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想对“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有深入的了解吗请看下面的资料,您或许也被作品的内容所赞叹。当然,读完之后撰写的读后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吸收知识,需要的朋友请务必前来查看!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由美国著名的学***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所写的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行的孩子,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学***,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

比如那些有特定学***、阅读困难症、好动症、功能紊乱性读书困难症、数学滞塞症等学***碍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天赋与才华被老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忽视和泯灭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孩子。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孩子身上也不缺少优点,而是我们家长与老师不善于发现。

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很棒。

在我的班里有个孩子叫胡津操。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我在讲台上讲话,而他却在下面不是乱动就是说话,一节课下来批评他好多次,也不见起效。就这样,他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是我把他安排在第一排第一个桌子。虽然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他还是我行我素。不管你的老师怎么批评他,都没有用。更重要的是,他不但不学习就坐立不安,而且批评他一分钟也坚持不住。

这让我很头疼。但是工作还要进行,还是要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的。在偶然的一次,我让他把教室的灯关上,门锁上再走。

当时我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不但答应了我,而且事情做得很好。从那以后,我发现他每次放学,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坚持的如此好,直到现在,他都很负责。

我观察了他一会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开始发现他的许多优点。 (读后感 ) 之后,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希望他继续努力,能在其他方面做得好。虽然现在还是有些小毛病,但是他在学***其他方面上都越做越好。

试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发现他的优点,不去表扬他,他也许还是破罐子破摔,对他、对我都不好。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用赞美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特别是那些缺点多于优点的孩子。他们的可爱可能会继续出现,并给我们带来惊喜。

虽然《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讲的是外国孩子,但是无论国籍如何,孩子毕竟都是孩子。他们也渴望鼓励、赞扬和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你能欣赏每一个学生,你会觉得每个孩子都很可爱。

在被欣赏的眼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在充满热情的交流中,在适当的鼓励下,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作家叶兆言先生曾说:“奉劝天下父母,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他们从小就会欣赏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选择时,指导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的心,尤为敏感脆弱,与其居高临下地严加管束,不如平等善意地以诚相待。因此,在我的教育中,我总是注重先学会欣赏孩子,善于观察和猜测孩子的心理状况。当孩子沮丧时,要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将慢慢放大、发光。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2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是托马斯-阿姆特郎先生进行了15年的调查研究,最终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表明,没有天生的孩子不善于学习。

书中关于一个叫比利小孩的故事.谈到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但因为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使我联想到托马斯先生在书中的具体分析,就是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底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老师们仅仅重视的是孩子们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

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不太一样----“差生”,现在叫的好听一点就是“后进生”。有了这个标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跋涉,从未走出失败的阴影。比如,比利在书中让水顺着水槽流下去,用乒乓球滚进洞里,依次敲几下铃铛,让一只玩具猪旋转,最后进入玩具鳄鱼的嘴里。

这样,一个像鳄鱼一样的小切刀被激活,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却因为学习不好被学校认为是“问题学生”。

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需要相同的量表和标准。有些孩子会因为他们的无能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最佳成绩,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最大努力。作为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途径,要为每个学生设置可实现的目标,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性格坚强、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幸福。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改变重知轻德、重智轻能的倾向,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掌握科学教子知识,实现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从单纯教育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不要再让她体验觉得自己无能的失败,学习变成了令他们害怕的事情。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健康发展为本的家庭教育中。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都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们的进步有着终生的影响。家庭同样是一所伟大的学校。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认为: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家庭教育是科学,家庭教育的价值在于求真,家庭教育是艺术,家庭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实现家庭教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教育引导家长拓展家庭教育空间,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促进三者结合,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就这些教育现象做了分析,揭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应如何去发现并利用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用七种不同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对差生的家长以及优秀的家长,都有好的帮助。看了这本书,你就会知道,所谓的“学业残疾生”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的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独有的一种学习方式,老师和家长只是没有认识清楚而已。

而且,很多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习恐惧症或厌倦上学,是因为没有认可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偏见忽视了。从而失败的教育就导致了学生的失败。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3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成功的理解,就像“幸福”这个词语一样,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以我们的老师为例,什么是成功的老师?

