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大帝读后感经典14篇

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使我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写读后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笔稿范文网编辑精选的“康熙大帝读后感”或许能够增加您对该话题的认识,我相信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您更好地锻炼资讯!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

在工作之余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以至于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 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 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2】

读《康熙大帝》有感

在丁酉年春节假期,我有幸拜读了阎崇年先生所著《康熙大帝》一书,颇有感触。

康熙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入关后满族第二任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掌权六十一年。他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使山河统一,人间兴盛,创康熙盛世。康熙帝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为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会对我们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将分四个部分解释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

伟大时代,少年天子

康熙帝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正好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处于西方大国崛起的两次浪潮之间,具体言之,就是处于葡、西、荷和英、法、美两次发展高潮之间,这给康熙朝提供了宝贵的独立发展空间,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澳门和台湾局势一度紧张,但并未影响法院的大局。我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展示自己技艺和雄心壮志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将那个时代称为“伟大”,不仅仅是说国内的形式稳定、百业待兴,更重要的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时代。1588年,西班牙舰队与英格兰舰队发生了大海战,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五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88年,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西方列强逐渐崛起,世界的政治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处于那个时代的康熙从少年时代就注定与众不同,肩负着“打江山”和“坐江山”两个重担。按照常理来说,康熙帝少年贵为皇子,本应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八年的皇子生活却充满不幸。康熙帝两三岁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九死一生,幼小的年纪经历生死的考验,这是多么可怜啊。

而且他八岁痛失皇父,十岁痛丧母亲,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幸,固然使人痛苦,但能增强人的意志;祝福,当然能使人快乐,但能腐蚀人的精神。

童年的经历使少年康熙变得坚毅果敢。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去世,三子玄烨继位。他叫康熙。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故有四大臣辅政: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

初期,四大臣尚能同心同德,使社会安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年老过世,苏克萨哈被诛,遏必隆性格软弱,形成了“鳌拜列首”的局面。从此之后鳌拜自我膨胀,结交党羽,与康熙的矛盾不断加深。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决定消灭鳌拜集团。

康熙帝同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鳌拜以为康熙市少年玩耍,并不在意,一日,鳌拜奉昭到内廷**“布库”游戏,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少年将鳌拜擒补,公布其三十大罪,鳌拜集团宣告破灭。

削平三藩,统一台湾

在康熙帝擒拿鳌拜之后,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大的挑战与考验,也是他的祖父、叔祖父、父亲留下的,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包袱——“三藩”问题。康熙皇帝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杰出政治家的品质。

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尤其以吴三桂势力为大。顺治元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了多尔衮,使清兵入关,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封藩之后却权势日长,拥兵自重,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关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买人口。这种“国中之国”的做法与统一大一统王朝的矛盾是根本性的,冲突不可避免。

年仅二十岁的玄烨在深思熟虑之后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一时间,吴三桂等人震惊不已。他们举旗反对清朝。吴军很快离开了云南、贵州、湖南和四川。几个月后,战争蔓延到十几个省份。而康熙帝虽然年少气盛,却镇定自若,对这场战争精心筹划,镇定指挥。

他集中兵力,攻坚克难,任命汉臣,严格军纪,亲自部署指挥。经过八年的平叛战争,康熙帝取得了消灭旧金山的胜利,举国欢腾。

康熙帝的另一功绩便是统一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正值三十而立之年。此时,他已亲政十六年,经过八年艰难平定三藩的磨练,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定,也更加睿智。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景因病去世,长子被他最爱的大臣冯锡范杀害。冯锡范接替郑经的次子郑克公。当时,郑克功只有12岁。康熙帝抓住了等待20年的有利时机,决定成利时统台湾。他任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公投降。到目前为止,金瓯是完整的,国家是统一的。

在我看来,康熙收复台湾,对今天的中国执政人民意义重大。现在的****趋于缓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势力从中作梗,企图**。对于台湾问题,我觉得,**一方面要加以安抚,不断强化 “一个中国”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海军力量,做好武力收复的准备,因为从历史来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大家的愿望,但是实现难度十分之大,历史上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施琅都是以武力收复的台湾。

