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读后感4篇

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经过深思熟虑的“资治通鉴读后感”文章,网络上涌现出很多对这篇作品的阅读分析,我相信读完之后您也会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心得和领悟写成读后感,并且为了方便以后再次操作,建议您收藏一下本网页的地址!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1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2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郎因主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而大发雷霆。他说:“我必须为他报仇,为他而死。只有当我忠义的时候,我才能面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

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玉郎的这一举动让我多么震惊。他可以为义牺牲自己,为义的道增添光彩

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趣祝福 zf133.CoM)

目前,人们可以为了金钱和利益放弃一切,更加关注利益而不是正义。“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这样一来,豫让的精神和为公、忠、爱服务的实践,难道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为了朋友的爱、义和忠诚而牺牲自己,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交流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虽然不能说是大义,但也是小义。这也是一种正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公义总是居于言行之首,多做义些公义的事情,何不做义个君子呢?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友人送我一套《资治通鉴》,共六卷版,这部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比较详细记录了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近来晚上闲暇之时拿出来慢慢拜读,读到第一卷秦王朝统一天下又迅速衰亡之历史,使我感想颇多。

秦国能从一个函谷关以西边陲小国,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中脱颖而出,逐渐走向强大,终于在嬴政时期一统天下,了解这段历史才明白这并非偶然。秦国历代君主,尤其从秦献公开始,多为杰出的君主,比如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始皇帝,均为雄才大略的明君,即使出现过几位在位时间很短的君主,也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或多或少的积极贡献,没有打乱秦国强军扩土的既定方针。此外,秦朝每一个时期都有杰出的人才,如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司马错、白起、王翦、李斯等。

有明君,也有能臣,这正是秦国逐渐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秦国重用能臣,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法度严明,善罚分明,这与当时的山东六国形成鲜明对比。山东六国法制松散,善罚全凭君王心意,这使得六国人民逐渐流向秦国,他们为秦军日益增长的战争需要以及扩大农业生产来提供巨大的军粮开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秦帝国兴盛的主要内部原因。至于外部原因,是山东六国缺乏明君,即使偶有明君,比如魏文王,齐威王,韩昭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都是明君雄主,但却是一代而止,所以这些国家未能保持其持续的强盛态势。在六国中,如魏惠王,能力一般,但统治期长达50多年,给魏国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

因为君主的无能,许多才干不能用。缺乏明君能臣的六国,如何能与秦国抗衡?秦帝国能够一统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然而,强大的秦国迅速衰落,其统治仅持续了15年。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始皇未能分清战时与战后,在一统天下后,没有让民生得到修养生息,依旧采用严厉苛刻的律法来统治民众,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修筑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繁重的税收、繁重的兵役和军车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二是没有靠文人守天下,“焚书坑儒”,缺乏文人辅助的秦朝,没能真正地教化百姓,使得国家稳定。三是重用奸臣,最有名的当然属赵高,这个宦官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在赵专家看来,秦朝有一大批杰出的石柱被杀,如李斯、蒙恬等。

秦朝是一个进行战争与和平的王朝,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秦朝完成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学会思考和分析,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和方向,把握时代脉搏。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的仁人志士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所有努力都失败了,但运动所显示的水平越来越高,对中国社会变革问题的探索越来越透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批判地继承从林则徐到孙中山的思想遗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把近代中国以独立、富强、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改造方案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反对照搬苏联经验的做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贫富差距、分配不公、**腐败等一系列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这是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这点,尤以***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正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精神推进反腐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教育、医疗、食品、农业、军队、行政、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别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不要只看到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伊拉克、埃及、利比亚这些“**”国家,被推翻后人们反而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水深火热中。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新一届**领导推出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旧障碍,一直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能够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在完善自己。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4

就是这“三不如”的说法,正是刘邦用人的高明之处,识才并让他们各尽其用。这也是刘邦最终以弱胜强,也是打败项羽的关键所在。

再次,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邦对待下属舍得犒赏,这点也是项羽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当时的人们受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影响颇深,认为有功封王、封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于秦朝年代较浅,人们对秦朝**集权的郡县制并不十分认可。刘邦在楚汉相争期间大举封王、封侯,不失为十分正确的策略。

