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生门读后感1100字系列5篇

罗生门读后感 2023-01-28

也许以下内容“罗生门读后感”合你需求。和书的缘分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作品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这些启示稍加梳理,就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 篇1

最初读《罗生门》是在高中时候,当时感触不深,只是觉得那个被主人辞退的家仆很是可怜可悲,被家仆抢走衣物的老妇人也是。最近再细读一遍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我想芥川龙之介应该不仅仅是想展示人心的丑陋,更多是想表达对人的怜悯吧。其实每个人活在这世间,都是饱受折磨的。不是说人生苦旅吗。富裕也好,贫困也好,每个人心中都必然有难言的痛苦。就如《罗生门》中扯死人头发做假发为生的老妇人;被主人赶出来被迫抢劫的家仆;把蛇肉切成一段段当鱼肉卖给军人的女人……

我觉得用简单的善恶观评价他们的行为是不公平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如果生命无法保证,那么其他的道德舆论可以说是空谈。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为了存活你可以去杀人放火。而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去评定他人的行为。就比如说那个把蛇肉卖给军人的死去的女人,

她并非恶意想要欺骗他人,而是为了生活所迫不得已。家仆最后的做法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刚开始还是抱有正义的心理的。戈尔丁曾经说过,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正视罪恶,而不是对罪恶熟视无睹。一直觉得现在人的生活虽然在不断的丰富,但是人类丑陋的本性却显现的越发明显。经常可以看到网络,报端,电视上报道,某某地区的人对于罪恶选择沉默。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现象。空有一套自己认为正确的善恶标准,面对罪恶却选择消极方式,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退步吗?就像《罗生门》中的家仆一般,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勇敢面对丑恶。

除此之外,我觉得《罗生门》中表现的悲剧很大原因在于社会以及政府。虽然这样的悲剧在如今社会已经很少,但是贫富差距依旧在不断扩大。大多数人应该了解“二八定律”,“一九定律”吧。也就是说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中。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差距将会更加大。我觉得国家、社会乃至每个人都有义务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而非再现“人吃人”的悲剧。弱肉强食不该出现在人类社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思想,懂得爱。

罗生门读后感 篇2

罗生门读后感400字:仆人终究没有选择成为强盗,或许是天生懦弱,干不出烧杀抢夺之事,或许是心中尚有一丝善念。日暮生凉,仆人躲进罗生门避寒。当他看到一个老妪在拔女尸的头发时,心中满是怒火、憎恶,甚至在他脑中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再让他在“饿死”和“强盗”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饿死。然而当老妪告诉他,拔女尸头发是出于无奈,不然只有饿死,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包括女尸活着的时候也是欺骗他人把蛇当成鱼干来卖,这不是什么缺德事。仆人听罢,伸手将老妪穿着的衣服抢走,走上了强盗的路。

京都,这样一个人间炼狱已经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善恶之间转换的是那么轻而易举,人们不断地放低善的底线,甚至理所当然的把恶当成善,比起人间炼狱这是一种病态的、更加可怕的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生门是一个困局,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走到尽头无可奈何的选择,是成为“恶”的无可回避,与生活无奈相比,甚至在面对生死这样的极限抉择时,人性的堕落到底算什么呢?

罗生门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人间与地狱的界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才不会踏入罗生门,走向黑洞洞的夜。

罗生门读后感 篇3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用了大概四五天里的空闲时间,把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短篇小说集给读完了。小说集一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二十五篇小说,这二十五篇小说里,都有个共同特性:短小精悍。

最开始的时候,我对芥川的认识,只停留于听说过“芥川龙之介”这个的名字,但却从没有看过他的小说。就只是草草有个印象——芥川龙之介在文坛上好像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直到我这次翻开了《罗生门》这本书的序,才稍微对他有了些了解。果然,他和我最初的那个印象别无二致:芥川龙之介,的的确确是个文坛大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引用高慧勤译者在序里的这段话,便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芥川果不负众望,佳作迭出,成为日本短篇一大家。悠悠岁月,大浪淘沙,一个现代作家,能经得起时间的筛选,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席,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足以代表一国的文学,为世界同行所认同,当自有其卓绝之处。”是阿,读完这部《罗生门》,我只后悔,没有早些读到他的作品。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总是必定涉及到人性。译者在序中也说:“读芥川的小说,常让人惊讶:他对人,对人性,怎么会有如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将人性的某些方面,剖析得那么尖锐而透彻!”而追究个中原因,不得不提到芥川的生活背景:芥川的母亲在其出生后八个月便精神失常了,他被交由舅父收养,等到他母亲去世后两年,他便正式成为了舅父家的养子。长大后,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却遭到了养父家的强烈反对。“此事对他影响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触碰到人的自私,哪怕是亲人也不例外。”加之寄人篱下以及有个精神失常的母亲…等等影响之下,芥川对人性有着深刻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但又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我想,正是因为如此,芥川的小说里,才总能够看到人性。

