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范文14篇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毛泽东故事读后感”相关推荐请参考以下建议,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辉煌。掌握文档制作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难题,专家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范文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范文的精细结构和思路展示了其重要性。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读过以后感触很多。毛泽东是众人皆知的头等人物。他小时候的故事也非常多姿多彩。

小时候的毛泽东生活在叫韶山的地方。关于“韶山”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有一年虞帝舜带着他的大臣和嫔妃们南下巡视,来到“韶山”。

三个细妹子成了仙女,于是,人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韶山”。毛泽东就诞生在上屋场东边的一间房子里。毛泽东父亲毛顺生,名贻昌,号良弼。

上世纪30年代,在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向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讲述了他德加庭、出生和青年经历。毛泽东边读书边当小小牧童,利用休息时间来读书,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毛泽东他因为国文塾师属于那种严师,严厉苛刻,经常打学生这一点,十岁时从学校逃跑过一会,他害怕回家挨打,就朝县城的方向走去。毛泽东逛荡了三天,最后被家里人找回。

回家后,毛泽东发现情况有所改善。他父亲对他很好,他的老师也比较温和。第一次的“斗争”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是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从小就认识了一个真理:**有压迫,**就有反抗,只要敢于“反抗”,坚持“斗争”,就会有所“收获”。

而且,这次“斗争”也是毛泽东的反抗意识更加清醒,也更有信心了。后来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在对**回忆和讲述他童年实际的反抗意识和举动时,曾略带幽默的使用了一些“政治术语”,形象而风趣的描述了他童年时代倔强的性格。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爸爸给我介绍的《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毛主席的精神和智慧感动了。

毛泽东生于韶山冲,毛泽东父亲的名字叫毛顺生,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毛泽东六岁就开始干活,十三岁就开始长时间劳动,但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看书,十四岁就让他停学。但毛泽东仍然挤出时间来看书,他什么书都看,甚至连和尚的经书也找来读,有时又故意到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长沙城门口“闹中求静”去看书。毛泽东不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刻苦认真,而且创造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我看到毛泽东当上了毛委员,并带领泥木工人向资本家谈判讨要工人的工钱三角四分,毛委员带领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资本家无可奈何,不得不答应工人的胜利。这是长沙工人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胜利!

后来,毛泽东当上毛主席,他带领红军用蘑菇战术、十六字诀等战术打败了敌人。最有趣一战是毛主席让一小队装扮成红军主力,而另一队在后面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是和他少年时发奋读书分不开的。

这本书最深刻的地方是朱德给刘志丹同志提的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战场上的英雄们的血和泪换回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M.BiJiAogAO.cOm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后,我被毛泽东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思想所吸引。我们要以毛主席为榜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拼搏,长大成为一个以社会有用的人。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3

我对毛泽东穿补丁衣服的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文章写了毛泽东的内衣和内裤上布满了许多千姿百态的补丁,各种颜色、形状的补丁都有,有的补丁还是用医药纱布做的。毛泽东对外衣的补丁挺讲究的。补丁颜色尽量和衣服颜色相近,形状也要规矩一点。毛泽东一直穿着旧衣服,直到上天安门,警卫员才请师傅为他做了一身新衣服。

和毛泽东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比他老人家好,可是我还是不知足!有一次,妈妈拿起一件我以前的毛衣说:娇娇,明天天气冷,你把这件毛衣穿上!我毫不客气地说:那毛衣颜色早就过时了,款式也不怎么好看,我才不穿呢!娇娇,衣服不好看又没有关系,只要穿着暖和就行了!我不穿嘛,就不穿嘛!妈妈深深叹了一口气,似乎有许多心事!

我是多么挑剔啊!衣服过时了就不穿,毛主席那个时候有我们这种好条件吗?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后一定要向毛主席学习,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4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毛主席光辉的一生,我深深的被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定神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曾经在嘈杂热闹的城门洞里读书,以此来锻炼自己,做到专心致志。

我敬佩毛主席,更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说:“干大事业,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体魄,吃苦耐大力。”大雨天,他在操场上让雨淋,大风天他在城墙上让风吹,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宿,太阳下他脱也衣服晒身体。这样的锻炼,使他日后在井冈山、在长征的路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始终不曾倒下。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我被毛主席那种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以毛主席为榜样,顽强的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的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5

上周,通过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我纵览了伟人毛泽东的一生,对毛泽东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完纪录片后,我不仅认识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建设的艰辛,同时又领略了伟人的风采。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丧失了信心,而他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目标的伟人。但毛泽东的伟大,远不止如此。

从政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毛泽东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革为一个新兴的、基本统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

从军事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毛泽东指挥一支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军队,转战南北,通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彻底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八百万军队。现在仍然是美军西点军校教科书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代表着作。

