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华10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论持久战》读后感(精华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原著导读的体会

人文学院社会学五班,江火辉291100520

1938年的6月,在中国革命摇篮——延安,在世界军事战略战术研究领域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中日战争的反映及国内外不同声音,写下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了批判社会上流传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从国内人民抗日情绪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客观情况出发,得出“看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战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必然是中国取得胜利而日本以失败结局撤出中国”,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就连一些爱国人士也对战争前景不抱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对抗是弱国对强国,封建主义对抗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会像清**那样输得彻彻底底,可历史事实说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毛泽东的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进性了修正。

书中指出所谓亡国论就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不如日本,经济也不如日本,反法西斯同盟所给予的帮助不如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帮助,所以中国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他们片面的、主观的看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没有联系到国际背景和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方面的确不如日本,**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可以弥补**落后的缺陷,在抗战斗争中夺取敌人先进的**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消耗敌人的物质基础,为取得战争胜利夯实基础。

毛泽东精辟的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打不起大规模且长时间的战争的,它会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的国力对抗结果是中国超过日本,但很多人会问:“为何在抗战初期日本的进攻会如此凶猛,中国领土连连失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带有正义性质的全民族反抗斗争,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而是举国之力与日本战斗,虽然在初期国内一些党派有分歧,抗日力量不统一,后面逐渐形成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的局面,全民族团结一心,发挥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从政治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必败的结果,日本是没落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会导致国内反战人民的反抗,这会打击**执政的基础,对我们是有利的,反观我们,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后,国内政治改革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也发展起来,尽管受到战争的打击,可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对日后的长期对抗是一个优势。

对于速战速决的胜利者,毛泽东认为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高估了中国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书中说,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完成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几个条件的成立是要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前面说过日本是衰退的,可由于他的基础原本就比中国强,而且中国的进步也不是一飞冲天式的,所以日本的劣势并不会很快拖垮它的国力,中国的优势也不能迅速拉起来,这就需要时间了。对于那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里不难看出当时国内一些人是没有客**待中日两国实际国力的,如果这种盲目乐观传播广泛的话会导致低估对手从而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

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对盲目乐观者的一个矫正,是对亡国论者的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是说毛泽东就极力否认中国会战败的结局,在文章中他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中国如果不进行全民族抗日,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时纠正观念上的错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充分运用我们所占的人和地利来牵制敌人,消耗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毛泽东给抗日战争划分了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敌我的实力比较,其战略远见是当今少见的,不仅给中**队指明了未来斗争的特点,还研究出对抗的手段,可以说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防御;即在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疯狂进攻,我们处于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大的**,所以采取积极防御,在防御是加强战斗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战略僵局阶段;也就是说,敌我力量比较接近。我们已经掌握了敌人的作战调度。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敌人的最后进攻。

第三阶段是恢复失地;即敌人在我们长期的抵抗下失去优势,国力已经耗不起了,而我们在长期的积累中有了足够打败敌人的力量,这是就是进行最后大决战的最佳时期。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先进眼观,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2

系:外国语学院班级:2011年5班班级名称:黄小凤学号:20110541178

近来,我通读了毛主席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感触颇多。抗日战争时期,这篇文章从当时的战争情况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内外因素出发,详细的阐述了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的原因及对这场战争的具体看法和对策、**等,此文无疑对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种极端论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当时,全国人名正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将是伟大的。因此,它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关注。

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过程、结果究竟怎样?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但“什么是持久战?

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的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亡国论者就跑出来说中国会亡。

而一些速胜论者就说我们很快就会战胜,无需费大力气。然而,在毛主席的持久战理论中,这些问题已经被概括地解释了。他以矛盾、发展、辩证的眼光从中国、日本、国际等多方面总结中国抗战经验和今后的抗战方向策略等问题,从根本上否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种极端论调。

并且,概述了抗日持久战的三个基本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他主张采取“运动战为主,游击和阵地战为辅”的战略方针政策;第二阶段即战争相持阶段,他主张建立敌后根据地,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略方针;第三个阶段是首付失地的**阶段,他强调单依靠国内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国际援助的力量,同时任然坚持运动战为主,但也将阵地战提到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通过通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战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遵循了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本文对我也有现实意义。它使我认识到,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未来,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过分乐观,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3

《论持久战》给予我的启发

读完《论持久战》后,我不禁为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在国家危难时的智慧而惊叹。在抗日战争刚刚打响不久,毛泽东等人就在认真、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及其他各方面的形势之后得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所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力量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取得战争的最后的胜利,仍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过程,即进行持久战。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

