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李鸿章传读后感

本篇文章将着重讨论“李鸿章传读后感”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作者写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决定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本网站所述资料仅供参考请自行核实信息!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1

我这人历来对读中国的历史发怵。记得上中学时学中国古代史,一朝朝的年历,一代代的皇帝,一起起的农民起义,真是让我头脑发胀。即使当年如此的不喜欢学历史,我也知道李鸿章其名。自然,当年的电影《甲午海战》加深了我对这位历史上的卖国贼的记忆。去年,从朋友那借来电视剧《走向共和》。剧中的李鸿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因为老演员王冰演技精湛,把个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演得活人一般,更重要的是此剧给了我一个和我的记忆里,和世人所言的卖国贼截然不同的李鸿章。看过此剧,很是震惊。

我这一辈子真是没少上当受骗,害得自己这些年没少痛心疾首。现在,又是一个要弄明白的事:此剧是涂改了历史,还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呢?这个问题趋使着我停不下来的思索。上网一通查询,得知此剧作者是在读了不少历史书籍之后而作,书单中有一本就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于是,决定抛弃对李老先生的前嫌,也不以《走向共和》为据,做点研究,读此书为第一步。一来是我文言文的底子有限,二来大概就是我的历史知识的底子不厚了,读这本一百五十三页的小书,竟费去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今天,总算读完了。

书中简明地述说了李鸿章自咸丰八年,三十五岁投于曾国藩开始他的兵家生涯,到光绪二十七年,七十八岁,薨于北京贤良司的经历。虽然名为“传”,其实读起来更像“论”。书中对李鸿章的所述所论,即不是如我过去所闻的罪恶滔天的卖国贼,也不是《走向共和》中那个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的爱国忠臣。而是居于其间,但据理而言,据史而论,自觉其言更可信。我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本是学术上的事情,各家有各自的论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的是还历史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因此,无论是卖国贼论,还是爱国人说,还是梁启超先生的观点,都可以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

读了此书,对李鸿章其人有了一个比以前深刻多的了解。然而,让我想得很多的是先人梁启超对待历史的态度。他在此书的“序”中说:“合肥(指李鸿章)之负谤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公平之心”评说“政治上的公敌”,是如此的大家之气。这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一种尊重历史的胸怀。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近日看的一出话剧《 THEGENERAL FROM AMERICA (来自美国的将军)》。它讲的是美国早期历史上曾经是个英雄的将军, BENEDICT ARNOLD 。他的左腿因为负伤而废掉了。以后,投降与英国军队,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背叛者。美国人甚至用他的名字比喻背叛者。这个话剧展示给观众的首先是一个血肉感情个性的人类,并且告诉了人们他之所以叛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当观众走出剧院的时候,尽管各有评说,却谁也没有忘记他是个叛变者。这个话剧的作者虽然在美国话剧界名不见经传,却和我们的先人梁先生有着共同的尊史之优点。历史上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个大活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离不开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离不开他们个人的经历和个性。

对历史的研究,要的是一个实事求是,求得是一个不以历史为政治所胁,所改,所用。即不该把历史人物一棒子打死,也不应该把历史人物捧做神仙一般。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运动,尤其中,把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历史史实作为攻击当代政治人物的工具,把个大中华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搞得面目全非,搞得我们这些中华子孙对自己的历史无所适从。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

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书写我们大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刚直不阿,以热血力写一个历史的真实。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即使我们当代人糊涂,先人的著作仍然可以被后人所读所传。我辈应忧的是,中华这近几十年间的历史,为政治目的被人所改所涂,因心有余悸被人所隐所藏,人为的色彩把个历史染的迷迷彰彰。而且当事人知情人在世的愈来愈少。何以还我一个历史的真实乎?!何以留一个真实的历史给我们的后代乎?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2

读《李鸿章传》,又重温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模糊的记忆里除了海上战舰战火纷飞以外,还记住了一个人——邓世昌,他是“致远”号的舰长,他的勇猛刻骨铭心,梁启超对甲午战争的文字描述也是精彩、精准的。当年电影院里小小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读李鸿章传记还绕不开的就是那一堆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让李鸿章在当时乃至到现在都背负了世人的种种指责与谩骂。就在他快八十岁的时候,重病在身,快咽气的前一个小时,**公使还催促他画押,当读到李鸿章“手捂胸口,口吐鲜血”,只是“咬牙切齿”地说“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

然后又长叹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随即闭目死去。不由感叹,国家不会,死也不会强权眼啊,悲哀,可悲,可悲,可恨。

似乎一个时代的衰败,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其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梁启超笔下的那个真实的、立体的、多维的李鸿章就这样在悲愤无奈中闭上了眼睛。

看完书,心情沉重,无法想象,晚清四十年,祖国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各国列强在祖国大地上随意践踏,有种强烈的感觉:“没有一个好东西”。

突然想起历史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落后是要挨打的”,人不能落后,国家一样,更加不能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

从2018年8月23日起,澳大利亚**在以****担忧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为其规划中的5g移动网络**设备起,华为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2019年3月,华为在深圳总部会议上向外界披露,美国**涉嫌攻击华为服务器,窃取电子邮件和******。稍早前,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重要声明:

决定起诉美国**。2019年5月16日,华为及其68家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列入限制名单。2019年5月20日,美国宣布将华为禁令的实施推迟90天。

