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测方案(系列13篇)

监测方案 2024-02-09

为了使工作更加顺利并迈向新的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万全之策,并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那么,要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有哪些秘诀呢?以下是笔稿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选整理的“监测方案”内容,本文内容覆盖较广,建议大家及时收藏!

监测方案(篇1)

深基坑监测方案范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深基坑监测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监测内容

由于在本工程范围内,基础堆置深度较深,为确保邻近地铁一号线、沪杭线、明珠线等运行正常,就要在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

监测内容和监测测点的设置主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①满足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要求;②满足周边建筑及管线保护的要求。③已投入运行的地铁一号线、明珠线、沪杭线等站安全要求。

(1)满足车站工程结构安全的要求(A)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支撑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影响变形的一些要素的监测,如墙体位移、坑外水位、和坑底回弹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支撑轴力变化的监测。也就是说要对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变形量和变形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监控,以便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C)基坑围护结构的监测内容有墙外地表沉降、水位、墙体沉

降、墙体测斜、支撑应力、基坑回弹、立柱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

(2)满足相邻的地铁一号线站及明珠线的安全本工程与地铁一号线相接,由于土体开挖,会导致原有车站及区间隧道周围应力场的变化,使原来已形成的应力平衡体系遭到破坏,从而容易使车站主体结构及区间隧道出现变形。对现有车站主体,会造成沉降、墙体变形。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就需加强对原有车站的监测。监测内容有:车站主体的沉降,主体外侧的土体位移。考虑到地铁一号线于运营状态中,对其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体系。

2、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

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施工期间采取信息化施工,须对每一开挖段进行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基坑施工监测设置如下内容:

(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2)围护墙体的深层位移(测斜)及墙顶位移与沉降;

(3)基坑周围地下水位变化;

(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5)坑外土体测斜;

(6)近地铁一号线站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7)市政管线监测;

(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9)原有车站主体沉降监测;

围护结构体系监测测点布置

(1)地表监测点:原则上沿基坑周围间隔20m设一地表沉降监测点,此外在近地铁一号线站基坑两侧设置一组监测断面,每一断面5~6点。

(2)墙体沉降、位移点:每开挖段两侧各布设2点。

(3)墙体测斜: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保证每一开挖段有一墙体测斜点,每25m左右布置一墙体测斜,计20孔。测斜孔深与连续墙体深度一致。

(4)支撑轴力:每二开挖段设1个断面,每断面3组。每个断面设在支撑上。

(5)基坑回弹:基坑回弹测试点,每50m设一组。每组埋设4只磁环。

(6)坑外土体测斜:沉基坑外边布置,间距为30m。

3、监测设备安装顺序

各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工程的施工步序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

(1)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同步安装墙体内的测斜管及土压力测点。

(2)连续墙及坑内外加固施工完后,钻孔埋设坑内分层沉降管,坑外的水位管、孔隙水压力测孔和土体测斜孔。

(3)连续墙顶的圈梁浇捣时,同步埋设墙顶的位移测点,并做好

测斜管的保护工作,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工作。

(4)基坑开挖前,应测出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5)第一道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随着基坑的开挖,第三道、第五道钢支撑的轴力计随支撑的施工而安装。

(7)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使各监测点成活率在90%以上。

4、监测频率

(1)监测自始至终要实施跟踪监测。跟踪监测就是要按开挖工艺要求安排频率。基坑实行分段开挖,监测频率要密切配合这种一段、一层、一块的施工工艺需要,每挖完一段、一层、一块土后就要测一次,每撑好一道支撑后也要测一次。使监测与施工密切结合,跟踪施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跟踪监测就是要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来安排频率,施工节奏快时,监测频率要增加,施工进度放缓时,可适当放宽频率。

(2)为了防止出现纵向滑坡事故,监测期间,在特殊季节(雨季)、特殊工况情况下,对放坡开挖的坡脚稳定性和坑内降水状况进行观测,防止土体纵向滑坡的灾害性事故发生。

(3)监测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监测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4)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环境变形监测和被保护对象的变形监测

应保持在最低频率。在每一施工段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其余区段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5)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开挖段内的测点应保持每天1~2次的监测频率,其中有特殊保护要求区段每天2次,无特殊要求的开挖段每天1次。未开挖段每周1~2次。