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放弃短期战争,以换取长期和平与统一。

抗俄签约,北疆长城

顺治十五年,沙皇**占领了尼布丘地区,在黑龙江省抓获人质、妇女和水貂。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北方。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俄军分别对雅克萨地区发动了两次自卫反击。俄军**惨重,无法抵抗,围攻可以日夜完成。

而康熙帝在清军兵迫雅克萨城的同时,表现出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的愿望。鉴于俄军在雅克萨城战败,战略重心在西部,雅克萨远离莫斯科,接受了康熙皇帝的谈判建议。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一行前往尼布楚,经过双方的唇枪舌战,双方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也是康熙皇帝独立外交的胜利。

此后,康熙帝又着手解决北方蒙古的难题。蒙古首领葛尔丹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这种狂妄野心是康熙帝断然不能允许的。为了和平解决与葛尔丹的矛盾,康熙皇帝以绥靖为主,其次是绥靖。

然而,耐心的劝说并没有奏效。康熙皇帝决定消灭葛尔丹。他连续开了三次车,葛尔丹死了。

领土主权,必须保卫;国家尊严,必须维护。康熙帝以其顽强意志,调动各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了领土完整,奠定了国家版图,得到历史肯定,收到万世赞扬。康熙皇帝的实践也值得当代中国学习。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矛盾,只要涉及领土、海洋、领空,中国绝不会屈服。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一生最烦恼、最失算的一件事,就是皇太子的立而废、废而复立、立而再废。清朝皇位继承,无论是实行汉族那样的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没有跳出“家天下”的死胡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结束帝制,实行共和,才是历史趋势,世界潮流,民众之所望。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北京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毫无疑问,大清的根基是康熙奠定的,大清的盛世是康熙开创的,但是,康熙帝的晚年却在“悲苦”中度过,无论是皇子夺储,还是明索两相结党,都使得康熙帝心身忧劳,抑郁成疾。

清朝的封建制度已经是一个死胡同,但康熙皇帝可以在这样的制度下这样做,为中华民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纵向比较,还是在同时代的世界范围进行横向比较,康熙帝的功绩都不亚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也不逊于“路易十四”和“**沙皇”,堪称“千古一帝”。

以上四个部分是我按照康熙帝一生的经历所得到的感悟和体会,从《康熙大帝》一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大清王朝的兴盛衰亡,也品味了康熙大帝一生的酸甜苦辣,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帮助。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3】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 玄烨,生于顺治十年,卒于康熙六十年。终年68 岁。

康熙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他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他一生四下江南,三征西域,为清朝扩大了疆土;他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运河,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 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康熙为清朝扩大了疆土,还开创了一个六十年的盛世。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他的政绩走下去,“康庸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大150 多年的盛世,康熙也因此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康熙毋庸置疑是个 明君,但是我觉得他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康熙最先立的太子是爱新觉罗。 胤礽,然后就因太子做了错事就把他废了,之后又让他复位。康熙做这件事太不讲决策了,他不应该那么早立太子,虽然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遗孤,宠爱他但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立为太子啊,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叫爱新觉罗。 胤禛的四阿哥比太子更贤明。

我佩服康熙的是在他十五岁时智擒鳌拜,他用的办法没准儿大人都想不出,而他只是一个少年呐。还有他的宽容心也很让我佩服,因为念及鳌拜以前对朝廷有功就从轻发落。要是我干脆把鳌拜砍了算了。从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康熙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宽容心。

康熙在十九岁的时候力排众议决定撤三藩。当一群明朝旧臣想反清复明时,康熙冷静而不慌乱。可他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却因为那场政变难产而死,当康熙立太子时便铸成了一个凄美的错误。

康熙三十九岁时四下江南视民情,三征西域扩疆土,为清朝扫除边境强敌。

康熙六十年,一代明君爱新觉罗。 玄烨逝世,享年68 岁。由四皇子爱新觉罗。 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4】

隔壁王二

读完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用一句话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康熙大帝识君面,只恨晚生三百年。

