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精选

感言是一种工作生活中都能普遍用到的东西,感言最纯粹的目的就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感受。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或者其他重要场合,都会去发表关于当下那个时候的一些心情感悟,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写的呢?《亲密关系》读后感想是由编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近,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习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习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习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中国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近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习、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习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平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2)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3)

这本书,之前读过。我认为是婚姻关系、婚恋类图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书。

什么是亲密关系?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文化、性别比例、个人经历、个体差异(至少一方双性化,会更和谐稳定)、人格特质(神经质越弱越幸福)、自尊、人际互动——所以,找对象的重点:中性化+神经质特征弱

吸引(找对象):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临近的人,熟悉的人,长得好的'人,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想象的人。

沟通:详见《非暴力沟通》

相互依赖(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社会交换结果=奖赏-代价;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结果-期望;对于亲密关系的依赖度=结果- 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需要5:1的奖赏:代价。

友谊:亲密和复制,彼此欣赏陪伴。欣赏、尊重、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忠诚与真诚、共同分享、彼此陪伴。

爱情:亲密+激情+承诺。创造新奇、享受激情、培养友谊。

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亲密关系的解体(分手):持续动力模型有问题;突发危机;幻想破灭。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保持忠诚;欣赏伴侣

最后,个人观点: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不一样。喜欢一个人是看多喜欢TA的优点,但是爱一个人是多包容TA的缺点。就好像我最喜欢吃土豆,但你不吃土豆,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不吃土豆。这不是因为自我牺牲,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比吃土豆更开心。同样,为伴侣保持忠诚,也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让人心动的人,而是我觉得这个亲密关系很重要,为任何心动让这段关系冒风险不值得。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4)

《亲密关系》读后感2000字!

十几岁时,在学校学了一门课程:心理学,说是心理学,其实是心理学相关的粗浅概论,知道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词而已,只记得在学到“需要”那个章节时,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需要,一贯以爱学习的好学生自居的我在苦思冥想后郑重地写上:“我需要学习。”。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在引导我们理解马斯洛的“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点兴趣,但除了那本教材,我不知道该如何深入学习心理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很多年后,在公交车上,有位女士递给我一张名片,她是一家心理学校的学员,问我是否有意一起学习心理学。她跟我讲自己经历了人生的重创,通过学习心理学走出了困境。她下车后,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当时我也觉得我自己身陷困境,生活暗无天日。

我去了那里,听了周末的公益课,校长是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因婚姻受挫去大城市学习了心理学,学成后创办了这所学校,我深受震撼,原来这里可以深入学习心理学,心灵的困惑在这里都有答案,还可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可是因为几千元的学费,我一直没有报名。我一直蹭公益课,学到了一些凌乱的知识碎片。

当我觉得学费已经不再是一个阻碍时,国家已经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取消了。我忽然意识到,不是非要有一个证书才能证实真正的才学。

我列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长长的书单。先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而后又读到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著、张德芬和余蕙玲合译的《亲密关系》。

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亲密关系》,封面上印有“通往灵魂的桥梁”,“掌握所有人际关系包括温暖浪漫的亲密关系的本质”,有张德芬的推荐语:“这是少数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我知道我还会再读它,因为生活当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们又是如此健忘,常常忘了智慧和宝训其实都在我们唾手可得之处。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够学习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有作者的推荐语:“亲密关系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帮助你发现并且体验你一直以来追寻的所有东西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你眼前!”

封面外还另加了一个小条子,印有:“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代表作”、“探索所有人际关系的共通法则,为亲密关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翻译并全力推荐”、“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数十万家庭受益”。

推荐序一是张德芬写的,她说这本书是讲述亲密关系的经典之作,同学、室友、朋友、家人都是亲密关系,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冲突最大,也最让人心碎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克老师(指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张德芬称他为克老师,我一开始看到时还愣了一下)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我们把需求全部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对方却让我们的期望幻灭,很多人未能进入内省阶段,未把亲密关系看成修行的道场,克老师的书让我们在幻灭阶段有所觉察,在内省阶段能有所指引,获得启示。

推荐序二是吴慧英写的,她说这本书提供给读者:“使您亲身感受并真正相信亲密关系的幸福开关就在自己手上”,“使您亲身感受并初步掌握帮助身边人走出痛苦、赢回力量的基本工具”

本书的前言是作者写的十六周年版作者序,他说他一九九五年撰写的这本书一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精华观点,在他作为一位丈夫、父亲以及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为他自己提供帮助。造成亲密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从人性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我们需要突破保护机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

透过接受以及认识那些痛苦、恐惧、罪恶等情绪,你将发现这些感觉只是隐藏事实的幻想,你会发现一个充满力量、智慧和快乐的真实自我。责怪、批评与指责,利用道德批判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而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当你持续在感情中成长,你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包括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是由于伴侣的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和归宿感的需求,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当你在情感方面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扮演三种角色:一面镜子,一名老师,一名“玩伴”。

