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读后感12篇

家风读后感 2023-08-24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也许"家风读后感12篇"就是你要找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家风读后感【篇1】

母亲偏爱真实且跌宕起伏的故事,记得有段日子她非常喜欢海岩的作品,《便衣警察》那本**长时间摆在她的床头。**这种以无私、奉献、爱为根、患难与共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她的心,感染着她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在。

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会陪我读许多容易理解却有充满无穷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有时我们会因为书中主人公的陨落而一起哭泣,也会因为真挚的感情而感到深深的幸福。到如今,母亲每当看完一本她所欣赏的书,总会兴致蓬勃地分享给我,我们之间因此从来都不缺少共同语言。

对我来说,个人世界观的确立深受父母的影响。所谓“家风正,**风正,民风淳,则社会风气正”,的确是有其中道理的。如果每个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熏陶他,树立良好的情操和正气,那么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风气自然会更好。

在这个互联网无限发达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层出不穷,但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零碎,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捧书,慢慢感受文字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甚至质疑冥想阅读的意义。

之前看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意义?”的回答,他首先反问了在场所有人“为什么我们要吃饭呢?

”。没错,读书本就是如吃饭一般稀松平常的事,从阅读中得到的“宝物”,不一定会形象立体地让我们触碰到,但终究会变成你思想的血与肉,丰富着我们的内心。

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娱乐方式,但也消耗了我们应有的思想深度,挑战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底线。“没有信仰”成为威胁着文化传承与道德建设的猛兽。丧失阅读***民族,无疑是可悲的。

再次翻开《阅读与家风》,我更愿意抛开书名而用自己的理解阅读书中的每段文字。一开始,一切历史都是先民以文字的形式延续下来的,这是我们民族的原始习惯。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类思想的飞跃,思想的飞跃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读书可以促进家风建设,成为家风传承的载体。我希望读书能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让良好的家风陪伴我们成长。

编后语:

读着这些作品,我们喜欢欣赏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看到成千上万铁路女性的风采。

对待长辈、丈夫、子女,她们温婉柔和,以孝敬亲情和睦家庭,用明理贤德教化子女。

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特别是面对困难或疾病,她们乐观开朗,用执着的爱点燃生命,用自强不息谱写英雄。

在这点滴笔墨中,表达了她们纯真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品德和朴素的情怀,洋溢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渲染出了浓厚的“书香铁路”气质。

家风读后感【篇2】

读了《阅读与家风》这本书,让我感触很多,受益匪浅,对几千年来中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阅读意义及必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对此的感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同时,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一个国家的阅读高度,决定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和国家竞争力。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历史传承工作。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多读书,一有时间就要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有营养的书籍,对我们的学***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读书,是一项好家风。近代治家最为成功的当属清代名臣曾国藩——”好读书”让他位极人臣,”半耕半读,勤俭持家”的家风也让他的后代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书可医愚,可启智;可广见闻,可增知识;可与圣贤对话,可通古今大道。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阅读传统的家风。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每个人都喜欢读书和思考,那么善良、诚实、孝顺这些优良品质自然会出现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作风是家庭的宝贵财富,对个人精神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家庭和谐、幸福、幸福的法宝。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就像一个指南针,给孩子正确的方向,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比如,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感恩、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要礼貌地对待长辈,要站着坐着,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包容别人,不要太私人化。

虽然这些事情在生活中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些小事慢慢地造就了孩子们的良好性格和生活习惯。同时,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睦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欢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舒心、乐观、幸福。

可见和睦的家庭是重要的家风之一。

家风读后感【篇3】

好的家风给了我良好的品质

北京小学张鹤

时值寒假,我拜读了《家风》一书。本书从“修身”、“律己”、“做人”、“做事”、“亲情”、“影响”、“家国”和“研讨”几大篇章让读者在读悟中不断汲取“心”的能量。书中的优秀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回忆了很多。

李校长说:“好的家风是给孩子一种品质”。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的一些优秀品质确实离不开长辈们的引导和影响。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一家老小,互相关爱和理解,其乐融融,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家风。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里长大,我性格温和,心境平和。

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回忆,一点一点滴,他们教会了我很多生活和工作的真相。

我的父亲平时话不多,但是为人正直、磊落,从不在背后论人长短与是非。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说班里一个同学的坏话,爸爸听了很不高兴,把筷子“啪”地拍在了桌上,厉声对我说:“别老在背后议论别人,谁没有点缺点和错误!