如前段所述,刘邦虽然把用人作为最关键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起和王陵都这么说。

最后,招降纳叛是刘邦终有天下的又一重要策略。刘邦采用张良、陈平等人的计谋,千方百计离间项羽的手下,分化瓦解他的有生力量,使得谋略不足的项羽把仅有的忠心耿耿的谋士范增赶走,使其他人望而却步。有投到刘邦门下者立即重用,**厚禄,使项羽手下将士逐渐离心,纷纷转投到刘邦手下,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都吃里爬外,在鸿门宴上先是给项羽通风报信,继而于席间拔剑保护刘邦,项羽的至亲都不维护他,安得不败!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取胜,不在其个人的文韬武略,而在其帝王的远见和魄力,用人不疑,赏人不吝,宽宏大量。终其所有,就是刘邦较之项羽更懂得权谋之术,使其扭转原本敌强我弱的弱势局面,一举灭楚,一统帝业。小混混vs高富帅之战,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很多。

政治上的对决,并非凭一己之力就能决胜,笑到最后。这一点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强的现实性。它对人类生活、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bijiAogAo.com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的感悟模板4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的感悟模板4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资治通鉴》的感悟 篇1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的感悟 篇2

《资治通鉴》今年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现在看到了东汉桓帝时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术语、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特性让人难以忍受。历史中充满了杀戮、背叛和阴谋,让人时时感到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没有“大江东去”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之感,这是人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处王侯之位,还是那么贪心,为一己私欲,让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为求官爵富贵,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当权者想搞一个人,不管这个人犯没犯错,总是会有其他人当枪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常常会想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会怎么样,我羡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样。历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这个人不行,而另外一个人就能干成。

历史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有些人明知是死也会坚持正直,恪于值守,让人心向往之。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进步,但是古人的观点并非如此,因为社会的道德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会生产力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特别是我们中国很早就在各种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会的进步。而是有时候由和平转向了战争,由人民安居乐业转向了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是单纯的马尔萨斯陷井吗?还是也有执政者的错误,某些阴谋家的预谋,人性的阴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会的大环境终究会影响每一个人,我辈当自强,不能让某些人的私利而使历史再次走入阴暗的泥潭。

《资治通鉴》的感悟 篇3

在卷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这是朱英对春申君所说的话。无望就是没有想到却突然而至的意思。这里有五个无望:无望之福,无望之祸,无望之世,无望之主,无望之人。那这意思是会有意外降临的福,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突然降临的祸,叫飞来横祸吧;变幻不定的世界,喜怒无常的君王,还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贵人。

这句话的背景世这样的:春申君黄歇拼死护卫的楚国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李园的人给春申君出主意,让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后送给楚考烈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权倾天下了。这时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用心险恶,要尽早提防,于是说了上面的含有五无望的话。只可惜春申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真的被李园豢养的死士杀了,而且使吏尽捕春申君之家。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死了,似乎有点冤。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冤,因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够的勇气往前走,就是因为前面有很多的无望吸引着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无望之福,谁也不想无望之祸,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论想还是不想,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这样的无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胡亥在一转眼间从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傻小子成为了皇上,这是无望之福,可是没过多久,连想当平头百姓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无望之福瞬间变成了无望之祸。李斯因其一篇《谏逐客书》而获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为宠臣,但是无望之祸也很快降临,因为赵高这个无望之人,因为秦二世这个无望之主,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前他还很怀念自己在老家带着儿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梦想着前面会有无望之福,老老实实在老家做他的仓库保管员,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这样的人还有吕不韦、嫪毐等等,因为他们都处在一个无望之世。

那到了现在呢?在太平盛世里会有这样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后迅速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无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侥幸和幻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或许会减少许多无望之祸,多一些无望之福。