从民心上讲,毛泽东是中国绝大多数低层民众的“大救星”。毛泽东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人民服务”。至古帝王为自己,顶多为了江山社稷。毛泽东却为了不让“资本主义复辟”,不让“工农群众再吃二道苦”,始终高举“为人民”的大旗,发动那个时期,遏制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从胆略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有骨气的领导人。毛泽东一身正气。敢于对苏、美两霸说“不”!敢于扞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敢于勒紧裤带,顶住苏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威胁,搞出了“两弹一星”,让后人在毛泽东撑起的“核保护伞”下过太平日子。

从廉洁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廉洁的领袖人物。毛泽东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作为最高领导人能够艰苦朴素过一生,最奢侈的食物也就是一碗“红烧肉”。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高级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后代廉洁奉公。

从经济上讲,毛泽东是务实的经济学家。毛泽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既有“帝国主义封锁”,也有“修正主义”压迫。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毛泽东坚持发展经济,亲自写下了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论十大关系》,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一举改造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逐步走向繁荣的新中国。//毛泽东甚至对农民的种地也亲自提出了着名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即使在那个时期**期间,毛泽东都一再向全国发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重视发展经济。

从民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历来重视民主和支持民主。早年参加了着名的“五四运动”等民主运动,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的民主作风。在文学艺术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外交上讲,毛泽东是高明的外交家。毛泽东重视外交战线和改革开放。对待苏联的无理要求,毛泽东敢于说不。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利用着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创立了“第三世界”的理论,成为第三世界崇拜的领袖。第三世界国家用轿子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驱逐了台湾代表,恢复了中国安理会成员的资格,种下了一棵为子孙后代遮风档雨的外交大树。

从民族利益上讲,毛泽东不愧为民族之魂。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毛泽东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自治”,同时有果敢的维护国家统一。面对西藏叛乱果断命令解放军进藏平叛;面对印度对中国的领土入侵,果断的开展了中印边境反击战;即使面对陈兵百万,拥有数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的苏联强大军事压力面前,就是一个小小的珍宝岛也不轻易放弃。毛泽东说:“宁肯再次上山打游击,也不放弃一寸土地”。他既明确发出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代最强音,也在晚年向蒋介石伸出了和平统一的橄榄枝。

从才华上讲,毛泽东集“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为一身的多才领袖。毛泽东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气势磅礴和文才飞扬的《沁圆春。雪》和《毛泽东诗词集》);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代表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和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代表作有《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着作);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哲学着作)。

我认为尽管毛泽东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做出无数贡献的伟人来纪念。中国特殊的历史成就了毛泽东,中国的历史离不开毛泽东。不管后来者怎样评价毛泽东,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巨人,他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无论如何,毛泽东个人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人类文明史册。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6

读《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中心小学五(2)班

七岁那年,我上了小学,在课本中认识了北京、天安门。在后来学习的一些课文中,不断了解到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从此,北京、天安门、毛主席这三个闪耀着金光的词语,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神往。特别是最近几年看了《四渡赤水》、《长征》等电视剧后,对毛主席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毛主席简直是个神奇的人,他的知识很渊博,军事才能远远超过古代三国时期那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毛主席真了不起呀!于是,我常常遐想:毛主席在小的时候一定什么也不用干;家里人一定很宠爱他;在家里他一定是要什么就得什么我非常想知道他小时候的故事。

终于,有一天,我去学校图书室,在一个黄色书柜的第三层那排列得整整齐齐、挨挨挤挤的书里,找到了一本《毛泽东的故事》。我喜出望外,连忙走出图书室,来到班上自己的座位上,贪婪地读着。我读着,读着,渐渐地,毛泽东小时候的身影似乎就在我的眼前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父亲很严厉,他的父亲要求孩子们也要像他那样不许闲着,如果孩子们稍微犯了点错误,父亲就打他们。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有个同学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同学一半。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还经常和她母亲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一些很贫穷的人家。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接济穷人的良好美德。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

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7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他一生与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毛泽东身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成为毛泽东一步步成长,直到成为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是读书和实践哺育了毛泽东的成长,同时养育了他的豪气。

唐家坨藏书的蓄积

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一个农民的家庭,这里交通不便、风气闭塞,他两岁至八岁在外婆家唐家坨度过,且在整个少年时代,他经常去外婆家,尤其是1906年到1909年间那一段辍学的时间,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地慰藉和丰富了毛泽东的少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湘乡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分别由都总、区总、牌头行使管理职权。唐家坨属于湘乡县凤音乡第四都,毛泽东的七舅文正兴(字玉瑞)当着都总。毛泽东来到这里时,外婆家已是一个大屋场,拥有房屋90多间,田地140亩;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房屋的东头即是外祖父文芝仪家,西头则住着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整个一幢屋,取名“三芝堂”,表示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共有,正堂屋大门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旁写着对联: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介景绥多。

