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游记作文十七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莫高窟游记作文十七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

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比如规模宏大的故宫,历史悠久的长城,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制彩塑2415尊,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

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壁画记录了佛教的传说与故事,画得栩栩如生,神仙好像就要腾云驾雾,和尚就要开口讲话一样。不同朝代的壁画甚至叠加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技艺。

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壁画,还有惟妙惟肖的彩塑。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等。我最喜欢的是一尊弥勒佛坐像,也叫北大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第三大坐佛。这尊佛像外观轮廓错落有致,现在已经有九层造型。

莫高窟还有一个小房间藏经洞。藏经洞是第17窟的简称,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典籍,还有天文、历法、地理、方志、图经等。虽然这里由于多国从中抢掠,缺失了好多文物,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

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料,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发扬光大!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2

大家好,我姓吴,是你们的导游。我将带你们去看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我们走!

朋友们,向我的左手边看,这就是莫高窟。它是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它建在甘肃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一千六百米。始凿于三百六十五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石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余身,飞天四千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敦煌石窟艺术中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就是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

现在,我们进入285窟参观。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成覆斗顶方形禅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南壁禅窟上面绘有《五百强盗在佛因缘》故事,讲的是: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军队捕获,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他们痛苦不堪,呼唤佛的名号,佛听到后,用神力让他们恢复光明,并现身说法,终于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

参观完285窟,我们再进入有名的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

道的北侧,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它也有一个故事:19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一个道士在一个机会下打开了藏经洞。由于他的愚昧和清王朝的腐败,很多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和盗劫了,只有一部分留下来了。

好了朋友们,现在可以解散了,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摸石像和墙壁。

2、不准照像。

3、注意安全。

时间过得真快,要和大家再见了。记得,欢迎下次再来参加安欣旅游团的旅游噢!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3

以前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元366年,和尚乐尊云游到莫高窟,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今天我来到名震天下的莫高窟亲眼目睹精雕细琢的彩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

莫高窟一共有735个洞窟,它们像一间间楼阁一样排列在鸣沙山的断崖峭壁上。石窟的前面有一个大佛,它的眉毛雕得很精细,乌黑乌黑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注视远方,红润嘴唇微微张开,好像在念经呢!大佛身穿黄袍,两个袖子上有许多蓝莲花的图案。大佛栩栩如生、雕工精细,真是壮观!

我继续前行,上到二楼,走进一个洞窟。在甬道上我看见一幅绘制精美的壁画。壁画上画着一只皮毛花纹五彩缤纷、有九种颜色的鹿,它昂首挺胸,看着远方的绿林和瀑布,悠闲自在地休息,雪白的耳朵向外伸展,生怕一点风吹草动。原来这幅壁画是佛经里的一个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一天,九色鹿在河里救起一个落水者,当落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因为人们贪图它的皮毛会加害于它。落水者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九色鹿,谢恩而去。落水者回城后看到一张告示说:王后梦见九色鹿,她一心想用鹿毛做衣服。悬赏之下,落水者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军队带路去杀九色鹿。九色鹿没有避开,它把救人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国王,被感动的国王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九色鹿。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应该知道善恶,不能忘恩负义。

接着,我又欣赏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壁画,我不仅为那精湛的画工而震撼,更被画中的故事而吸引。听着生动的故事,让我们领悟了许多深奥的人生道理。

虽然我对艺术、佛教、历史知之甚少,无法深刻领会它的含义,但是壁画上鲜活生动的人物和丰富的色彩,让我觉得古代的画匠很了不起。也引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历史的浓厚兴趣。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4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目录

主要评价历史沿革主要评价

外国 旅游者 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 宝库 。”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 公元 366年,一直到 现在 ,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 封闭 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 经卷 , 文书 , 画卷 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历史沿革

莫高窟现存 北魏 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 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 彩塑 2415尊、唐宋木构 崖檐 5个,以及数千块 莲花 柱石、铺地...... 莫高窟前临 宕泉河 ,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 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 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 乐尊 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 、 西魏 和 北周 时,统治者崇信 佛教 ,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 时期,随着 丝绸之路 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 武则天 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 后,敦煌先后由 吐蕃 和 归义军 占领,但 造像 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 、西夏和 元代 ,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 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 康熙 四十年(17)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5

敦煌莫高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去过的人们都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一座文化宝库、艺术宫殿,为什么说它是文化宝库和艺术宫殿呢?下面我们走进莫高窟来听一段对话就知道了。

我快步走进莫高窟。那是一座山,并挖了好多个石洞,这些石洞是古代人建造的,所以有许多古文物,比如生活用品、农业用品、工业用品、纺织品……尤其是在唐朝,里面增添了好多奇珍异宝和飞天壁画,从此莫高石窟被称为文化宝库。

我放眼望去,忽然,眼前一亮,4个石像出现在我眼前。好眼熟的石像啊!一尊石像在打鼓,一尊石像在弹琵琶,一尊石像在吹笛子,一尊石像在跳舞。我赶紧跑上前问:请问你们在G20的大型舞蹈上出现过吗?她们回答:对的!有好多的艺术家、舞蹈家来这里看我们!并模仿我们的形象,我们的舞姿才能走上舞台,震惊全世界呢!