《资治通鉴》的感悟 篇4

历史上最悲惨的女人——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人的一生,是不断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已经开始读唐史,西汉的读书笔记还没有写完,赶赶进度,今天要写写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收集资料,构思文章,包括写的过程,都非常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物,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女性。

《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读到此处,毛骨悚然,透过寥寥数字,忍不住想象,失去手脚不能动,失去眼睛不能看,失去听力听不见,即使痛苦想要呻吟,也因为被灌了哑药发不出任何声音,不光如此,还被扔到厕所里,被仅剩的味觉折磨,感受这比地狱还凄惨的暗无天日。我想如果当时戚夫人还有一点点知觉,唯一所想所盼的,就是早点死去,早一些结束这惨无人道的痛苦!

戚夫人,山东美女一枚,深受汉王刘邦宠爱,并生下像极了刘邦的儿子如意。丈夫宠爱,儿子争气,戚夫人开始想要更多,整日哭泣,鼓动刘邦废了结发妻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然而这一如意算盘没有得逞,还彻底“逼疯”了吕雉,在刘邦死后,把多年所有的怨气全部发泄,戚夫人被变成了一只“人彘”。

最初我认为,戚夫人之所以败给吕雉,遭受这“非人所为”的凄惨,是因为空有美貌而缺少智慧。查了一些资料,彻底推翻了我的猜想。戚夫人不仅肤白貌美,宠冠后宫,还颇有才情,所作的《舂歌》被考证为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被称为千古绝唱。戚夫人是汉代最早的女歌唱家,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成就不输二百年后的赵飞燕。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比南北朝时代的娄逞早了六百多年。

艺术上的成功或许不代表戚夫人有多聪明,但能达到如此成就,能得到高祖刘邦的长期恩宠,一定是双商在线,绝不仅仅是个“花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对错,我们只谈戚夫人成败本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落得惨绝人寰的下场呢?我认为,与其说戚夫人输给了吕雉,不如说输给了她自己。

首先,戚夫人的能力无法与野心相匹配。“野心”是把双刃剑,有时是前进路上的进步阶梯,也有些时候,是刽子手手里的那把砍头刀。决定“野心”作用的,就是有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果有,结局就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吕后,武则天,有手腕儿,够狠毒,最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如果空有野心,能力跟不上,结局就如同吕后的对手戚夫人,求之不得,任人宰割。还有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想走婆婆的老路子当个女中豪杰,无奈能力不足,最终失败。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应该给这句话设个前提,想当将军的士兵,还要有当将军的能力,不然空有野心,必遭反噬。

戚夫人第二个缺少的,是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人说戚夫人生不逢时,遇到了“超级大变态吕后”,才落得凄惨下场。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身在皇族后宫。人生低谷和危机时刻,方能显出大智慧。第一个回合,换太子事件失败,刘邦去世,吕雉最初还没有那么变态残忍,只是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戚夫人低估了吕雉的狠和恨,边舂米边唱那首流传至今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示弱不反思,反而写诗唱歌发泄不满。吕雉听了大怒,你还指望你儿子救你?那我把你儿子也杀了!于是戚夫人在第二个回合中输的更惨,儿子如意惨死,自己被毁为“人彘”。

同为刘邦妃嫔的薄氏,审时度势的本领就比戚夫人高的多。懂得分析形势,韬光养晦,暗藏锋芒,最终辅佐儿子汉文帝登基,当上了众人景仰的皇太后。可见审时度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生存必杀技。

戚夫人的第三错,错在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有人说,戚夫人的不幸,是因为封建社会,古代妇女对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引发的时代悲剧。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来看看“换太子事件”中吕雉是怎么做的,先分析形势,找刘邦当时最信任的开国功臣张良出谋划策,笼络群臣,想尽办法请刘邦看中的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隐士高人)当太子的老师,增加太子的羽翼。而戚夫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刘邦一人身上。虽然直到最后,刘邦还是心系戚夫人,还是一心想换太子,但无奈吕后做的太多,政治力量太强大,太子羽翼丰满,人心所向,纵使身为国君,也有心无力。

可见凡事皆有因果,结局并非偶然。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凋零,实在让人唏嘘。后世把戚夫人封为厕神,这种纪念,对于一个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美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讽刺?

