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教案范例

三角形教案 2023-12-23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最好是能够认真地编写每个教案和课件。老师必须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那么,一个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一篇详细介绍“三角形教案”的文章,对于教学非常有帮助,建议收藏该链接!

三角形教案【篇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相似三角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地理测量、建筑设计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方法,特别准备了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在本课件中,将详细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课件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会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图例,解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课件的第二部分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这一部分中,将介绍两种常用的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AAA相似判定和AA相似判定。对于AAA相似判定,会通过图例说明,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时,它们是相似的。对于AA相似判定,会介绍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度相等,并且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时,它们是相似的。通过这些判定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课件的第三部分是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这一部分将通过地理测量的例子,以及建筑设计的例子,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相似三角形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意义,并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记忆。


课件的第四部分是练习与总结。将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在最后总结本课件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旨在提供一个生动、简洁、易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信通过这份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会基本的判定方法后,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拓展和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相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角形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面——87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掌握简单的数学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学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嘹亮,老师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很高兴,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请看,是什么?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讲学过的三角形知识。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两个特殊的三角形,请看,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点击FLASH出示直角三角形实物图)

师:(师指第一个三角形)谁知道这个直角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吗?

师:答的真准确,(FLASH:生说完后师边说边点出度数)30度、60度、90度都在这个三角形的内部,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角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从结果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观察的真仔细!(点击课件,出示多种多样的三角形后提问)同学们,咱们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是这个样子的三角形,请看大屏幕,这些任意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师:看来,大家是通过这两个三角形猜想的,是吗?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

师:老师看你们有答案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生:然后把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起来,就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一会儿用你的行动来验证你的猜想吧!)

(如生一时想不到,师可引导:他是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呢?)

师:好啦,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数学家,一定能找出更多的方法的,请你们在研究之前,也像老师一样,在三个内角上编上序号,角一、角二、角三,现在就请同学们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研究,看看它们的内角和各有什么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师:老师看各小组已经研究好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交流一下?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研究的,最后发现了什么结果?

师:刚才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0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79度,有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182度,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结果都比较接近于多少?

师:那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还有哪位同学有其它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我是先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以后粘在一起,然后在量出它们三个角组成的度数。

师:他演示的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把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撕成三块,先把角一放在右边,再把角二放在左边,最后把角三调个头,插在角一角二的中间,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角一的这条边,角二这条边看起来在一条直线上,那到底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呢,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量一下,师演示后问学生: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那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通过刚才拼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师:好极了,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用拼的方法得到XX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李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

(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先找到两条边的中点,把它连起来,把角一沿着中间的这条线向对边对折,再把角二向里对折,使它的顶点与角一对齐,最后把角三也用同样的方法对折,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大角,这个大角是个什么角呢?)

师:除了用了量、拼、折的方法来研究以外,刚才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还发现了一个同学用了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大家想知道吗?

生:我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里面有四个直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度,那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用量、拼、折、推理的方法都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同学们,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测量的不同结果是一个准确数还是一个近似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我们的方法再准确一些,那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将是180度。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三角形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了一个相同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

师: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左边这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度)右边呢(生:也是180度)

师:现在老师把它们拼在一起,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生答后师引导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形状大小无关,组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依然是180度。)

师:刚才我们在讨论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两个好朋友却争执了起来,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一个大一些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比你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另一个稍小的锐角三角形说:“是这样吗”?)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为它们解决解决吧!

师:真不错,你们当了一回小法官,帮助三角形兄弟解决了问题,它俩很感谢你们,三角形王国中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小博士们,你们愿意解答吗?

(出示基础练习)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一是140度,角三是25度,求角二的度数。

出示自行车、等边三角形的路标牌、告诉顶角求底角的房顶、直角三角形的电线杆架进行练习。

(出示)小红的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师:看来啊,三角形的知识在咱们生活中还有着这么广泛的运用呢!昨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情,小明不小心将镜框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破了,(课件呈现情境)他想重新买一块玻璃安上,小明非常聪明,只带了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去,就配到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你知道他带的是哪一块吗?

(预设: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能求出下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成了二个三角形求出了它的内角和,你能像他一样棒求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嗯,真不错,你们知道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在1635年他12岁时独自发现的,今天凭着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下,你们就是下一个“帕斯卡”!