还有孟晚舟**,海思“备胎”计划,到“鸿蒙”操作系统等等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际反响。我深深地感到,企业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使命。我们每个人中国人又怎么能够懈怠呢,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支持国产品牌,宣传国产品牌,使用国产品牌。

当然,国产品牌也必须有良知、有品质、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3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此书写于19《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 ,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也正是这种大历史观,使此书更具有可看性。

评点此书,必要说到李鸿章其人。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而我个人认为,李鸿章身上所具有的争议性,大多来自于李鸿章泾渭分明的优缺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李鸿章其人的看法。

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后7年。李鸿章出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出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绝对属于青年才俊。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他这个“主任科员”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间几次被借调到各省、总督衙门去当幕僚,却没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写写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岁,都碌碌无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愤,可是李鸿章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韧性,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到他弃笔从戎前,全无一句怨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许,也就是这种坚韧,让他一飞冲天。另一个鲜明例子,就是李鸿章人生的最后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怨声四起,朝廷为了平息民愤,竟然将李鸿章贬职。这个时候,李鸿章的韧性再次表现出来。具梁启超的记载,李鸿章依旧每天都5点起床,临摹书法,中午小睡一小时。在他的案头没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厅没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后做两广总督的时候,还治理了当地的风气的盗贼。其实,那时他已经73岁了,他这种几十年坚韧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宠辱不惊,值得让人敬佩。

二是勇。李鸿章入官是因为文才,发迹却因为武功。而他弃笔从戎的勇气不可谓不让人敬服。之前说李鸿章25岁中进士,在他入京前,曾有这样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这种胸襟的人,在压抑了十三后,在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朝廷终于启用了曾国藩的部队。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一个幕客,其实曾国藩的一个写手,因为李鸿章会写文章,一直是放在调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为李鸿章的坚韧,他在调研室里苦读给地的战报和分析战情,在关键时刻,毅然放弃文才,回乡组建淮军,而当时的两淮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为复杂。李鸿章以一介书生回乡组织团练,是冒了极大风险。更何况他要交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上战场随时都会掉脑袋。可是李鸿章没有任何退缩,与将士同寝同食。之后的十年,他与曾国荃一起灭太平军、捣毁捻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他独自一人,建立北洋军队。这份胆识和眼光,足以值得后人标榜。而且据说,他在亲自带队打仗的时候,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而他训练的淮军更成为清朝最后一支忠勇强悍之师。

三是忠。李鸿章死后的谥号是“忠公”.我个人认为朝廷封他这个称号一点也不过分。李鸿章的“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朋友的忠。二是对朝廷的忠。对朋友的“忠”,举个例子,太平天国胜利之后,朝廷要论功行赏,李鸿章在上奏朝廷的折子里把功劳都给了手下最勇猛的将领,自己完全不居功,说他是文官没什么功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还能理解,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中年科级干部来说,这次奖赏说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后机会,他却毅然给了别人。这十分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的淮军对李鸿章马首是瞻,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另一种御人之术。他对朝廷的忠诚更是举不胜举。最明显的就是他死前签订的《辛丑条约》。据《李鸿章传》记载,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李鸿章早就被贬,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当逃到避暑山庄的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下诏,请他出山,给他们孤儿寡母议和的时候,他的门人给了他三条计策。第一上策是彻底反了,划地为王。当时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队散了,国家已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鸿章手握重兵,他又与外国使臣关系良好,这个时候划地为王谁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李鸿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条上计,李鸿章没答应。第二条计策是这个时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且即使议和了,李鸿章也要背负千古骂名,当初李鸿章被贬就是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正现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称病不去,名则保生。李鸿章还是没答应。他选择了第三条下策,接旨入京。我个人认为正是李鸿章的这份“忠”,让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还有俄国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签订卖国条约。临死之前,还在哀叹国之不幸。他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其一。其实说李鸿章是被气死和忧闷而死也不为过。

李鸿章的三个优点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与世长辞了呢?我想,他身上表现出了几个大缺点足以致命。归结起来也是三个词“纯臣、清傲、结党”,

一是“纯臣”.纯是单纯的纯。梁启超说李鸿章是纯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赞同。他才能有余,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时代面前,却魄力不足。从李鸿章的成长轨迹中,我个人认为他是被古代四书五经、君臣之说毒害最深的一人。他虽才华横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却唯朝廷和慈禧的话是从。他虽有洋务之心,可是朝廷说不干就不干了。虽有改革的心,慈禧要过生日了,就把军费给慈禧。他造钢铁厂、造学校、经营总理衙门、经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每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没有一件事切实做到的。我相信李鸿章的理想抱负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却从未想过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虽圆滑精明,却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没有王安石的胆识。特别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节。难怪梁启超要在书中悲叹,以李鸿章之地位与才能,怎没有做出更好的事业来?从一个侧面来说,一个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业来。