长得漂亮,远不如看得透彻、活得精彩更重要。以史为鉴,希望每一个女孩儿,都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新]《资治通鉴》的感悟精选10篇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的感悟”。沟通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思路,很多时候范文为我们排忧解难,化解心中疑虑。有了参考范文,我们的写作可以更有思想性和启发性。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1)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2)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3)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4)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5)

历史上最悲惨的女人——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人的一生,是不断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已经开始读唐史,西汉的读书笔记还没有写完,赶赶进度,今天要写写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收集资料,构思文章,包括写的过程,都非常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物,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女性。

《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读到此处,毛骨悚然,透过寥寥数字,忍不住想象,失去手脚不能动,失去眼睛不能看,失去听力听不见,即使痛苦想要呻吟,也因为被灌了哑药发不出任何声音,不光如此,还被扔到厕所里,被仅剩的味觉折磨,感受这比地狱还凄惨的暗无天日。我想如果当时戚夫人还有一点点知觉,唯一所想所盼的,就是早点死去,早一些结束这惨无人道的痛苦!

戚夫人,山东美女一枚,深受汉王刘邦宠爱,并生下像极了刘邦的儿子如意。丈夫宠爱,儿子争气,戚夫人开始想要更多,整日哭泣,鼓动刘邦废了结发妻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然而这一如意算盘没有得逞,还彻底“逼疯”了吕雉,在刘邦死后,把多年所有的怨气全部发泄,戚夫人被变成了一只“人彘”。

最初我认为,戚夫人之所以败给吕雉,遭受这“非人所为”的凄惨,是因为空有美貌而缺少智慧。查了一些资料,彻底推翻了我的猜想。戚夫人不仅肤白貌美,宠冠后宫,还颇有才情,所作的《舂歌》被考证为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被称为千古绝唱。戚夫人是汉代最早的女歌唱家,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成就不输二百年后的赵飞燕。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比南北朝时代的娄逞早了六百多年。

艺术上的成功或许不代表戚夫人有多聪明,但能达到如此成就,能得到高祖刘邦的长期恩宠,一定是双商在线,绝不仅仅是个“花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对错,我们只谈戚夫人成败本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落得惨绝人寰的下场呢?我认为,与其说戚夫人输给了吕雉,不如说输给了她自己。

首先,戚夫人的能力无法与野心相匹配。“野心”是把双刃剑,有时是前进路上的进步阶梯,也有些时候,是刽子手手里的那把砍头刀。决定“野心”作用的,就是有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果有,结局就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吕后,武则天,有手腕儿,够狠毒,最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如果空有野心,能力跟不上,结局就如同吕后的对手戚夫人,求之不得,任人宰割。还有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想走婆婆的老路子当个女中豪杰,无奈能力不足,最终失败。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应该给这句话设个前提,想当将军的士兵,还要有当将军的能力,不然空有野心,必遭反噬。

戚夫人第二个缺少的,是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人说戚夫人生不逢时,遇到了“超级大变态吕后”,才落得凄惨下场。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身在皇族后宫。人生低谷和危机时刻,方能显出大智慧。第一个回合,换太子事件失败,刘邦去世,吕雉最初还没有那么变态残忍,只是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戚夫人低估了吕雉的狠和恨,边舂米边唱那首流传至今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示弱不反思,反而写诗唱歌发泄不满。吕雉听了大怒,你还指望你儿子救你?那我把你儿子也杀了!于是戚夫人在第二个回合中输的更惨,儿子如意惨死,自己被毁为“人彘”。

同为刘邦妃嫔的薄氏,审时度势的本领就比戚夫人高的多。懂得分析形势,韬光养晦,暗藏锋芒,最终辅佐儿子汉文帝登基,当上了众人景仰的皇太后。可见审时度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生存必杀技。

