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世界读后感(范例五篇)

花世界读后感 2024-05-25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读后感书名是{作者人名}历尽千难万苦后造就成的文化著作。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接下来是笔稿范文网编辑为您精心准备的“花世界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您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花世界读后感【篇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曾经有位哲人在我身边轻轻吟诵,如今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脚下的小世界也真是个大天地啊。

巴金曾这样评价《昆虫记》: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昆虫,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是一本描绘描述昆虫的种类习性特点食性婚习的昆虫学巨著也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趣味、美感的文学宝藏。

《昆虫记》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章是萤火虫的习性。萤火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肚子顶端发出亮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萤火虫竟然是种肉食动物!在吃蜗牛时萤火虫先给蜗牛打一针麻醉剂两片成膏状的锋利的大鄂,萤火虫就这样轻轻击打蜗牛壳封口处的薄膜,就像在温和的敲门一样,然后蜗牛就这样逐渐失去了生气。多么有趣的知识啊!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不仅蕴含着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更蕴涵着追求真知,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我不仅叹服于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所付出的努力,更折服于法布尔可贵的探索精神。《昆虫记》中的每一章,每一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尊重。

读完《昆虫记》,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更让我知道了,遇到问题要有追求真知,探求真理的精神。

合上《昆虫记》却依然回味在书间,我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法布尔在充满生命气息的荒石园,拿着放大镜,全神贯注的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此时我也陶醉了,仿佛看见昆虫那可爱的身影、那悦耳的鸣叫、那动情的故事、那美妙的世界,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花世界读后感【篇2】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季羡林的这本《一花一世界》,在大师的世界里游走,感受的不是孤傲、冷冽,反倒是亲切、随和、谦逊以及悲悯。

季老的作品很多,选了这本,首先是因为这个题目,“一花一世界”颇具禅意,笃定会在他的文字间悟得些什么。实际上呢,我并未刻意去参透,我深知谁又能参透谁的人生呢,但游走在他的文字间倒是让我对季老多了些许的认识,权当阅读的收获了。

季老是爱这个世界的,所以他爱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匆匆而遇的,还是相处久长的,无关身份与地位的尊卑,他都有着自己的待人接物的真诚与热情。在“这些人,那些事”一辑中,他深情回味了家乡的那位“老人”,还有家里的女仆“王妈”,对他们身世的悲悯,对他们命运的牵挂,无处不在那字里行间流露。就连在塔什干遇到的陌生男孩,连同那个在火车上邂逅的波兰女孩,他一样地怀着友好期许重逢,并牵挂着他们未来的生活。

也正因为这份慈爱与随和,他赢得了如“小华”“吴双”“未未”几个小孩儿的喜欢和爱戴,这又是怎样的心境啊,和这几个小丫头的交往,究竟是因了他的宽厚,还是因了他的童心未泯呢,也许兼而有之吧。

世界上哪一次相遇都不值得珍惜。 季永远知道人生的命运。 他是想告诉我们的禅宗吗?

他同情女佣,同情照顾他的女房东,同情家乡的两个老乞丐。他不介意其中一个乞丐住在乱葬岗的墓穴里,他还把家里给他的唯一一笔钱给了老乞丐。他说他不信佛,什么都不信,但他却用行动实践着“慈悲为怀”。

季老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他善待家里养的猫和狗,对那不慎丢失的“咪咪”始终怀念在心。直到再次拥有了一只波斯猫时,还是给它起名为“咪咪”以作纪念,当他知道猫临终时自动会选择离开主人,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寿终正寝”,他对这种死亡的方式表示尊重,但对那失逝去的生命却始终无法忘却。

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了,总是供过于求,常常为一些小动物、花草造成一万元的闲愁。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会为那突然盛开的一树繁华而欣喜,也会为栽种一池莲花而守上两三年,他更会因为那被不幸清除的藤萝而哀伤。喜怒哀乐系于世间万物,他慈祥的笑脸下跳动的正是一颗善良与悲悯的心。季老人生的禅,在于他懂得世间万物皆有灵,应善待。