”当时,虽然满肚子委屈和不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爸爸说的是对的。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不懂得欣赏和学习,自然也没有多少朋友。正是因为父亲的这种教导,我很少在别人背后谈论别人,我可以更宽容别人的缺点。

我的母亲非常敬业,每年都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员工”,是车间里的一把好手。妈妈还总是跟爸爸比赛谁的奖状多,两个人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对待。我参加工作时,妈妈总是对我说:

“你得把那些小孩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家长们那么信任你,你得好好教人家。”当我有时工作累了跟妈妈发牢骚时,妈妈总会劝我:“你的工作很伟大!

”“你的工作很有意义!”可能也因为如此,工作中我经常提醒自己:“我得对得起我教的这些孩子。

”父母非常孝顺。我记得我上小学一年记得时候,奶奶瘫痪在床上。照顾外婆成了我家和舅舅家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照顾奶奶,妈妈后来向公司申请转夜班,每天照顾奶奶,晚上还要骑车上班。因为单位搬到了家里,每天要走20英里才能到单位。就这样。我妈妈已经活了三年多了。

后来,我家搬到了很远的地方。我父亲每天送我和弟弟去上学,然后去上班。下班后,他来接我们。回到家又赶紧到姥姥家帮忙。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自然地帮助照顾奶奶。

帮奶奶换尿布,盖被子,给奶奶念故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日子看起来虽然艰难,但一家人也很快乐。妈妈常说,在妈妈很小的时候姥爷就不在了,姥姥没有再嫁,那么艰苦的岁月一个人把自己和舅舅带大,多么不容易!

所以,妈妈和舅舅他们就特别孝敬姥姥。我想:我也要孝顺父母。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我特别有意识。我知道我肩负着重任,让好的家风带给我的宝宝更好的品质!

家风读后感【篇4】

家风乃一家之风气,一家的风气代表了一家的品行,分享了家风家教读后感给大家!

家风家教读后感1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魂魄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铸造代代精英。M.biJIAOgaO.Com

家家有教,风格方式不一。出身时长辈就希望自己的后代成龙成凤,于是日日行,日日成长,便有了耳濡目染。或文或雅,大家之风范。

乔治·华盛顿小时因想试试新斧头的锋利而砍到了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父亲种了许久的樱桃树,朵朵清雅的小白花点缀在树间,蜂蝶环绕,阵阵芳香扑鼻,本以为很快就能吃上可口的果实,没想到却被儿子无意间给砍到了。乔治又伤心又生气,脸色苍白地看着父亲。虽然他知道事情不好,但他诚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亲望着他,也并没有因为生气去责骂儿子,反而高兴地对他说:“失去了一棵树,我当然很难过,但我也很高兴你鼓足勇气向我说出了实话。我宁愿有一个勇敢诚实的孩子,也不愿有一个满是樱桃树的果园。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儿子。”乔治牢牢记住这些话,使他终生受益。

虽然我爷爷很善良,但他在某些方面也是个严厉的父亲。记得一次与爷爷在树下乘凉的谈笑,了解到家父孩童时,一件意义重大的回忆。

父亲小时候贪玩,常常是玩起来便不知早晚,事情前后也不管不虑,也时时免不了一顿训。一次,在下午放学后,父亲回到家,爷爷见天色甚早,便催促父亲去放放牛。我父亲把牛领到一片植被茂盛的小树林里。他急于把牛绳系在树上,所以他发疯了。

也不知是没拴紧,还是牛的力气大,待父亲玩足,回到那棵树前时,牛已不见了踪影。父亲急得满林子窜,发了疯似的心急若焚地找着,可是这牛也不老实,怎么找也好不着。

父亲忧心忡忡地回家,站在门前许久,不敢进去。爷爷见父亲许久未回,打算出门寻找,正看见父亲红着耳根,满头大汗地蹲在门前。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爷爷很生气地挥起大大地耳光,却迟迟未落在父亲身上,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抽噎着的父亲说:

“我这次生气虽也是因为丢了头牛,但更令我生气的是,你做事不留心谨慎,处处想着玩,大大咧咧。你这急性子再不改,以后必不能有出息……”

爷爷的话语,如雕刻般,落在父亲心头,至今父亲仍处事谨慎,隐去了以往的大大咧咧。

孩子是树,需要成长。他们不仅需要风雨,还需要营养。那个导师是成长为支柱的灵魂。

家风家教读后感2“家教”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一般认为,指的是那些专门帮孩子补***的家庭老师。***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显然***所说的“家教”,指的不是家庭老师,而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教,经过一代一代星火相传,便会相沿成习,最终形成属于这个家庭特有的“家风”。

