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观后感范本13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生命教育观后感范本13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1)

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

吴佳慧寒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肖川老师的书-——《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无疑是我新年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之一。肖川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教育的多彩世界。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醒悟过来。书中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值得细细品味,让人读了又想,给我带来了一个诗意温馨的幸福世界。

在本文的前言中,肖川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第二,湘潭一名初中女生被歹徒逼迫,三次转学。她仍然无法摆脱其他学生的奚落和羞辱。

其三,2005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

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肖川先生在书中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缺乏博爱。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

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老师说:“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智力、开放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教育。

什么是好教育。肖川老师说:“好教育包括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

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教育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起点。

一。如何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肖川: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营造一个充满真诚和爱心的氛围,一个好的教育才有最切实的保障。

2.改变教师自己的思想。

肖川老师说: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

我给你带来了一段泰国励志**。《我不想让你得第一》。影片虽是雀巢的广告,但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家庭教育课,同时我们也该反思作为妈妈和老师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孩子一个好教育,好人生的开始。

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长大。

1.正确面对落后.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王者,而大多数人一生下来都成长不了王者.毕竟第一只有一个.

2。鼓励。孩子们的表现不好。老师做的不是没完没了的责骂,而是鼓励

三。怀疑。作为一个长期没有从事学前教育的人,我们仍然怀疑自己,即使每一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的。但我们还是要坚持

四。艰苦的工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失败,孩子也一样。我们也是

5.质变.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也一次次重新爬起来之后最后哪怕赢了1分,这平凡的一分却也坚定了我们和孩子勇敢向前的信念.

读肖川先生的书,看这部短片,我深受感动。

孩子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少了我们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否坚定了他的信心?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比任何人都强,不是一定要冲刺no.1,而是每天的努力—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每天使自己进步哪怕一点点。

我喜欢书封面的这段话:“生命是一段旅程,不管路途开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走或不走,时光都会将你带到尽头。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就是那么美好。

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活在自己的感情中,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享受生活、教育、学习,快乐地生活!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2)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生命教育的目标

爱的传递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敬业乐业;宗教信仰与人生;良性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思考是智慧的开端;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

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3)

近日,怀着崇敬之心,阅读了陶继新先生与王登峰先生的对话录《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一书,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陶继新说: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同时我们现在从国内外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经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屈指可数。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够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学习内容的低下与教学方法的'不当,与古代文人学习“取法乎上”和注重读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精典,现在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背诵,现在是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现在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如此下去,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一样地泼掉了。

奥修说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3%,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8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经典的亲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

陶继新说:孩子的背诵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开始时也许没有大人背诵得快,但一两周以后,其背诵能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就会将大人远远地抛在脑后面。孩子背诵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记得慢、忘得快。同时,当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记忆下来一些经典的时候,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认同。

如果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给其展示背诵经典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就会背诵更多的经典,就会给自己积淀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我曾经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对于《论语》的看法时,令我非常吃惊。他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国的很多专家汗颜。其实,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都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关。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后来又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可以说,有效地汲取中国经典文化的营养,并不阻碍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经典文化将我们的生命全然转换,从情绪化的生活状态变成生活目标清晰的状态;经典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完善与统一;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经典文化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欢乐与高贵。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我们最最亲爱的娃娃们也能体会到经典带给他们的这种智慧呢。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吧!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4)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例如,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连接小灯泡。在那之前,我们会教学生用电线把灯泡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地,学生几乎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但不要认为他们不能或不会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比教学的兴趣大的多,教学更直接、更方便。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学生本位教育无疑是改革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问题的一条光明之路。我希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目前,我们的教育需要出生,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出生!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5)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在家中,静坐于自己经营的书房里,手捧一杯清茶,沉浸于《生命与教育》,感受着时光从身边静美地流过。偶尔投目窗外被阳光染醉的泡桐——那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气的生命,就像一曲纯美的音乐流淌心头。也许,这些快乐的意义,与外在的感官愉悦截然不同:唯有来自生命的力量,才常常使人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不管现实多么琐碎,唯有生命化教育,才能把别人的生命与自己的责任紧密相连。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