我再向前走,又看见一尊高三十三米的石像,这么大的石像,仿佛抬头望着天空。怀着好奇心问:你这么大,怎么没有一处损坏?为什么又抬头望着天空呢?

她答道:那是因为现在的人特别爱护、珍惜我呀!我抬头望着天空,是因为唐朝的人,渴望飞上天空。现在就不一样了,科技变发达了,人们的愿望实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都飞上太空了,我们也感到无比骄傲。

老师点评:好哇!从你的对话中看到了莫高窟的伟大,看到了它的价值所在,更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吧!更多的精彩会在你们这一代身上延续。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6

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有一个地方,包含了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与艺术。它,就是“东方卢浮宫”——莫高窟。

作为我这次西域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这座城市中的“中国风”为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座蕴含了中华三千多年文明的古城中,一条街、一栋楼甚至一个路灯、石墩中都有了一股中华的气息。可是我们来不及去感受这浓浓的“中华风情”,就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期票征程。终于,我们带着一身“夏日的印迹”,进入了传说中中国管理最好的景区——敦煌莫高窟。

进入莫高窟大门之后,我们依次穿过了博物馆、大小牌坊等景点,来到了莫高窟最大的石窟——大佛殿:九层楼。这个石窟的名字就已说明了一切。它是莫高窟中最大最有名的石窟,外观是一座巨大木塔,开始只有两层,但经历朝历代次次翻修,在民国时已经超过了窟中34.5米的中国第三大佛——莫高窟大佛,达到了45米的高度,将里面的泥胎弥勒菩萨从头到脚包的严严实实。离开了作为莫高窟第96窟的大佛殿,我来到了另外一个大窟——卧佛洞。进入了卧佛洞,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大小不输九层楼大佛地释迦摩尼涅槃像映入眼帘。只见这尊卧像躺在一个形如棺材的巨大洞窟之中,全身都镀有金箔,而在他的身后,有释迦摩尼的72位弟子,他们纷纷将手放在胸前,对师父涅槃的举动表示深深的遗憾与敬意。

离开了卧佛洞,我与老爸回到了车中,驾车向下一个目的地——鸣沙山与月牙泉出发了!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7

这一回不远万里,从东海之滨的江南水乡奔赴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凭吊的是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以朝圣的心态,付出长途的艰辛,只因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印象中知道敦煌是因为飞天,儿时动画片里有过这动人的画面;而知道莫高窟是因为美术课本的封面。所以莫高窟给我最初的认知,就一个字――美。后来看了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对莫高窟有了更深的了解,莫高窟在我心中才上升为一片圣地。

由于文化保护的需要,莫高窟需要预约,当然还有更严厉的,我连单反也放在车上了,所以只在大门外用卡片机拍了几张。莫高窟离敦煌市区不远,车子需穿过一段戈壁路,我在想我最初的那册《文化苦旅》的去向,那是初版,书上注满了我的感想,被借时,我是多么的不情愿,后来果然丢失了。可我却想不起那个借书人,想必当年应有不浅的交情,可如今早已烟销云散。友情、爱情被时光机器碾得错骨扬灰,而千年莫高窟苍老的模样里却依然放射着珍珠般的光辉。后来我新购了再版的《文化苦旅》,书上再也注不满我的感想。再后来有一年中秋,网络上一帮网友以诗文会友,一场比赛后,我得到的奖品是一套余秋雨的书,其中就有我拥有的第三册《文化苦旅》。车子继续向前走,眼前绿树多起来,在鸣沙山和三危山间的峡谷里,三角形的一个绿洲,那就是莫高窟。

广场上,道士塔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朝圣者,面对它或者他,有着一股复杂的情绪,当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千年瑰宝再现,多美的机缘啊,他或许知道那些经书的价值,上报官府无有回应,看着破落的莫高窟,他把经书换成银子,修缮屋宇,等到这些经书震惊世界时,引来了更多的掠夺者。如果今天王道士重生,站在广场一角,面对世人的指责,他会不会依然是一脸无辜的表情呢?内心里活下去的现实和把珍宝守下来的挣扎放在今天,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更何况远在戈壁,官府民间无人守望的.孤独,我想那不只是王道士一个人的无奈悲剧,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积贫积弱必须概括承认的惨剧。