一个人有没有“家教”,体现在他的品行、素质上。粗鲁无理、蛮横跋扈的人,通常被指责为“没有家教”。在中国人心里,“没有家教”是一句很严重的骂人话。

骂的不光是个人,而且辱及家长和祖宗。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中国人对儿孙的责任除了“养”,还有“教”。这里的“教”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家教注重的是人格、品行教育。无论是箕裘之家,还是文人之家,无论是寒窗之家,还是深邃之家。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分。

道德、品行是唯一衡量家教、家风的标准。良好的“家教”和“家风”需要恪守。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如果子弟不肖子,再好的家风也经不起腾。即便是“书香门第”、“积善之家”,如不恪守,用不了几代人便会消耗殆尽。列经千年传承,依然家风蔚然的世泽之家,如今已不多见。

但也不是没有,吴越钱氏就是。这个家族起源于五代吴越王钱真。从那以后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今天,它仍然闪耀着历史家族的道德光芒。

钱鏐身为一国之王,自己却从不搞特权,对子弟更不放纵。钱氏家训中有一条:“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历代钱氏族人,秉承家训,名人辈出。远非如此,在近代,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穆、钱钟书等伟大的工匠都是钱真的后代。

“家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南朝人徐勉官居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要职。

但他一生廉洁奉公,家无蓄积。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而我们现在,能够清廉自律的**不多了。任何部门都不能保证领导班子里没有**。有些,贪腐的程度,令人瞠目。

私宅里藏着的黑钱连点钞机都数不出来。它只能按重量计算。个别墨的钱,竟然过吨。

费孝通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它不仅仅是一个生育设置,同时还担负着经济、教育甚至政治的功能。中国经典文献“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一段话: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里面的一家,指的是尧舜家庭,一人则是指桀纣。这是在说,一个人如果担负着领导职务,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品行,影响的就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道理。

他是希望我们的官二代,能够勤勉刻苦,秉承父辈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而不是当纨绔骄横的衙内。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齐家”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前面,是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注重自身修养,还应重视家庭建设。不要“一人得道,鸡犬**”。更不能一人当官全家贪腐。

***它要求我们除了自律之外还要约束配偶和孩子。能不能从严治家,也是检验一个**能否认真落实**“三严三实”的试金石。

家风家教读后感3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守住底线,不踏红线,不碰高压线,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领导满意、百姓拥戴的好官。近日,县委组织部发文,要求党员干部撰写家规家风文章,结合本人的家庭、家风、家规,对照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我想说说自己正家风、立家规的体会和感悟。

本人及其家属,一个是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个是单位副职干部,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

我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标事项,我没干预过一次,也没背地里让亲友同事参与过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购及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进行阳光操作;优抚安置、调残评残、城乡低保工作中,我没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打过招呼、发过话。

我认为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钱很重要,但钱不是一切。道德必须高尚。周恩来总理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他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认为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地位很高,正确运用权力,管好自己的家庭、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显得尤位重要。为此,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规范人、财、物管理制度、为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价制度、上下班纪律、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要不断完善建立和改进。

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我决心做到天天常思己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民政干部。

家风读后感【篇5】

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过着光明磊落的生活,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廉洁和优良作风。他不仅是党的作风模范、治国模范,也是家庭模范。最近**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深刻感受到周总理对亲属的严格要求,如同一面镜子,告诫我们该如何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重家风、严家教的优良传统,《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宋代包拯的家训更是给后人留下以清廉之风持家治家的佳话美谈。***我们反复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庭作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紧密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周总理订立“十条家规”,用来约束亲属们的行为,不许其谋求半点私利,不许其享有任何特殊照顾。

他对亲人如此严格,管理如此严格,真是可贵可敬。显然,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同时更展现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忽视了家规的作用,自认为订立家规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对其家属、子女疏于教育,导致家风不正,他们自己也最终在亲情面前丧失了原则和底线,为了“小家"不顾“大家",为了“亲情”不惜“徇情”。从近年来查处的“大老虎"案件的背后,都呈现家庭式甚至是家族式贪腐的特征。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身边有的领导干部放纵亲属子女,对他们的不合理要求百依百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有的搞“一人得道、鸡犬**",有意将自己的亲属子女安排到下属单位,提前晋职,火箭升迁;有的面对子女违法乱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利用权力进行干预,妨碍司法部门秉公办案……凡此种种,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党员干部的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关乎形象。领导干部能否管好亲属,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这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原则问题。周恩来总理之所以伟大崇高,为世人敬仰,不光是他对中国人民付出毕生心血,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还在于他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