我曾经认为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感情上一定是脆弱的。读了季老的文章后,我突然改变了我的偏执狂。其实,多愁善感是一种伟大的爱,而不是一种强悍的抹杀。

季老生于1911年,享年98岁,安详辞世。可以想见一个世纪老人这一生所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境遇,用他的话说,绝非一帆风顺,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革命,无论是政治的革命还是文化的革命,。受过惊吓,也受过**,但他却凛然和从容于各种境遇之中,就算住的地方到处是石棺也一样泰然,确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笑着走”,倒是切合了季老从容一生的心境。“既然非走不行,哭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季老95岁时说的话,耄耋之年仍然如此淡定,不能不让人佩服。

这又是何种禅意呢?留给读者自品吧。

《一花一世界》写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花,那些草,还有故乡的月,春天的雨,以及清华园、未名湖和老北京的胡同。也有他对“黄昏”的感悟,对寂寞的认知,对时间的感悟,单单没有写他学术追求的点滴,但这都无法磨灭他作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及翻译家、散文家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生活里的禅无处不在,季老只轻轻一拈就令人心动不已。

他对学术的追寻历程又何止是一本书可以写尽的呢,他所有奋斗过的足迹都已化作永恒的力量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理性而又从容地前行,这早已不止是心动了,早已是多了仰慕,多了敬佩,更多了怀念,无论学识还是品格。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玉有玉,写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致季羡林的颁奖词,胜过我万千赘言。

花世界读后感【篇3】

[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故事——《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

一花一世界

一生一故事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研读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完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彻底折服了,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故事——《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闭上眼睛,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清晰可见,就像在你自己的身边,就像在你自己的课堂上。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比喻句:

学生是鲜艳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如果把这句话改成一个假想的复合句,那就是:如果没有园丁的辛勤耕耘,鲜艳的花朵就不会完全开放。

由此可见,花卉与园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镇西先生,你想告诉我这个吗?

一朵花的开放需要很多条件:种植地点、水量、早晚时间、日照强度、园丁的勤奋等。每朵花都想开得娇艳,开得灿烂。

谁愿意自生自灭呢?但,生命有时候并不是和我们的愿望同一个轨道,和我们的期待会开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至于我们的辛苦跋涉,永远追不上岁月的变迁的脚步。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些遗憾:

花儿凋谢了。

每朵花都是有故事的。在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两朵完全相同的花。这就是生命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别。绝对的相同没有,有的只是微细的区别。一朵花,从萌芽、叶片生长、开花、凋谢,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

作为一个学生,他的成长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他一出生就没有人会说话。他一上学,就是个有才华的人,所以他需要一个教育过程。没有教育,一个人是不会成为真正的人的。

一个人是有情感的。师生关系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应该像学生一样成长。

师生互动是平衡的、和谐的、有益的、促进的、有影响力的、互补的。教师不可以以传统的师道尊严来板着面孔,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严肃厉害的“钟馗”,这样的教育门道,学生是恐惧的,是远离的。如果一个老师失去了平易近人,他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和亲近。

不是学生不想接近你,而是你把爱的船推离了海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大要素。

这三个元素你说能丢弃哪个?没有一个,一个人的教育将成为一个跛脚的不完整的产品。这三者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铜鼎,保持着三者的安定性,这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

但事实证明,当今,我们的教育是不稳定的教育,是风险巨大的教育,甚至说是风雨飘摇的教育,是兵临城下的教育,是土崩瓦解的教育。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学校是他成长的主要阵地。在这个位置上,老师是战场的指挥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兵,怎么带好自己的兵,是有学问的。

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叫我们用“像……一样”造句,班级中有许多同学是这样造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不知道年轻老师怎么看这句话。我一直认为这是学生对我们老师的最高评价。

在所有的爱中,老师的爱是最伟大的。这种爱是最纯洁的,最无私的。不是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亲情的呵护,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于职业的最原始的本质。老师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健康成长。这种教育是没有杂念的,不希望学生任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夹杂着老来养老的意念。