二是“清傲”.李鸿章的“清傲”我个人认为,来自于骨力里想当一代贤相,而贤相的标准是对朝廷忠心,决不同流合污。李鸿章是圆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书上记载,他树敌颇多,只因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且不管身后诽谤。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于他的洋务运动也无法开展顺利。每每他有所失误,都有人上本参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来自于他的外交。李鸿章的后半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时局,还是以清朝为泱泱大国自居,在对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时,只想取利,却不想亲近学习。只以为谈判桌上有利可图即可,从本质上,他对外国蛮夷是看不起的。他仅认为中国之失败,只在于武器不如人,却没有看到在经济、技术、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后。他建立北洋舰队之时,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战术和科技的更近。这才是造成北洋舰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党”.此特点来自于他对朋友的忠,更类似于现在小团伙、小兄弟。他以淮军起家,对战斗过的兄弟格外照顾,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出来,因为袁世凯的父亲曾与李鸿章共事过。另外就是对自己的兄长包庇,虽然晚年他与大哥两广总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总体上他对于李翰章的不法行为不加收敛。总以传统的一荣俱荣观念。从这点上来说,李鸿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员,也是造成他身后,众多诽谤的原因之一。包括:敛财啊、包庇门人啊等等。

李鸿章此人的优点成就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坛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点也造就了他虽有才能却不能最终改变清朝命运。可是这是李鸿章一人之故吗?

梁启超说骂李鸿章之人,未必有李鸿章之才。这是中肯的。事实上,李鸿章身上的历史,正是反应的清朝疲敝的重要原因。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八旗子弟以外族蛮夷之姿,入主中原。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实际上是以游牧名族战胜农耕民族。皇太极、努尔哈赤的清王朝实际上还在运行一种接近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政策。而此时的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张居正变法的十余年间更是出现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从历史政治的进程而言,当八旗子弟入主中原的那时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在倒退。但是,清王朝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每个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中最兢兢业业的皇帝。他们终于完成了这种政治体制上的交替。可惜,时不我待,当清王朝进行政治体制过渡的时候,西方正在发生巨变,经过2的文艺复兴,欧洲打破了统治近千年的宗教舒服,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1776年美国建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7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当世界各国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清王朝还固守着传统的体制不放,不愿革新,也教唆所有文人不要革新,以至于远远落后于他国。

(二)科技技术落后。

晚清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且不论西方在文艺复兴和民主解放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单就清王朝对于科学技术的忽视,就足以使其受外来国欺压。我个人始终认为清王朝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是在民族融合上。满蒙部落以武力得到汉人江山,自皇太极入主中原以来,为了保住江山,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与汉族的融合上,从康熙到乾隆,他们采用的技术都是已儒术驱动汉人效忠清朝,同时用文字狱固化朝廷的教化,进一步压制汉人本身的创造力。经过清朝前期的大屠杀,消灭汉人的斗志;到康乾盛世,削弱汉人的意志。清朝事情,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民族统一。难怪鲁迅先生说: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杀进了汉人的骨血。其表现为:“一开始,留头不留发;后来阿q都不肯剪头发。”在臣民渐渐安于清王朝的统治的时候,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汉民族的创造力也渐渐消失殆尽,整个清朝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医学家,农学家,商人。再加上乾隆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科技更为不流通。以至于清王朝的科技技术落后他国很多年。等西方列国敲开清朝大门的时候,清朝人还在用冷兵器。最明显的例子,是英法联军第一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时候,居然还在用明朝的炮,居然还抵抗了好一阵子。那是200来年前的东西啊,我不由想,当年明朝的科技多么发达,清朝的科技多么落后了。以至于有史学家感叹,清朝历史让中国历史倒退了将近200年。

(三)与时俱进尤为重要。

不知天下,不足以立足天下。清朝的衰亡除了在体制上压制国人的创造力,更在于外交上,他采取闭塞的国策。闭关锁国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其他不多说,就李鸿章本人在外交上的失败,就足以证明清朝在政治体制上的落后,外交上的显现。其直接反应就是甲午战争的爆发。很少有人知道,甲午战争的始发地不在中国,而在朝鲜。清王朝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却还是不知天下大势已变的道理。抱着老三篇,在19世纪,还将朝鲜列为藩属国。在日本入驻朝鲜后,以宗主国的身份,以为能借威慑之姿进入平壤。但是没想到,日本有备而来,还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弄出一个干涉内政的罪名。清朝以两百年前的国际法,对两百年后的国际法。以至于甲午战争打的十分被动。北洋舰队被毁并不是将领们自身贪生怕死,恰恰相反,北洋舰队将领们与日军殊死搏斗,有3条舰队与日军舰队同归于尽。多名舰长未不辱国自杀,其壮烈程度,让人瞠目。有时我看到相关史料,还会扪心自问,若是今日,我国现有军队和官员是否还有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决心。因此,要立于天下,首先要跟着时代进步,此书让我更深层次的感悟党中央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上面很多是我个人看法,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

最后我想以再版中,章立凡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还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4

摘要:“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一曰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之国,而又当**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二日李鸿章所居者,乃满洲人入主中夏之国,而又当混一已久,汉人权利渐初恢复之时代也。

”关键词:重臣洋务运动骨气探索境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梁启超写的《李鸿章转》,而且读的是原文版的,虽然有些吃力,但坚持读下来感觉还是很好的。我不仅被梁启超那气势磅礴的文笔打动,更是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其人,不仅让我消除了对他的很多误解,加深了对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的理解,使我能以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这个人物以及更多的事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可能很多人看到的或者所知道的只是他签定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等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每个人都有其复杂的一面,也都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们要想正确的评价一个人,就必须全面的了解他,更应该以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过去的事。