周恩来总理不仅有大公无私的“家规",还有艰苦朴素、自己动手的好“家风"。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一套睡衣穿了20多年,破了就补,补了又穿,破了再补。他只穿过两双皮鞋:

夏天穿一双黄皮鞋,春秋冬季穿一双黑皮鞋,20多年穿两双皮鞋。在生活上,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要别人来办。与侄女吃饭时,周恩来吃完一碗饭,侄女赶紧站起来给他添饭,但他拒绝了。

他说:“要别人添饭,我们周家没有这个规矩。”他用不方便的手加了米饭,拿起桌上掉下来的米饭放进嘴里。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周恩来总理身上的这种,大公无私的“家规"和艰苦朴素、自己动手的好“家风”。

家风读后感【篇6】

看了《 阅读与家风》这本书,感触颇深,使我对阅读和家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下来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阅读的意义

读书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一个国家的阅读高度,决定一个国家的竞神高度和国家竞争力。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个人是否爱读书。一个国家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历史传承工作。

二、家风的重要性

家风属于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在家庭中的传承。简言之,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习俗,包括态度和行为准则。好家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化孕育并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是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好的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它是家庭幸福、和谐、幸福、繁荣的法宝。良好的家庭作风对个人的精神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一笔终生的财富。家风的形成与贫富无关,只与美德有关。家庭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风尚。

家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家风建设要与时俱进。要赋予家风、家训新内涵,使家风成为崇尚道德、向善、奋进的时代潮流。

三、阅读和家风的关系

培育和传承好的家风,需要有好的家规来规范;培育好的家风,需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阅读能使我们树立家国情怀、增长智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自强、学会自省、学会勤俭、懂得诚信、懂得思义、懂得公正为民。同时阅读也会使我们懂得感恩、爱国爱家;学会宽容,创造和谐;关注美好,收获快乐;守住底线,守住幸福;诚实守信,以义取利;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夫妻和睦,科学教子;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爱岗敬业,干好当下。

最后,作为一名女性,我认为女性阅读是国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妇女阅读工作,抓住民族阅读和家风建设的根和源。女性阅读对促进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妇女是家庭的核心,是儿童的第一教育者。女性阅读会影响家庭阅读,引导儿童阅读。

女性将在培育良好的家庭风尚、促进家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家风读后感【篇7】

马宸柠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好家风这套书,这里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妙聪井负救主》让我印象深刻。

妙聪是一个为张太太服务的小女佣。她很努力,从不偷懒。即使两个大姑娘经常欺负她,她也从不在乎。有一天,两个大丫环偷走了张夫人心爱的玉佩,并栽赃给妙聪,妙聪并没有辩解,被罚去干更脏更累的活,她也毫无怨言。直到有一次,强盗来了,张夫人因为身怀六甲,所以走路不便,两个大丫环不管不顾张夫人,急忙逃跑。

张夫人怕受强盗欺凌,跳入井中,妙聪毫不犹豫跳进去,幸好井里的水不深,但却很冷,妙聪让张夫人坐在自己的身上,防止井水冻伤主人,一直坚持到亲人发现并解救了她们。可是妙聪因为体力不支而劳累致死。

妙聪很善良,勤劳,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妙聪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陈嚣让的事迹:陈嚣和纪伯是邻居。纪伯晚上偷了陈嚣弟。陈嚣等着纪伯离开,然后他放弃了。智伯后来很惭愧,他也放弃了。

当我想起我的生活,我受不了一点委屈。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误以为我偷了她的橡皮,我气得满脸通红,我很委屈,心想:你怎么能这么信任我?

我还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我越想越气,一气之下,朝她吼到:”你才不配和我做朋友呢!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为了一块小小的橡皮,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如果我早点读了苗冲的故事,学会了她的宽容和善良,我的人生将是另一个世界。

幸运的是,现在还不晚。今后,我将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与朋友沟通。

家风读后感【篇8】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为人所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与层次理论,影响着人格的塑造。人格塑造最重要的部分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我对历史一直有着特殊的兴趣,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联系。

书中或熟悉或陌生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自身做为或者对后人的训导,也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我们。

从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四个方面来分析家庭家风。先谈一谈为人方面。“做一个好人”,这是明末江南才子高攀龙的家训。

对他而言,“好人”的定义应该是在朝堂上刚正不阿的气节,虽然这导致他后来坚拒不从黑暗势力,被迫沉塘而死,但这份气节让他的儿子高愈学到了与父亲相同的为人之道,以及潜心学术而***一身的学识,这些品质使他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对于我们而言,做一个好人,不仅是指要道德品质高尚,更是在不断培养和学***升的情商,能够成为一个惠己又利人这样“双赢”的人才更重要。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前看到微博上的一个问题: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个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何必这么折腾呢?

