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9篇)

如何才能写出满意的范文呢?无论身处何种情境,文档写作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现代人们已经离不开范文的帮助了。优美的范文不仅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选择和进步的方向。所以笔稿范文网编辑根据您的要求特别为您整理了一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你写出更加满意的范文,从而取得成功和进步!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7、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18、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20、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2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2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2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25、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

1、长度的测量,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水银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4、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5、质量的测量工具:台秤、天平、戥子、地中衡等

6、托盘天平的使用: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

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将物体轻放在左盘上,右盘放砝码。

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指在中央刻线上,记录数据。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7、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ρ=m/v

8、纳米材料:将某些物质的尺寸加工到1~100nm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寸时发生了异常变化,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领带具有自洁性,不沾水也不沾油。

纳米方法处理后的物质也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9、锂电池的特点:体积小、质量轻、能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

10、记忆合金: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性质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物,这个选中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大小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4、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5、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国际单位制是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电荷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电路

(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 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 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三、电流

(1)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流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用I表示。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五、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滑动变阻器

①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②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压、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②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俗称正进负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会烧坏电流表)可用试触的方法确定量程。

④因为电流表内阻太小(相当于导线),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⑤确认使用的电流表的量程。

⑥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值。

四、电压

(1)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2)电压表

电压表,测电压,电路符号圈中V。测谁电压跟谁并(联),“+”进“-”出勿接反。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⑶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5

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六种物态变化。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压强

1.压强是描述压力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这种效果不仅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压强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存在于受力的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强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和压力的方向相同。

通过上面对压强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6、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7、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9、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不受力物体运动状态静止匀速运动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合力为0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12、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8

1.透镜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凹透镜。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示)。

2.生活中的透镜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在两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间成像。

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

物移近,像移远,同时像还要变大。

物在一、二倍距间,二倍焦距外成像。

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

物体位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见像。

透过透镜看物体,正立放大一虚像。

物体与像处同侧,此例用在放大镜。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讲解:

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在一倍焦距内“u

成虚像,物休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2f>u>f时,成放大的实像。没有缩小的虚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倒立的虚像。

4.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晶状体厚,看清近处看不清远。

远光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恢复正常。

远视眼晶状体薄,看清远处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视网膜厚,戴凸透镜调清光。

眼睛近点250px,明视距离625px。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9

【中考透视】

新课改以来,各地中考中有关透镜及其应用的考点较多,主要围绕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眼睛及视力矫正的有关知识命题,一是考查学生的应用技能,如眼睛及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等.二是对探究实验的考查,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低等为主.但是近年的中考题中呈现出透镜与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的特点.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占总分的3%~5%.

【知识网络图示】

【名师解读】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 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例1 如图3-96所示,画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对侧焦点;从焦点发出或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答案:如图3-97所示.

【解题策略】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理解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例2 如图3-98所示,画出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分析┃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入射 侧的焦点;欲过对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答案:如图3-99所示.

┃规律•方法┃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简记为“一边平行另边焦,过心方向变不了”.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简记为“一边平行同边焦,过心方向变不了”.

专题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例3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拍得的像的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为50 mm, 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 ( )

A.100 mm以外 B. 大于50 mm

C.略小于50 mm D.恰为50 mm

┃分析┃ 航空摄影是指在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由于物距较远,相当于光线从无限远处入射,它成的像在焦点外侧附近,像距略大于焦距.故正确答案为C.

例4 如图3-100所示,甲、乙是小丽的两张清晰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拍摄甲时,照相机到人的距离比拍乙时大

B.拍摄甲时,胶卷到镜头的距离比拍乙时大

C.拍摄甲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的直径比拍乙时大

D.拍摄甲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的直径比拍乙时小

┃分析┃ 甲照片比乙照片的像大,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由此可知拍摄甲时,照相机与人较近、镜头与胶卷较远,才能使照片上的像较大.镜头直径的大小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只影响照片的亮度,而不影响像的大小.故正确答案为B.