(6)底板完成的区段,监测频率为每周1次。但在换撑时必须测量。

(7)地下主体结构施工结束2个月内,对建构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为每周1次;以后每月1次,至变形收敛。

(8)各监测项目的测试及测量频率,应根据实际的开挖步序,调整各监测点的实际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

5、测量技术及要求

所用测量仪器使用前均经过专业部门检查核定,合格后使用。测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担任。

测量精度

高程测量误差≤0.5mm;地墙测斜误差≤0.5mm;支撑轴力测量测误差≤10%;地下水位测量≤10.0mm;空隙水压力、土压力测量≤1.0kPa。

6、监测资料的提交

(1)监测测量结果在测量工作结束后2小时内提供,出现险情时,及时提供监测数据

(2)监测资料每日以报表形式提交,报表要对应工况,工况要以图表反映,说明施工时间及相应施工参数。这样有利于对监测报表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每一施工阶段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沉降变化曲线)的阶段小结;

(4)全部工程结束后一个月,提交总结报告。

7、监测质量的控制

(1)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2)工作时,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小人员的误差;

(3)在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

监测方案(篇2)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精神,强化返贫致贫预警监测,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边缘户: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包括2019年底已纳入的边缘户和符合条件新增的边缘户。

脱贫户(含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两不愁三保障三有”不达标情况和整改情况;。

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致贫)风险是否解决;。

是否有新增符合条件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

三是县脱贫办梳理汇总行业对标部门核实结果后,将拟监测对象名单(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交由相关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工作(车、房、经商、公职人员等情况),将比对结果反馈至对标行业部门和乡镇。

第二步:访。乡镇组织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等力量,倡导参照大排查入户工作模式,采取村与村交叉的方式对照拟监测名单开展进村入户走访,重点核实“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达标情况,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在进村入户过程中,对发现其他家庭生活实际困难的农户,应纳入拟监测对象并入户核实。县脱贫办将走访核实结果反馈至乡镇。

第三步:评。乡镇根据走访核实的拟监测对象反馈和信息比对结果,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展评议,共同研判致贫、返贫风险,形成监测对象初步名单报县脱贫办审定。

统中录入新增边缘户,标注新增脱贫监测户。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根据审定名单中存在“两不愁三保障三有”不达标的,及时在大数据平台上标注预警,乡镇初审后上传至县脱贫办,县脱贫办审核后确定为预警监测对象,并根据其实际困难反馈至相关行业部门。待省局将国家系统中已标注的脱贫监测户和录入的边缘户导入大数据平台,平台自动汇总后形成各级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台账。

第五步:测。镇、村每月对监测对象进行一次动态监测,对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新的监测对象,及时按程序审定并在国家系统补录、及时预警。大数据平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台账自动生成前,从3月起,每月22日前上报村级监测管理台账。

义务教育保障问题由镇科教文卫办负责;。

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由卫健办负责;。

住房安全保障问题由村建办负责,安全饮水问题由水务办负责;。

生活用电问题由张勇负责;。

广播电视问题由陈继刚负责;。

其他问题和特殊困难由镇脱贫办统筹,根据问题成因交相关业务股室负责。

第七步:销。完成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后,县级行业部门在大数据平台中提出销号申请;。

县脱贫办组织核实后,在大数据平台中批准销号。销号后,县级行业部门应将相关情况在本行业信息系统内及时更新。

(二)评定录入。4月10日前,完成新增监测对象的评定工作。4月15日前,完成新增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三)补短帮扶。6月底前,每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全面完成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

(四)成效巩固。7至12月,每月开展一次动态监测,对新发现的预警监测对象,及时开展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立行立改。

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各业务股室要制定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措施并督促指导落实落地。信息比对部门要做好监测对象购买车、房、经商办企业、公职人员的信息比对工作。各村要认真做好监测对象的摸底和动态监测工作,落实预警监测对象的对标补短和帮扶救助。

(三)强化督查问效。各村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工作中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持续整改。镇脱贫加强监管指导,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纳入日常督查巡查重要范畴,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监测方案(篇3)

一、工程概况

济宁市城后路金都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莞城内,拟建六层建筑物,一层地下室,用地面积南、北三面均为道路,东侧为城后路,距基坑约15米,西侧为2~5层的住宅楼群,天然基础,与基坑最近距离约6米。

