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心得感悟(汇集7篇)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或许你需要"著作心得感悟(汇集7篇)"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著作心得感悟 篇1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谈到了一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可教代数的学生。在这世界上,许多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作用,这是人的智力水平所不及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精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浇灌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教代的孩子,也有一些是天才,有些是丑陋,我们不要把他们当成宠物来看,要把他们当成是不科学的孩子,用自己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爱每一个学生的精神,要把他的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一切发自内心。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成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著作心得感悟 篇2

平时,我忙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很少下意识地去读教育学著作。现在参加国家举办的国培计划,要求我们阅读几篇教育学名著,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阅读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了解了宋庆龄先生为什么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提倡:“社会即学校”。陶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学校即是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

而我们现行的教育,却与之相差甚远。在学校,我们是依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我们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可是电视**天天报导某些商家为了自己的高额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忽视消费者的生命,以次充假,更有甚者,加入对人体有害的东西,造成对人的生命的损害。什么奶粉事件,牛奶事件,瘦肉精事件,水果保鲜问题……等等,都是类似事情,就算老师巧舌如簧,说得学生连连点头,可当他们听到来自社会的声音,他们还会坚守这份信念吗?

我们希望学生热爱学习,但有些家长认为我没读书,我挣的钱不比你们老师少,我都书与否都无所谓。这种思想能不影响学生吗?现在,我们的老师经常哀叹:

5+2不等于7,甚至不小于5。在学校接受5天的教育不到在家接受2天的社会影响。

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不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不是教学生怎样做人,而是教学生怎样做人。陶先生的话简洁而全面,为我们的教育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话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普通人。这与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做人,如何实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在素质教育中定位,对学生要有一种平和、关爱的态度。

在应试教育中,优等生是学校和教师的财富,是学校的品牌,试教师名望的筹码,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是伴奏。如果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差的贫困生,就会成为教师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在这样的情绪控制下,老师难免会监督他们,多骂他们,少爱他们。

结果,学生会厌恶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遭到严重反对。读了陶先生的著作,明白了,对待学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融入人类社会的大家庭,让他们真正成为人,拥有自己的能力,无处不在。

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其他生,只要能通过学校教育,让他有所进步,让他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行为,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就,也就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理念了。

陶行知先生还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先生还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广,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著作心得感悟 篇3

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人圣埃克苏佩里。他是一名飞行家,作家。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七个章节。那么,《小王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请听我给大家讲一讲!

首先,《小王子》是一个童话,但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童话。它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现状的思考,是一个所谓的“哲理童话”。但他没有将任何大道理。它甚至没“娓娓道来”地进行任何道理。它并不像其它的童话书那样的说教,它的一切的道理都蕴藏在这个如诗如画的故事里,蕴藏在星星,沙漠和清泉里,蕴藏在小王子银铃般的笑声里。它就像真理本身那么朴素动人。爸爸说,这是一本沉重的童话,透过这本童话,你能感受到一种甜蜜的忧伤。我想说,这是真的!因为每次当我合上书,关了灯。在临睡前,我真的会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还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是不是长大了?也许是吧!这真是一本很好的书!

其次,《小王子》语言非常简单优美,不仅我能听懂,看懂。也很适合爸爸妈妈们阅读,我还常和爸爸抢着看。爸爸说,这本书里的语言是干净的,纯洁的。能让他感受到不一般的美丽,因为大人的生活很累,很复杂。一本美丽的童话,能让他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能使他感到一丝的轻松!

其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小王子说:“这就是我的秘密。其实很简单:我们用心才能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东西的。”这句话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就是一切都要用心来感受,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

我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暑假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成长道路上一本非常有帮助的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去看一下吧!你们一定不会失望的!

