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随笔作文集合九篇

数学作文 2024-08-29

作文是表达心情的有效手段,写好作文除了要多加阅读以外还要多加练习,怎么样激发写作的灵感?快跟着笔稿范文网的脚步一起了解“数学随笔作文”的相关知识吧,请在使用这些信息前仔细考虑是否适用于你的具体情况!

数学随笔作文【篇1】

培养“说数学”,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中发现问题,是优秀科学家的品质。质疑态度在科学发展中上有着了不起的作用,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还要提出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它可以成为一个见解,一个研究项目,一个科研目标。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质疑,再引起知识的迁移,问题的解决。

培养“说数学”,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

培养“说数学”,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那些数学学习缺少自信的学生,在说数学过程中改进了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说数学的教与学双方都有学生,学生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无拘无束密切配合,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数学随笔作文【篇2】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十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试卷成绩分析

本班现有52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3745分,人平均81、41分,优秀人数30人,优秀率65、2%,及格人数44人,及格率95、7%。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有极少数学生因为粗心出现错误。

第二题填一填,这里又细分为7道小题,问题主要出现在第1,5,7小题,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第6小题超出课本范围。

第三题,第四题这类题,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得很好,正确率高,出现错误为数不多。

第五题,第六题有些学生空间方位掌握较差出现错误较多。第七题,填一填画一画,大多是学生掌握较好,少数学生出现错误。第八题第九题学生做的很好,正确率在90%以上。第十题,附加题,少数学生作对。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我班的学生大都掌握了课本提出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反思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好课准备,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随笔作文【篇3】

有些同学认为数学除了背公式就是做习题,无聊得很,还没有钙片营养多呢。这样想你可就误会数学了,不要目光短浅得只能看到试卷或练习册上有针对性的题,生活中有很多含“钙”量大的数学题呢。

一次考试后,老师说:“成绩在85分以上的同学,错一道题再写一道同类题,85分以下的同学,写三道同类题。”听到这儿我就犹豫了,我刚好是85分,该写几道题呢?

这时,请注意:“以上”这个词是指大于或等于一个数。小于这个数,则用“以下”。所以我只用写一道同类题。但是,如果老师说的是“超过85分的……”这就不一样了,“超过”是指大于一个数,这时,我就要写三道同类题了。明白了数学概念,就不会“缺钙”犯迷糊啦!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传闻:一个邻里关系很不好的吝啬鬼,他的邻居突然给了他一个提议:“我每天给你1000万元,连续给30天,你只需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4元,第四天给我8元……每天都给我2倍于前一天的钱数,连续给30天。”

吝啬鬼欢天喜地答应,感叹邻居的脑子不好使,窃喜自己得了大便宜。他怕邻居反悔,还特意签了协议。可他高兴太早了,事情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交易第10天,吝啬鬼得到了1亿元,给出了1023元,可到了第29天,吝啬鬼要给邻居268430000元,最后一天给出536870912元。

最终,吝啬鬼得到了3亿元,却给出了近11亿元!一个月的时间,吝啬鬼就成了穷光蛋,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啊!

生活中,含“钙”量很大的数学多得很,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用大脑多思考,这样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就不会磨灭。

数学随笔作文【篇4】

一、基本情况.

本次数学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47人,合格率为88%。

二、试卷分析

1、主要成绩。

从卷面来看, 有以下几点成绩值得肯定:

(1)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较扎实,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好地运用。

出学生利用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

(2)学生的计算技能较为熟练。

这充分说明,教师在简便运算和复习简便运算时,充分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运用较好。

(3)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应用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

从这次毕业试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应用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具备了一定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次数学毕业的卷面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量与率的对应关系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难点,但是从卷面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应用题的第一、二、三题就是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对于数量关系分析得比较好,失分率较低。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一类题的失分率较高。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对题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读、全面观察并选择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

3.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平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和多位数学教师在一起针对试卷中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深刻反思了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改进措施如下:

今后改进方法: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应多从答题错误中深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及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既面向全体,又因才施教。

(5)加强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缩短差距。

(6)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要求和训练,对照课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从平时的每节课抓起,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性质等结论的推导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同时每次考试前老师都要给学生讲一讲考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考试后要注意总结失分的原因,要让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随笔作文【篇5】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随笔作文【篇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数学随笔作文【篇7】

前不久参加一所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一开始,通过一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教师通过看、比、摸、想等方法,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认识后,接着进行联系生活,在具体运用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镜头1】

师: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师: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量一量。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准备量黑板的长度。因为教师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时,我发现老师迟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个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学生参与可能更能体现量的真实性。因而,邀请了一名同学上黑板来帮老师。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老师带着学生沿着原来黑板上所画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条边,量一次问学生一次。

师:几个了。

生:1个

再量一次,又问。

师:几个了,

生:两个。

师生合作从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边,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时,老师告诉学生。

师:黑板大约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疑义,师生均认同这种量面积的方法。

【镜头2】

师:大家现在猜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课桌的长边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学生说面积是几厘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肯定是不能。其实,这位老师也不是想用米尺来量黑板的面积,而是想借助画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黑板的面积,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从而推导出黑板有几个1平方米。