环境条件:

场地附近属残丘台地地貌单元,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

地质情况:

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内第四纪地层主要有坡积层和厚度较大的残积层,下部基岩为花岗岩类。场地内地下水为滞水类型,储存于粘性土层中,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勘察期间水位埋深为2.30~3.10米。

基坑西侧采用复合型加强土钉墙支护,其余各层比较空旷故采用放坡+土钉的支护方式。 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个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结构与道路造成危害。为了解施工期间基坑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的变化情况,保证基坑自身稳定和安全以及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同时给设计、施工部门提出准确的、可靠的、科学的数据,必须进行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基坑位移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如下:

⑴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支护结构和相邻道路、建筑物的安全;

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信息化施工;

⑶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程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7、山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8、《济宁市城后路金都楼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和《地质资料》

四、基坑监测内容和监测网布设

(一)监测内容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上述规范要求,本工程深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

①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② 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

③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④ 支护结构面开裂情况检查;

⑤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检查;

⑥基坑渗水、漏水状况检查;

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及目测二种方法相结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数据异常时外界偶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从而提供精确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基坑开挖前沉降监测网进行初始值的测读。

(二)位移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监测基准点的建立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在工程现场旁距基坑边WJWJCJ2、CJ3;4个位移基准点每个与每边成一直线布置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构成位移监测网,4个位移基准点和3个沉降基准点布置在相对稳定且大于5倍基坑深的距基坑边的位置,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埋设时应注意观测点与被观测对象的牢靠结合,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观测对象的`变化特征。

西面靠;其他位置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设在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边线部位,观测标志拟采用Ф

3、基坑周围房屋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按设计要求布设40个基坑周围房屋沉降观测点其布点,它们的编FW1-FW40。位置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4、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孔的布设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东、南、西、西、北层各布设1个水位观测孔, 编号为SW1~SW42,采用油压XY-100型钻机成孔,孔深约11米,并下塑料套管及滤管成井以便观测。位置详见《基坑监测平面图》。

(三)现场目测

目测内容主要有:

①基坑开挖后,基坑坑壁、坑底及周边地下水是否有较大的渗漏,突涌,积水 情况及下雨天气等影响。

②观察支护结构的异常变化,如是否产生裂缝及裂缝的发展状况。

③基坑周边地面超载情况。

④每次监测时须巡回基坑周边检查支护结构是否有异常变化。

五、基坑监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一)水平位移观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1、仪器选择:

本水平位移观测使用苏一光DT202C电子经纬仪,本仪器已按时检定,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2、精度要求:

电子经纬仪 综合精度 比例误差 纵向补偿精度 纵向补偿精度

测距检定结果 ±1.21mm 0.20mm/km 测角检定结果 2.00// 3.00//

(二)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1、仪器选择:

使用苏一光DSZ2+FS1精密水准仪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沉降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1mm,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2、精度要求:

本基坑顶部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离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距差 视线高度(下丝读数之差) 二等 DS

(三)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采用SW-01电子水位计,计数精确至0.5cm。

六、观测方法、频率和要求

(一)观测方法

1、位移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采用苏一光DT202C电子经纬仪进行测量:在靠近观测对象的工作基点上设站,采用小角度测量方法取得观测点的角度初值,并用测算工作基点到观测点的距离,测量变化后基准点到测量点的角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基坑水平位移的数值。 初始值的测量读取应进行2-3次的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

2、沉降观测方法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沉降观测、基坑周围房屋沉降观测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从BM施测一条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

沉降观测使用苏一光DSZ2+FS1精密水准仪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沉降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3、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在水位监测孔布设完成后,以BM1-BM3为基准,将所有水位孔的顶部过一遍水准,测量出所有水位孔的顶部的高程;并以此为基准测出水位高程,水位测量时用水位探头放入水位观测井,测量出水面距水位孔的顶部的高度,从而计算出水面高程。同理测出以后各次水面的高程,用上次高程减本次高程即得出水位的下降量。

4、现场目测

开挖期间,每天派人到现场观察巡视基坑及周边环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给监理、施工单位、业主,做到每天一巡查的要求,其他时间也要定期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工作。

(二)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的频率要随土方开挖进度和基坑变化情况作调整,基坑监测点布设后开始读测原始值,且应不少于真实、整洁,并整理成册上交监理、施工单位、业主,以指导施工。

