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时代读后感

笔稿范文网特别推荐的“黄金时代读后感”一定能够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内容只供作为参考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文艺项目之一,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一部耀眼的著作,由{作者人名}撰写的。 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

我不知道《黄金时代》里对萧红的描述是否属实。电影是以倒叙和差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萧红有关的人之口,将萧红的一声娓娓道来。

电影中的萧红看似柔弱,却从骨子里透着倔强,她不要父亲安排的婚姻毅然离家,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却也为了不再孤独向未婚夫低头。当未婚夫撇下大腹便便的萧红悄然离去后,她却能安然的待在阁楼中静音创作。我想她就是这样一个如月亮般的女子,清冷,孤寂。

萧军应该是她的太阳,他能带给她火热和陪伴。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着他,甚至他的冷漠,他的不忠。可太阳和月亮注定是不能同在的,他有他的壮志雄心,她却只想 要她的淡泊安逸。于是那怕是爱情,哪怕的骨肉,也阻止不了倔强的心。

萧军走了,她便又陷入无边的孤独。萧军曾嘱咐丁玲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萧红害怕孤独,非常。我想,端木髸良的存在也不过是她太过害怕孤独的结果。记得老师讲过端木髸良是个汉奸,人品不太好,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懦弱。庆幸的是在萧红重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弃萧红于不顾。

最让我猜不透的是萧红对于孩子的态度。说她不爱孩子,那不可能,那样温婉细腻的女子怎么会不爱自己的骨肉。但她把第刚出生的孩子转手就送人,接着便投入到同萧军的爱情中。同样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三天就病死了,她同样看不出悲伤,看不出绝望。

看过了电影,我对萧红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想要解答这些,就得去萧红的文章中找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2)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 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 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3)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出生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对她很不好,还逼着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来,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在萧红漂泊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萧红进入了写作的“黄金时代”,在那战火纷飞时代里,影响萧红创作重要的人就是萧军。作文两人因文学走到了一起,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对于萧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萧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并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赏。最后,两个人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分离。与萧军的分离就代表了萧红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惨。

萧红非常爱萧军,在萧红的人生处于低谷时,萧军给予了萧红温暖,陪她一起度过了难关,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萧红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萧红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作家,值得人们尊敬。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4)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5)

要真实,要热爱。

很佩服作者的直言不讳,即使在那个年代直言不讳的人总要挨棒子。

但真就是真,没有什么比真实更值得我们尊重了。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想吃,就吃,想爱,就爱,有奢望,就满足自己。就这样永远生猛下去。

面对那把寒森森的锤,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在自杀后勃起,而不是苟延残喘,最后被一只鸭子馋死。

可悲的是有这样的年代。真实的人被世俗目光打量,被风言冷语唾弃,被封建礼教蹂躏,被革命年代强奸。到最后,习于孤独,得了阳痿,面对美好事物也无法勃起。

可喜的是有这样的人。让人说是破鞋,不如真的就去做破鞋。待在革命时代,不如自杀时自己直了。穿军装摆起架子说假话,不如不穿衣服抱在一块不说话。

王小波可能是治阳痿的吧?

我不是在讲荤段子。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6)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7)

我非常喜欢影视**语言课程。我们都喜欢看电影,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使人们深思熟虑,使人们不断进步。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思考与求索的独特的艺术行为,思考让人们天马行空,求索让人们脚踏实地。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本学期的影视画面语言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影视方面的知识。在老师给我们**的电影中,我写一写《罗马尼亚黄金年代的狂想曲》的观后感。

据我所查到的资料显示所谓的“黄金年代”是共产政权强人齐奥塞斯库统治罗马尼亚的最后10年或是15年的黑暗时期,却被当时政宣部门愚民为史上的繁华盛世。《黄金年代狂想曲》即蒐罗这段时期的许多狂想故事,一段段藉由民众口耳相传的非主流历史,他们共同的特色是新奇、怪诞又深具趣味性,并充满著人们想摆脱极权压迫的超现实风格。影片的六个部分试图重新找到气氛,带你去领略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和幸福。