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作战的主要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则是辅助形式。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绘的战争进程的轮廓,是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他对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相持阶段的论述,对战略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经有一位大师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些经典的策略其实可以长久的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时,当我们面对现实的逆境的时候,短时间会感觉孤立无援,会感到担心、害怕、甚至绝望,当我们面前的对手无比强大,似乎有泰山压顶之势的时候,此时,掌握智慧的人就会平心静气,从先人的伟大智慧中寻找终极的解决之道,因为不合理的永远是不合理的,可以赢得一时,无法赢得一世。在这篇《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看到了整个战争和敌我对比和发展大趋势,提出了非常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用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相对于生活而言,在我们人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人生最低谷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苦练内功,勤俭节约,谨慎低调,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学朋友。

当做一件艰巨的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也许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战略是所有弱者实现伟大成就的根本指导战略。

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力量并不总是强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很长时间。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

《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习中的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要准备持久战,持久战最中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在8年抗战中取得最终胜利,靠的不是精良的**装备,而是靠毛泽东那深入人心、指导正确的持久战思想。有一句话对持久战的评价是最好不过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是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 读《论持久战》,最关键的还是学习其思想方法,提高自身思维的品质,将其应用于学习之中。我相信通过自我阅读和交流,一个人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伟大毛主席,对于战争发展的准确把握,对于军事战略的准确应用,对于政治的敏感让我们感受伟人的雄才大略,教会看我如何准确把握自己的才能的尺度,准确的定位自己,设立自己的伟大目标。战争虽不在,但是战争中持久不息的精神留下来了,今天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持久战”在和平年代里,就是持久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过一个完美人生青史留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有主题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说的算了的,唯一能说的算了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完善个人的各项素质时刻准备站在国家、民族需要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为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

对个人而言,要有梦想,有目标,或大或小,但是要分清、辨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目标,测量好理想的距离,做好做持久战的准备。并分步骤,分时期,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切忌好高骛远,自怨自艾,打磨自己的锐气。对于一个普通的我来说,坚持和不停止并不难。只要我每天都有目标,有计划,时时提醒自己。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4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

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

“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战略进攻和我们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的,也是军事战略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益于群众的信任和广泛动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的伟大创新和伟大应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在眼前。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

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毛泽东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话。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战争作了**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灭亡,中国人民不会被奴役,我们一定会赢得战争。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人强弱,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

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文章解释了我们赢得战争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接着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并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看出,他把最重要的胜利因素放在人民面前而不是放在**上,也许日本在**尙比我们先进,但最重胜利属于我们。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表明中日两国都不会妥协结束战争。在日本,他们胃口很大。少数省份的割让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不允许日本保留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妥协,战争必将继续。

最后,关于战争的走向,他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无法**。总的趋势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是我最钦佩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事候,正是战争刚开始的事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战争的推测是准确的,我们感到惊讶。

这足以显示他对战争和军事天赋的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难怪这篇文章会被视为经典,成为马列主义的伟大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它也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以指导反侵略战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方。

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5

2013550138电子商务一级吴玛娜

邓小平用了“七分功三分过”来形容毛泽东,许多人对毛泽东存在偏见,认为老年时期的毛泽东犯下了无法原谅的错误,导致中国社会一片混乱,而这个时候我通常都是跟他们说,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读读《论持久战》,里面的讲话会告诉你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面对亡国危机时,他处事的冷静,他的军事天赋,他的视角眼界,绝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讲话的内容中,毛泽东用了很大的篇幅只为解决一个问题: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是“速决战”也不会“再战必亡”,而是持久战。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各方面的分析,以及找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同过去失败例子中的不同加以说明,中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不能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这一场战争。

为什么要特地的做这个讲话呢?因为迫切需要控制**,稳定公众情绪和鼓舞士气;一方面,亲日派认为中国的实力太弱,**装备不如日本,不可能胜利,所以迟早会妥协;另一方面是**派则将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的援助上,认为赢得胜利是很简单的,而这两种思想的出现甚至蔓延会让人心涣散,根本就无法齐心协力的共同抗日。

分析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性以后,毛泽东接着分析了敌我强弱的状况。敌强我弱是事实,但是却片面夸大了它的危险性,敌强的方面是它的经济政治军事,但是缺乏资源,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加之战争性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导致它陷入了寡助的局面。而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人多力量大,能够操纵的军队庞大,加之中国处于正义的一方,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处于四方支援的处境的,而被夸大的,中国的缺点也成了持久战的优势,因为东西部的联系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所以即使占领了东部也无法控制西部,这就给了中国抗日机会,劣势反而成了优势。