项目 符号 数目 监测目的 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 其他期间

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 BX 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FW 40 监测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观测 SW 4 基坑周边地下水位 每1~3天一次 每5~7天一次

本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二级,各监测项目安全、警戒、控制值见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安全值 警戒值 控制值

1、支护围护结构顶部 基坑西侧 水平位移 16mm 20mm 30mm 沉降 10mm 16mm 30mm

其他侧 水平位移 30mm 40mm 50mm 沉降 20mm 30mm 40mm

2、周边建筑物沉降 8mm 10mm 15mm

变形速率预警值为(开挖支护过程中)连续每天变形速度大于连续每天变形速度大于2mm/天。

当水平位移、沉降达到安全值或12小时内位移超过5mm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并同时报告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并加密观测,同时进行基坑周围巡回目测。对出现裂缝的位置灌注水泥浆,以便观察裂缝的发展情况。

七、监测人员组织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决定对该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代表本院全面履行合同并直接对项目负责,下设测量员、记录员、扶尺员资料员、检查员等,分别履行有关的工作,详细分工如下: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全面负责,代表我院履行合同,督促检查各项工作。 测量员:负责每次观测前检查仪器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检查校正,正确架设仪器及行走路线进行观测。

记录员:负责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处理,以校核观测的准确性。

资料员:负责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发现观测数据有异常情况马上通知测量员及检查员,并对事件及时作出处理。

检查员:负责对测量员、记录员、资料员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基坑监测管理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测量上岗证 职称 电话

1、李辉彬 0007448 工程师 xxx

2、刘帆 0007447 助理工程师 xxx

八、应急预案

变形速率等指标达到预警值时,将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增加监测点的布置。同时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基准点的布置。

九、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监测并进行自检,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检查员应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观测时应选择同一晴朗天气时进行观测;

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固定观测人员,减少人为误差;

5、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

6、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并保留原始观测数据,以备查核;

7、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进行观测。

十、监测结果及信息反馈

报警和应急措施,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确定监测信息处理反馈程序为:

2、监测成果提交

每次观测完毕后,及时向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口头通报观测成果,并及时提交本次成果报告,整个监测数据及图表结果均由计算机处理后提出。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观测报告,应提交以下资料:

(曲线图;

(曲线图

(曲线图;

(4)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5)基坑监测分析报告。

(曲线图;

监测方案(篇4)

生态监测方案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评估和监测一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种方案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以支持有效的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关于生态监测方案的实施过程,并提供基本的步骤和方法。


一个有效的生态监测方案需要明确定义监测目标。这可以通过与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来实现,以确定最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例如,一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目标可能包括水质、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等。


为了实施生态监测方案,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不同的生态环境需要不同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例如,野外监测可以使用现场观察、标记、调查问卷等方法来获取数据。现代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人机也可以被应用于生态监测中。


收集和分析数据是生态监测方案的关键步骤。通过收集的数据和样本,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识别潜在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数据。


为了实现成功的生态监测方案,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仅仅进行一次监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通过长期监测,可以获得时间序列数据,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监测数据的结果需要与决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共享。这样可以确保监测结果在环境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制定政策和保护措施时可以使用这些数据。


生态监测方案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和监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明确定义监测目标、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监测计划,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持,还可以用于制定政策和保护措施。因此,生态监测方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监测方案(篇5)

地表水监测方案

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层水体。地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福祉。为了保护地表水资源,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利用,地表水监测方案应运而生。

一、地表水监测的重要性

地表水是人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水的重要来源,其水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表水面临着各种污染风险,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水生态环境破坏等。因此,通过地表水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对保护地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表水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点的确定

地表水监测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的设置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通常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水文地理条件,选择一些主要的水体,如大河流域、湖泊和水库等。同时,还需考虑到城市排污口、农田和工业区等可能的污染源,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

2.监测指标的确定

地表水质状况的评价需要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通过检测不同的参数来量化水质的优劣。常用的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等。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还可以添加其他适宜的指标,如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污染物等。

3.监测频率和方法

地表水监测应该建立一个科学的监测频率和方法体系,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频率一般根据水质的变化、水文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确定。对于常年稳定的水体,可以选择月度或季度监测频率;对于易受污染的河流和湖泊,需要加强监测频率,如每月或每周;对于特殊情况,如水环境突发事件,需要实时监测。