这本书,我已经粗略地读过一遍了,也许是翻译上的问题,读来总觉得有些距离感,也可能是我读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封面上的对本书的赞誉,还需要我进一步从整本书中细细求索去印证。

关于序言和前言,今天也是第二遍读,这一遍给我的启发非常多,通过序言和前言对这本书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也知道了读的方向。作者序言中所说“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爱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这些话,我还是不能深入理解。我认为亲密关系应该包括给予爱、接受爱,进而更深地了解自己,通往自己的灵魂。

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寻找到自我,是我们时时需要做的功课。

从《亲密关系》一书的序言和前言里,窥见亲密关系相关实质理论的冰山一角,是学习亲密关系的第一步,而真正学习到内核的知识和落地的行为方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5)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里,我们谈到过,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却根本不喜欢的生活。因为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得不到他们的爱,会令他们伤心,同时也会生出满满的罪恶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又会内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义务感,会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自己,其实这些行为的表现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时期做出牺牲的翻版。

刚刚阅读完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内容: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可以了解到,我们一生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我们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我们心中的折磨者会让我们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便已经很累,不愿再做牺牲,但它也让我们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通常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我们的亲密关系。第一,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恨,又转变成对伴侣的排斥。第二种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会发疯。如果觉得自己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真心地付出不会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平,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如果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这份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负责的话,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自己选择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用安全觉知来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情绪很快会变成能量,如果我们能用完全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我们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只要我们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心,内心有意愿、有决心想要改变,摆脱内心的那些“牺牲者”、“折磨者”,或是“坏人”的影响,对伴侣付出我们真正想要去付出的东西,没有任何负担地从心而为,那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就不会那么的累,真心的付出也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6)

假性亲密关系

史秀雄

69个划线笔记

◆序言

我也想感谢自己,在原本可以更加安逸轻松的生活中,选择如此认真地活着。

◆第1章假亲密的真相

关于沟通,应该不仅仅关注具体的事件,更应该关注两个人在关系中的角色、期待、评价和感受。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下次如何共同解决;久未表达的想法,是否可以在此刻和盘托出等等。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探讨,才能铸就高质量的关系。

两个人越亲近,是否合适的问题就会越清晰。由于害怕面对不合适的真相而回避更进一步的亲密,是许多假性亲密关系的成因。

只有当伴侣发自内心地想要向你袒露心声时,才是真正的亲密。

发自内心的协作和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

我只是恨这堵墙,感觉它让我失去和错过了很多美好时刻,它的存在让我在感情中感觉不到幸福,让我习惯以打游戏和喝酒的方式来逃避问题,也让我伤害了那些爱我、在乎我的人。

因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我是无辜的。我会伤害到别人,并不是因为我生性邪恶或者有心理问题。第二,我意识到心里的那堵墙终究也是我的一部分,虽然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正是因为它,才能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坚持过来。

心里那堵墙的存在让我付出了代价。它让我在感情中体会不到爱的感觉,让我用过于冷漠和理性的方式回应他人的心意,它甚至剥夺了我被感动的权利。

每当我感受到情感上的刺激和波动时,都会本能地向它求援。因为它是我唯一可以依赖的心理防御机制,唯一可以参考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是我唯一知道的让自己能够承受更多压力的方法。我尝试过推倒这堵墙吗?没有。因为墙如果倒了,我将一无所有,将近乎赤裸地暴露在这个世界面前。

在我需要克服艰难和挑战的时候,会让它出来帮我挡一挡痛苦的感觉,可是在我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在我表达和接受爱时,在我看到、听到那些美丽动人的事物时,会平静地告诉它:“别担心,让我出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爱情是颁发给那些勇敢、执着而又善于思考的人们的勋章。

许多人总要求对方要与自己有精神共鸣、有生活情趣、要浪漫、要体贴入微。要求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吗?你的生活是不是充满了各种趣味?你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手艺和爱好可以用来营造浪漫?你是否习惯于帮助他人和奉献自我?长久积累的品质才能产生魅力,而平庸和平淡的你,拿什么吸引心仪的人,拿什么让亲密关系保鲜?

不向伴侣表达和交流情绪,不

很多人对情感关系缺少维护、建设和滋养的意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和肢体亲密上,没有把了解彼此情感模式、内心状态和成长经历等问题作为增进双方关系的必经之路。

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在于它理应比普通关系更加容易接纳和宽容双方的情绪表达,而双方应该为构建这种宽容的氛围共同努力。

◆第2章亲密的路,别一开始就走歪

适应即盲目

“当这个世界不够爱你的时候,狠狠地爱回去”

◆第3章亲密只给最认真的人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生情绪的困扰,便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进行自我保护

还有的人会展现冷漠无情的一面,让对方感到“我不需要你”,以此来保护自己。

而当一个人更多表现出疏离和冷漠时,则可以被归类为焦虑—逃避

尤其是逃避型的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真的冷漠,但其疏离行为只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而逃避型的人,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则更多展现出疏离的倾向,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等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