三角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复习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习纸上的习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平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平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三角形教案【篇4】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三角形教案【篇5】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角形教案【篇6】

三角形外角课件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不同的几何形状,其中三角形是非常基础的几何形状之一。在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会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三角形的外角。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性质以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二、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外角指的是三角形的一个角与其邻接边的补角之差。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恒等于360°。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 外角的度数之和恒等于360°:这是外角的最重要的性质。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无论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如何变化,三个外角的度数之和始终等于360°。

2.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外角与其对应的内角之和恒等于180°。这是由于外角与内角是互补角,所以它们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3. 外角的大小关系: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度数已知时,第三个外角的度数可以通过360°减去两个已知外角的度数来得到。

四、三角形外角的应用

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在解题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 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度数相等,则可以推断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因为等角的外角相等。

2. 寻找缺失的角度:在已知三角形中,如果两个外角的度数已知,可以通过360°减去两个已知的外角的度数来找到第三个角的度数。

3. 解三角形的问题: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外角的度数来得到未知的角度,从而解决一些三角形的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三角形外角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通过课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外角的概念以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这篇文章对你在学习三角形外角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三角形教案【篇7】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活动,传导“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让学生体会动手的乐趣,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来指导学生的志趣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 页《探索与发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规律,概括出一般结论,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说明应用这一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材在编写上也深刻的体现出了让学生探究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它的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通过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通过猜想—验证—

结论的过程,来认识和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在小组活动中,通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进行猜想—验证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具备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简单分类。其中知道三角形内和是180度的学生有14占全班总人数的44.4%。

由此,我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知识点上。

还有少部分学生知道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有三名学生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合作交流能力。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中年级的孩子年龄不大,所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动作较慢;学生三角形分类没有学过,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会有影响;少数学生角的测量时方法还有问题(前测发现的);学生固有思想对探索活动的阻碍。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对小组合作很感兴趣。主要是利用了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交流等学习方法,符合学生兴趣和本次课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推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再寻求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得出真实正确的结论。

教学用具:

几何图形若干: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渗透数学联系

1、认识内角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师:关于长方形你都知道什么?

介绍内角: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长方形内角和是多少?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标出我们手中的三角形的内角。

同桌互查。

2、揭示课题:三角形内角和(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先从已学的一些平面图形引入, 引导学生认识内角, 并从长方形的内角和切入, 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独立探索

1、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还有量角器等学习材料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采用什么方法,然后再亲手操作探索结论。

2、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二)小组交流

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本组有几种方法推出结论,选出一位主发言人

(三)集体交流讨论

1、测量

展示几组测量数据:如内角和是180度的、不正好是180度的,由学生观察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左右。产生疑问:所用三角形内角和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是多少度呢?

2、折、撕、画转化平角=180度

疑问:折、撕、画都有误差,数据也不准确。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3、推导:长方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得出内角和是180度。

【设计意图: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 学生用度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 初步得出 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并发现了直接度量的局限性。其次, 学生又创造性地与平角知识联系起来, 用“撕——拼”“、折——拼”等方法,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 但也发现了问题,由于提供的学具有长方形的, 课始又是从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引入的, 又有学生利用长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推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推导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综合应用,沟通知识联系

1、操作游戏

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每操作一次问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巩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猜角游戏

给出两个角的度数猜第三个角。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及应用。】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三角形内角和

折转化平角180度

推导:长方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得出内角和是180度。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运用自己的方法推导三角形内角和。

2、能运用学具进行探究。

3、在实践活动中能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4、充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元认知。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已学图形导入,认识了内角,进而提出了本课的主题,学生轻松的进入了新课。课始长方形的引入也为后面内角和的推导做了铺垫。

2、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疑问进而再深入研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到撕折拼成平角即得出结论。我觉得这种方法也有误差不能确定内角和就是180度,所以引导学生又有了更深次的认知,使学生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研究问题,突破了知识本身。

三角形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之后,由线至面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角。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前面“角”知识的升华与综合运用,也是研究多边形中角的问题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发现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体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验证—逻辑证明—应用拓广—归纳概括”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命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体验。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二、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拼图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方法,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

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

【环节三】逻辑证明

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小组活动流程:

1、先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

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搬三个角”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研讨。

【环节四】应用练习:

1、求出图中x的值。

2、在△ABC中,∠A︰∠B︰∠C=1︰2︰3,则最小的内角为x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对于第3题的讲解,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分析,根据题意,找到图形中∠1、∠1+∠2、∠4的度数;

第二步:板书解答过程,师生共同完成;

第三步:寻找其他的解法,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老师点评。学生说了一种解法,我补充了另一种解法的思路,解答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其他解题思路:

(1)如图1,过点C作AD的垂线,交直线AD于点M,交直线BE于点N。

(2)如图2,过点C作CF∥AD。

设计意图:1、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

【环节五】课堂小测

1、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A=150°,∠B=∠D=40°,则∠C的度数为。

2、如图:从A处观测C处时仰角∠CAD=30°,从B处观测C处时仰角∠CBD=45°,从C处观测A,B两处时视角∠ACB是多少?

测验结束,汇报交流,老师及时点评。

【环节六】回顾反思

三角形教案【篇9】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三角形教案【篇10】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49707.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