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6)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二、三、四次的自学准备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的行动越多,你的习惯就越强,越能经得起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会在一生中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情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记忆力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学校:乐山中心校

教师:彭如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7)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8)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通过两个星期对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的细读,其间对生活、如何处事待人及学习等方面均有很深的见解与分析,整一本书用了很多典型的生活实例并结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性知识,详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同时借以引发、启迪读者更好地把握生活的尺度及定位好人格的高度,最终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述了许多人类本性上的种种弱点,包括自尊维护、自重、虚荣、同情的需要、自卑、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等带来的一些固有的矛盾及自我捍卫自身权利的实现,这些所谓的弱点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无论你是乞丐、残疾、疲困潦倒、孤寡一人,还是百万富翁、运动健儿、名人名士等人,都难免不受人性弱点的影响。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基于人性上暴露出来的弱点思考,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使得我更加地觉得运用妥当、规避要害,反倒是一本教会人养**性优点的一本好书,其间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的很多道理,并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其本质,生动的例子,从工作、学习、处事待人、再到婚姻,最后上升到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来。

在这本书的前几部分,我们谈到了不要随便批评别人的原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自尊。结合自己这些年在生活、学习,再到大学里一些社团、班级等场面上工作累积下来的经历与经验,我发现除了别人不愿意受到批评以外,同时自己也会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错的)而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而不肯承认错误。鉴于我的看法,每个人的出发与目的点都是好的,谁都不愿意把事情搞砸,更不愿意地因此而被别人所否定,相反地愿意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而来满足虚荣心与自尊心的需要,或者是实现自我的需要。

书中讲到了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即换位思考,从别人的性质(利益、认识的角度与广度)出发,避免批评别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中当面评论与批评他人,在找到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要激化问题,而是缓和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与途径。其中谈到的“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自己”与“使别人感觉重要——并真诚地这样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要说服一个人承认错误并改变其想法或者接受自己正确的观点与建议,就不能一开始就迫于达到某种扭转的局面而不停的争论,这往往只会激化矛盾而永远无法消除对方产生的误区与偏见,反而倒是给目标人没有丝毫的思考空间,多聊一些与他自己有关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循循善诱,最终使他与我们自己具有相同的观念,并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在,从中感受到自我尊重的需要,并自觉地实现自我检讨,消除误解,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解释别人不愿意接受批评的同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也指出了类似性质的问题——使别人同意于你。其中:避免争论,尊重别人的意见,从不告诉别人自己错了,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友好相处,真诚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同情对方的想法和愿望等。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9)

体会最初接触生命教育,是在几年前一次教师培训时,主讲老师给教师下了个新的定义:教师就是迷恋生命的成长,以研究生命成长为业的人。当时给我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读了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他所倡导的“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他用心发出的“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呼唤更是让我震撼。

特别是开篇《生命的礼赞——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演》,让我深受触动。文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地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要让每个个体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要使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回顾我们的现实,现在有一些学生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要不就走极端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在这些悲剧的后面我们在讨论孩子的自身问题时,是不是更该思索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在某个点上出了问题?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大部份的老师依然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我们的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近段时间的成绩怎么样?唯有门门功课都优秀将来才有希望才能出人头地。这种隐藏在我们大人内心的教育目标往往会导致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近乎完全的背离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能对学生做出羞辱、嘲弄、讥笑、刁难、甚至是殴打。也许一个学生上课特别会爱说话我们甩他两个耳光,他感到屈辱,明天就不说了。这看似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我们教育能做的吗?我们剥夺了人的尊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会考虑别人的尊严吗?只有让孩子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他才会希望身边的人也过有尊严的生活。有些学校,每次考完试就排名,接着就按名次进入相应的班级。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有安全感吗?他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吗?他会信任自己的同学吗?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竞争对手啊。我们想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全的人格吗?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师而言,在做好传授好知识的同时,诚如张先生所说的就是要做这样的工作: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激励孩子不断鼓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力量;克服种种阻力与困难去创造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瞭望未来、渴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与价值。让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才远胜于避短。