其实,就算是最后难免归于平凡,但那时却是看尽繁花盛开又落尽、洗尽自己一身铅华后的淡然心态。就算是同样的工作,却有不同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素养。同为三国时期的君主,刘备和曹操在教育和培养后代方面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

刘备因前半生颠沛流离、命途跌宕,有了儿子之后更是忙碌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刘禅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临终前托孤给了“亚父”诸葛亮,孔明一篇使闻之者潸然泪下的《出师表》,万分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然而孔明去世后,不仅有了乐不思蜀,刘禅更是将他的话当成耳边风,“亲小人,远贤臣”,还在魏军攻入时草草投降,后世公论,便是庸主一个。

相反,曹操非常重视教育。他在忙于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儿子进出军队。他也是一代文豪,不用说曹丕和曹植都有文武双全,甚至还有曹冲这样的神童。可见,家长是孩子最早、最具塑造力的老师。

在年龄进入20岁以后,我就经常思考教育后代方面的一些问题。因为我自己身上就有很多遗憾,比如时常后悔为何小时候没有去学***,为什么没能养成从小就写日记的习惯,甚至是为何没能将从小学***蹈坚持下来、保持身材?因而就总想着以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培养他/她全方面的爱好。

记住,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你可以训练一个婴儿成为任何你想。之后,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父母总是让我完成一些我可能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是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憾。

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传承和教育中,家风家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很少有家庭还留有书面性的祖训了,但是这些内容却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人们常说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家庭环境,这也许就是家风家训的真谛与力量吧!因此,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塑造一个成功的人格必然离不开朴素的家庭作风。

家风读后感【篇9】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董璐崇拜的周恩来总理是我心目中第一个完美的人。从记忆中,我从未见过关于他的负面报道。对周总理的记忆应该从小学课本上关于总理逝世的一段文字开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让人觉得现在的记忆还是很新鲜的。当**影片到总理逝世,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时,心灵受到了震撼,不觉眼眶发热......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周总理去世后,联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的国旗,而是所有会员国的国旗)。

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

“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国内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周总理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公而为民、官而不显、去不留言、死不留灰、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精神,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更是治家的榜样。

在其总理生涯中,他给亲属制订了“十条家规”,其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按理说,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每天都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处理。对于亲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不必大惊小怪。然而,周总理却偏偏要“斤斤计较”,给亲属们订立了“十条家规”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不许其谋取半点私利,不许其享有任何特殊照顾。

他对亲人如此严格,管理如此严格,真是可贵可敬。显然,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更展现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鉴。

家规,顾名思义,是指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才能长治久安;家有家规,才能教子成才。因此,从古至今,许多德行高尚的人都非常重视制定家规教育子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忽视了家规的作用。

纵观近年来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因为受家风不正、亲属拖累之害而腐败堕落的**不乏其人,教训可谓深刻。周总理的家风家规是无言的教育,无言的经典,充满了无声的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融汇成国风。我作为最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通过此次学***要经常性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在自省中不断提高。不要看不起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家风读后感【篇10】

由于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家风的培养都有不同的认识。在生活中,没有人能教我们如何做父母,如何培养家庭作风。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以自己的方式找到最佳答案。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家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以诗词歌赋为底蕴,在阅读中增添才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在诗词中生动地展现出来。《诗经》的直白上口、《汉赋》端庄华贵、《唐诗》的绚烂多彩、《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大众接地、明清《**》的章回曲折、现代《散文》的自由洒脱,读懂了这些,就是读懂了历史,就会变得更加明智。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在处理纷繁的生活琐事时,才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以诚信善良为支撑,在阅读中培养人格。诚信是立身之道,善良是立心之本。我们经常给孩子们讲狼的故事。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应该诚实守信,而不是对彼此撒谎。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自杀。

在生活中不随意答应别人的请求,一旦答应就千方百计完成,即使完不成也要说明原因,切不可前面点头、后面摆手,给人留下浮躁寡信的印象。在与人的交往中要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急人困处、帮人难处。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完美的,能够对待每个人的差异,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缺点,融入不同的团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爱国奉献为方向,在阅读中成就人生。世界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培养和教育孩子,也就是说,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并能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我们的民族遭受了无数的灾难,鸦片战争的硝烟,圆明园的遗址,八国联军的杀戮,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惨痛,造成无数家庭流离失散。

有国才有家,我们必须教育下一代,一定要把建设国家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做事、勇于担当,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书写人生的壮丽华章。

时间煮雨,家风煮人生。您赞成我的家风观吗?