著作心得感悟 篇4

而从《共产党宣言》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在论述共产主义建设中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些阐述忠实于经典原著,又贴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任何一个思想、一个论述,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又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场合、对象做出的,读后发人深

同时,该书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反映了现实中人们的深切关怀。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是人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

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钱或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

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细心的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思索你将会发现马克思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而不是像一些无知的人们自信的以为那样已经把马克思远远的甩在身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并被确认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印证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让我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所在。学习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

著作心得感悟 篇5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著作心得感悟 篇6

《说死说活》**人生的意义,谈论生死的界定,谈论人生的价值

《给盲童朋友》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

《合欢树》中史铁生埋怨自己没有在能摇着手推车时去看看合欢树,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对母亲的怀念也从那时开始。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

第二天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好!)那时,只有一天中的一刻,他才能把笔挪动一会儿。第三天,血液中的毒素再次饱和,身体状况恶化,写作变得奢侈。

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按:下面是我读史铁生《病隙碎笔》的感想,写于2002年1月。

智慧和信仰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此后,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他不得不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当时,一个问题立刻让我——我相信还有很多喜欢他的读者——充满了焦虑:

他还能写作吗?瘫痪之后,写作是他最终找到生活的原因和方式。如果没有,他该怎么办?现在,好像是作为一个答案,他的新作品摆在我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

第二天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好!)那时,只有一天中的一刻,他才能把笔挪动一会儿。第三天,血液中的毒素再次饱和,身体状况恶化,写作变得奢侈。

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地记录下来的思想并没有给人以细节的感觉,而是有内在的连贯性。

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

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学家的智慧,圣徒的信仰,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们常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里,除了思考,什么也没有。

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对史铁生再也没有肤浅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因为残疾,他可能不会走写作之路,但可能会走这条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显而易见的证据是,我们很少在其他残疾人身上发现这一显著特征。当然,它很少在非残疾人身上发现。

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与残疾无关。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

看到人们必须具备的局限性和不可能性是智慧的出发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被阿波罗(apollo)誉为最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人类不可避免的无知。众所周知,苏格拉底不是残疾人。

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人们需要能够看到极限,前提是他们与极限有一定距离。坐井观天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地记录下来的思想并没有给人以细节的感觉,而是有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

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

是哲学家的智慧,圣徒的信仰,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病隙碎笔》

1.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后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2、人有一个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3、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但希望与你同在。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信徒的存在。

著作心得感悟 篇7

敬爱的党组织:

阅读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后收益匪浅。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和科学家。

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特利尔的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出生时拿破仑帝国已经覆灭,被推翻的封建势力复辟,但是暂时的复辟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革命带给人们的自由精神。马克思的父亲具有中国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

马克思就读的特利尔中学中的教师克里门斯?文采尔、泰宁格尔和校长维登**都是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存在决定意识。

各种环境决定了马克思最初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方向。从而使马克思初步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伦理观和启蒙世界观。这时创作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文中提出选择职业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

我们的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鼓舞是错误的吗?我们认为是上帝呼唤的一种自我欺骗吗?

但是,如果不确定鼓舞人心的自我,我们怎么能认出这一点呢?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问心自问的。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不能说我们已经开创了未来的事业。我们称之为未来。顾名思义,它还没来。

我们要探索的东西很多,职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它是关系我们一生的事情更要认真仔细思考并决定。

马克思提出问题后,提出了11种分析、建议和判断方法。马克思阐述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虚荣心、名利、幻想、父母、社会关系、体质和自我能力。

同时提供了判断标准:“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

”马克思阐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并且“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指出,要观察的主要指标是人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学会倾听心声,这是在当今世界很少人能做到的,正如前文所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可能脱离环境,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能努力改变小环境。

而小环境属于大环境,没人能确定会不会有蝴蝶效应。就如前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迈出第一步。

对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问题,个人认为能够独立创作当然好,但当代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今非昔比,很多创作是由团队进行的。“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是的,手段可以变换但要选对手段。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引用概述青年马克思的远大理想的一句话,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汇报人:xx

xx/12/5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47292.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