戚夫人的第三错,错在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有人说,戚夫人的不幸,是因为封建社会,古代妇女对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引发的时代悲剧。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来看看“换太子事件”中吕雉是怎么做的,先分析形势,找刘邦当时最信任的开国功臣张良出谋划策,笼络群臣,想尽办法请刘邦看中的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隐士高人)当太子的老师,增加太子的羽翼。而戚夫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刘邦一人身上。虽然直到最后,刘邦还是心系戚夫人,还是一心想换太子,但无奈吕后做的太多,政治力量太强大,太子羽翼丰满,人心所向,纵使身为国君,也有心无力。

可见凡事皆有因果,结局并非偶然。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凋零,实在让人唏嘘。后世把戚夫人封为厕神,这种纪念,对于一个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美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讽刺?

长得漂亮,远不如看得透彻、活得精彩更重要。以史为鉴,希望每一个女孩儿,都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6)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沙,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论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题记

提起《资治通鉴》,很多人都以为它神秘莫测,当我走进它,才知它是如此亲切。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译的现代版的。

这本书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编年体通史。把从周朝到隋、唐、宋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都写了出来,在《资治通鉴》中,各个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的好多人物让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荆柯,求贤若渴的刘备、聪明机智的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着读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里举办了一个“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个班要上交两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我们班是刚刚重组的,老师对我们不很了解,怎么也选不出两个人,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老师听了,高兴极了,就同意了。于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顺利通过预赛,在现场赛的决赛中,沉着冷静的写作,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为自己、为班级争了光,还令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毛遂自荐,不禁有点得意,呵呵!以后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伯乐”相中我的话,那我就不妨多来几次“毛遂自荐”!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7)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比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8)

早上坐公交

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

,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

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9)

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

在开头第一篇,司马光就提到了要维护礼教,由次可见礼教的重要性。而礼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乱了辈分。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的辈分。古往今来,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我们应该知道是父母培养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么大的恩情,儿女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回报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们不重视礼教,推广法律,加重刑法,可还是有很多人触犯法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刑法并不能让人们彻底从心里觉得偷盗、抢劫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让人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冒险去犯法。而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礼教。可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法律,所以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坐汽车、火车逃票,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却不扶,更不敢送他们去医院,都怕赖上自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逃票主要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们主要是想省一些钱,觉得这些钱很少,没关系,到这里我又要反问他们,既然钱很少,你又为什么要做这些出卖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说你每天积累一点点儿,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犯下了天大的罪恶。只有他们明白了这些礼教的道理,他们才不会继续做这些不道德的事情。见到有人摔倒不扶主要是他们担心赖上自己。其实是有些人很恶毒,自己不想付医药费,便想出了一条毒计——说别人撞了自己,要别人承担费用,还索要赔偿金。据统计,全国老年人摔倒案件有百分之八十的都是敲诈的,这非常恐怖,所以礼教在这时是非常重要的,礼教可以让他们觉明白这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还可以让他们痛改前非……

接下来讲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晋国的君主立继承人的故事,君主想立智瑶为继承人,大臣智果听说后,便前来苦口婆心地劝君主说:“智瑶虽然有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这五项长处,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他就会用这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变得无恶不作,那智氏宗族的人一定会灭亡的。”可君主根本不听劝说,最后,因为智瑶的昏庸无道,晋国被韩、魏、赵三国打败。所以选择人才,不仅要看他的才能,更要看他的品行。

《资治通鉴》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的感悟(篇10)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读后感分享] 观潮读后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后感分享] 观潮读后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观潮》,文章讲的是:钱塘江是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从潮来前平静的江面,到潮来了,汹涌澎湃的水墙、浩浩荡荡的飞奔,好像大地都被震动的颤动起来了。最后潮头奔腾西去,堤下的江水不知不觉已涨了两丈多高了。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我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比如说农历八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午后一点左右潮才会到来······

通过作者的描写,使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从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上由衷的赞美了钱塘江这一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让我对钱塘江大潮充满了向往。