李鸿章是一个历史人物,但是现在我们能记住的历史人物不多,所以李鸿章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不需要为他的一些失败去辩解什么,也不能任意的去评判他,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平静的看待这些事,并从中汲取对今人有用的东西。

纵观李鸿章一生所做的大事,大概也有一些。它们是淮军的建立,北洋海军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复兴,外交的追求。我感觉,这些事任意拿出一件来,都可以称得上是厉害的人物,而他这些都办的比较出色。

先说组建淮军。当时清**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任太平军总司令。太平军突围江南军营时,长江地区失去了强大的兵力。

正是李鸿章从淮河、淮河地区征兵组建了淮军,大大缓解了清朝的压力。“李鸿章自南汇一役以后,根基渐定,欲与金陵官军策应,牵制敌势,选定进攻之策。”

或许,拿今人的眼光来看,他是在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护封建**制度,但是如果仔细想想,李鸿章是清朝的人,他给清朝做官,维护自己的国家正是他的职责。当曾国藩找很多人,要求他们组建军队来缓解清朝压力的时候,只有李鸿章欣然应允,而其他人都以各种理由推脱了,这正是他爱国的表现。很多人说他签订了许多屈辱条约,但谁能理解各种无奈和悲伤呢?

这方面下面再详谈。

当李鸿章带兵进入上海时,正值太平军大举进攻之时,但是他从容不迫,从几次战争的胜利中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实行各种有利的政策,这才保住了上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国家非常忠诚。

接着说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从敌人的多次进攻中,李鸿章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所以他对海军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当时,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被任命为南北洋大臣。接到法院的命令和款项后,李鸿章开始组建北洋海军。

他从外国购买定制各种舰艇,说实话清朝给的款项其实并不多,每一次购买都是精挑细选,精打细算。北洋海军组建后,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但是由于以后经费的减少,以及经费大量的用于他处,致使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水师的舰艇已经比不上日本的装备了。

当然这与清朝的腐朽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慈禧太后正准备过大寿,所以当时的**拿着组建海军的钱给慈禧太后送礼,这样使得经费大量亏空,到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是无可奈何啊。

再写他与洋务运动。李鸿章是积极倡导洋务运动的几位部长之一,这表明他有着较为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思想。以“自强” 为口号时他经营了江南制造局,这是当时比较大的兵工企业,为清**提供了很多的军事装备。

当他出任治直隶总督后,眼界更加宽阔,他认识到“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提出了“求富”的口号,进而创办了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以及一系列的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他也从创办企业中中饱私囊,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地方吧。

最后说一说他的外交事业吧。他曾被视为中国两个半外交官之一,是唯一能与列强竞争的人,这是日本首相的崇高荣誉。他在外交中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原则,争取做到以夷制夷,这是很明智的做法,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想到的啊。

可惜的是清**太昏庸无能了,纵使有很好的外交政策没有强大的国力还是妄谈。李鸿章一生签订了许多中国共产党的条约。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李鸿章是中国共产党的代名词。实事上,情况并非如此。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愿意签署那些将承受永恒诅咒的条约?

李鸿章主要被慈禧太后利用,是慈禧的替罪羊。当年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后发誓不进入日本领土,最后他也是这么做的,可见其骨气。

写了好多,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或有不足之处。那就亿李鸿章本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结束吧:“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听课感想

由共产党的发展所想到的

首先,先说一下历史课吧。其实一直以来历史都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无奈高中选了理科,与历史课便无缘了。幸运的是,我上了大学并修了历史课。 我觉得这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美丽。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博学的老师,所以我在每节历史课上都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内容,从共产党的成长中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20世纪初,中国黑暗,军阀争斗,列强压迫等等。从只有十几个人的中共一大到现在的第一大党,这一路走来并非偶然,其中必有值得我们考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要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对个人来说,就是要留下自己最好的品质,随时淘汰那些不好的品质。记得最深的是老师讲的当初参加中共一大的那些代表们最后的境遇。

其中叛党的和产生意识错误的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都被共产党放弃了,只有那些坚持正确路线的领袖们才走到了最后。倘若让那些人掌握了党的指挥权,哪会有今天的成就呢?还有长征的时候,最开始李德、博古等人掌握着指挥权,由于错误的命令,使红军从八万锐减到三万,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取代了他们的领导,这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事实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不容易,但要有勇气去改正错误就更难了。共产党做到了也就成功了。对于每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沾染不好的东西也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没有魄力去改正它。

只有这样才能一直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第二,坚持是成功的保证。前行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尤其表现在如果你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共产党必须这样做。作为中国的新生事物,她一步步坚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从北伐战争到国共内战,从八年抗日到解放战争,其间有多少的迷途,有多少的绝境,正是坚持才让党从硝烟中走了过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对于我们个人有何尝不是这样?“再掘一寸就是**”,成功的人往往是最能坚持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最困惑最迷茫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有的人放弃了便失败了,就是这么简单。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那些坚持沿着崎岖山路走下岖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日出。

最后,要善于转变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要知道,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共产党真正理解了这一点。革命开始时,我们向苏联学习,并用城市包围了农村,造成了巨大损失。

毛主席只有改变思想,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能星星之火燎原,革命局面才能发生巨大变化。赤水四渡,毛泽东率领红军,想敌所不能想的,迷惑了敌人,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当我们习惯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再去改变真的很难,而成功往往就隐藏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只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才更容易发现成功的契机。

