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2500字5篇

笔稿范文网精选专题推荐:“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俗话说,实践是智慧的源泉,为了总结一个阶段的工作或学习。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一些报告,优秀的报告对剖析工作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作用,你知道怎么撰写一篇标准的报告吗?有请阅读“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相关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1)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

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

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

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

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

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

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xx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

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xx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

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

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

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

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

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

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三是盘活闲置土地。

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

一是优化制度设计。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是增强扶贫合力。

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

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

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

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

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xx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3)

县民政局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将精准扶贫与“三万”、“五联”、“脱贫奔小康”等活动紧密结合,扎实有效的开展扶贫工作。

一是将精准扶贫与三万活动相结合。

努力帮扶驻点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致富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积极组建三万工作队深入驻点村进行细致调查了解,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方案。今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为四个驻点村新修公路和铺设砂石路共解决了63户219人出行难出行不方便的问题。积极争取资金修建蓄水池,铺设管道,为89户247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争取了危房改造政策为11户贫困户改善了居住条件。科学谋划制定贫困村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项目如烟味种植、袋料香菇木耳、蔬菜种植、家庭养殖业等产业增收项目,帮扶碾子坪村争取资金成立山羊养殖合作社、青龙湾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从自身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抽出12万元来帮扶四个驻点村发展产业增收项目。

二是将精准扶贫与五联活动相结合。

努力帮扶贫困户致富增收,将五联活动落实到人,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方式,全局30余名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与50多户150多名贫困群众结下穷亲,通过每月一次的走访慰问,深入贫困户了解情况,了解其生情况、致贫原因,找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摸清帮扶需求,因户施策,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和脱贫计划,帮扶慰问金达10多万元,为脱贫注入活力。县民政局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对贫困户实行分类扶持,对脱贫愿望较强烈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帮扶发展致富产业,积极为他们落实帮扶资金扶持他们发展香菇、木耳、烟叶、家庭养殖等周期短收效快的致富增收项目,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汤德贵是今年的五联贫困户,家庭人口6人,就他一个劳动力,父母年老体弱,常年生病,还供两个大学生。但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脱贫也充满期望,帮扶干部根据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发展袋料香菇5000袋的计划和帮扶资金。9月28日当工作组再次入户时了解到他今年袋料香菇可达3万余元的收入。他高兴地向工作队员炫耀着:“都像这样发展,我们是年年有收入,孩子慢慢完成学业,生活条件就会越来越好了。”

三是将精准扶贫与政策保障相结合。

结合民政工作职能,对部分完全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策兜底。通过低保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优抚抚恤、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扶贫。将四个驻点村62名符合五保条件的帮扶对象全部纳入五保供养,符合农村低保政策的110户139人也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出资1万余元为五保老人缴纳参合参保的个人缴纳部分资金。争取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资金为15户群众改善居住环境。为2户优抚对象落实建房补贴政策。对于家庭临时出现困难的酌情给予临时性救助,助其度过难关。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4)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5)

“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对症下药、‘因户施策’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自20xx年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通过努力,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贫困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从20xx年的39.68万人,减少到20xx年的101042人,贫困发生率由18%降到4.65%。然而,截至目前,我市剩余的10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脱贫致富难度更大。全市每年必须脱贫2万多人,才能确保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摸清家底精准施策

“打仗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同样,扶贫攻坚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持续脱贫的目的,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对记者说,20xx年全市严格按照省上规定的程序,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0.1万人,贫困村113个。今年5月,我市集中开展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带队,市级14个相关部门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6个调研组深入一线,通过走村入户、群众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摸清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状况、需求和困难,并形成内容详实、参考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全市扶贫帮扶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市扶贫移民办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特点,制定了减贫规划及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帮扶。强化区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主体责任,针对贫困对象,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在找准贫困原因、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先难后易,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优先启动群众急需的发展项目。20xx年,精准扶贫项目计划投资7065.5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304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939.15万元,主要用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到户产业增收项目。

项目计划编制情况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村道130.546公里,新建便民道14.26公里,桥梁4座,新建蓄水池27口、囤水田40口、山坪塘57口、渠道15.86公里,新安水管2270米,新建提灌站1座;农户“五改”方面,新建院坝1100平方米,贫困户危房改造34户;产业扶贫方面,种植大头菜451亩、油茶700亩、柑橘481亩、茶叶59.1亩、核桃320亩、柚子1800亩、蘑菇15亩,养殖水产90亩、黑山羊100只、林下鸡5000只,低产茶园改造181.5亩,新建大蚕棚10个,桑园100亩;劳务扶贫方面,劳务培训3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

创新机制聚力推进

“扶贫攻坚涉及面广,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靠一两个部门和单位毕竟势单力薄。”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形成扶贫合力,打一场扶贫攻坚全面胜利之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扶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自贡市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就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等“五大扶贫工作机制”,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合力推进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

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关于印发自贡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了101个市级部门和281个区县部门,对口帮扶113个省级贫困村。全市共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113个,下派驻村;干部408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1448户。

8月31日上午,我市召开扶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动员暨培训会。会议强调,扶贫攻坚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各帮扶单位要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实现全市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切实做到到岗定位、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切实把扶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抓好抓细抓出成效,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担当主要责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区县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的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合力。”市扶贫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20xx年,我市社会扶贫引进项目287个、资金8445.97万元。今年以来,全市社会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全市社会扶贫工作出现了转折性的亮点,取得了新的成绩。

“八个一批”扶贫攻坚在行动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是:全市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5万人左右,到20xx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10.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识别为依据、以精准扶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区县工作、责任、实施、管理四个主题责任,结合我市“插花式”扶贫实际,实施生产发展减少一批、就业增收扶助一批、基础条件改善一批、教育扶持提升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帮扶一批、财政信贷扶持一批等“八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各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发展贫困户有能力经营的产业项目。把贫困人口就业作为劳务开发的重点,加大就业帮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健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免收保教费。对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子女非寄宿学生按小学每人500元/年、初中每人625元/年给予生活费补助,应届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按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给予入学资助。

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结合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到20xx年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将贫困农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新农合基础报销后,合规自费金额达7500元以上的,按比例规定进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构建起防止因病致贫的保障线。

市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安排800万元,两县各不低于500万元、四区各不低于300万元,设立市、区县两级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于扶贫开发工作。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gongzuobaogao/9507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