小学生读后感4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小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课外之余阅读经典书籍。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业余生活。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小学生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急你所急,笔稿范文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生读后感 篇1

胸怀广阔爱你如初——读《生气的亚瑟》有感

今天,我聆听了刘艳冰老师领读的绘本——《生气的亚瑟》,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亚瑟的小男孩,有一天晚上,他想看一部牛仔片,但因为太晚,遭到妈妈的拒绝,亚瑟顿时大发雷霆,他的气化作乌云和闪电,化作强劲的旋风,他的气使地球的表面撕裂,还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带来各种灾难,但他的小猫形影不离,如影如随地陪件在亚瑟身边,最后他和小猫一起甜蜜地进入了梦乡。听完这个故事,我对文中的亚瑟既同情又理解,同时我又想告诉亚瑟,妈妈都是为你好呀,要理解妈妈。

回想我的过去,爸爸妈妈对我多么好,陪我玩游戏,辅导我学习。他们起早贪黑的工作挣钱来养家,而我却如此不珍惜。平常父母对我嘘寒问暖,我却觉得他们很唠叨;有时我看电视时,父母让我少看会,我却与他们怄气。从今以后,我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少让他们为我操心,做到胸怀广阔,爱你如初。

我的心中还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感觉,我庆幸有个温馨的家,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有可爱的同学,我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幸福的童年,希望所有儿童能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能和家人幸福的生活,让爱如同太阳般普照神州,让爱如同春雨般浇灌大地,让爱如同种子般洒遍世界!

小学生读后感 篇2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爸爸妈妈感觉这是好事,就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有一本《爱的教育》给我很大的影响。

《爱的教育》原名《心》,后来改名为《爱的教育》。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生的恩。这本书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其中代洛西、卡隆、安利柯、“小石匠”、安东尼奥、拉勃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卡隆因生病上学晚,年龄要比其他孩子大一些。他不但乐于助人,还是个见义勇为的好孩子。他总是保护着“小石匠”和驼背的耐利。

代洛西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外貌好,学习好,性格好,有才华懂礼貌,他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泼来可西我感觉是里边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孩子。虽然小小年纪,家境不好,爸爸嗜酒如命还打他,但是他努力勤奋好学,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自己周围的人和他的爸爸。泼来可西好样的。

这正应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他就像空气围绕在我们身边,没有了他,我们将无法生存;他就像水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没有了他,我们就会枯萎而死。

《爱的教育》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告诉我们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的指明灯,让我们带着爱去远航吧。

小学生读后感 篇3

爱有很多形式,有时爱是无形的,比如说妈妈的鼓励、欣赏;有时爱是有形的,比如说妈妈送给你的礼物、玩具;爱可以是父母对你的爱,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关爱,可以是同学之间的关爱。

暑假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小说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它以日记的形式告诉我们以前意大利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爱。《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有很多人物——有对老师和同学感情很深的主人公安利柯;有对同学很和蔼的老师;有学习好且很善良的班长代洛西;有做事稳重、乐于助人的卡隆;有很活泼、很灵敏的可莱谛;有很幽默,会做兔子脸逗大家开心的“小石匠”安东尼;有学习认真的斯代地;有经商头脑会卖一些文具之类的小东西的卡洛斐;也有被学校开除的捣蛋鬼弗兰谛。

我最喜欢泼来可西,虽然他很可怜,但他用爱化解了自己的不幸。他的爸爸经常喝醉酒,有时泼来可西被打得鼻青脸肿,但当同学们问起时,他还是不承认是他爸爸打的;有时他的爸爸不给他饭吃,他却从来没说过:“爸爸不给我吃饭”;他非常怕他的爸爸,见到他就吓得浑身发抖,可他还是立刻走过去和他的爸爸打招呼……

泼来可西没有因为爸爸对他的不好而感到怨恨,他努力的学习,获得了奖牌,他用他的爱和孝行使他的爸爸对他改变了态度。

爱有很多形式,但我们有时候并不懂得爱。《爱的教育》这本书中处处充满了爱。我们要像《爱的教育》中的同学们一样,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互帮互助。