事实上,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了很多,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发现。最后我想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永远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5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清政府自康乾盛世之后,由盛转衰,官逼民反。1851年,一个普通村民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两年多时间,占领了半个中国,1853年,安徽山东一带出现了捻军作乱,清朝开始呈现土崩瓦解的势头。清政府镇压了10年没有成功,最后重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李鸿章称此机会组建了淮军,最后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及1865年结束了捻军动乱。

李鸿章为人称道是结束了国内军事作乱,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为人诟病的却是能平定内战而无法战胜他国。如果李鸿章与国外同时期军事家相比,英法都在全世界扩张,而李不能抵御国外侵略只能镇压国人。之前镇压国内动乱的声望在甲午战争中被米虫之国日本打败后,就荡然无存了。甲午战争中,被动等待日军进入朝鲜后步步受牵制,北洋水师功亏一篑,作者细数了李鸿章十二条过失,从外交、军事战略重大失误、武器装备因贪污导致质量低下、将领职位任人唯亲等总结了李鸿章的过错。军事声誉一蹶不振后,后面的困难接踵而来。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6

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李鸿章生前有很多诽谤,但死后很难下结论。贬之者称其为大汉奸、大**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世人写的李鸿章的传记自是很多,但是唯有梁启超写的李鸿章大体还是基本客观的,本书著于光绪二十七年,作者站在当时的立场对李鸿章的一生作出了可观而真实的评价。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

”本书为李鸿章作传实际也是对中国这段历史的描述,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第二章李鸿章未达之前和当时的中国形势,介绍了李鸿章的家世与中国的内乱;第

3、 第四章介绍李鸿章的战略家思想;第六章是阳武时代的李鸿章,分析李鸿章处理洋务失败的原因;第七章是中日战争时期的李鸿章,分析其在中日战争中的地位。第

八、九章是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第十章:自由时代的李鸿章;第十一章:李鸿章的终结、义和团起义的开始和同盟会协议;最后一章将李鸿章与古今人物进行比较,叙述李鸿章的轶事。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人物,梁启超在在论及李鸿章的一生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是本书的整体观点。这本书模仿西方传记,描写了李鸿章一生的行为。得出结论有很大的客观性。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把李鸿章定义为小偷,读了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的生平经历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同作用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想法和看法。李鸿章对晚清真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李鸿章的功过世人已有多家评说,大致不离。

李鸿章有着不同于当时庸众进步思想。他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不可逆转的,不同与顽固的保守派,主张对外开放的态度。他的部分洋务思想,把“借法自强”看作救国的关键所在。

李鸿章既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又是洋务运动的实践者。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军事、民用、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是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

“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句话也不可否认的体现出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具有的风骨了。

而让李鸿章背上千古骂名的,就要归咎于其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了李鸿章对于外国侵略一贯妥协退让,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从19世纪70年代到他去世,清**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丧葬条约,其中大部分是他直接参加或亲自签署的。李鸿章主张讲和,“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

由于他“保船制敌”的方针,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还有《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众多条约签订,是李鸿章被称为**贼的重要原因。

梁评李鸿章是不学无术,:“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然李虽有“国人皆欲杀”的时候,朝廷要谈判时又离不了他。

李鸿章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中间。他需要在当时的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清末一位重要的大臣不容易。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有功有过有得有失,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生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但却不能有所作为,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历史进程,打击了民主,丧权辱国,固执地维护封建旧制度。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对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大的贡献。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7

内容简介:本书记述李鸿章的早年踏入仕途,参加镇压太平军崭露头角、参与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他记录了自己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功过,并作出判断,以示后人。

读后感:

拨开历史的阴云,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清朝末年的中国宛如一位头戴罂粟花的盲眼老人,看不到世界的风云变化,在鸦片的刺激和精神的盲目自大中,浑噩度日。然而,机器的轰鸣声最终粉碎了老人的梦想。睁眼看世界风潮大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李鸿章之功过至今难以评定,虽不可说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但自李鸿章的名字出现于世界以来,就成为中华第一人。然而,有人称他为现代化的奠基人,也有人称他为小偷。

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他在书中并没有李鸿章功过进行盖棺定论,他只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诚然,不仅是李鸿章,而且每一个所谓的英雄伟人的生命都是不正确的,奸诈的人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隋炀帝荒淫无度,不惜民力,然而他也修运河,创科举,造福后世;唐太宗开创大唐盛世,然而他却是残害兄弟才登上的皇位;毛泽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一生打了无数仗,但他也发动了战争,使中国的发展至少倒退了十年&&

事实令人唏嘘,然而无**过对错,他们绝对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时,只有犯了所谓的错误,才能取得所谓的成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就给他打上豪杰或是奸雄的标签,一个人是多面的,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的功与过。

李鸿章年轻时以曾国藩为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崭露头角,从此也可以说是仕途一帆风顺,官拜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两广总督等爵位,可谓是位极人臣。这样的职位为他的才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他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先知性,他知道开放学习西方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百利而无一害,于是他也欣然放下**上国的思想学习西方,李鸿章更可谓是一代忠臣,无论他发展洋务,编练水师,学习西方技术,他的初衷并不是从中牟取什么利益,而是希望国家强生不衰,最根本的还是维护清**的统治,中体西用,而非建立一个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初衷反映了他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能对李鸿章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各个方面,他都可以说首开先河,创办军用民用企业,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编练海军,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传其生平,但着重写了他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所作所为,军事方面,由于个人喜好粗略浏览,但在外交上令人感触颇深。