芥川大概是个较悲观的人吧,所以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里,大概有二十篇讲到的都是人性的丑恶和不堪。诸如《罗生门》,是活活饿死还是成为强盗?家丁原本的犹豫在一秒内便有了答案——“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又如《蜘蛛之丝》,厢犍陀“只顾一己脱离苦海,丝毫无慈悲心肠,受得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再如《枯野抄》,“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一代俳谐宗师芭蕉庵主松尾桃青,在‘无限悲痛的’众弟子簇围之下,溘然长逝。”……好多好多,都被他用了寥寥几千字,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利己本质。

虽然大多数都是描写了人性的不堪之面,但《罗生门》里也偶有描写人性可爱的一面。

其中,我最喜欢的乃是《黄粱梦》这一篇。吕翁原以为卢生经历了“人”的一生后,便“子对人生之执着与热情,该可减却几分吧?既知得失之理,死生之情,人生诚无意义耳。然否?”却得到了卢生的这番答案:“唯因虚梦,尤需真活。彼梦会醒,此梦亦终有醒来之时。人生在世,要活得回首往事之际能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出个名堂来。先生以为然乎?”可以说,我是非常地赞同卢生这番话了,因为我也有他的这般想法。人就活这一次,怎么能不好好活着呢?在弥留之际回首了一番往事之后,无愧于此才能去的安心阿。

《罗生门》,实在称得上是不朽之作。

罗生门读后感 篇4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一位家将被多年的老主人辞退出来,来到罗生门下躲雨。家将无路可走,陷入两难,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罗生门上扔掉。人生亦是如此,常常会陷入困境,是选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这是我们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家将与老婆子选择的都是前者,而他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这也许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恶有恶报,不以恶小而为之。

当家将正挣扎于“走强盗的路”还是被饿死时,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的恶恶之心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走强盗的路”的念头被抛诸脑后,他毫不犹豫的走到老婆子跟前质问她,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都会做的那样。 这样的场景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指责别人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曾经做过或想要做类似的事,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过错,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更容易指责别人,却不容易反省自己。

对于拔死人头发这件事,老婆子的解释是“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在老婆子眼中,别人干了损人利己的事,自己理所当然可以干缺德的事。老婆子最终被抱有同样想法的家将抢劫了,而家将走入沉沉的黑夜,从此消失了。损人利己似乎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以恶制恶的风气若盛行,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

《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这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际寻常的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丑恶与突兀。家将、老婆子、死去的女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社会。在《罗生门》里家将“吃”老婆子,老婆子“吃”死去的女人,死去的女人“吃”兵营的人。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人们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摧毁殆尽,而社会又给了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理由。

作者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人性本善,却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而滋生丑恶。从善到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崇尚正义鄙弃邪恶,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坚守正义,并试图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最终丢失本性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篇小说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的故事将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显露无遗。

罗生门读后感 篇5

人人各有一词,真相却只有一个。M.BIJIaOgao.COM

几米曾说:小孩闭上眼,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长大后的成人们,无法想象像小王子中蛇吞象的漫画,可他们却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先从最早发现尸体的樵夫讲起,他其实是了解真实案发经过的人,也是杀人事件最重要的证人,但他却为了掩盖自己偷走匕首的行为而隐瞒真相,谎称自己在场没有见过任何凶器,也没有看到完整的作案过程。

再说多襄丸,他是臭名远扬的盗贼,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苍蝇和蚊子在他身旁肆虐,在森林的树底下睡觉的他遇到了真砂与武弘两夫妻,由于真砂的美貌,他故意引走武弘并将他五花大绑,真砂见此情形便让丈夫跟多襄丸一战,其实只是为了自保罢。在要求作证时,多襄丸也是大方承认自己杀害武弘的真相。

但荒唐的话再次发生,真砂辩解自己杀害丈夫,而其本人又说自己是自杀。此时的真相扑朔迷离,人人都为了自己利益,各执一词,又自圆其说。正应了那句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绝对理性是当今利已主义的代名词,若生活上和陌生人交流,给陌生人帮助都不复存在,那么理性教给我的最终唯有苍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冷漠,还是时代的悲哀。

就像不久前真实发生的案例中讲的,一位独自生活的老人依靠楼下水果铺店的帮助度过余生,并给了店主自己的家产。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陌生人能走到一起便只是同情心使然。店主完全没有想到老人会将他的家产交给自己,两人之间丝毫没有利益的争夺,也许这便是性之善。

在影片的结尾,樵夫从僧人手中接过婴儿,告诉别人自己家中已有六娃时,偷人匕首也似乎变得合情合理,恶也转变成了善。人性的毁灭源于人生的困境,人生的困境又饱含人性的无奈。他们被繁重的生活所压垮,梦中再无诗和远方,只是无力地为维持生计所日夜奔波。成年人也许并不是想放弃梦想,而是在一次次现实血淋淋的教训后,迫不得已的放弃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真相只有一个,人人各有一词,这就是现实所带来的悲哀与不幸。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7930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