在没有拜读《康熙大帝》之前,我对于康熙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个喜欢下江南游玩的皇帝。小时候喜欢看儿女情长,记得的也只有儿女情长,虽然由《康熙大帝》改编的《康熙王朝》更早问世,但其内容我已经全然忘却了。直到央视重播这一经典,才赫然发现这部剧的可贵之处。

剧中饰演康熙的是我最敬慕的陈道明先生,私以为此剧之后世上再无康熙。正因为如此,我对二月河先生所写的康熙大帝更加好奇。

书总是比电视剧好,我总是这样认为。比起画面影像声乐的集体渲染烘托,我更偏爱白纸黑字这一古老的表达方式。一字一句皆能幻化千言万语,千愁万绪,千方百计。

只是通过字的排列组合,便轻而易举地令想象力无限延伸。时光回到三百年前,康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书一共分四卷,虽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其实读来仓促,加上中途断断续续,大概前三分之二是囫囵吞枣。尽管如此,我还是爱上了皇帝。我认为作者也偏爱康熙。字里行间有各种诱人的品质和魅力。

书的前三卷写的是康熙的文治武功,比如擒鳌拜,定三藩,收台湾,驱沙俄等政治功绩以及废圈地,治漕运等民生工程。因为不是一本正经编纂的历史,**读来显得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得多。而作者笔下的康熙则是具备了一切优秀品质,毫无挑剔。

最后一卷是关于九个儿子夺取王冠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向来是清宫戏的宠儿,导演们的大ip.但这一卷读来却令我十分地伤感。

此时的康熙已经老了,书中一句”老皇帝”说得要叫人掉下泪来,看着自己的九个儿子明争暗斗,还处处算计自己,对从八岁登基坐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来说,无疑令人心寒。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会心疼,这样一个阅尽世事沧桑的男人,临死还怀着不安和焦虑,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生在帝王家。”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5】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爱一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一爱一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6】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苦读,其中有多个晚上读至凌晨

四、五点,今晚终于读完了二月河著的《康熙大帝》。书已读完,心依然跳得蹦蹦,还在被康熙临终时传承皇位之场面而惊心动魄。今夜难以入眠,除非完成本“有感杂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出,然而千头万绪,如何能写清楚的我的想法。

读《康熙大帝》,寻找自己的生命方式,以更好延展自己的余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而不被欲望与执着所累。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即位,在位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一位睿智的君主和伟大的政治家。历史上少有,开创了一代盛世,功高业伟中外人类历史上少有人能比。

他一生崇儒重道,拜师求知,勤学苦练,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智慧过人,实为人之精,洞察秋毫,启用贤达高才。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天文学、历法、物理学、地理学、农业、医学和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亲自审定各种史籍,精通各种民族语言。

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康熙皇帝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是丰富而复杂的,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他的学问高深莫测,在多个领域都登锋造极,我们凡人只能仰望,如若有幸在某个方面能与康熙平视就难能可贵了。

康熙养生之道也颇给人以启示。他饮食有节,起居有序,衣着洁净,室内温馨,饮酒有度,慎用补药,清虚栖心,神静心和。他说“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不为浊气所染。”选择生活环境,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总处于空气清新、通风和暢、阳光明亮、洁净有序之中。

重视人才方面,从伍次友、熊赐履、魏东亭、索额图、明珠、周培公、高仕奇、于成龙、施琅、李光地、靳辅、陈潢到郭琇、张廷玉、方苞、隆克多等,无不显示康熙超人的重贤能力与慧眼识才。用科举选拔人才和博学鸿儒科考选拔人才等方式为康熙王朝招揽优秀人才。让汉人从内心认识康熙王位,吸引和利用明前杰出人才,尊重儒道,学习汉文化,化解满汉矛盾。

让人们建立“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是那一族人的皇帝”的思想观念,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

慎重选人,委以重任,鼎力支持,用人不疑。在治理黄河洪水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康熙的深邃与深邃。靳辅治河,利用专家陈潢等,开创历史先例,修建慢坝。

一旦失败,他们就会被**。然而,水灾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河流和大坝。康熙1/3