课上我们只看了三个短片,《飞天椅传奇》、《零文盲传奇》、《肥猪炸弹传奇》,这三个故事都用了现实中最最普通的人们的现实生活,那时候的人们行为在我们看来觉得有点莫名奇妙并且觉得很可笑。但是导演就是用这种怪诞却极具幽默感,新奇而引人深思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黄金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极权统治的压迫。

也许,在大家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讽刺,我们觉得电影里的人都很可笑。但我想,笑后,也有深刻的地方。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我们会不会也用电影里的人那样的小人物的快乐时光,让我们的生活尽可能美好,还是会奋起反抗。或许我们都一样,又或许我们不一样,生活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迫,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只知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克服而不是逃避。我们不能雄心勃勃,不能短视,不能保持良好的态度,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了这样的课程。它使我们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可以发现和思考。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8)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版的故事片,整部影片风格略显沉寂,体现了导演对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深切缅怀与追忆,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一位饱受生活之苦却仍然天真大气的女作家。从她生平事迹看虽然文章的创作风格上“离经”,但感情生活并不“叛道”,反而还总被那些薄情寡义的负心汉所叛,就像她遗弃自己的孩子那样,自己也总是被男人遗弃,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她那个想做一名普通女人过平凡日子的心愿。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多的优秀文章必须是经历过苦难的那些潇洒落魄的文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世态炎凉再加上落魄文人所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悲情色彩就更能很好的发酵成一壶陈年佳酿醉倒荧幕下的观众。而落魄文人大多都有一刻抛去私心杂念摈弃功名利禄后的纯洁之心,这纯洁之心就像是呼兰河上游坚冰融化的水,冰凉通明清无杂质,从远方而来又流向远方,任时光荏苒却永不枯竭,具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魔力!

萧红一生都渴望能找一个体贴爱护她的男人,但是最终都只是个幻想。第一个男人由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面子问题”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黄了。第二个由于男人嫉妒心强,在女人面前深感自卑而最终选择去前线抗战离开了她也慢慢疏远忘记了她。第三个是由于胆小怕死,逃难的时候撇下了萧红自己先溜之大吉了。而且最令人为之流泪的是每次她都怀孕的时候被男友遗弃。其实作为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归宿,体贴爱护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就这心愿也终究未能如意。因为她所希望要的和男人给他的或者男人以为她想要的之间总是错位,不禁令人感叹,在那样的时代里,女人的这些基本愿望原来显得是那样的奢侈啊!

她一生都在漂泊流浪躲避战乱,甚至挺着大肚子时也照样是笔耕不辍漂泊继续,这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种薄命红颜总令人想到李清照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那种漂泊,她的创作灵感游走于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菜园和小说创作之间,生活的希冀游走于对男人的幻想和被抛弃的残酷现实之间。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的这名普通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但后人却在文学祠堂里给了她一个名分,也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丝慰借吧。

她的文学造诣颇受人们认可,尤其鲁迅对她的才华更是青睐有加。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这个地名总令人联想到北方的丛林草场山田溪流,咋听上去感受到了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活过乡下并未亲眼见过电影中那样浪漫的画面,然而反而更加体会理解萧红笔下“呼兰河”的那番意境。可能是人对于没见过的事物有更加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久在樊笼里”更容易被激起动物那熟悉并乐于回归自然的天性和本能的缘故。看了几段虽有点代沟,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灵气与清新之风还是蛮好的,就如同他本人那样大气纯洁不拘于俗!

真的是一个纯真而无邪的女子。但是她的无知一样一直赤裸的展现出来,招人陷害却浑然不知,令观众同情怜悯。她的一生给人带来一种具有自虐倾向的快感,让性在撞击中升华,一个伟大的灵魂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深刻地定留在你脑海深处。爱吧,朋友们,即使孤独,恨吧,朋友们,即使痛苦。在爱恨情愁中体会生命给你带来的厚重,让生命承受可以承受之重。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9)

因为有人说看不懂嘛!怎么就看不懂了啊!还有秀优越的说不了解历史和萧红的人根本看不懂!然后就有很多人跟我面前人云亦云说不了解根本就看不懂!

这种瞬间觉得人跟人差别很大的疏离感很让人讨厌好吧!感觉就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种啊!!这种寂寥谁能懂!