所以,似乎这样一想,中国革命的道路竟有了柳暗花明的意味。

时至今日,读《论持久战》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在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挣扎,匆匆一百年,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仍然不愿屈服,无论是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后来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再是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无论是哪一场运动亦或是战争,中国人始终没有妥协,面对帝国主义利益的**,爱国是主流。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孙中山亦或是蒋介石,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我们不能将他们称之为枭雄,而同样是英雄,因为爱国之心没有变,但是一个江山是无法容二主的,因此,成败无法作为评判他们个人的标准。而毛泽东则比他们运气好一点。

所以,在我们想要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先要足够的了解。这篇讲话对我的触动很深,我无法想象是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在各方压力下保持淡然的心态,讲出这样理智、客观、全面的评论。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爱护这来之不易的祖国,中国的抗战,还仍未结束,而这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它,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6

我支持中国不可避免的胜利。 如上所述,持久战的本质是消耗战。而中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从补给的角度来看日本远远不如中国,日本虽然是经济强国,但是物资却无法超越主场的中国。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的100斤猪在中国可能只卖400元,在日本可能卖800元。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在经济上超越中国并非绝对的。当时毛泽东能够很清楚地分析这些问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第二,国民党因为是依附美英的,不叫投降,就不会投降。

第三,其他党派大多反对妥协,支持抗日战争。这三者相互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凡是不想做汉奸的人,都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拖鞋其实很难成功。

此外,除日本的盟国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外,其他都不利于中国的妥协和抗日战争。更重要的是,日本曾经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国人的骄傲也不会允许向日本这样的国家妥协。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内战和八国集团的入侵,日本怎么能趁势落入陷阱呢?

纵观《论持久战》的内容,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如何抗战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一直有着独到见解,只是碍于国民党的纠缠以及当时共产党有实在太弱才一步步拖下去。读完《论持久战》方能领悟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7

班级姓名学号

《论持久战》被称为十大军事著作之一,全文只有一万六千字。《论持久战》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军事哲学著作,也是一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的著作。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时候,中国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全民抗战被“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疑云所笼罩,抗战的前途究竟在**一时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共产党内部,还是在国民党人民内部,有些人甚至企图放弃游击战争和运动战争,企图完全依靠国民党正规军。

显然,此时不澄清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种种错误认识,便不能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十个月后,毛泽东的讲话有充分的根据和说服力,因为十个月的经验足以打破无理亡国论,说服锐友速胜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很多人要求毛泽东作一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

于是《论持久战》就这样产生了。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如下: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在那样一个物质和精神文明非常落后的年代,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外交的现实影响在起作用,但是毛泽东能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的先进与否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其它相关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认识到这两种错误的理论是片面和错误地。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未来,增强我们获胜的信心。

文章将抗日战争分为极为精确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相对应,绝对足以成为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可见,毛泽东的军事才能非同寻常。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问题。

论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是马克思思想的产物,但如果说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略家思想(孙子兵法)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例如,战略家利用时间换取空间,延长战争时间,利用自己的巨大损失(人员和财产)打倒敌人。就可以说是论持久战的理论依据。

它从来时是弱小的‘大国(面积、人口)’战胜强大的‘小国’的法宝!可是为什么只有毛泽东想到了呢,我认为除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熟识之外,还在于他能够客观地去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客观地站在一个第三人的立场上对战争的局势做出精确的分析,并非为了共产党的利益考虑,要完全维护自己的作战体系,而忽略国民党的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

略的**战。毛泽东还特别提到了第二阶段的困难,认识到第二阶段是整个抗日战争进程的核心阶段,也是支点和转折点,这是有价值的。

毛泽东还提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我认为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直到现在,人民战争的思想还没有过时。毛泽东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革命运动的主力军。他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当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可以解释为结合儒家哲学“以民为本”思想和马克思的共同结果。

读《论持久战》,恍惚间回到了那个年代,我能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艰难。在我看到: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等等这些章节的时候,有种见到老朋友的感觉,这些名词,小时候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时影片里经常提到。

论持久战,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都是从小一直听到的概念,真的意识到,取得看占的胜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啊!