给足了信任。这是因为康熙是智慧的,具有火眼金星,能看到治水非一时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无数的人耗消大量的财力,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可能有结果的伟大工程。在完成这一伟大工程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挫折,甚至是无数次的失败,所以正面看待这些失败,正显示了康熙的博大精深。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集会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的治国方略。

因此,必需解决耿精忠的闽权、尚之信的粤权和吴三桂的云桂权,统一到康熙手里,禁止。

康熙传位。后人在康熙传位过程中曲折最多,后人对其褒贬不一,但贬声高于褒意。但我认为康熙在王位继承问题上最值得关注。《资本论》特写展显了康熙非凡的智慧。

康熙子女多达50多位,其生命力真是非凡,且子女全都受到良好的帝王教育,可以说学富五车,智慧高深,任何一个都可以传承康熙的帝位,然而康熙帝为了大清帝业永续,用尽了毕生精力为大清选拔了二代继承人四阿哥胤禛、弘历乾隆皇帝,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建立了新的预备役制度,为以后清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胤禛四哥品行端正,善于处理政治事务。

由于工程量巨大,工程复杂多样。非大智慧者不能完成这项工程。康熙大帝通历史,知人事,借鉴历史上历代皇帝传位的弊端,把自己身处的位置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二次立储,二次废储,最终决定改变传统,秘密立储,生命结束时再公布。因为康熙在位时间太长,胤礽太子做的时间太久,不满情绪难免,而皇帝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根本没有太子及皇子的发言权,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争宠皇帝,皇子们有些小心眼也属正常。

康熙的后宫人数众多,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嫔、妃、贵人等百多人,很多后宫女子的年龄上比皇子年龄还小,很多女子皇帝碰都没有碰过,**之事的出现也属正常。

争夺皇帝之位激烈,因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有后宫三千,可以高高在上,天下大才为皇帝所用,对谁都随意呵斥。尤其是后宫里的三千,是对人的极大惩罚。

陈潢、靳辅、明珠、索雷图、周培刚、殷娇等悲剧人物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陈潢,热爱治水,可以说是治水方面的顶极专家,没有做官,在靳辅手下工作,为康熙年间治水工程的总工程师,功业额丰。然因皇帝夺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还因心爱的女人关心自己而被皇帝处以刑法致死。

在皇权致高无尚的岁月里,没有人能与皇帝抗争,帅土之滨,莫非王土,所有的女子都是皇帝的。陈潢的悲剧是社会制度的悲剧,而不是陈潢的个人悲剧。

明珠和索额图两个人都在康熙亲政,除去辅政大臣鳌拜的过程立下大功的人,但当权利在自己掌握之下时,慢慢发展为一个新的“鳌拜”,****,争权夺利,最终成为国家发展的阻力,弊政的根源。在明珠与索雷图的政治斗争中,康熙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处理的当。

除专权大臣鳌拜而统一集权亲政,任命贤能全力支持治理泛滥黄河之水,消除三潘力量实现政令统一,收复台湾,三次亲征准咯尔平定稳定西方边疆,建立秘密立储方式成功传位等大事件展现了康熙大帝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伟人必有伟大。我们只能仰望他们的脖子和背。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完了《康熙大帝》(惊风密雨),其中的康熙大帝,为人打抱不平的江湖大盗云娘,机智敏捷的太监小毛子,鲁莽的小伙子青猴儿,从儒弱书生变成了军师、对人毫不留情而又聪明机智的周培公,犟驴子姜立子(后来被皇太后命名为武丹),奸诈狡猾的汪士荣,擅长伪装的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反贼吴三桂等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他不平凡的身世让我特别留意,因为他是个假的朱三太子!真的朱三太子早已去世,杨起隆是从一个已死的太监的怀里找了一个小匣子,匣子里就是那个能证明持有者是朱三太子的一个玉玺,还有更易被人拿走、同样能证明朱三太子身份的并可以当武器用的精钢骨扇。因为持有了这几样宝贝,杨起隆便成了朱三太子。