有的老师会想,作为一位教师,我取得了一个教师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这就是成功;还有的教师会想,我的工作压力不大,工作环境也好,工资与别人相比,也挺高,所以,我很成功;当然,还有的教师会想,我教出的孩子都很优秀,有很多人都走上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所以我很成功。那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成功?角度不一样,标准也不同。

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里,就是在学***有好的成绩,才算成功。按照这一标准,如果能成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约13.7亿,那么中国近13亿人是失败者。正失由于对成功的错误定义,许多学生失败了。

因为他们没有上大学,或者考得不好,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鄙视自己。一些学生干脆放弃学业,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绝望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给他本人定下了过高的、甚至是不能实现的目标而造成了这种结果。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前面的观点: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现在好像不怎么提了。

我想,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说法不算太恰当,“树立远大理想”当然是好事,但是,小孩真正能从小开始、坚持经常去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吗?问问自己,坚持经常做一件事需要多少毅力!我们自已能不能做到呢?

更何况小孩?“远大理想”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属于那种即使努力、暂时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为孩子设定目标时,应该尽量设定短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而且,不要野心勃勃,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孩子努力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周而复始,他就慢慢的建立起自信。自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对孩子的短期目标应该逐步加大难度,但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个可以通过孩子的努力实现的标准。让孩子在不断实现目标的同时,走向自己的成功。

尊重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表扬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很出色,但让所有学生的闪光点得到认可,让所有学生都体验成功地感觉,让所有学生都自信地面对学***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在心灵的健康越来越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心理健康就是无论从学***是其他诸多方面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同学不论在怎样的竞争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都能正确对待得与失、利与弊,都能感受到成功与失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让优秀学生自信不自负、让潜能生自强不自卑”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相信吧,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4

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注定是一门觉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心灵的交流。

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祭司和教师的工作是净化他人的心灵,但前者是义上帝的名义,后者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 “命令”,只有“对话”。

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是民主平等的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人。

在课堂内外,老师们不妨用诗情画意的温暖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把学生天性中最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对话双方都能有足够的互动空间。在互动中,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的精神潜能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5

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肖小军著编。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学术专家和世界上许多教育机构的顾问。本书是托马斯?

经过15年的深入调查研究,阿姆斯特朗先生撰写的经典教育专著。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前言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第一章学校荒地:

忽视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第二章:七种成长方式:发现孩子的独特学习;第三章:失败测试:对正式测试和考试的误解;第四章:教学错误:

孩子学习的真正原因;第五章: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为孩子提供在家上学得不到的东西;第六章:体育学习:学习变成体育活动;第七章:内黑板:

在学***养孩子的想象力;第8章教育要投入感情:开启好学之心;第9章学***:为孩子的学***支持系统; 第10章期望的力量:

建立对孩子和你自己的信心;第11章:耐心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学习;第12章:理解之门:帮助孩子回归情感;第13章:学习态度:

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欣欣向荣的环境;前景:未来的学生;附录

读完本书,我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孩子都天资聪颖,因为每个人都有:语言、逻辑、数学、**、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天赋,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的某个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像鳄鱼一样的小切刀被激活,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其他一些机器也很有创意和实用性。

然而,比利却被勒令退学。他似乎没有遵守学校的规定。他甚至没有计算房间的大小。

细想一下,在我们的教育之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些像比利一样的“另类孩子”,他们大器晚成,比如中国的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外国的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终获得“最伟大的发明家”的桂冠......所以那些“异类”并不是真正的“异类”,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与众不同的学***,有鲜为人知的思想,老师和家长不知情或者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6

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邬冬华

一个月的寒假时间,作为教师来说,是阅读学习教育名著,汲取教育名家思想精华的绝佳时间。阅读教育名著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一种途径。其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特郎先生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教育名著,读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部西方教育名著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所谓天生的“学业残疾人”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写成了这部经典教育名著。这本书的出版震惊了西方教育界,因为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出生的孩子不善于学习。这本书,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独具匠心。

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们学习有困难。从本质上讲,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你的根本不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我们都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

托马斯先生在书中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的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