走过宕泉河上的桥,是一片古树群,每一株榆树、杨树都是走过千年苍桑的古稀老人,在戈壁沙漠深处独享河谷的滋润,和河谷上的千佛洞共同书写不老的传说,散发生命的光泽。再往前的树阴间,有个小牌坊,外形秀气精致,不知建于何时。左拐到达莫高窟入口广场,面对的是正中间的九层楼,等着导游取票,我们纷纷以九层楼为背景,拍照留念。

进入景区后,由景区导游带领,每人必须佩带耳机,并用指定频道无线传送导游解说,所以如果跟错了团队,耳机是接收不到别的导游解说的。这样各听各的,避免了其它旅游场所导游比喇叭游客受折磨的现象,景区里安静有序,不像野外,更似博物馆。导游的声音轻轻柔柔,传进耳中,如耳边絮语,很是舒服。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高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导游带着我们参观了最高的佛像、最长的卧佛,还有一些代表性的洞窟,大约不超过五个,最后来到的是让中华民族阵痛不止的藏经洞,游览就止结束。然后我们去了藏经洞纪念馆,了解了那些文物的流失及历史价值,离开景区。

上车前,一帮人还去了莫高窟陈列馆,那里有仿真的洞窟可以拍照,可惜我没带单反,还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和相关雕塑、壁画制作过程,对深入了解莫高窟应该很有帮助,可惜我对绘画、雕塑基本不懂,仅是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不晓得懂美术的人感受如何。

抱着朝圣的心态来到莫高窟这个世界艺术圣地,所得却是非常有限,辜负了莫高窟,也辜负了不远万里,我想也许是来之前没有做好功课,也许是期望过高以致失望过多,也许是某种心境阻止了心电感应,那就期待下次吧,虽然好多人事都不能重来。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8

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页悲剧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古代文明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形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部分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开头用外国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闭馆时迟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着用“呆了好几天”、“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对着这堵山坡傻想”来表达自己受到莫高窟艺术强烈震撼的情形。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接着用抒情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这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民言辞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

作者写阳关,不是一般的探幽访胜,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怀,而是借助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来折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作出的贡献,来追寻中国古代文人曾经经历过的生命体验。因此,作者笔下的阳关,已经超越了阳关本身的意义,从而进入了人生、社会和历史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

我们可以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窨藏着什么法术呢?”

文章一开头,便是一段议论,指出历史上种种“怪异”但又建党的现象:当为官的文人“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他们“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以至无数的人们会在童年时代使“自选搭建”这此诗文景象,到了成年以后,又会“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什么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又会成为后代人们的生命体验呢?作者的感慨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给读者的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巧妙地承转出下文。

第二层次:从“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到第十一自然段“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作者说自己“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既是对上文“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的照应,又告诉读者“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来追寻生命体验的目的。作者接下去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沙漠边陲的一派荒凉、肃杀、空旷的景象。对莽莽沙漠和沙漠雪景描绘,既是写实的,又是深化了的。从写实的角度顺理成章的带出坟堆,由此展开了联想:“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决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简洁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历史景象,而坟堆本身,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从中呈现出社会性、人性,作者的历史沧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第十自然段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作者说“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二十五史是历代帝王修撰的所谓正史,作者这样写,既点出历代王朝醉生梦死、荒淫奢侈的生活,又衬托了前方将士艰苦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第三层次即余下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对阳关遗址的直接凭吊。作者用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物象描绘出阳关远近的荒凉之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王维的《渭城曲》,用这首千古绝唱带出“唐人风范”,尽管行路艰难,但他们不会洒泪悲叹,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可悲的是唐代前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因此,“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最后“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民族的精神疆域”和上文“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都是散文笔法,实质上,作者在这里抨击的是封建广义的保守、腐朽,帖于封建制度的禁锢,辉煌的历史只是阳光的一现,只能停滞在长久而黑暗的历代帝王的宗谱中。这一层次交织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欣慰和遗憾,透过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不时地流露出来,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篇散文激情洋溢,作者一路行吟,丰富敏锐的感受和对民族文化的炽热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9

第二天一早,我们动身前往莫高窟。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对这个地方就情有独钟,但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如今的莫高窟已发展成为了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旅游景点。数字展示中心的建筑风格已经特点鲜明,沙丘的波峦起伏被完美的呈现于建筑之上。

门票必须提前预约,我们团只有一半人(当然包括我们)抢到了票,而电影的观看是有场次的。我们的场次比较靠后,但凭我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保安放过了我们,让我们提前一个小时进入影院。