就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当个教师的伟大了。

其实,一个教师如果只做个教书匠是容易的,倘若要做个真正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放心,让同事尊敬,让领导赏识的教学艺术家并不容易。李镇西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一路走来,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收获着属于他们的教育果实。想象着他们与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思索,一起成长,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爱的,充满希望的,充满快乐的,读后感《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故事——《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就是他们奉献给孩子们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同样也给了教师一个教育学生的范本。这本书包含了他们最聪明的爱情书,让我爱它,让我受益匪浅。一路读来,我感觉我的内心满满的,我被里面的一个个教育的故事感染了,这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朵朵无暇的白云,飘荡在我思维的空间里,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每一个故事的结局,每一个故事带给我的心灵震撼,都那么的酣畅淋漓。

我教育中的所有的疑惑,在一个个故事中迎刃而解,他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那么的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还爱给学生,让学生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他们的教育园地里没有坏学生。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远离学生,我们的老师远离学生,我们的良心远离学生,我们的爱远离学生。

李镇西先生是个好校长。好校长就是好学校。能在武侯实验中学读书是多么幸福啊。

翻开这本书,看看目录,其实有些题目是教育的经典。比如:“用心灵赢得心灵”“一句话,一辈子”“我真诚地向学生说sorry”“多一些宽容和期待”“让学生知道你在乎他”“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学生给我提意见”“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信任的力量”“我做班主任惊心动魄”。

这些包含哲学的话题,是教师在学生故事中总结的经验和经验。可以说,这些经典的句子,就是我们处理教育事件的法宝,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团队是用心的,是走在教育的前沿的,他们给我们的教育找到了一些开启学生的心锁的方法,有些方法是独辟蹊径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是我们一些教师无法想象的。哪位老师在一生的教育中不会犯错?

关键是,在我们迷惑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迷茫的思绪中镇定下来,不要做出令自己一生后悔的处罚决定,方法总是比困难多的。只要我们遵循一个原则,只有爱孩子,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花开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当学生成功时,他们最快乐。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教师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啰嗦。好事需要多磨,好生需要打磨。

只有磨砺,才能发现学生的优势,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学生是镰刀,那么老师就是磨镰刀的农民。要想收获收获收获的喜悦,就必须把镰刀磨得锋利无比。不管这把镰上面的铁锈有多厚,不管这把镰的刀口有多钝,只要你加入水的润滑剂,耐心地磨,相信铁杵磨成针的坚持不懈,镰刀一定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亮色,神采奕奕地走向土地。

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去亲近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火点燃他们的火,用自己的心灵唤起他们沉睡的心灵。只有我们亲自探下身体,和学生一起比肩,和学生一同呼吸,和学生一起编织故事,我们才有资格进入学生的故事,,真正要“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

只要我们与孩子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与孩子们的心灵相通,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生命的河流中奔波、漂流、探索

美国2009年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在他的获奖感言中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故事。

当我写这种风格的时候,我已经承认学生是独立的,单线的,自尊和发展的。既然是故事,就有原因,有过程,有结果。我们的教师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到底起到了以上的作用?

我想,从《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教师是儿童故事的编辑。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是简单的修改故事中的一些错别字,一个用错的标点,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编辑文字的同时,可以和作者一起**故事里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情感抒发,甚至可以引领作者对故事进行自觉的修改,从而,让故事更加精彩,更加生动。

让我们记住这记录着56个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来编织他们美好的故事,只要你拥有一颗善良的童心,记住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园丁,呵护每一个花朵,你也可以做到的。

花世界读后感【篇4】

《草世界花菩提》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叙述主人公陈玉泉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穿插了一系列关于人生意义和情感的探讨。通过描写陈玉泉从少年时代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草木丛生的尘世中寻找真善美的心路历程。


