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本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你也许需要"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本"这样的内容,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

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

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

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有着与众人眼中不同的精神与性格,在他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梁衡独具一格的赏析,他认为,辛弃疾是一个刚毅的军人,是一个爱国的政客,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不光是辛弃疾这个人,他的词也在梁衡的笔墨下,更加有声有色,就如破阵子一词,梁衡写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瞧,他将辛弃疾的这首词所表达的铮铮铁骨,用简洁深沉的笔触从内之外的为读者展现。

梁衡的构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点笔触放于辛弃疾的“愁”,写他应贬而愁,应国而愁,应姓而愁。其实,也不能说他应姓而愁,只能说应“辛”而愁,无数的“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绘制出一幅令人概叹的画。

辛弃疾他刚毅、辛弃疾他柔情。但说到底,他也只能说是一个由武从文,由文从政的政客兼词人。

辛弃疾他爱国,但就是被“国”所局限了自由,在慷慨、悲愤,全部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融合了千千万万的情感,倾注于一首词中。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3)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的许多作品都被迷住了,值得成为美之神。她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

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悲惨的生活并没有结束。她经历了三次考验:

一。再婚再婚,感情生活的煎熬,让她心痛。

2。身心徘徊,四处奔波,让她瘦弱的身体多次受苦。

三。时空之外的孤独,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对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

“我老了。

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我的心似乎在跳,戴着纶巾,拿着羽毛扇。

他似乎也看到了他穿着八卦服借东风的场景。就这样,哲人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也能看到他为蜀国打坐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

“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印证了他的话语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质。

当时,人们对金的入侵并不满意。22岁时,辛弃疾组建了一支义军,随后与耿京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辛弃疾的词在时代运动中得到磨砺。有时他被夹在中间,被折磨,有时被抛在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宋朝几百年的动荡才产生了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5)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散文。作者塑造了辛弃疾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从爱国者变成爱国诗人的过程和原因。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

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

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代武将,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

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九一班马暠岑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狼烟卷起飞沙,已是兵临池下。当他立于城墙之上,金戈铁马之时,又何曾想到今后的自己,只能执一支羊毫软笔,镌刻往日的狼烟,今世的血泪,来生的寂寥。当混染烟沙的血泪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你,又该怎么圈揽?

望秦淮,昔日刀剑光影重现眼前,不能悲怆地痛拍栏杆;望长安,山河已碎月未圆,看如今铺满宣纸的血泪,只能借酒浇辛酸,含恨轻拍栏杆;斜阳之时望远方,寂寞掩埋浮华,只得登临危楼,斜倚栏杆。木制的栏杆都已经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场,所盼的政事,却从未归来过。他便是辛弃疾,词中刻着血和泪的词人。读罢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拥有切肤之寂的词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样的鲜血呢?

那是混杂着烟沙的血泪吧。小时对战争并无兴趣,也记不得“沙场秋点兵”的萧索,“醉里挑灯看剑”的凛然,更不知道“一将成万骨枯”的沧桑。但我却能读到辛弃疾深埋于词底血泪的飞沙狼烟,感受着它们从耳边响起时,如风般空洞而萧索;在皮肤上掠过时,带着岁月和历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他的词里堆砌的,是当年沙场上半城的烟沙;而另一半城,则是飘洒的热血,凝结的恨之血。血溶于沙,而烟沙又是自血里流出,缠缠绵绵,生生世世,缠绵出了刚劲,轮回出了悲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要痛拍栏杆:再无法以身许国,只得将一腔热血,囿于笔墨之间,血泪之间。

那也是悲寂的血泪吧。秦淮河边流淌着他的悲切,而远方临安的政坛里,却再无他的身影。退出政坛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静;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顷刻间突然风起云涌:政局变革,烟沙般的迷茫席卷临安;战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湿祖国的土地。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毫无用武之地,无处泄悲愤,无处话凄凉。

那种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崩毁于我们眼前,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目睹席卷全球的硝烟,听见被战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发出的微弱叹息与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包裹着鲜血的黑云,漫溢到天边;闻见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的,呛得人直流眼泪的硝烟气味,却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为他们祝福。又听闻祖国哪里发生了地震,惊恐担忧之余,也在懊悔为何不能早发现,为何不能挽救。只得将薄薄一份红纸包裹的钱尽量捐出,以表自己的心意。其实,最通俗的事还不在于此: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叉叉,如同置身于满目疮痍的大地。那些被烙上赤之印记的题无声地哭泣,而那些像血染的乘号似的符号,在对你无声地狰狞地笑着,高昂起头藐视着你。而你这一瞬间仿佛开了窍似的,觉得这些题目似乎都会;可是都会又能怎样呢,你已无力改变镌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法改变已定盘的成绩。是啊,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悉数崩毁而无力出手相救之时,我们的心就已被那满地的飞沙狼烟所吹打得无处躲藏,只好闭上干涩的双眼无声地喟叹,任凭它们将皮肤划出道道血痕。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不至于悲寂,我们还有希望。

而辛弃疾呢?他或许早知道自己命已定盘,不可能在政坛抑或沙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亦告诫自己,不要再有徒劳的努力;但在每一个身后藏有漩涡的所谓“希望”面前,又会弃这宿命于不顾,随时准备“冲锋”。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左迁,无奈只能自我嘲讽。他没有真正的希望,却还信奉着所谓的希望,这恐怕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血泪诗篇中,最为沧桑的烟沙。

那也是溶解了生命的血泪吧,连凝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之水,都比不上它的复杂。时代对他的冶炼,春回大地时的忧与寂,身在田间却心在沙场的愁,又有谁能解?

没有人。那是最深沉的情与思凝成的烟沙,比血还要黏稠。也只有轻拍栏杆才能得到它的理解。

看见笼罩半城的烟沙,就已经明白了自己一腔热血;金戈铁马,替国争天下之时,就已知晓了今后的宿命。当混染烟沙的血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也只有用那些粗糙与沧桑冶炼自己,直到能用唯一可用的羊毫软笔,将那半城的烟沙,浸入到半城的血泪之中去。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7)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的呢,小编为大家推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阅读。

篇一:

暑假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篇二:

正如梁衡先生对自己曾作出评价时总 结道:“忧心为政.

开书本,这句话便得到了印证.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 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 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 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 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 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 文”.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 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 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 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 实意境、想法.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 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 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 来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今我错了,梁 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 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 股豪情与壮志!观书过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时 空,与笔下人、

流,触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这 优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 负,并涌入我心!佳文中,

难忘.或许是符合我这个年纪的心 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触动着我,满腔的热血被调动!时兴奋,时悲 伤,时愤慨.面对他的一生,我的内 心五味陈杂!

从起义始,至没落终,辛弃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令我 叹息.“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 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 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 于耳.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 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以词抒情排郁.

“辛弃疾的词不 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爱 国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为国效 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 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 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 命!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 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 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 一个辛弃疾.”对,辛弃疾只有一 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 我们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应以 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 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 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 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79174.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