监测方法应该根据各指标的特点和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选择。常用的监测方法有现场分析、采样后实验室分析和在线监测等。现场分析方法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快速判断,但对于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等需要准确测定的指标不太适用;采样后实验室分析方法适用于对水质进行详细和准确的检测,但需要时间较长;在线监测适用于长期稳定的水体,可以持续监测,但设备较贵。

4.数据处理和报告

地表水监测的结果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数据的平均值计算、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等。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评价水质状况、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并及时发现水环境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结果还应该进行报告和宣传。监测报告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清晰地揭示水质的状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监测结果可以通过公众媒体、政府网站、会议报告和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引起公众关注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

三、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实施

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网络和技术体系。需要配备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和采样工作。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监测设备也需要更新和维护,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进行监测和数据交流。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表水监测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提供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培训,以推动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

结语

地表水监测方案是保护地表水资源、维护人类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监测指标、合理的监测方法和频率,能够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以确保地表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只有全面推进地表水监测工作,才能实现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监测方案(篇6)

自行监测方案是指一种自我检测和监控自身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方法。通过自行监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调整。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行监测方案,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自己的自行监测计划。

首先,为了有效地进行自行监测,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改善身体健康、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无论目标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和方向性地进行监测。

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监测工具和方法。例如,如果我们想要监测自己的饮食习惯,可以使用食物日记来记录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和量。如果我们想要监测自己的运动量,可以选择一款运动手环或者智能手机应用来记录每天的步数和运动时间。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可以使监测过程更加简单高效。

在进行自行监测时,我们需要保持持续性和一致性。只有在长期地监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因此,建议每天都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改善。

分析监测结果是自行监测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习惯和偏好,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和改进方向。例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来控制使用的时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健康,可以制定一个更加平衡和营养的饮食计划。只有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找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后,要想让自行监测方案取得持续的效果,我们需要将改变变成习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良好的习惯变成自然而然的行动。这需要时间和毅力,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取得长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自行监测方案是一种自我检测和监控自身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方法。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的监测工具和方法、保持持续性和一致性,分析监测结果,并将改变变成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建议,读者能够制定并执行自己的自行监测方案,从而达到自我改进和提高的目标。

监测方案(篇7)

为了解我县儿童预防接种后的血清学效果和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人群免疫屏障水平,进一步评估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做好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列》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特制定县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

目标人群针对乙肝、麻疹、风疹和甲肝等传染病的免疫水平。

二、监测范围、对象和人数

(一)范围:镇、镇、乡。

监测对象及人数三个乡镇3-14岁儿童共计120名儿童。乡(镇)监测目标人群数见附表1。每个年龄组,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针对传染病监测样本量为40份。年龄组中各年龄段采样应均衡。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一)调查方法随机抽取3-4岁、5-6岁、7-14岁儿童各40名,每个年龄组随机均衡抽取城镇和乡镇儿童,年龄组中各年龄段采样人数应均衡。

(二)调查时间:20xx年10月12日-15日

四、采血内容及要求

(一)对调查目标儿童均填写《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个案调查表》(附表2),儿童疫苗接种史可在儿童预防接种客户端导出,或根据儿童接种证、卡、册等资料准确登记,由各乡镇专干负责填写。

(二)采血调查的组织工作

由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负责采集血液标本,采样编号由9位数字组成,前6位是县(市)国标码,后3位是监测儿童数。

(三)采血要求

无菌采血,对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静脉血4毫升,及时分离血清,注意离心时避免发生溶血现象,离心后立即将血清冷冻(避免反复冻溶),要求冻存在螺口管内;每份血清不少于2毫升,管子上要标清楚序号,并和送检单上序号一致。冷藏运输,-20℃保存待检。

监测方案(篇8)

(1)监测点位:2个,分别为1#安居工程和2#教师公寓,具体位置见图1。

(2)监测项目:co。

(3)监测频率:连续监测7天,co监测小时浓度与日平均浓度,小时浓度获取02、08、14、20时4个小时浓度值,日平均浓度连续采样不小于18小时。

其它大气现状指标利用已有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评价分析。

(1)现有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从道路起点开始每隔300米处(共设3个点:1s——3s)在距道路边缘距离1m处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2次(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车流量。