1938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提出了长期战争,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持久战是指战争,**与战争有许多相似之处。毛泽东在提出战略方针时说:“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作战,是高度的运动战”。

**市场就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战场。——采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去考虑“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到正确结论。

在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我很有感触。亡国论是对****缺乏信心的表现。没有强烈的求胜欲望,就缺乏果断进攻的能力,失去取胜的机会。然而,速胜论只是一种幻想。它没有勇气在长期作战中积累经验,从而战胜敌人。

在交易过程中,寻求快速胜利的效果往往是盲目的。由于主观愿望强烈,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导致错误频发。只有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积累更多的制胜条件。在讨论战争为什么要持久的问题时,孟晚舟提到,要用正确的政策,原则上不犯错误,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取得逆转。

这在**交易中再贴切不过了。在交易中,找出合适的交易方法,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止损控制风险的原则,继续做下去,最终找到持续盈利的方法,使自己正确的方法不断加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分为:(1)学习交易者的交易方法,改正自己的错误;(2)找出自己适合的交易方法;(3)不断地照搬正确的交易方法。

三个交易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困难的,我们需要确保我们不被市场吃掉。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积累经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强化优势,寻找盈利模式。第三阶段是获取持续利润的阶段。

能动性在战争中。在这里,毛主席为一个指挥员提了要求。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交易者的要求。交易者不应离开客观条件而成为鲁莽的交易者,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而追求利润。

当基本面和技术面得不到支持时,可以想象,闯入交易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应该有成功交易的勇气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当他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他应该有自救的能力。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这三点恰恰是交易中很重要的三点。

主动性不是一味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自己一套稳定的盈利方法,可以减少失误的数量。

灵活性,是要在看似杂乱的市场中,找出条理,正确的方法。在这里,审时度势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把握**的趋势,把握好了**的趋势才有主动出击的机会,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计划性,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无法获得胜利。毛主席在这里提到了近代技术发达使计划增大了可能性。肯定了信息的重要作用。

在计划交易时要根据综合形势定计划,但也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变化调整计划。在每天开盘前根据伦铜的变化调整计划,在交易过程中,关注汇率和其它变化,都是调整计划的表现。

在这里,毛主席提到了外线速决进攻战和运动战。我觉得和**操作非常相似。在**操作中,特别要留意的就是计划中要带灵活性,**交易就是一场运动战,目的是消灭敌人(获取利润)拼命主义是不对的,在发现和市场反向而驰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毛主席提到要放弃一部分土地以更好获得打击敌人的机会,更鲜明地说明了在**交易中放弃一部分利润让**发展以获得更大利润地重要性。

决战。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坚决决战。要勇敢地参与自己判断准确的**,不能犹豫以免贻误战机。不决战就勇敢退却,不能丝毫留恋,在错误的时候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坚决出场等待新的机会。

敌人的挑战书,激将法。这些就是**市场中的陷阱,比如假突破,骗线。坚定才是勇敢的明智的将军,在交易中正确的时候不要被**欺骗出场。

在大趋势的情况下,不要被反向的假突破,欺骗进场,要有耐心。

《论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提出的,这也是对一个初入**交易市场的初学者的要求。在变化不定的市场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强化自己的优点,把握市场的特性,在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运用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策略,找到获得持续盈利的方法,一定会获得成功,成为一个优秀的交易者。

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67周年。67年前的这天,抗战已坚持了十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千百万的同胞,形**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

中**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中将强调的是:“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同时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政治工作思想,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军政治工作全面走向成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8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一班

姓名:李龙飞学号:11081046教师:张轩

思考、启迪、永恒

“手在你用处真是无限\ 如何摆星罗棋布的战局\ 如何犬牙交错了拉锯包围反包围如何打眼\ 下围棋的能手笔下生花\ 不,植根在每一个人心中

三个阶段,后退,僵持,* * \你听话,主导辩证法

如今手也到了新阶段\ 拿起锄头来捣翻棘刺\ 号召了,你自己也实行生产最难忘你那“打出去”的手势\ 常用以指挥感情的洪流

协入一种必然的大节奏”

————卞之琳《论持久战》的著者》

这是一首专为《论持久战》而写的诗,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一文章的历史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所以在当时一经宣扬便震惊四座,更对当时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作为一名理科生的我,不想对《论持久战》这一著作本身做过多的阐述。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后,我仅对毛泽东的那句话“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倾向于轻视敌人。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是情有独钟的。从那里我看到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启迪、一种永恒”。

思考这句话产生于这样的背景,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空前而伟大的战争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每一个饱受战祸、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渴望战争早日胜利。那么战争的过程是什么?