例5 投影仪成的像较小,为了使学生看清投影的内容,应 ( )

A.增大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减小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

C. 减小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减小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

┃分析┃ 为了使学生看清投影的内容,需要把像放大,因此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对于投影仪来说,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为像距,故正确答案 为A.

【解题策略】 清楚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像及物距的大小变化关系是解此题的关键.成实像时,若物距增大,则像和像距减小;若物距减小,则像和像距增大.

专题3 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例6 如图3-101所示,甲为小刚看近处物体的情形,乙为小刚看远处物体的情形,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判断他所戴的眼镜是什么眼镜.

┃分析┃ 可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征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两方面加以分析考虑.

答案:方法1:由图可知小刚看近处物体时需用眼镜,看远处物体时不用眼镜,说明 他看不清近处物体,这符合远视眼的特征,则小刚戴的是远视镜(凸透镜).

方法2:由图可知通过眼镜看到小刚的眼睛比实际偏大了,则镜片为凸透镜,眼睛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小刚戴的是远视镜.

例7 下列关于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明是远视眼,这说明他的眼睛非常好,看物体非常清楚

B.远视眼要戴凸透镜来看清近处物体

C.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

D.远视眼不管看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像都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分析┃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却能看清远处物体,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 能力太弱.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后,而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恰能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能看清远处物体,却不能看清近处物体.故正确答案为B.

例8 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3-10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无需配戴眼镜

┃分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眼睛的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前, ]所以小强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他的眼睛是近视眼.为了矫正近视,应使来自远处的光略微发散一些,所以他应配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二、规律方法专题

专题4 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专题解读】 粗略地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根据所给题意不同,选择的测量方法也不同.

(1)会聚法: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节透镜到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测出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观察虚像法:在光具座上放置光屏、凸透镜,将一较大的字贴在光屏上,透过 凸透镜看光屏上的字,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虚像后,逐渐加大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直到该字的虚像正好消失为止,测出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3)物像等大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光屏、凸透镜、燃烧的蜡烛,保持凸透镜不动 同时移动燃烧的蜡烛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烛焰的像为止,则物距或像距的一半即为焦距.

例9 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分析┃ 物体放在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此可知u=2f,即30 cm=2f,f=15 cm.

答案:15

三、思想方法专题

专题5 控制变量法

【专题解读】 为了研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几个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将另外几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要研究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例10 李明最喜爱的玩具是叔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是三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拿到透镜后,李明想探究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是否有关.请你帮他完成探究过程.

要求:写出所需器材、探究步骤,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并指出这次探究活动中所运用的一种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分析┃ 该探究实验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三个凸透镜的大小、形状 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用会聚太阳光的办法分别测出三个凸透镜的焦距,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1)器材:李明的三个凸透镜、刻度尺、白纸. (2)探究步骤:①用玻璃 ]凸透镜会聚太阳光,通过调整它到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透镜到光斑的距离即为焦距.②用水晶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③用塑料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④比较三种透镜的焦距,得出结论. (3)如下表所示.

透镜材料 玻璃 水晶 塑料

透镜焦距(cm)

(4)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专题6 类比法

【专题解读】 在学习一些十分抽象且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物体)时,由于不易 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且与该物理量很相似的量(物体)来进行对照学习.

例11 人的眼睛与照相机类似,请将下列人眼结构与相应的照相机的结构用线连接起来.

人 眼 照相机

瞳 孔 胶 卷

晶状体 光 圈

视网膜 镜 头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眼的成像原理.外界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像,而人看到的却是正立的像,这是人眼和人脑中的视觉神经的调整作用所致.

答案:人眼——照相机;瞳孔——光圈;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卷.

专题7 比较法

【专题解读】 所谓比较法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事物或现象作系统的比较[ 和全面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完整、系统地理解它们,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个性或共性,而且有利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例12 看书本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比较一下.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 和讨论,完成下表内容.