或许,李鸿章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是许多人视其为**贼的最主要的原因,梁启超说: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李鸿章在外交上一直是主张避战求和,面对帝国主义强权,我们都明白清王朝大势已去,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这或许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中国早已风雨飘摇,走向了没落,毕竟谁签下这一纸条约结果都已经是难以改变的,李鸿章也只是奉旨行事,他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减少国家损失。

他一生位高权重,基本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何等威武,然而在暮年之际,在异国他乡,在宰割祖国的谈判桌前,他只能是向日本帝国主义低头,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他只有答应和不答应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鸿章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日方对其苦苦哀求根本不为所动。直到李鸿章遇袭,枪子深入左眼下,几次昏厥,日方终于做出了一点让步,李鸿章感慨,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内心突生一种英雄暮年之悲,感慨万千。

这个弱国没有外交,李鸿章尽了外交官的一切努力。梁启超说,李鸿章外交实失真正失败的历史。的确失败,但又有什么求胜之法呢?

清**的统治已经走向死亡,他作为这样一个没落腐朽的王朝的代言人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他有忠诚和勇气,但仍然缺乏远见和洞察力。他只知道军事,不知道民政;知道有外交,但没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作为地主阶级,为了保护清**和自己的利益,他不会成功。

如梁启超所言,我也同样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8

晚清重要**李鸿章一生变化无常,其评价也不尽相同。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更不能听一面之词。通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地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贼”。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雄心勃勃。他沿着父亲的道路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到安徽组建淮军。

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兵力完备,但李鸿章拖延攻打南京的战斗,故意把自己的第一份贡献给了老师。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可见,李鸿章不仅有野心、军事头脑,而且了解世界,这为李鸿章的官方成功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1863年,李鸿章率部攻打苏州,以**厚禄引诱太平卫戍军下山,但进城后却血洗了苏州城。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

朝廷**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清**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在那个山雨欲来的年代,他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把一生献给了晚清。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

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看到外国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向西方学习,成为一个强国。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都与李鸿章的提拔和支持有关。

修铁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看来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李鸿章多次上书不果,最终决定不依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了短短十来里长得铁路。1881年6月9日,这条铁路终于完工了,但事与愿违——有很多传言说,火车摇晃了东陵,冒出的黑烟伤害了经销商。

于是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输工具再次被驴代替。你可以想象一群驴子带着马车在铁轨上奔跑是多么荒谬。

我们也可以理解当时洋务运动的困难。

且不说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至少表明了李鸿章希望寻求救国之道,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不认为是李鸿章的个人行为。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就最不情愿。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理想国痛苦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没有人愿意取代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众矢之的。而李鸿章就像个挡箭牌一样,被命运推向各种耻辱的时刻,被强加以“**贼”的罪名。清**才掌握着实权,就算李鸿章再位高权重,他也只不过是臣子。

面对这样的使命,他只能叹息,默默流泪

3月24日,中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会见了日本男子**,面对紧急情况,李鸿章表现出冷静,并要求随行人员保留血淋淋的衣服。看着斑斑血迹的官服,李鸿章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这是难得的一点安慰。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末宣战。李鸿章得知后,不禁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底:“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鸿章的悲恸让在场**面容失色。

8月15日,都城沦陷,**弃城而逃。在重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鸿章终于病倒。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时,他已悲恸**,没有了争论的力气。

但躺在病榻上的他,仍然不忘国家利益。他指示部下尽量减少损失——从最初提出的10亿两减至4.5亿两。

在文件上,李鸿章“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

李鸿章毕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内富图强”的愿望在他走到生命边缘时被击的粉碎。临终时,李鸿章突然睁大眼睛,嘴唇颤抖,流下两行清澈的眼泪。至死未忘家国的人,如何能说他**呢?

李鸿章一生为国,为清**收拾烂摊子,扛黑锅。作为一个牧师,他是仁义的。为百姓争取过利益,作为父母官他尽了职责。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他回望过过去。

那边究竟是美好的还是充满辛酸泪的,无人可知。也许他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他并不后悔,他只恨自己不能扭转局面,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国的沦陷向外国人磕头。不被时人原谅,而为千夫所指,他的心情又该如何呢?

他的宏图大志、锲而不舍、精明狡猾、手段毒辣、委曲求全……春风得意、形容憔悴……我们无从定义李鸿章的好与坏,更不能用“最大的绊脚石”和“**贼”这样片面的词汇来定义。

感恩和爱是亲姐妹。有感恩的地方就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感恩。一方在**,另一方迟早会出现。你做一切都是为自己做,为存在而感恩。

“人要经历一个不幸的抑郁症的或自我崩溃阶段。在本质上,这是一个昏暗的收缩点。每个文化创造者都必须经历这个转折点。只有通过这个关卡,他才能达到一个安全的境地,从而相信自己和一个更加内在和高尚的生活。