(2)选择距道路起点300米处进行交通噪声距离衰减监测,监测二天,监测距离现有道路边缘10、20、40、60、80m处的交通噪声,同时记录车流量。

(3)24h连续噪声监测:在安居工程(最靠近该道路第1排)处进行24h连续噪声监测。

(4)选择安居工程进行不同高度的噪声监测,监测二天,分别监测最临路第一排建筑物一层楼前、楼后处的噪声,二层、三层、五层处的噪声。

(5)声环境敏感点声环境现状监测:沿线主要声环境敏感点(安居工程),每个点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2次(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同时记录车流量,具体位置见图1。

(6)监测项目:leq、l90、l50、l103、水环境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据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水体有大港河和西港河。拟在大港河的上游及下游约3公里范围内布设2个断面进行现状监测,西港河现状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评价。具体监测断面见表2。

表2水环境现状调查断面布设说明(见附表1)。

监测时间和频率:3月进行1期监测,连续采样2天,每个断面每天采1个混合样。

周边居民水井:在评价区域内采集3个居民点的水井。具体监测断面见表1和图1。

表1居民水井监测布点(见附表2)。

(2)监测周期和频率。

水质监测: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大肠菌群数共9项。

采样点深度: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

水位监测:同步监测地下水水位。

监测频率:一期一天,一天一次。

药品监测个人简历范文。

关于县疾控中心对学校监测事项公告范文。

关于会议方案本站锦六篇。

关于会议方案本站锦八篇。

关于会议方案本站锦五篇。

监测方案(篇9)

污水监测是现代环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对污水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从而为环保部门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污水监测方案,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一、监测目标

实施污水监测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污水排放状况、水质污染状况、盐度、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等相关信息,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同时,污水监测还可以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企业环保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监测数据还可用于指导生产、设备维护、操作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管理。

二、监测指标

在制定污水监测方案时,应考虑监测指标的基本要求,包括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等。一般来说,污水监测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方式:包括污水排放量的数量统计、时间、地点、污水的性质等。

(2)水质指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污水中的COD、BOD、NH3-N、TP、SS等指标进行监测。

(3)盐度:对部分地区的污水排放进行盐度监测,以判断是否存在盐渍化问题。

(4)生物指标:对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物指标进行监测,以了解水体生态状况和富营养化程度。

三、监测方法

在实施污水监测时,应根据监测指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传统水质分析、自动监测设备、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

(1)传统水质分析:该方法对水样进行采集、预处理、分析处理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是较为可靠的监测方法。

(2)自动监测设备:这种设备具备自动采样、自动化分析等功能,可以定时定点地监测污水质量指标,监测结果全面。

(3)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获取大气、水体、土地等的监测数据,并结合统计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大幅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4)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建模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预测及污染来源的查明。

四、监测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实施污水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优化改进。在制定污水监测方案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监测方案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全面性:监测方案应包含全面的监测指标,能够反映污水排放的综合情况。

(3)实效性:监测方案的目标应该明确,监测数据应能够直接应用于治理环保工作中,具有实际的效益。

(4)可操作性:监测方案的实施应依托于成熟的监测设备及方案,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上传等功能。

综上所述,污水监测方案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监测目标、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也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改进,以确保环保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只有制定出完善和科学的监测方案,才能更好地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

监测方案(篇1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地下工程和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各种深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国内因地下工程或挖掘深基坑而造成的塌陷事件屡见不鲜。为加强对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实现地下工程和深基坑监测工作的动态管理,保障工程施工安全,降低工程的造价,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监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

基坑开挖施工的基本特点是先变形,后支撑。在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都与围护结构、土体位移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就是基坑开挖中经常运用的时空效应规律,做好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保护相关方面利益的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1、基坑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2、支护结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3、深层水平位移

4、管网变形监测

5、道路变形监测

6、建筑物沉降监测

7、锚杆拉力监测

(二)基坑变形监测方法:

1.监测点的布设

(1)基坑顶部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墙顶部,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16个,编号PD1~PD16。

(2)支护结构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

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布设在支护结构中部、阳角处;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支护结构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8个,编号Z1~Z8。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根据《基坑支护方案》的要求,本工程共布设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6点,编号S1-S6。