对联昭示着文家的来历、郡望和家风。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有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神龛两旁挂着一副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这是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即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里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

堂屋两边还挂着3块横匾,一块是亲友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贺氏的“贞松长茂”;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外婆贺氏的“厚德延年”,还有一块是送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积厚流光”。

毛泽东大约在1896年春来到唐家坨,也就是他的弟弟泽民将要出生的时候。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为人正直,注重节操,又是读书人,他在家开设蒙馆,毛泽东向八舅要求读书,八舅认为外甥还不到开蒙的年纪,只让他旁听。

外祖家风对早年毛泽东曾发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成才、读书方面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从读书方面来说,直接影响毛泽东的是八舅文正莹。

文正莹(1859—1929),字玉联,号玉钦。他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二哥、毛泽东的二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为八舅。文正莹是一位正直而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外婆家有一间藏书室,藏书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百家经典及明清小说等,八舅是毛泽东幼儿时的启蒙老师,八舅的书斋就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座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婆家唐家坨移交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批珍贵的古籍,这些书相当一部分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的,计有:乾隆丁亥(1767年)刊印的《御批通鉴辑览》58册;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印的《礼记精义》1册、《周易精义》1册;同治三年(1864年)刊印的《尚书》4册、《礼记》10册、《诗经》4册;同治八年(1869年)刊印的《续资治通鉴》60册;光绪元年(1875年)夏刊印的《资治通鉴》104册;1926年刊印的《饮冰室文集》41册;另有《十三经注疏》3册、《论语》2册。

当然,唐家坨的藏书数量远远不只上述这些,仅从历经数十年残留和移交的这些书中,可见文家读书氛围之浓厚,对毛泽东影响之深远,特别是《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更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其初读极有可能就是从他舅舅的藏书室开始的。至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十三经》这些国学经典也颇早进入到毛泽东的阅读视野,即使幼年时期还不可能有能力阅读,但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他不断地往返于舅舅家唐家坨与自己家韶山冲期间,他是阅读甚至深读过的。

毛泽东在舅舅家读过的书除了国学经典和各种古籍,还有时论新书。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

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文运昌是毛泽东舅舅的儿子,即毛泽东的表兄,也是毛泽东早年读书的引路人之一。这个还书便条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的最早的实证。

东茅塘藏书的熏陶

1909年,毛泽东辍学3年后,得到重新入学的机会:父亲输了一场官司,山林被霸占,毛泽东趁机向父亲提出重新读书的要求。父亲想:儿子要能学会打官司,也可为自己争一口气!韶山冲东茅塘附近的乌龟颈,有一位懂得官场世故的老先生在家授徒。“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毛泽东回忆的“失业的法科学生”是指毛岱钟,毛岱钟的父亲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毛简臣。

毛简臣,又名恩镕,字羽仪,是毛泽东的本族叔祖父,其父毛相才(派名祖南)与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为堂兄弟。他是1881年二修《韶山毛氏族谱》的缮写和校阅以及1911年三修族谱的编修。

毛简臣青年时代投湘军,随左宗棠部远征新疆,充当钱粮师爷;他善于记账,能双手打算盘。1900年,也就是毛泽东7岁时才回到韶山,种田兼教书。

1909年前后的毛泽东,求知欲望颇强,他不喜欢学打官司,因此在毛简臣门下只读半年,就转到他非常敬佩的毛麓钟先生那里去了。

毛麓钟谱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祖父毛兰芳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系堂兄弟,既有文才,又善辞令,其父毛鼎臣有5个儿子,毛福生居长,毛麓钟排行老二,还有寿生、喜生、全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毛麓钟中了长沙府学秀才。他青年时代投军,甲午战争后,辞职回乡,以“韶山小隐人”自居。

毛麓钟的家在东茅塘。这里也是毛泽东的祖居地,毛麓钟与毛泽东的父亲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早在毛麓钟祖父毛兰芳手里,就在这里创办一所私塾,叫作面山楼,这是韶山冲最出名,育人成果最大的私塾。毛兰芳给面山楼留下大量诗书及他自己的手稿(包括一套完整的《毛氏族谱》);毛兰芳之后,毛福生、毛麓钟又添置许多经史子集,结果,这里成了一座小型图书馆,毛泽东大开眼界,遍览群书,尤其还读了一些带有新潮意味的书籍——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在韶山接触各种书刊最多的一次,由此生发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毛麓钟的侄儿、毛泽东的堂兄毛宇居这样记述这间藏书楼:

予与季叔辈尚在童年,只知嬉戏,叔父(指毛麓钟)时严加课读,常率读书于住宅面山楼,每日课以经文;迨予年稍长,常指历藏之书籍告之曰:某箧为兰芳公之手册,某箧为汝亡父臣公(即毛恩甫)之遗稿,某箧为予手所购订。均经批点,无不一字一珠,宜珍惜之。