”——黑格尔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9

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耻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称赞,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所有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 ”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难道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 生于1823年2月5日(清道光3年正月初五),卒于1911月7日(清光绪27年),安徽合肥人。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平发、平捻,二是办洋务。第一件事使李鸿章登上了清末的政治舞台,第二件事把李鸿章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平发李鸿章崭露头角,1850年(清道光30年),洪秀全起兵金田,次年称天平天国天王,先后陷汉口、安徽、江苏等地,此时的李鸿章正在安徽巡抚福济处做幕僚,受人妒忌,很不得志,后入曾国藩府为幕,被曾国藩所器重,于1861年(清咸丰)回乡募勇,1862年(清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同年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率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成,固然有其内在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清朝的腐败,八旗兵养尊处优,贪图享乐,作风涣散,缺乏战斗力,太平天国军队所到之处全无抵抗所致。

太平天国之败,一是其内部的腐败和争斗,造成人心涣散,失去战斗力;二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保护其在华利益,暗助清廷;三是湘军、淮军作战勇猛。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平捻是李鸿章的一大功绩,李鸿章之前已有22位朝廷大员奉命围剿,历经十余年,都未成功。捻军为一流寇,扰民掠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像现在的游击战术,官兵四处追缴,人疲马疺,收效甚微。李鸿章剿捻,采取逼而不流,会师合剿之策,取得全胜。李鸿章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布控得当,故而得胜。平捻之后,李鸿章及淮军将士加官进爵,队伍不断壮大,集团势力逐渐形成。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逐步掌控清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开始了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所办洋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办实业;第二是建立北洋水师;第三是外交。

李鸿章所办实业,不论交通、工业、开矿还是于外国通商,有一小部分对中国实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其余都不成功,究其原因是李鸿章所办实业多为官办,清末的官员贪婪成性,昏庸无道,加之李鸿章所用之人多为亲属,把办实业当成生财之道,不顾大局,中饱私囊,所以失败了。

李鸿章建北洋水师历史三十年,每年耗银数千万两,从德国购得军舰、武器、训练水陆士兵。在天津办机械局制造枪械、炮弹,每年扩充,费款千百万两。派人到外国学习军事,然而学成之人不予使用,所用之人皆为淮军、淮籍和亲属。李鸿章练兵比日本要早,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不算弱,然甲午一战,一败涂地,皆因用人不当,为保护集团利益所致。天津机械局建立三十余年,存弹只有百十枚,甲午海战海军出发时,每舰只发炮弹十四枚,朝廷所投巨资皆被私吞。朝鲜战争,北洋将士也是不战而逃,岂有不败之理。致使清廷割地赔款,李鸿章罪责难逃。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10

晚清重臣的枯朽背影

高扬

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

少时立志水击三千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乱华匪贼,起兵靖乱,终得位极人臣,

却了了拂过,八十余载,

化作不得已的肃迹落款,

喋血而亡。

大部分人的观点,对于李鸿章的刻板印象多是亡国之臣,耻辱见证等负面标签化脸谱,然后通读一遍李鸿章生平传记,其实遍很难再说出这种不太负责任的以偏概全之言。历史就是如此,何尝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北宋真的只是因为完全没有军备意识而空筑华巢么,高宗赐死岳飞真的只是秦桧的小人谗言吗,李鸿章难道也只是为了卖国求荣而一次次签下自己那苍健有力的刻印么。

也许他是一个只懂借力不懂借势的外交家,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事家,一个只改商体不改政体的改革家罢了,不过老爷子真的只会同俄使可爱地炫耀自己于天朝上国那点欺上瞒下的生存之道么,并不然,这也是一个遇刺之时稳如泰山的外交大家,顶着满面鲜血并以此为条件为马关条约挽回一丝屈辱的筹码,你还能说他只是一个苟且无为的老人吗?或许他是一个嘬烟袋锅子除了嘴哪儿也不用动的上官,但他也是努力,至少试图洋务的非木鱼疙瘩。

他面对的是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一个同受伊藤博文赏识钦佩的清国重臣,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也知道为奴尽职,如是而已。

邓小平曾说过:中国不是清政府,我更不是李鸿章。但这位总设计师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或多或少具有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影子。从李鸿章到邓小平,在失败经验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借鉴与反思。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11

读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半个月了,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启笔。但是不写,却又觉得憋得慌,这也是奇怪了。

不知什么缘故,我从小对历史就没什么兴趣,读书时历史总考不及格,记得最高一次考了73分,老师还表扬了好半天。对于历史,我学过跟没有学过差不多,对于年代,人名我常常是晕的。正因如此,这次看李鸿章传,还像是第一次读史,兴许是岁数大了的缘故,这次读完李鸿章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种感觉,如果早点喜欢历史,读点历史,可能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

传记一开始梁启超说“普天之下只有那些平庸的人既不会遭人唾骂,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誉。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骂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遗臭万年的大奸雄了;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赞美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几乎全是平庸之人,在他们之中找不到一个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如果让平庸之人去评论超乎寻常的人,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可信。”

“先不说这样的人到底是奸雄还是豪杰,就他所处的位置和层次而言,并非平庸之人目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平庸之人随便张口胡说的。只有能够理解我说话意思的人,才可以真正读懂我的这本《李鸿章》。”