阅读与家风读后感(三)

母亲的家风

母亲出生农民家庭,但在子女众多的情况下,外公外婆仍然让她读到了高中毕业,在同龄人当中,可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成家后,她教书、务农、经商。她经历了人生所有的起起落落,这使她母亲睿智、正直、善良、宽容。

我小时候,家里雇了三个工人,开了一个小油坊。母亲对人很好,有时雇工打瞌睡,蒸油胚时防火不好,导致菜油产量低。父亲每有怨言,母亲都会说“算了,都是下苦的,下次注意就行了”。

大年初一,妈妈总是提前准备好菜油、猪肉等,送给员工表达谢意。所以在我们家里,从来没有没有过招不到人的情况。很多村民主动到我家找工作。有时我碰巧吃了一顿饭。村民来家里卖油菜时,母亲会诚恳地请他们吃饭,然后再谈生意。我年轻时有很多抱怨。

母亲却说:“镇上经营油坊的有四家,为什么十里八乡的村民不怕道远,都跑咱们家来?还不是他们觉得咱家东西好,信得过咱家。

你爸每次外出收购油菜籽,每到饭点,人家也会拉着你爸进屋吃饭啊!咱们要记别人的好呢”。

母亲常说:“人活着,要知足”。因为母亲通情达理,善良朴实,乐于助人,邻居们很喜欢和她交往。

上大学后,每次返校时,母亲都会给我的行李箱塞满家乡特产:“这些东西,拿到宿舍给同学们分着吃,不要吃独食”。上班后,每次我因为琐事向妈妈抱怨,妈妈都会说:

“责人先责己”、“你长大了,要学会包容”。

每次和母亲聊完天,阴霾的心情瞬间就被她的善良熔化。在我母亲为他人做事的哲学中,有一种朴实而真诚的家庭风格。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家风读后感【篇11】

在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中,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回忆、一段段珍贵的历史片段,为我们再现了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怀。从侄女的个人叙述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严刻的家规民风,使我们感到更加亲切和感动,更加难以言说。

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了十条家规:一。我不允许离开工作去探望他,但只能在出差时。

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

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4.

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

6.不许动用公家汽车。7.

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

9号。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公开谈论与首相的关系,也不要炫耀。10.

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从这十条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具有高尚人格的魅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正在寻求帮助的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一个名字:

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而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的作风模范、治国模范,也是家庭模范。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可以说,周恩来总理并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块砖、一块砖、一枚硬币和一件东西,而是给后代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后代为之自豪,为世人所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

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可见,党有党的作风,人民有人民的作风和家庭的作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20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才有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信任和拥护的领导干部。

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和习俗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感动和赞扬。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不是这样的。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都是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

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家庭是减少的国家,国家是扩大的家庭。。因此,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家风读后感【篇12】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和传统美德。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应积极用传统文化精髓占领人们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西化、庸俗文化的侵蚀,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贵为“和”;“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表演展示的中国“和”理念,再到羊年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都在诠释着和谐、和平与和睦。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家人之间和睦,相互信任、谦让、理解、支持,相处融洽,让家成为和睦幸福的港湾;其次要家庭与社会之间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和,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和”。

好家风重在“德”;“德”,是一个会意字,起源于甲骨文时期,意为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发展于西周,“礼乐文明”把“德”为其核心,涵盖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诚信、仁义等,《周易》中讲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今仍影响着大家。

家风作为家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影响着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主导家风的父母或长辈在教育家人时,应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德才兼备,让“德”成为衡量家风好坏的尺子和天平,使家人在面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时能用道德标准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还要将十六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好家风严于“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即“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作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习惯,近年来,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弟子规》,就是一套成熟的家规家教体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教条和呆板,但其内容从行为举止中的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小事规范,培养青少年戒陋习、懂礼貌、守规矩,对家风、家规的培养仍然值得借鉴。有规矩、懂规矩是前提,关键是守规矩,守规矩在于严,长辈要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家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让家规外践于行,内化于心。

把传统文化融入家风传承,用家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3860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