如果是持久战,就必须坚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艰苦的斗争。这样一场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也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反复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会死吗?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

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项法律是基于对中日战争双方特征的全面客观分析而得出的。

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从毛泽东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一个领导人的沉着和坚定。无数的问题萦绕在你的脑海。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来。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钥匙吗?我在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也像很多人一样变得如此焦虑,以至于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你如何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启迪同样是这一句话,从另一侧面又充分表现了在那个灾难的年代,有多少人的目光已经被眼前短暂的胜利和失败所蒙蔽;有多少人的理性被冲动所束缚,对战争结果视而不见,忽视客观现实;有多少人不知道如何思考,却流传着各种片面的观点。

然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在各种观点和派别相互竞争的时代,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清晰的判断。于是在1938年5月,也就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他的这一著作横空出世,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正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想想我们大学生自己,有没有在这个考验、出国、就业等各种观点相互撞击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盲目的跟风,还是依旧保持着自己头脑的清醒,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读了《论持久战》,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它虽然称不上名言警句,但它给我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永恒《论持久战》不仅是战争年代的一部惊世之作,一部具有纲领性意义的著作,在当今社会,甚至在未来都将有着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的那句话正好折射出了当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正面部队在几次重大胜利,特别是台儿庄战役后,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让速胜的心理在人们心中滋生、蔓延。同时也忽视了团结全国四万万同胞的力量,忽视了只有利用这一力量形成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然而,事物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的意志当作一种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速胜的梦想也很快破灭。

徐州沦陷使国民党内有产生了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

更何况这两种极端观点的结果,还要看当今社会,类似的观点层出不穷。请看我们列出的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漂亮数据。有人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强大了,的确这一系列的成就让世界瞩目。

但再强的光芒也难以掩饰我们国家发展中还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盲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环境资源等等问题。所以,《论持久战》仍然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社会的孙子兵法。很多人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气馁,只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只有认清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摒弃盲目乐观,消灭新时代的“速胜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谋求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9

一九三六年,面对着中华大地局部抗日重点“剿匪”艰难形势,中共顽强地实现了长征来到后方,保存下了燎原希望的星星火种。而眼见这般如此无可救药的中国人,日本从不会心生怜悯,而是选择了趁这大好机会举兵入侵,悍然以一九三七年的一场卢沟桥事变宣告野心,就此加码掀起了中日对抗的烹油烈火。

于中国**而言,短短几个月,几可以溃败来形容。一切的抵抗,正面侧面,前方后方,仿佛仍有成效,又仿佛还是一败涂地。

亡国?还是不亡国?胜利?要怎么胜利?能在几时胜利?几乎所有人都在因这情势而心神不安,不知前路,各方混沌,不知所措,崩溃绝望几欲投降者有,信心百倍已待胜利者亦有。

持亡国论者不过是被日本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形象吓破了胆,因此时中国的混乱和弱小而失了信心;持速胜论的虽不至于妄尊自大,却未免自估过高,却是欲速不达,失了平常心。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放任人心混杂,没有人指出一个真理,没有人提出一条明路,亡国论者的不加抵抗和速胜论者的焦躁急进加起来,束手就擒的,骄纵惨败的,面对漫长战斗渐渐无望的,乱做一盘散沙的中国恐怕就真应了日本自大之下做出的几个月占领中国的计划了。

这是抗日战争将满一年之时,已经足够看清人们的问题,而现在,如若再不行动,只会招来更多的跌倒和损失,甚至最终的失败。于是,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面临抗战初期严峻而复杂的人心形势,在延安花了整整八天,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

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求着胜利,但是“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

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说最后的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呢?

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他发出了疑问,这可能也是所有人在战争中日思夜想的疑问,而有的人得出了亡国的答案,有的人得出了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很大力气的结论,但这两个答案都是不对的。而在抗战了十个月之后,毛泽东终于有了证据好来堂堂正正谈一谈持久战这个问题了。

“‘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公式是对的。”他首先如此肯定道,然后又指出:

“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那就是这个公式的成立离不开团结一致对外的中国、敌国的反战者、各国的努力和支持,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然后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观点:“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就我们所知道的,使得亡国论甚嚣尘上的不仅有一路失利丢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和大批国土的惨痛经历,中国弱小日本强大的客观现实,还有亲日方面汪伪**一直鼓吹的“再战必亡”的消极思想。甚至连国民党面对日寇时仍冥顽不化以“安内”为重消极抵抗的态度也是一大原因。毛泽东果断批评了这些思想: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大势所趋,是降不了的,日本战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但纵使是面临着如此缺乏团结和胜利因素的情况,毛泽东仍给出了中国必胜的理由: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发动战争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这种方法源于德国,但日本选择了错误的对象。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受限于自身狭小的国土面积、贫乏的资源和较少的人口,注定了日本耗不起一场持久战,而中国又太过广大人口太多,若不能一鼓作气达成目标,一旦陷入拉锯战之中,日本的优势就将被中国通过庞大却可以继续的牺牲逐渐磨掉。

而且中国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弱小。因此日本在步伐被迫放缓之后选择了“以华治华”的做法来诱使投降、降低人员消耗。

但即便如此,中国速胜论也是不切实际的。

谁不想速胜?但我们也不能忘了现阶段的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虽然我们有了资本主义、甚至有了共产主义,但我们对比起日本来仍旧是落后的、弱小的,我们不能因为渴求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或者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像一些亲英美派那样一味试图靠他们的帮助而获得速胜的想法是没有出路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承认我们的弱小,然后再秉持着这份承认,团结一切力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以赢得胜利,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切必要条件而奋斗。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早一天,我们就有一点把握胜利,胜利的时间就早一天。”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

所以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敌人强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这样我才能最终胜利,避免灭亡,敌人也会最终失败,而不是整个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

因此,毛泽东提出了胜利的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然后他还强调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重要性,并科学地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试图快速占领中国,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还获得了苏联的援助,这些都将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试图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以战养战,中国将一直采取运动的方式慅扰消耗日军的实力;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阶段,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在演讲接近末尾的时候,毛泽东道:“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但我们相信,由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冲破一切障碍,已经发动的抗日战争将继续向前发展。”

长久的战争必然是残酷的,甚至于处于这长久战争初期的人就已经被他夺走了心智陷入了偏视。但走向胜利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我们可以从后来的时间印证中看出毛泽东预言的极其精准,他甚至在战争初期就已预见了这场战争所需要的漫长抵抗和巨大牺牲,这些无疑都是痛苦的,痛苦到足以让人丧失坚持的能力,所以他才会在预见这些后在最初就详细清晰地,向广大人民指出说明了我们将会遇到的重重困境,和将要付出和坚持的一切一切。是他的演讲使得万人渴望胜利从心中梦中的模糊影像变成了可视的、可想的、甚至可以等到的清晰模样。

尽管如此,他还是提出了许多应对困难的对策。

何其有幸。

如果没有对天堂的描述,地狱里的人们最终会失去信仰。从作为精神支柱、思想指导的角度看,《论持久战》不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甚至于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作为一份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初期就已被提出的预言,如当头喝棒,叫醒了许多混乱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中国能够获胜的原因之一。

《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10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还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针对这样的现状和这样的言论,毛泽东做了具体的分析,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了未来的战争形式,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部超前的,科学的军事著作。

一读《论持久战》,考虑得最多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在那样的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人人自危,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能有一批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站出来,指导战争,主持政治大局,关怀疾苦的人民,指引人们向前进。我相信,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很伟大,胜利来之不易。

再读《论持久战》,我注意到了其中对于问题的剖析的方法和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这些思想和方**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有益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一,是看待问题要客观而不是主观臆断,要全面而不是片面。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倾向于轻视敌人。

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对于抗日战争这件事,我们既不能妥协也不能轻敌。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既不能太片面也不能走极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权衡其利弊,认真仔细地分析,才能看透它。

不是所有的顺心的事都是好事,也不是所有的烦心的事都是坏事,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从什么角度看,有理智正确的决策,也许会使坏事变成好事。正如文章所说,中国不会很快获胜或灭亡。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反对主观地看待问题。我们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是乌托邦式的错误。

第二,是清晰的思路,这里指的不是行文的思路,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说文中对问题的剖析有理有据,逻辑性非常强。

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环环紧扣,思维严密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在分析方面,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然后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

军事、经济、政治和组织力量,以及战争的性质(进步、倒退和野蛮)。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比较。最终得出: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根据。

分析十分精辟,有条理,有说服力,我想我们平时对待问题也应该有条理,有先后,让人觉得做事很干练,不拖沓,这一点十分指的我们学习。

据说现今依然有人在研究毛主席的这部著作,这说明它的价值不止是存在与战争中,这里面超前的思想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总之,《论持久战》不仅带给我对于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的感慨,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66760.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