据加以说明。

我们选择了一个人数为46人的班,首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收取学生的预习作业,对学生的质疑加以认真的梳理,(此时的预习教师没有具体指导)统计结果如下:

1

写签条为什么只挣6角?

24

叙利奥为什么不告诉父亲自己夜间工作的事?

2

叙利奥为什么不告诉父亲真相?

25

叙利奥为什么不说实话?

3

叙利奥为什么受到责骂还不把真相说出来。

26

父亲为什么睡觉时贴着儿子?

4

叙利奥为什么既想让父亲知道,又不想让他知道?

27

父亲为什么要责备儿子?

5

叙利奥知道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继续抄写?

28

什么叫收入是两角钱?

6

为什么要抄写签条?

29

为什么叙利奥不说实话?

7

叙利奥为什么要抄写签条?

30

为什么父亲日夜守着儿子?

8

叙利奥为什么要熬夜抄写签条?

31

父亲为什么一夜守着儿子?

9

叙利奥为什么知道熬夜抄写坏处多,还继续抄写?

32

叙利奥为什么要为父亲写签条?

10

叙利奥为什么没有发现父亲?

33

为什么父亲进屋没有说话?

11

为什么父亲不喜欢叙利奥?

34

为什么以《小抄写员》为题?

12

叙利奥为什么要父亲原谅自己?

35

叙利奥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13

为什么父亲站在他背后没有叫他?

36

为什么父亲日夜守着儿子?

14

为什么父亲对儿子越来越冷淡?

37

为什么叙利奥不说实话?

15

叙利奥在这件事之后还会继续抄写吗?

38

叙利奥后来怎么了?

16

为什么叙利奥要瞒着父亲干活?

39

父亲怎么一直没有发现?

17

为什么叙利奥不直接告诉父亲?

40

叙利奥受了委屈,为什么不辩解?

18

叙利奥为什么要替父亲抄写?

41

这个孩子为什么一直能坚持下去?

19

叙利奥为什么不说出心中的秘密?

42

叙利奥的学习为什么下降?

20

叙利奥为什么能坚持下去?

43

父亲为什么要责备儿子?

21

叙利奥为什么要帮助父亲?

44

叙利奥为什么要为父亲写签条?

22

叙利奥的学习会好起来吗?

45

为什么叙利奥不直接告诉父亲?

23

父亲为什么不让叙利奥替自己工作?

46

叙利奥为什么要替父亲抄写?

礼仪的结题报告【荐】


不是第一次做课题。仔细想想,自己先后主持了两个上海市青年教师基金会课题,一个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并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多个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这次不同。在让我们时喜时悲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我们尝遍了研究的酸甜苦辣之后,胸中萌发的是对礼仪教育和课题本身的热爱,。

也不是第一次写结题报告。而每次写结题报告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每当结题报告如期完成的时候,总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次不同。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研究,严格、有序的实践之后,两万字的结题报告完全是水到渠成。

第一次经历这样一个令人回味的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的礼仪

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在去年立项之前已经进行了三年了,因为没有一个课题的引领,当时的研究是莽撞的、随意的、散乱的。有一个想法就试试,再有一个想法就再试试。因此,徒有我们称之为莅伊的礼仪教研组的热情投入,花了许多时间,编写了《小小礼仪》课程的初稿,但我们的礼仪教育仍然停留在每周一节的礼仪课上驻足不前,教育的效果令人失望。

课题的立项对莅伊来说是个欢欣鼓舞的好消息,我们开始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礼仪教育,思考和规划礼仪教育。礼仪教研组也因为课题组这样一个新的名称而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我们开始以课题组的名义聘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作为专业引领,我们开始挺直了腰杆在教师、学生、家长面前宣传我们的礼仪教育,我们也开始有序地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并且把每一项工作的资料、成果都小心收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在一次次课题组活动中,课题一步步地推进,组员们对礼仪教育的理解也一步步地深刻,于是,我们更感觉到了学习的重要:我们相约到上海书城购买有关书籍,我们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寻找有关课题研究的一切信息,我们自发来到专家的礼仪报告现场聆听报告组员们礼仪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地提升,而课题也在组员们的汗水中茁壮。

大家的礼仪

不知道身边的人们是被我们的课题所信服还是为我们的执着所感动,全校老师、家长,连社区都积极投身到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来了。礼仪教育也得到了家长们和社会的关注,家长们称学校的礼仪教育真是件大好事。一位769路公交车乘客写来了表扬信,肯定了学校的礼仪教育,并说道: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知礼、学礼、懂礼,让礼仪之邦名副其实。支持一中心小学的礼仪教育,衷心希望它越办越好。一席话说得我们心里暖烘烘的。我那年迈的父亲在《新民晚报》上发现了有关礼仪教育的一篇文章,小心翼翼地剪下来折好交到我手里:你不是在研究礼仪吗?你看看这个需要吗?当然,感动着我们的还有一直关心着我们的课题一路走来的教研室领导,从开题论证到一次次的中期论证,再到结题报告撰写的指导,领导的关注与扶持也一直是我们满怀热情地投入研究的动力。

明天的礼仪

结题报告完成了,我们的研究却欲罢不能,好像越是深入,发现的问题就越多,研究的天地就越宽。我们这群爱上礼仪的人们,将继续耕耘在小学生礼仪教育这片刚刚开发垦的土地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一个美丽的音符。而我们,也将和礼仪一起成长。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gongzuobaogao/19477.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