梁启超一开场没有说李鸿章是奸雄,也没有说李鸿章是豪杰,他对李鸿章暂定义为一个“非凡的人”。对梁启超的这个开场,我倒是感慨万千,我们作为一平庸之辈,而且是后世之辈,是没有资格对那些“奸雄”也好,“豪杰”也好妄加评价的,更不可胡说瞎吹。可是,从小到大,身边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好像他们跟“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共事过似的,总喜欢评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常常让人觉得那些“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还不如他们,如果是他们,难道能力挽狂澜。想想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也是挺可怕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觉,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道听途说的,我们不要随便去评价任何一个人,更不要随便去评价那些历史的人物。做人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目中无人”。“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些“妄自批评李鸿章,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过是一群只能指手画脚,图口舌之快的旁观者罢了”。工作中也会遇见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干,却喜欢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大概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平庸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指责,却没有很好地去考虑环境、个人等因素,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读《李鸿章传》,又重温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模糊的记忆里除了海上战舰战火纷飞以外,还记住了一个人——邓世昌,他是“致远”号的舰长,他的勇猛刻骨铭心,梁启超对甲午战争的文字描述也是精彩、精准的。当年电影院里小小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读李鸿章传记还绕不开的就是那一堆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让李鸿章在当时乃至到现在都背负了世人的种种指责与谩骂。就在他快八十岁的时候,重病在身,快咽气的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催促他画押,当读到李鸿章“手捂胸口,口吐鲜血”,只是“咬牙切齿”地说“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然后又长叹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随即闭目死去。不由感叹,国将不国,死不幂目啊,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似乎一个时代的衰败,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其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梁启超笔下的那个真实的、立体的、多维的李鸿章就这样在悲愤无奈中闭上了眼睛。

看完书,心情沉重,无法想象,晚清四十年,祖国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各国列强在祖国大地上随意践踏,有种强烈的感觉:“没有一个好东西”。突然想起历史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落后是要挨打的”,人不能落后,国家一样,更加不能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

从8月23日起,澳大利亚政府在以国家安全担忧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为其规划中的5G移动网络供应设备起,华为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3月,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会上向外界透露,美国政府涉嫌攻击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稍早前,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重要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20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华为及其68个附属公司加入限制名单。年5月20日,美国宣布对华为禁令推迟90天实施。还有孟晚舟被捕,海思“备胎”计划,到“鸿蒙”操作系统等等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际反响。深深感觉企业同样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和使命。我们每个人中国人又怎么能够懈怠呢,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支持国产品牌,宣传国产品牌,使用国产品牌。

当然,国产品牌也一定要有良心、有品质、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12

内乱被平定对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来说似乎与太平安定够不上什么必然的联系。当时,中国在经济水平、政治稳定和技术发展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瓦特的蒸汽机催生了让中国人无话可说的升级版坚船利炮,使得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扮演了倡导者和首席执行官的角色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并扩建苏州机器局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市机械局,扩大生产规模。同治十一年,他首先创办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船舶投资促进局。

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后来的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及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李鸿章曾在引进西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实际操作中提出,中国要想强大,不能向外国**学习。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学习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

可见,李鸿章对深入学习西方科技文明的理解和独到见解,不同与许多学究愚笨、思想落后、顽固的大臣。他的贡献也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来看,暂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其对于日后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李鸿章是优秀的,是勇敢的,而且是勤奋的。

我的观点认为,李鸿章在充满动荡和变化年代中,在大多数人迷茫踌躇的时候,他能够勇敢的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认清时局,并采取积极暂不论是否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变化,这些都应该让我们至少给予他最基本的肯定和赞赏。

当每个人都犯错时,李鸿章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按国际法的规定,藩属国不具有与其他国家独立交涉的主权。野心勃勃的日本一直觊觎朝鲜,但没有理由面对中国。他们在等借口。

李鸿章或许是因为不想让朝鲜的隐患危及到中原,于是他在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若朝鲜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须事先知照,因而为甲午战争的爆发结下祸胎。1894年的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中国出兵帮忙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立刻出兵直至8000余人(我觉得日本的理由可能是既然你作为一个非主权国家可以赫然派兵到朝鲜,那么我也有权作为另一个非主权国家派兵赴朝“维护和平”),李鸿章无奈只能增派军队入朝与日本抗衡。6月23日,日本**在丰岛发动突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最有效的军队是北洋海军。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半个千古骂名。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北洋海军在荒谬的作战方针和消极态度的残害下最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动技术改革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至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

失败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舰船火炮的技术水平,作战方案上的疏漏,作战方针上的错误,主要将领态度不端正等等都可能导致失败,但是这些并不能为李鸿章开脱咎责。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权利,和身系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评判他。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误的行动,错误的行动导致不幸的结果。

他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决定,以及他消极避战的作战态度,导致了敌人的得逞和灾难的发生。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正确,迟早会导致灾难。或者这样说,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决策,准确的判断,恰当的方法,积极的态度和灵敏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获得的优良品质。和平年代里真的就那么和平吗?从宏观来说,国家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事频发,国家危机不断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越发多元化,除了熟悉的由战争带来的危机,现今社会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哪一样不需要我们谨慎小心反复思虑的应对。

从微观来说,就业的不易,越发激烈的竞争,房价的飞涨,对自己未来前途命运把控的迷茫,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复杂选择,如果没有清晰的头脑,正确的思路和积极的热情,恐怕就只能庸庸碌碌无为而终了。因此,李鸿章的教训告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作出正确的选择。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8594.html
上一篇:泸定桥观后感6篇 下一篇:温暖作文系列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