(4)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于周边建筑物上,采用植入铸铁标志方式。本项目拟布设监测点40点,编号CJ1~CJ40。

2.监测初始值测定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布设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监测初始值测定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3.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4.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原理如图所示。在受施工影响较小的场地处埋设工作基点A、B、O,并使OA和OB分别大致平行于基坑的两边(对于基坑外形不规则的情况,使OA和OB分别与基坑主要边长大致平行/垂直即可)。设O点自由坐标为(1000,1000),并设OA为X轴反向。在O点设工作基点,并摆设全站仪,测量B点坐标作为检核。在待测点上安装反射棱镜,使用OA作为基线,使用全站仪的坐标测量模式直接测定各变形监测点位的坐标,并与初始值对比,作为该变形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精度为1mm。

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三)基坑变形监测周期:

1.监测周期

本方案基坑监测从围护结构施工开始,至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结束,预计监测工期约为4个月。

2.监测频率

本工程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经验,监测频率拟遵从如下规定:

(1)开挖深度小于5m时,1次/2d;

(2)开挖深度在5-10m时,1次/1d;

(3)开挖深度大于10m时,2次/d;

(4)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2d;

(5)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14天,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3d;

(6)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14-28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5d;

(7)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28天后,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10d;

(8)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9)监测数据有突变时,应增加监测频率,甚至连续观测;

(10)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11)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监测工作结束。

(四)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一半;

3、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6、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7、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8、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9、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10、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五)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应立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方案(篇11)

bIjiAogao.cOm

企业自行监测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个完备的企业自行监测方案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具体并生动地介绍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企业应当将风险的定义、评估和预警纳入到常规经营管理中。例如,企业可以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各个部门的经理或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例会,共同研究并评估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时,企业还可以使用市场调研、竞争对手分析等手段来获取外部风险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识别风险。

其次,企业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评估、管控和监测。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起多个内部控制子系统,比如资金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子系统等。对于每个子系统,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岗位或部门来负责监测和管理。例如,在资金管理子系统中,企业可以设立一个财务稽核部门,负责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和审计,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相关的监测技术来加强自行监测的效果。比如,企业可以购买专业的监测软件或设备,对企业的网络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网络安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和挖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通过引入新技术的手段,企业可以更加迅速和准确地进行风险识别和监测。

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行监测方案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来评估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同时,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对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修订和完善方案的内容。此外,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对自行监测方案的认知和意识,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引进相关监测技术和加强管理,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监测方案(篇12)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xx《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监测方案(篇13)

一、监测指标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颗粒物。

(二)噪声(厂界)。

(三)☆如环评有破碎清洗工艺必须监测废水。

二、监测频率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应急监测预案

(一)目的

为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损失,在事故处理和应急情况下,迅速及时地进行环境监测,制定以下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有限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情况监测。

(三)基本原则及应急监测措施

1、基本原则:本预案是XXXXXX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各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指挥部的具体指挥和领导。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日常监测服从应急监测原则。

2、应急监测措施:

(1)公司环保安全部门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按环境污染信息报送规定上报市环保局。同时立即与市坏境保护监测站联系,及时判断可能的污染因未,进行应急准备,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和化验准备工作。

①人员准备:技术人员现场X名,采样人员X名,化验人员X名,司机X名。

②做好采样容器的准备工作。

③及时协调市环保监测站化验室负责分析化验人员做好相应的分析项目的一切准备工作。

(2)监测人员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必须在XX分钟内到达现场采样,并在XX分钟内送到化验室。

(3)协调市坏保监测站化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样品.分析,及时出具数据,并保留样品。

(4)当对某污染物缺少监测手段时,应立即对外请求支援。

(5)监测数据可用电话或书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报应急指挥部。

(6)应急监测应做到从事故的发生直到事故的处理终结全过程的监测,监测次数以能满足减少损失和事故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生产恢复为要求。

(四)应急监测网络图

公司应急指挥——环保及安全部门主任——市环保监测站——监测分析人员及司机

(五)应急监测流程图

指挥部——保及安全负责人、市环保监测站负责人——现场采样组、化验分析组——分析技术人员审核

四、委托监测

由于我公司没有相应的监测资质和设备,日常环境监测工作(每年四次)委托XXXXXX环境保护监测站(或XXXXXX环保公司)监测。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64119.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