然而,这些想法都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学生无法感知,教师在活动之初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老师为了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环节,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可以用直尺量面积,出现了练习中许多直尺量课桌面积的现象。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学行为呢?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一些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与道理,在孩子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们成人能把量的过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学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长的线段,他们根本没有与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让他们错误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积的大小。

其次,学生没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学1平方分米时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进行的,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在教学1平方米时,教师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虽然也直观,但与学生有距离,学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两样也是模糊的。此时,你用米尺来量面积,反而容易让他们把米尺与1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次,教师的心中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正因为有这样原因,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成长历程的舞台。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怎样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跑,跑对了路还好,一旦跑岔了道,就会出现用尺量面积的问题了。

数学随笔作文【篇8】

学校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学校在每周三为所有的数学老师进行集体教研备课,提供了交流平台,在本学期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以数学的备课、研课、磨课等形式帮助所有老师进行快速的成长。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另一种新形式,g改变了以往的听力模式,为每位教师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氛围。

今天的太阳非常暖和,风中夹杂着温暖的气息。我们教研组长跟大家商量好了方法,户外教研,学校操场的位置。大家搬着凳子来到操场,拿着二年级两位老师所备的一节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所有的老师都在一起思考,学习,这种集体的学习真的每一次都让人受益匪浅。

我们本节课的教研内容为《观察物体》,这是一节比较开放的课程,作为我们刚升入三年级的老师,对二年级的内容还是比较印象深刻的。本单元的内容注重学的观察和积累经验,用自己喜欢的物体作为一个观察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应看到的不同的形状。

二年级孩子接触的并不是正式的教学中三视图,而是初步的了解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的形状的不同的,在小学阶段就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记得在当时讲授这节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时候,因为孩子还处于低段,对周围的事物都特别新奇。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带自己的小玩具来到学校进行不同方位的观察,也可以和周围的其他孩子进行分享。

这几课有几个比较需要注意的点,首先第一点就是孩子在观察时候,作为老师要注意适时的引导,以免课堂上的纪律太乱老师太难把控。这就要求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养成小组合作、分工协作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需要一步一步地及时引导。其次有一个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一个小细节,可能很多的老师都忽视了,。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学习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每次教研,都会给我很多感触和启发,就像一朵蓓蕾,日晒雨后会渐渐长大。

学习永远在路上,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一起加油!

2019年11月27日星期三

数学随笔作文【篇9】

数学,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古代的绳结计算法,到如今的阿拉伯数字,四则运算,历经几千年。

有人说,数学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的数学现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记得刚遇到数字时,便和古人一样,扳着手指头算数。渐渐地,认识了大于10的数字后,手指却不够用了,老师教我用竖式进行计算,还千叮咛万嘱咐到:个位要和个位对齐,十位要和十位对齐。

之后,四则运算,乘除先算加减后算,小括号优先。在我心中,乘除好像一个贵族,什么事情都可以先来。小括号是一张票,有了这张票,便可以优先。

大了,小数加减乘除,分数加减乘除,方程x,比例......一切一切都好混乱,老师教了,只能记得如何如何算,可是,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却成了我心中一个大大的问号。过了许久,发现,只知道怎样做,却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

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还好些,方程比例,几乎就是一个个大大的罩子,罩着我,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看不清它们的解法。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还不会呢,来了,75、216......这些好多啊!怎么办,怎么办。算着算着,头昏了,刚刚算的是多少?只好重新算来。

我不再只追求怎么做对,我开始用自己更简便的方法做。

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自己的方法不对,老师教的还不懂......到底怎么办。

渐渐地,对于这个可恶的,我有了自己的方法解决它:乘时,把放在后面,例如乘252,2等于6.28,5等于15.7,背着公式,直接写起来,然后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不用再一个个算了。

为什么答案不对?父亲解释了我的困惑,十位上的,例如2乘3.14,乘出的最后一位要放在十位上,15.7放在十位比18.84放在十位少了很多,因为,18.84是2位小数,而15.7是一位小数,在计算时,并不算小数点,在最后才算。

我听得朦朦胧胧,自己又算了一遍,用3.14乘5,发现是15.70,这时才明白为什么会错,0应该是对准最后一位的,而不是7。

我喜欢每道题在老师讲之前做出来,很多题都很简单,你认为难了,是因为这道题转来转去,绕来绕去,可是最后,答案往往很简单。不要被眼前的条件所迷惑,解题,只需要看问题,再找条件,有时候,条件是多余的。

记得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从侧面切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直径是6cm,这个圆柱的面积是多少?

很简单一道题,我错了。我费尽千辛万苦算出了结果,6位小数,可是错了。为什么会错?因为我看完这道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可是我却忽略了一点,这不是侧面展开,这是切面。

数学很狡猾,他会给你个大大的迷宫,让你在迷宫里钻来钻去去寻找出口,最后才发现,出口就在你的身边。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gongzuowenshu/21552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