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不太一样----“差生”。有了这个标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跋涉,从未走出失败的阴影。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像鳄鱼一样的小切刀被激活,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却被勒令退学。他似乎没有遵守学校的规定。他甚至没有计算房间的大小。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女孩,第一天上学就兴奋极了。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她不得不分析老师冗长而复杂的演讲,她的眼睛不得不目不转睛地盯着怪书上那些又小又歪的书字和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现出失望和困惑时,老师建议她去找专家检查一下。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回想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学困生”问题,有过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一些是让自己觉得失败的示例。想想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小孩,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份教育的情怀,“有容乃大”的胸怀,有了这样的胸怀才可以做真教育!歌德曾言:

“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赞美每一个学生是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但完全有可能认识到所有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让所有学生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让优秀学生自信不自负、让潜能生自强不自卑”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还是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

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批判的目光下变的越来越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步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在课堂内外,老师们不妨用诗情画意的温暖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

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7

我一直都喜欢读书,它使我快乐,使我充实,使我在寂静中不感到孤独。近段时间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感觉真的很好!

托马斯先生在书中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底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习上的残疾人”,当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的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为了学业残疾人了。

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不太一样----“差生”。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什么是成功?在很多人眼里考上大学是成功,考试得第一名是成功,考试得一百分是成功。由于对成功的错误定义,造成了许多学生的真正失败。

他们由于没考上大学或考试成绩不好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瞧不起自己,有些学生干脆放弃学习,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成为了不可救药的学生。因此我们说,成功的教育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而失败的教育也会导致学生的失败。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有一位优秀教师把许多老师和家长严厉的“坏孩子”“差孩子”变成了好孩子、乖孩子。因为她的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学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

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的人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自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心。

有的孩子能挑二十担水,而有的孩子只能挑十担水,还有有的孩子只能挑五担水。如果我们对每个学生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些孩子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对于一些学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成绩,而有的学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努力。

作为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途径,要为每个学生设置可实现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都包括在成功的范围之内。

这样有助于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他们会想我比别人并不差。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当学生们看到自己试卷上的分数时,有的学生兴高采烈满脸的灿烂,有的学生面无表情得呆坐在那里,还有的学生则一脸的沮丧。这些学生在想什么呢?

少数一些学生会想,我胜利了,我超过了别人,而对多数学生来说,考试结果就等于否定了她所付出的努力,她会对自己说我真的很差,我没有能力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在这样的情形下,努力学习只是为了生活他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

他们认为成功就是超越别人比自己进步更重要。当他感到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干脆不参加学习,为以后考得更糟准备理由:我考得不好是因为我没好好学,不是我能力低下,如果我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

以为此糟糕的成绩挽回面子,但心里却是无比的沮丧。因此不愿再看一眼考得很糟的试卷,不愿再体验让她觉得自己无能的失败,学习变成了令他们害怕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已预示了他们的成功,我们相信是没有一个学生不愿去做的。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做法吧。

每次考试后他不立即给学生试卷打分,而是先研究所有的考试卷,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将考卷发给学生,并针对考卷的弱点、问题,再次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再修改错误,上交试卷,如果个别学生还有问题,就在小范围内再来一次。

经过这样反复的教学,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到一百分。考试,已不单纯是鉴定教学效果检验学习成绩的手段,而是变成了诊断和激励相结合的全兴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们对学习不再害怕,对考试不再恐惧,每个学生对自己都充满了自信,并激发出强烈的求知。

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篇8

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才写成这本经典教育专著。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父母和教师发现孩子的天赋类型和独特的学习方式。作者提出了与七种智力类型相适应的一系列方法,以便孩子用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还分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其他重要因素。无论我们的孩子是“差生”,还是成绩优秀,书中的分析和建议都会对我们有帮助。

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常常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他发明的一些机械,既有创造性又有实用性,可最后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好象总是不按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原本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在接受一系列的深入深入检查后,就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像书中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我们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孩子,在校园成为痛苦的失败者,被视为“没有希望”的“差生”、“学习困难户”或“学业残疾人”。他们是些什么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呢?

实际上,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古今中外不都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国外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总是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

我们还要注意跟孩子们的对话。对话,不光是语言上的沟通,更多的应该是心灵上的交流。我们平时要提供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能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要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孩子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还要注意发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一问世,就有了强烈的反响。书中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自己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种指导,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教师,都值得学习。读完这本书,真的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82280.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