理解与反思,沟通与商讨,尝试与改进。

同时也让对方知道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因为不安,而不是嫌弃或不信任对方

成熟的伴侣是非常善于修复关系的。出了问题,不要让它就这么过去,而是等平静下来之后,两人一起去沟通、探讨,摸索出更好的方式来修复,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同样的问题。

任何形式的失败,其实都是生活在提示我们:你的方法不对,需要调整。

聪明的人尊重失败的经验,心甘情愿付出代价,因而越来越成熟。

解决方法可以由普通朋友提出,情感上的呵护照顾只能由最亲近的人来做。你无法在情感上照顾对方,就不能成为他最亲近的人。

,而恋人之所以独一无二,就是因为他可以在所有人都对你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让你感到你的情感是他最为关注、最愿意呵护的部分。那种“被重视”的感觉,正是共情能力带来的结果

◆第二部分与自己对话

其实你如何对待自己,便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

也许会有人要求你对别人尽义务,而我只想鼓励你,多爱自己一点,你才是最重要的人。

◆第4章在爱情中内省

承担起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责任。要主动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

保守封闭的情感关系能让你感到暂时的安全,但却会阻碍你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因为害怕受伤或者害怕孤独而妥协,会让你在亲密关系中越发感觉困惑。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稳固的关系靠的不是死守,而是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我们对自己和环境需要有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当我们感到自己多多少少可以掌控周遭的事物时,会变得更乐观,更有信心,更开心,也更有动力。

只有当你行动起来时,才能够掌控局面,也会更有信心、更快乐。

◆第5章让自我与世界紧密相连

少一些对言语和措辞的计较,多一些对言行背后隐藏的感情的体会,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容易理解对方了。

肤浅的人关注对错、评论是非,深刻的人关注内心的动机和渴望。

当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或配合时,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沟通方式?我们不能期望改变别人,但可以反思自己扮演的角色如何推动他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暂缓得出结论,多找几个角度,多提几个有助于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习惯会让你越来越有信心面对未来。

这都是导致你变得无聊的罪魁祸首。如果连开始一件事情都缺少决断力,那么之后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冲突,必然会很快选择放弃。

我认为重点不在于一成不变地坚持,而在于对不同事物的探索尝试,以及助推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深刻理解,也能够帮助你理解其他人热衷的事物。

很多时候定义一个人有趣的程度,不是那些我们偶尔去做或者希望去做的事情,而是那些一直坚持的、最经常做的事情。

一个有趣的人,必然有着多元的角色和爱好,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身体力行,而且不断认真钻研。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那么请记住,只要你愿意在当下做出选择并坚持,那么若干年后你也可以骄傲地宣布:“看,我变得有趣了很多!”

最终能够看到我们内在性格的人,也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为亲近和重要的伙伴。

人生中的关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不需要刻意地伪装,来获得大量肤浅的、低质量的关系,而更愿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让那些无论如何都会喜欢我的人,早点在人群当中发现我。

◆第6章与自己对话

失恋之所以有助于人成长,就是因为前后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真正自信的人,无须取悦他人。即使被人排斥,你仍然可以面对寂寞,并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真正接纳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缺点和不足而离开你,更不会用打压和贬低的方式来阻碍你成长

我们便会明白痛苦的来源并不仅是这个世界,同时也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

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好恶的清晰界定可以让你拥有明确的立场,这是自尊和自爱的重要前提

人时刻都在成长,不受意志的控制,你能够选择的,就是让自我认知的提升速度跟上成长的节奏。

◆第7章原生家庭

慢慢地,你会接受曾经的不完美,而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手上的牌就是这样的了,我要怎么打?

不要质疑自己,因为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怀疑自己,你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被激发起自我保护的本能。沉默是你的反抗,暴躁是你的呼喊,这些本能曾经帮助你在逆境中得以生存。

我爱自己,所以我愿意给自己机会把在乎的事情表达出来;我爱未来的伴侣和孩子,所以会尽量让不良因素远离他们的生活,我要努力改变自己。

◆第8章缺爱的你

所以想要摆脱取悦型人格,有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就是寻找那些能够包容你的人,尝试着向他们展现你的缺点,从而体验更加真实的认同感。这样的人可以是亲近的朋友,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

哭泣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和权利。

抑郁是对自己的愤怒。

愤怒的表达是本能,而表达后的修复能力则是可以习得的。如果我们只懂表达,而不懂得如何修复,那么愤怒的原因就会变成不可原谅的错误。修复比表达更为重要

与其说我们担心被伤害,不如说担心伤害之后的不作为

修复关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如果你足够在乎一个人,你会愿意为了你们的关系而尽力去做

◆后记

所以说,良好的执行力是对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

当你拒绝聆听这世界,会失去很多宝贵与美丽的东西;当你认真地聆听,就会发现所有你寻找的东西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

幸福使人愚蠢,痛苦使人明智

。或许真正的原因在于痛苦会让人保持一颗寻觅、渴望且清醒的心,从而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可是相较于每年一回首都能看到自己在前进的惊喜感,任何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的

◆点评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7)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近。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近。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近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习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负面信息,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

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近,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习、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成人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近。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成人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成人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8776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