张文质先生把生命化的'教育描绘成是“开启智慧,点化润泽生命”,让人感到一种虚灵中的真实同时,更让人感到教育的神圣与责任的重大。因为它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启迪、生命对生命的润泽。因此,教师这个职业就直接意味着从业者人性、教养、专业能力的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长久以来,我们把知识教育等同于智慧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的高材生往往是考试的高手。而在生活能力,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创造的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西方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人的生命更加完全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性的扭曲生命中的本真。在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品行的养成、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很多的孩子在初中到高中完全是在拼体力,睡眠达到8个小时的是极少的。与父母共进早餐,周末与孩子好好的聚聚都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奢望。曾经听到一位教授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他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在进小学之前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每天他下班时,这个小男子会骑着童车从他身后出来吱得一声将车停下学着大人的问候“老陈你回来啦!”而自从上了小学后,慢慢的发现这个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碰见人就低头,不久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镜。由此可见我们教育问题的严重。生命是需要点化和润泽才能长进的。经过点化和润泽的生命应该是有生机的而不是死气沉沉,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颓废,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吗?我觉得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还应该是一种对待教育的态度。面对每个不同的独具个性的孩子,我们能在何种程度上点化润泽生命?如何让孩子们活得轻松快乐又能承受起成长中的挫折?如何利用现成的有限教育资源给予每个孩子的生命形式以最大的成全?这些都是我们生命化教育要思索的问题。

“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映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体会“点化生命润泽生命”这八个字。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10)

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

人是自然存在,但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

意识使人的生命抛弃了动物自由的本能,成为自力更生的精神存在。正是由于精神的存在,人类才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

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

即使是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自己的职责。这种无视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冯小刚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儿童。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分的功利是我们眼中只有“物”,没有“人”,孩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考试的机器,是为老师获取分数、获取利益的工具。“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已离学校太远。这是对孩子的虐杀,也是对教育、对历史的犯罪。

很紧急。教育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实践、反思和实践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11)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奇迹,创造辉煌的教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纯洁、善良和天真的性格。我们对他们的爱将被他们铭记,他们将以同样的爱和仁慈回报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令人感动、欣慰,甚至是一种幸福!

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

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地战胜自己,并给予更多的关注。人们的心总是肉质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受到影响。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倾听、理解、宽容、欣赏、赞美、善于沟通,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和超越性。教育要立足于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存在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

但又不仅仅如此。它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

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

因此,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觉醒、激励、修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提升、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和人性。

在生活意义上,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灵;像金河,清澈透明。因为——孩子们的生活就像花朵一样美丽,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倾听每朵花缓缓绽放得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12)

教师应是一个牧者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周围的同事和同事,我们是不是更把教育当成一种共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他们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该书提出:“为了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是一个牧羊人,学生的学习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独立有效的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

男孩问:“当海鸟啄食海龟时,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

女孩说:“这个导游很奇怪。他是一位生物学家,对海龟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但他为什么还把小海龟扔到海里?"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

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的,回首过去,我们是否经常犯和这位年轻女教师同样的错误?我们中有多少人来自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又有多少人通过实践测试被证明确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

我们教学设计的学生在**?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该刺激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学生本位教育是教育与人的生命和自然的和谐结合。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虽然困难,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生命教育观后感(篇13)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我很赞同这句话。自从我能够阅读开始,书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拥有了一本好书,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继新合著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正应了陶继新老师所说的,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生命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个一度曾经怨天尤人的我,现在变得更加从容、坦荡了。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会淡然面对;当我遭遇波折的时候,我也将视作生命的本然。从此可以守持着一颗宁静的心,平静、愉快地在生命常态中行走!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8674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