陈玉泉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陈玉泉并不喜欢读书,他更喜欢到田野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从小就对花草树木充满了热爱,并且渴望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眼中,每一朵小草、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都值得被珍视和呵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玉泉逐渐长大成人。他进入了大学,选择了园林专业,希望能够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而在大学期间,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园林设计等。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陈玉泉的植物知识和设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追求植物学知识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陈玉泉逐渐意识到,美丽的花朵、繁茂的草丛和参天的树木固然美好,但真正让人感动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大自然的美丽,让更多的人沐浴在花海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于是,陈玉泉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一场与山村居民的深度交流。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山村人民的生活环境,并且教育他们爱护大自然。他义务修剪花草树木,改造山村的环境,让整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陈玉泉的坚持和努力下,山村居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随意砍伐树木,不再乱丢垃圾,开始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同时,陈玉泉也通过园林设计的方式,让山村的环境更加美丽。整个村庄都充满了花香,户户皆有花树相伴。人们的心情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陈玉泉的故事让我深思。在这个物质丰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似乎忽略了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我们追赶着城市繁华,追求着名利和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心灵的渴望。而陈玉泉用自己的努力,让大自然的美丽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他在为他人创造美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意义。


这本书通过描写陈玉泉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关爱环境、注重情感交流。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交流。只有当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情感相通时,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草世界花菩提》这本书通过陈玉泉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在尘世中寻找真善美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不仅让我意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也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通过对陈玉泉的追随,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一样,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花世界读后感【篇5】

风渐渐起,月光冷冷而下,一树的花静默不语,兀自在风中守望,月色清浅,有缕缕暗香浮动……

虫声喁喁,星子闪亮,伴着丁立梅的《暗香》缓缓沉入梦乡,梦里。闲花摇落,暗香浮动。

草木无声,始终静默于自己的岁月。时光浅许,岁月悠深,就这样驻守一方天地,寂寂老去,青春不再。奔波忙碌的世人不会惦念它们渺小的存在,亦只有轻轻叹一声生命的离逝。可这世上,是超出人们想象的,谁知道,一棵草的心里,怀着怎样的梦想,谁知道一个卑微的灵魂下,有着怎样的爆发力?生命的奇迹,由此诞生。

草木有着它们的.坚韧。生活,或许是苦涩的,挣扎的,但心,仍然可以向着美好奔去。犹记家中曾置一盆吊兰。吊兰初时爬得翠绿满枝,阳光琳琅,自蓬勃着一派明媚。日渐逝,却愈发憔悴。它的生命还未蓬勃绽放,尽展芳华,却就要沉沉睡去。心下,一阵荒芜。数月相隔,却唯剩惊叹。它最终长成繁茂的一大捧,撑不住了,松松的,倒垂下来,表现得随意而疏离。蓬勃的绿意,在它饱满的枝桠上旋转跳跃。明明是草的命,却偏要做花的梦,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终于于某天,疼痛绽放。直至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是谁唤醒了它?我想,真正唤醒它的是它骨子里的坚韧与不息。这样一种不屈的力量,终将陪伴它走过人生漫漫长路,迈步迎向人生的完满与旖旎。生命就是这样神奇,在千回百转后,总能迎来明媚。

草木不忘初心,活在当下。你知道时,它开着花,你不知道时,它亦开着花,它,住在自己的美好里,它们,有着自己缤纷与旖旎。浅淡岁月里,总有欢喜相守。它们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我自轻盈我自香,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也许,当我们奔波于人生漫漫长路,蓦然回首,眼眸初见了浅笑依然的它们,便会找寻到初始的热情和梦想,寻回梦的依始。

草木从不曾远离背叛,远行的游子日暮归家,夕阳西下,黄云凝暮,恍若曾经,可昔日的村庄上空却早已不见那盘旋而上的袅袅炊烟,成一堆废弃的瓦土。游子凝眸,望得心里爬满悲伤,再一望,却望见了从前的那棵老槐树,它仍站在沉沉暮色中,载着悠悠青绿,在碧波荡漾的河畔边,亭亭而立。他的泪,在那一刻落下,他知道,有老槐树在的一方土地,便是故乡,岁月便静好着,所有的记忆,此时汇聚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从前,从前的人,从前的事,从前的老槐树,从前的碧空蓝天,游子知道,那是灵魂的故乡。感谢草木,让人的灵魂找到归宿。

一草一世界,一花一菩提,有暗香几许,我将其荐与君,君且随意。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8973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