小学生读后感 篇4

在我的心中始终荡漾着一首歌,那歌声从井冈山上飘起,那歌声从革命英雄纪念碑飞过,那歌声在党旗旁环绕。

“它”组成了一支英勇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演绎出了坚忍、顽强拼搏、乐观主义、无坚不摧以及独立自主的伟大精神。党的故事,《光辉的旗帜》向我们一一讲述。还记得书里记述了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时艰苦朴素的情形:饭菜很简单,一盒小米饭,两菜一汤而且吃剩的菜哪怕只有一点点毛主席也不愿扔掉会留着下餐再吃。布满补丁的旧衣服仍一直穿,总对警卫员说:“不要扔了,明年还能接着穿呢”

想想革命先辈再想想我们,好衣服好吃的数不清,看还这么不屑、不懂得珍惜。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回顾先辈对我们的奉献。

每当我看见党旗,党旗上的光辉都会照耀着我的心,我更坚定了自己追随党坚贞不渝的信念。

我暗暗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我要做一棵小草,为祖国的大花园添一片绿,我要做一支画笔向新中国的蓝图上画下精彩的一笔!”

我一定会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迈进。

读后感精选: 《匆匆》读后感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精选: 《匆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往今来,许多名言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珍惜时间。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是用金钱也买不来的,而对于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要珍惜的。

想想在看电视的时候,日子就从频幕上过去了;玩电脑的时候,日子就从键盘上过去了;玩耍的时候,日子就从笑语声过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又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所以同学们,时间真的很容易逝去,时间的脚步匆匆,让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吧!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后感精选: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二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后感精选: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认为哈姆雷特这段独白是他性格的转折点,是哈姆雷特从延宕转入行动的关键。从表面看来是不错。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的偏爱,怎么会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的刺激就“只许有流血的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要让别人流血的念头像他对生死的思考一样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吗?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行动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哈姆雷特的性格必然是不统一的。从哈姆雷特的独白看,哈姆雷特尽管下定复仇的决心时,也没忘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的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询问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他说:“可是究竟是由于。禽兽的健忘呢,还是因为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想来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只管在口里嚷“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叫我动手啊。“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

这样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

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的最高贵不过的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变化之快与脆弱,看到了死亡对于生命的剥夺,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及给自己的复仇寻求到价值。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对生命沉思的心性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重整时代的任务逼迫着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单纯的,他向往一种理想的人与社会,在发现生活的真相是那样恐惧之后便不禁产生了幻灭感,对生活失去了乐趣,他想改变现实,却找不到途径,他甚至越发感到只有死亡才能终止那心灵之中的无限悲苦。

也许就是像哈姆雷特这样人,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徘徊,才会不顾一切地撕开人性丑恶的一面。生存的道路是何其的艰难,在毁灭面前,只有以自己的双手去“重掌乾坤”,哪怕牺牲自己的理想与生命。这就是我们的哈姆雷特,以自己的生命与理想去和现实的命运挑战,尽管他在残酷的现实没能完成“改造社会”,但是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了。

读后感参考: 《彷徨》读后感模板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参考: 《彷徨》读后感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小说集——《彷徨》。

这本书,我刚开始满怀期待,后来看完内容,我感触颇深。期待什么?当然是对鲁迅先生写的内容的期待,悲哀什么?是书中封建社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让许许多多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狞笑中步履艰难的走着,这让我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不幸。

《祝福》是《彷徨》中我记忆最为深刻的`。《祝福》中的祥林嫂,中年时期,靠为别人家做牛做马来赚钱养家,老年时期,她为了弥补曾经一不留神弄坏的门槛,在别人家打工了几年,这几年的工钱才足够她重修一个门槛。她一生为奴,印证了生活在传统制度下的人。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既悲伤又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的悲哀,然而上天好像与她开了一个玩笑,使她在这场玩笑中丧失了生命,以及她还未完成的心愿。