┃分析┃ 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对于近视眼来说,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都比正常眼睛的小,而远视眼的近点和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睛的大.

答案:如下表所示.

例13 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结构特点、作用及成像原理上有哪些异同点?

┃分析┃ 解答本题需全面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作用及结构上的特点,并结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答案:相同点:(1)显微镜和某些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的,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物镜成的像都是实像.(3)目镜成的像都是放大的虚像.

不同点:(1)显微镜的作用是用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望远镜的作用是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2)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望远镜的物镜使物体成缩小的实像(原理相当于照相机).(3)显微镜物镜的焦距小于目镜的焦距,望远镜物镜的焦距 大于目镜的焦距.(4)望远镜物镜的焦点与目镜的焦点基本重合,显微镜物镜的焦点与目镜的焦点不重合.

专题8 图像法

【专题解读】 所谓图像法是指将数据图像化,利用图像把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这种处理数据的方法直观、明了,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了方便.

例14 如图3-103所示.线段AB表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 和像距倒数 的关系,若用此凸透镜成像,则当物体距此透镜0.3 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如何?(需说明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立情况)

┃分析┃ 由题图可知,AB有一点, = =5m-1,u=v=0.2m即该凸透镜的2倍 焦距为0.2 m,f= =0.1 m,当u=0.3 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当u=0.3 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沙场练兵】

一、选择题

1.如图3-104所示,小兵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放大些,正确的做法是 (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远些

C.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远些

2.一束平行光沿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 cm的地方.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5 cm和6 cm处,则两次成的像 ( )

A. 都是放大的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 都是实像 D.都是虚像

3.当物体从距凸透镜5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动到2倍焦距处时, 下列各量减小的是 ( )

A.像的大小 B.像到透镜的距离

C.像到焦点的距离 D.像到物体的距离

4.在烛焰和光屏的中间放一个凸透镜,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后移动透镜,光屏上 ( )

A.还可成放大的像 B.还可先成放大的像,再成缩小的像

C.还可成缩小的像 D.不能成清晰的像

5.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镜、爸爸的老花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3-105所示,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 )

6.下列关于近视眼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般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C.需要戴发散透镜进行矫正

D.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7.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观察微小的物体时,物体应放在物镜的焦点之内

B.物体通过物镜形成的像应在目镜的焦点之内

C. 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D.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8.在放投影片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像的形状如图3-106所示 ,则投影片的形状应是图3-107中的 ( )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3-108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潜望镜

10.有甲、乙两个凸透镜,焦距分别是f甲,f乙。,将它们分别放在光具座上做烛焰像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若两次实验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则 ( )

凸透镜 像的性质

甲 倒立、缩小的实像

乙 正立、放大的虚像

A.f甲

C.f甲= f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使光线发生反射的是 ,使光线发生折射的是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是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是 .

12.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要用它仔细观察昆虫的脚,则应将凸透镜放在距昆虫 的位置;如果用这个凸透镜去观察窗外远处的景物,会发现景物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并且是 (填“放大”或“缩小”)的;如果将凸透镜放在距课本15 cm左右处观察时[ ,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是 (填“放大”或“缩小”)的,并且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1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 有关,还和 有关.

14.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 ,晶状体变 ,焦距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 上,眼睛便可以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了.

15.如图3-109所示,小球置于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上表面的中心上,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若球做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v=2 cm/s,则经过 s后,小球通过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16.(1)在使用显微镜时,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______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 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 ,把这个像再 一次.

(2)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把这个实像再次 .

17.一种微型手电筒的灯泡做成如图3-110所示的形状,它的前端相当于一个 ,这种手电筒可以省去一般手电筒中的一个零件,这个零件是 .

18.照相机“调焦”不是调凸透镜的焦距,而是调节 和 之间的距离.

19.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 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像.