我还很喜欢太监小毛子。他很会迷惑人。康熙出了场苦肉计,可惜得很,只能让小毛子挨打了。朱三太子在宫里安插的奸细黄四村和阿三来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地想把小毛子拉到朱三太子的麾下,结果是黄盖降曹操,最后,被识破后小毛子又逃了回来。

我喜欢这本书。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8】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9】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0】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和这些人物所经历的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

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

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

那么康熙皇帝应该考虑什么样的**人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

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

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康熙只从他身上得到一份忠诚,却不讲他的道德操守。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然而,对满清入关有重大功献的明朝前大臣洪承周和钱谦益,都进入了二大臣传记,对后来走上投降之路的大臣们发出了警告。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

原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攻击名单中。然而,高士奇却拿着皇帝的命令,封住了自己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孝庄更让人印象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时代。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在这期间,他失败了。他想用自己的手段和思想,一举歼灭鳌拜的势力。不幸的是,他失败了。他失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

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康熙上台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觉,康熙大力穿衣,与京城和部分学生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保镖魏东亭遇到了以为来北京参加考试的才子。他们很投缘。后来,魏东亭说他将来可以为皇帝服务。康熙笑着回答说,他永远不会被录用。

魏东亭不解。康熙说:“我只是拿出毛巾擦了擦脸,不小心拿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他以为我没看见,就踩上去没动弹。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向魏东亭供认,立即传唤,并委托他执行重要任务。

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1】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2】

读《康熙大帝》有感1000字: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读后感·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瞒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3】

苏联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而我今天介绍的康熙帝,则很好的验证了这句话。

康熙全名是爱新觉罗?炫华。在我看来,康熙帝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康熙在一次临朝时,当时的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康熙就说:“唯愿天下太平,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此后康熙的行政原则都按照这个目标。

康熙自小就聪慧好学,他在晚年时曾回忆说:“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康熙在出巡时亦不忘记带上讲官(即给康熙传授知识的官员),在路途上学习。在当时,康熙重视西方科技,他曾经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地理、农业,并在宫殿里亲自试种水稻,培育出一种当时算得上优良的水稻。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向路易十四赞扬康熙是难得一见的“少年博学之君王”。康熙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

清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康熙因下令撤藩使得吴三桂带兵造反。吴三桂的兵马席卷了半个中国,但康熙给那些将领下令“剿抚并用,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并且每到一处都要安抚百姓。康熙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到了战事的后期,吴三桂的许多手下都因为康熙的“宽裕仁厚”而归降,归降的一些将领得到了重用。在这里,康熙的行政“仁厚”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也是盛世到来的原因之一。

康熙的爱民如子不像历史的多数帝王那样只挂在嘴边。在康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巡时,见一农民饿得快死,就派人妥善照料他,至他康复为止。康熙在巡视洪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充饥,他就亲自尝一下,百姓艰苦,永记于心。在康熙晚年,中国人口已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这是盛世到来的标志。如果是换了其他的帝王多数会以此为傲,但康熙想到的是如何继续然人民丰衣足食。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民生。康熙时期贪官很多,吏治腐败。于是康熙就很下决心激清扬浊。从而掀起穆尔赛案和葛礼、张伯行互参案这两件轰动全国的案件。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葛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五十年,江苏省乡试舞弊,其中总督葛礼受贿于科场,他却被康熙任命审查舞弊案。当时,同审官员张伯行向康熙举报葛礼,但却被反咬一口,当时被任命查案的官员都被收买,把矛头指向张伯行。康熙后来派人暗查,最后这件案子以康熙的明判而结束。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以隐忍宽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理吏治,令腐败之风欲禁不止,失去了康熙帝原有的目标。

对于我们,应该确立一个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因为就像斯大林所说的:“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康熙大帝读后感【篇14】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

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

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

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

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然而,对满清入关有重大功献的明朝前大臣洪承周和钱谦益,都进入了二大臣传记,对后来走上投降之路的大臣们发出了警告。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

原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攻击名单中。然而,高士奇却拿着皇帝的命令,封住了自己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对鳌拜这个人应该怎么看,我觉得是阅读本书需要注意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鳌拜应该是权臣,有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总的来说还算不上奸臣,这里面有分别。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78832.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