电影放完我还坐着等待出字幕,在我前面还未离场的有位白发苍苍的女士,也许是文艺工作者,也许是爱看萧红,我们一起等到了电影最后的最后。因为电影残留的香味让人静静等待它慢慢消散,并不着急离开。

独白是萧红的文章句子,倒不嫌太过文气,只是这种文气沿用到人物对白,还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过几分钟后就适应了。

这是一部讨论并呈现美的电影,文字的美,萧红的美,以及她周围懂得欣赏美的男人们。萧军爱上萧红的瞬间、鲁迅和萧红讨论衣服颜色的搭配、袁泉赞美萧红自制旗袍的描写、丁玲等人对萧红的评论。等等细节都无不呈现出这样一个人见人爱、性格天真率性、才气珍珠般亮眼的萧红(说萧红是被人嫌弃的松子是咋想的)。

我想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像孩子一样单纯不喜欢复杂的人事物,非常讨人喜欢,虽然会暗觉得她轻率、肤浅,但又会从她偶尔的话语与文字中发现一种轻而易举的灵动机巧、仿佛天赐,真是让刻苦和勤奋得来的深刻惊鸿一瞥爱不释手,小心呵护。

萧红的这种赤子之心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千金不换,所以所有遇见萧红的作家们都爱她,哪怕只有短暂的缘分,都会在萧红逝后痛哭流涕,那是一种对天才逝的惋惜,丢失珍宝般深深的伤痛。

这不是一部要懂的电影,这不是盗梦空间也不是推理小说,只需要感受萧红文字的美好,感受情节刻画出的这个人物的可爱美丽,感受二萧的爱情,然后会心一笑,或同情或悲伤,就好了。

关于二萧的爱情,俗一点说就是让我又相信爱情了,虽然她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但她也在最无助的时候想要给已婚的萧军电报,并说他肯定会来接她,她没有这么做,但我也相信,他们的互相了解,互相深爱,虽然因为不能忍受的痛苦让彼此分开生活,但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爱情的长存,从萧军一直保存她的信件可以看出,虽然因为自尊心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他的珍宝。这么唯美浪漫的.爱情真实存在着,知道这些足以。

不是最后死在谁手里就叫爱情,不是温柔相待相敬如宾就叫爱情,我不否认,萧红自己也期盼的普通夫妻的温情是人最最需要,没有就活不下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生活,就如同她在日本,如此舒适如此自由、自称为黄金时代,感受却像在牢笼。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0)

很多地方没看懂,后面看的更是囫囵吞枣。不知道隐藏含义,然后一直在猜测。看这本书一直是跟着作者的笔触他写道哪我看到哪,然后回头看却云里雾里,不知道前后的关系,也不知道写这些的意义。不过还是喜欢王小波这个诗人啊,每每看着觉得烦躁之余不想继续下去,会突然一句搞笑的话或者一句文艺的句子,又让我来了兴趣。我还是太浅显,只想看王小波写的简简单单的故事,我就当一本小说看,但是王小波不会这样的,不会只写一本小说。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吧。

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做一百世一样。

假如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那实在是太寂寞了

小时候我看到那只公鸡离地起飞时,觉得是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它用力扑动翅膀时,地面上尘土飞扬,但是令人感动的地方不在这里。作为一只鸡,它怎么会有了飞上天的主意

那一年我们踏雪回家,走到白雾深处,我看着她也怦然心动

你爱人叫什么名字?”

“张小霞,小名二妞子。报告校长,此人是一名悍妇,常常侵犯我的公民权利。如果您能教育感化她,那才叫功德无量。”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1)

第一次接触王小波是因为大学时上现当代文学课,那时候为了应付老师,要读很多书,其中就有王小波的。偶然的机会读到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喜欢,以至我的很多昵称都是特立独行的猪。

读黄金时代也是偶然。这种偶然多了,又如何证明它是偶然?要证明它是偶然是否也应该具备几个条件,一我不知道有黄金时代这本书,二我不知道王小波,三我不知道王小波写了黄金时代。显然这几个我都不能证明,我得不出它是偶然的结论,所以它是必然的。