2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四个不同的位置,如图3-11l所示,其中蜡烛放在处所得的实像最小,放在 处得到正立的虚像,放在处的成像规律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三、作图题

21.完成如图3-112所示的光路图.

四、探究与实验题

22.根据所学的凸透镜知识,某同学自制了一个“平行光源”,如图3-113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是开有细缝的小盒、充满水的小药瓶、小灯泡、电池和导线等,其中装水的小药瓶对光起 作用.移动小药瓶,当灯泡处在小药瓶的 位置时,就有平行光束从细缝中射出.

23.小军从市场买了两条小鱼放到了装水的塑料袋里,回家后正要把小鱼放入鱼缸时,他发现窗外一束光线通过他手中的水袋在窗台上形成了一个光斑,原来“水袋”能会聚光,于是他又想到一个问题:把水和鱼倒入鱼缸中,把塑料袋里吹上气再放入水中,不知还能否会聚太阳光?(如图3-114所示)

(1)你对上述问题的猜想是什么?

(2)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简述实验步骤.

(3)一束平行光通过水中的气袋,这束光线会怎样偏折?(画图说明)

24.(1)如图3-115所示,这只眼睛存在什么视力问题?

(2)要想使这只眼睛得到矫正,应该配戴什么透镜?为什么这样做能使眼睛看清楚物体?

25.李强同学在实验室里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他发现实验室里的凸透镜有用玻璃制成的,还有用塑料制成的.李强同学想,凸透镜的焦距是否只与它的大小、形状有关,而与制作材料无关?他想通过实验探究一下,请你帮他设计探究过程,完成如下工作:

(1)写出这次探究的主要器材.

(2)写出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3)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参考答案

1.B[提示: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焦点以内时,物体离焦点越近,即离透镜越远,成像越大.]

2.A[提示:由题意可知焦距为12 cm,“15 cm”位于一、二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6 cm”位于焦点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3.D[提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为: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由于像始终在一、二倍焦距之间,物体靠近透镜移动的距离为3f时,像移动的距离小于f故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减小了.]

4.C[提示:由光路可逆性可知,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实像.]

5.B[提示:老花镜为凸透镜,度数越深,放大倍数越大.]

6.D[提示: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把像成在视网膜前,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7.B[提示:显微镜的物镜对微小物体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应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所以A和C错.显微镜的目镜将物镜所成的实像当作物体,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镜成的实像应在目镜的焦点之内,所以D错,B正确.]

8.B

9.B[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像距大于物距,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0.A[提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u>2f甲,当“u

11.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凸透镜、凹透镜 凹透镜、凸面镜 凸透镜、凹面镜

12.小于10 cm 倒立缩小 放大 倒立[提示:u

13.物体的大小 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14.放松 薄 大 视网膜

15.10[提示: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即小球要运动20 cm.]

16.(1)物镜 投影仪 放大镜放大 (2)焦点 放大镜 放大

17.凸透镜 凹面镜

18.镜头 胶卷

19.放大镜正立、放大的虚

20.a d c

21.如图3-116所示.

22.会聚 焦点[提示:充满水的小药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小灯泡处于该透镜的焦点处时,灯泡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23.(1)不会会聚太阳光了.(2)用一束平行光照射水中的气袋,看光线是否会聚成一点. (3)如图3-117所示,气袋两侧的水相当于两个用水制成的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4.(1)远视眼.(2)凸透镜.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对光的会聚能力较弱,戴凸透镜使光在进入眼睛前变得会聚一些,像就能成在视网膜上.

25.(1)器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但制作材料不同(玻璃、塑料)的两个凸透镜;白纸;刻度尺. (2)将玻璃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在下面放一张白纸,上下移动白纸的位置,直到在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换用塑料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种凸

透镜的焦距. (3)如下表所示.

透镜材料 玻璃 塑料

透镜焦距(cm)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gongzuozongjie/158807.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