在毛兰芳先生留下的面山楼,毛麓钟慧眼识才,将毛泽东收为学生。于是,继舅舅的“乡村图书馆”之后,毛泽东又在他人生的第一阶段极为难得地得到第二座“乡村图书馆”。他在这里受到了毛麓钟先生的精心培育,正是有了面山楼书籍的熏陶和毛麓钟先生的指引,毛泽东有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并下决心离开韶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少年毛泽东读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韶山地方的非正规的“乡村图书馆”到湖南省城的图书馆再到京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养育了毛泽东的豪气,读书成为毛泽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8

今年暑假,我在图书馆看见有本书叫《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一看到毛泽东,我就想起爷爷经常唱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从爷爷的故事中认识了他,却不知道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带着疑问翻迫不及待地翻开开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把他看完了。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光的足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幸福的学习生活。他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由于生活贫困,1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了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躲在一棵大树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15趟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父亲又很快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他知道毛泽东已经挑完了15趟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去骂儿子了。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中取得了大量知识,也接受了有益的影响。他同情苦难的农民,称赞敢于同地主斗争的铁匠。他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去外面学到更多的知识。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与他少年时发奋图强读书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是为了把中华民族建设地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不是也应该具有毛泽东那样的如饥如渴的学习精神吗?我家有好多好多的书,条件比毛泽东那时候好得多,可我看书却要看自己有没有兴趣,有时爸爸妈妈硬要我看书,我就像完成任务一样翻来翻去,至于书中讲什么,都没在意。还有,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同学抱怨老师不但要他们写作业,还要他们读些好书,加重负担。我想:也在这个知识如生命的社会里,我们要像少年时的毛泽东那样,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第一大事,从书中吸收精华,学习知识,使自己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9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是写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他经历了什么事,中国是怎么成立的。我最感动的是这里面的两个故事,它们分别是:《人心齐,泰山移》和《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来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人心齐,泰山移》。工人们每天都要挖煤,每天只有7或20美分。有时工人不得不被老板打。每个工人很爱钱。

有一次,一个人看到煤里有2毛钱。就趁别人看不见,拿了起来。被一个管理人发现了。

用鞭子打了他几十下。从此,那个人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毛泽东知道了,就要教育工人们一起抗日。最后,他打道了老板。

工人们有了自由的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是这样。为了躲避国民党,红军被迫步行25000里。他们只睡在毯子和被子上,每天不吃肉什么的。他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路程。为了只是到达陕北。

我们一定要和谐,和谐能战胜一切,能把泰山给移了。我们还要学习红军不屈、勇敢、无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要向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学习。

2012年12月18日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0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的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禁不住涌起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的读到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的故事》真使我感叹万千!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1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不禁涌出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读袄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数,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以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2

寂寞的夜空里,我写完作业从书架上拿出《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看了超来,看着书名就被这本给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面上写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下面画者他的照片,因为书是很早以前的,照片是黑白的。翻开第二页,上面写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更迫不及待的看下去,翻到第五页的时候上面写着《父之间》这篇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下面听一个事例。

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大的人,同他14―16岁之间愤发向上的功劳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之,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为了中华人民他发愤学习,我们家有好多好多的书,每次父母让我看书时,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只是大致上看一篇就放下,根本连里面的文章大意都不知道。从今天以后我要像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他们有主见的思想学习他为了学习做出的一切……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吗?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不应该学习他的品德吗?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3

这个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励志成长记。里面第一篇《毛泽东求学的故事》就深深的打动了我。

毛泽东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让他继承家业,送到湘潭县的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毛泽东的内心远远不是当学徒这么简单。他想学习知识,丰富自己,将来为国家做贡献。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人徒步来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校求学。可是学校的入学考试已经结束,在被拒之门外,遇到种种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努力,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打动了当时学校的校长,校长破例让他就学。这样的精神也深深的触动了我。

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优越,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毛泽东有句名言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很远很远的东西。学习是一名学生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向毛泽东爷爷学习,要与懒惰做斗争,制定一个切实的学习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

毛泽东故事读后感 篇14

亲手工作算自己的劳动

四川阆中人熊云,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编辑《星火燎原》的时候,听他讲了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型生产运动时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底,延安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加忙碌。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晚上工作,有时候忙碌是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中,他经常忙碌一晚,第二天下午照常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一起去工作。

当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和主席一起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面墙隔成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子里,机要科住在中间的院子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看到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么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上去的时候,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了笑,看着他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挥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忙,并说:你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花了几个下午,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在地上浇了水,施肥,种了番茄、辣椒等蔬菜。不久,绿色的蔬菜和丰富的果实使枣园的后山坡更加美丽。

看着这丰收的景象,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非常感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5678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