这本书收集了五本小说,读下来并不那么顺利。我们都知道,食色性也,可用大量描述性的文字来写文学的人不多,而王小波是。这书中的主人公是王二,不是一个王二,却都是一个王二,人是多变的,不光他的外貌特征有变化,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碰击,总有一些挤压和裂缝。它的时间线不是如其他书一样按顺序来的,它需要你一点一点理,但又不需要你去理。因为那个时代就是动荡不安,颠倒黑白的,那个时代的人也是动荡不安,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或者不该干什么。就去陈清扬很清楚自己不是破鞋,可被骂破鞋,为此她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可又能怎么样呢?最后她是破鞋了,大家反而不揪住她是破鞋了。

有时候根本不必如此认真。自己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不好吗?为何要响应世俗?就算你响应,也许他根本就不懂你的意思。书中懂西夏文的李先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对待这本书也是如此,读的下去就读,读不下去也无需勉强,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又会影响什么吗?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2)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我总是喜欢在看电影之前先看看人物的背景。我认为它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灵魂。当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我还是很惊讶。我对她的文学成就并不感到惊讶。毕竟,有很多作家,但她的勇气完全征服了我。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

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在影片中,萧军也因为这些话疏远了萧红,导致了萧红和二萧之间的感情疏远,二萧红并不知道。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萧先生是一个感情高于理智的人。虽然她写这篇文章很匆忙,但她在感情上失去了判断力。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

也许这也是她的祝福。毕竟,有些人在受到伤害时会闭上心扉。这就是萧红的勇气。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我还记得电影里的萧红问萧军,当她渐渐对她漠不关心,她的对手出现时: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天赋,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因为爱情,萧红才从尴尬的现实中被拉到了文学的道路上,让她走得越来越远。萧军无疑对她的文学有很大的帮助。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

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萧红敏感的自我注定了无法相守。事实上,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更希望萧红难忘的感情能有保障,但现实就是现实,而美只存在于视觉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的电影,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萧红的决心和力量。作为一个女人,她私奔,追求自由,被遗弃,但她仍然有一种无奈的乐观面对生活,孤独的生活;作为一个母亲,她怀孕了两次。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不是生活所迫,将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却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在病床上,她的脸色苍白,嘴唇紧闭,但她紧张地笑了起来,无论是讽刺还是苦涩。所幸,文字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的美好,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勇敢坚强,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破陋的瓦墙,糟乱的摆设,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从北方逃到南方,从哈尔滨逃到香港。坎坷的爱情之路,汪恩甲、萧军、端木、骆宾基,最后一次陪伴她,是她最后的归宿。我们没办法知道。我们只能从她的话语中理解她灵魂深处的声音。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少有人能保持这样一颗单纯的心。说到这里,我仿佛听到萧红在远处自言自语: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仅此而已。可是那个时代不允许,就这样,四处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发的精致,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的火柴,瞬间化为灰烬,然后他又在我面前划了一根火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萧红,就像那根火柴,在荒金时代遇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哪怕没有尽头;她短暂的生命绚烂如烟火,却转瞬即使,当她走在荒凉的街道上,是苦笑还是暗笑?

影片中,当萧红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时,她关掉所有的灯,躺在床上,只在头顶留下一支闪烁的蜡烛。她便制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宁静或活跃。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墙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跃,照亮了她苍白的脸。

这一幕,不禁让人心痛,这是什么样的女人。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的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下面这句话。便是一语成箴: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

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强烈的追求自由与爱情,追求一生的归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这十六个字准确的描述了萧红的一生。一次又一次的抛弃和背叛,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不幸,是新旧道德规范下积攒的不幸,也是混乱局面下的必然产物。

我们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萧红时怎样的,只能从文献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凑出她那伟大却又短暂的一生,感叹她令人心痛的过往,沉浸于她笔下的文字,看着她似一个幽灵在荒芜的街道飘零,在精神世界里徜徉,在现实中勇敢顽强的生存。是的,生存,因为在动荡的年代,在文化高压的政策中,没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诗意了,虽然唯美,但不符合大众口味。

而我们是无法使历史上的人物符合我们的想象的,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经历有情感的动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历史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成就和被毁掉那个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9586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