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封建礼教的强制束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终究在这场拉与被拉的比赛中,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没有恐怖的封建礼教,没有可以使唤你的雇主,可以自己掌控的命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先祖以生命为代价所祈祷的美好未来吗?古老的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美好的曙光,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不浪费它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华夏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应该感谢社会所给予我们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开始。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一颗始终忠诚于国家的心,一颗效力于国家的心,一颗期盼更加美好未来的心。

[读后感范文]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城南旧事。读过后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它总共有六个故事。他们分别讲的是东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看完后便被主人公小英子所感动。从为秀珍,妞儿到最后他都一直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观看老北京。

作者因怀念童年,而写了这本城南旧事。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那篇东阳。骆驼队。童年这篇课文就是城南旧事的前言。城南旧事被拍成电影很受欢迎。由此可见城南旧事这本书写的很好。

[读后感必备] 《青铜葵花》读后感壹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读后感必备] 《青铜葵花》读后感壹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近来,我看了不少好书,有《小鹿斑比》、《夏洛的网》、《草房子》、《青铜葵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青铜葵花》,它讲述了葵花和青铜之间触人心的故事。

《青铜葵花》的作者是著名的曹文轩,他写的作品特别多,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飞翔的鸟窝》、《萤王》等。《青铜葵花》也是他的名著之一。主要讲了葵花的爸爸为了自己画的向日葵花,溺水而亡,葵花无家可归,青铜一家领养了葵花,因为家里穷,所以家里只能让一个人去上学,大家一致同意让葵花去。以后,只要葵花有时间,就教青铜写字,青铜自然而然会写几个字了,之后,学校的刘瘸子要给孩子照相,需要钱,葵花为了给家里省钱,就不去照相。到了冬天,青铜去卖一百零一双鞋,将那些鞋都卖了出去。过几年后,葵花接走了,再被接走的时候,青铜这个多年不说话的哑巴,竟结结巴巴的说了声葵......花......

也许你会问:“该走的走了,该说的话说了,这样,有什么意思吗?”别急,你还没听我的推荐理由呢!里面的一句一字,都浮现出了一个个画面,如:爸爸溺水而亡,一朵朵葵花在碧波荡漾的水波上,令人心醉神迷地开放着。读到这儿,仿佛那一朵朵葵花正在默哀,默默地哭泣。

想知道青铜一家明明非常的贫穷,但为什么领养了葵花吗?想知道领导为什么接走了葵花吗?那就请大家快去看看这个感动了整个世纪的世界名著吧!

最新读后感: 罪马读后感1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读后感: 罪马读后感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它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而沈石溪爷爷笔下的动物世界更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其中,我最喜欢《罪马》这个故事。

《罪马》讲的是马戏团中一匹叫白珊瑚的白马与它的主人在表演“超级马术”时娄阿甲不幸身亡,娄阿甲要求放了这匹马。白珊瑚回到马戏团后一直萎靡不振,终于有一天出逃到娄阿甲的墓前为他守灵。

马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因为娄阿甲生前对白珊瑚就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所以白珊瑚做不到人走茶凉,会对娄阿甲不离不弃,始终忠于主人。而社会中又有多少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去讨好有权有势的人,卑躬屈膝俯首贴耳的样子,像只温顺的小狗在不停的摇尾巴。而当那些人失势了,他们就冷眼旁观、坐视不理,变得铁石心肠,甚至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好像从来都没见过他们一样。白珊瑚拥有一颗忠贞不二的心,无论主人是对是错,它都言听计从;无论主人如何惩罚它,它也任劳任怨。我们的父母就像娄阿甲对白珊瑚一样爱我们,我们也要对父母好,做到你伴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人生苦短,不过匆匆百年,我们要把握每分每秒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们与书中的人物同度喜怒哀乐,而人生这部深奥玄妙的大书,我何时才能读懂啊!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45556.html
上一篇:雨作文 下一篇:喜迎亚运活动总结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