第一个电影非常无聊,讲述的是我早已烂熟于心的莫高的历史,比较有趣的是我左侧的大叔,睡得鼾声如雷,似乎在抗议着这部电影的无趣。第二部电影是在环幕影院看的,着重介绍了几个朝代的代表窟,球幕厅恰好地完整呈现了洞窟的每个角落,配上庄严肃穆的音乐,让我在未参观之前感动了一把。

紧接着,坐车开往莫高窟,到了那里,更体会到一流景区秩序的井然,我们首先要排成两排,每一部分旅客由一位导游负责,佩戴好耳麦,接着被导游安排参观不同的代表窟,这样错开的参观,使本庞大的参观队伍被分散至各处,既保护了洞窟,又避免了拥堵。

参观的顺序及窟号我不记得了,但窟的大致内容我还有印象,我们参观的窟中塑像大都是清朝重画的,颜色过于鲜艳,线条极为呆板,不值得一看,但壁画或拱顶却是窟中的姣姣者,而形态各异的飞天,令人目不暇接的千佛图,生动感人本生连环画,还有笔触细腻的极乐世界画······可以说,在一片漆黑的洞穴中,手电筒的光无论打向哪一个角落,都会给人震撼。

游完八人窟之后,我们意犹未尽,又跟随其他导游进入了另外两个窟参观,本欲继续向前,但保安发现了我们这几个不听话的游客,把我们迁往了应急票参观的四个窟。

所有游客一集中,场面立即宏大了许多,我们便在推搡之中,参观了北大佛(莫高最大佛,高35米)和卧佛两个代表窟,震撼与欣赏的心情被拥挤的游客一扫而光,作文最终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回到了停车场,恋恋不舍的心情溢于言表。按计划,我们本应中午回宾馆睡个好觉,下午五点再集合去鸣沙山,但我坚持不能浪费旅途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便与路上的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去了敦煌市博物馆。不愧是旅游城市,博物馆建的又大又豪华,里面还有两个模拟洞窟可以圆了我们在莫高不得拍照的遗憾。

回宾馆睡了十分钟觉,起床赶往下一个5A级景区-----鸣沙山月牙泉。在这里最独特的体验莫过于骑着骆驼在大漠间穿行了,虽然骆驼硌得我之后几天坐车时间一长屁股就疼,但戴着顶牛仔帽骑着骆驼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因为号码的缘故,我与剩下三人不在一个骆驼队中,而他们在我之前,我就想当然认为他们走在前面,于是便孤身一个寻找队友,直到我把月牙泉逛完,才找到了他们,之后,马铭洋想要爬沙山,我虽然很累但还是跟去了,沙子果然不好惹,踩一脚就滑一半,拼命跑半天却还是停留在原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我们登顶后累得气喘吁吁,但却因时间紧迫又得赶紧下山,我也不懂我为什么要爬上来

但下山,确实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太空漫步一般地行走,还可以淡定地嘲笑着累得要死向上爬的其他游客(不就是我们吗)。我们还用随手带着的水瓶玩起了游戏,在劳累与满足中度过了行程最紧凑的一天。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0

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那里不仅有栩栩如生的佛像,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我期待已久的莫高窟。

在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带领我们看了两个小短片,短片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以及进窟的注意事项。看完短片,我们就要进窟了。我想象中的莫高窟,里面应该是亮堂堂的,一张张壁画清晰地陈列在墙壁上,一尊尊佛像整齐地排列在洞窟内。

可近了莫高窟却把我吓一跳,洞窟内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洞窟内黑黑的,啥也看不到。导游的手电筒,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这儿黑咕隆咚的,为什么不开个小口或是装一个电灯啊?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壁画受光线影响,会损坏地更快。

我顺着导游微弱的手电筒光仔细观察,发现窟内的壁画大多都褪色了,还有的已残缺不全了;那些佛像也有好多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整个被搬走了。是啊,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会对莫高窟产生危害,我不禁感到惋惜。

听完讲解,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洞窟,来到了敦煌研究院。研究院里可真大,里面陈列的人们修复壁画时的照片、修复壁画所用的原料和工具。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人员,为了保全珍贵的文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也才修复了少部分的壁画。可想而知,修复的工序有多么的烦琐。

出了研究院,我和妈妈又来到莫高窟纪念馆。我央求妈妈给我买几张莫高窟的明信片,可我选来选去,每一张明信片上的壁画都十分精美,我真想把它们都买回去。回酒店的路上,我把买到的明信片打开看了又看,仔细观察了画面的构图和线条。回到酒店,我立刻找来一张纸,把明信片上的人物画了下来。可画来画去都不如壁画上的传神。

我不禁感叹:这莫高窟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让它存在的时间能更久一点。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1

大家好,我姓高,你们可以叫我高导,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00米,高50米。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进莫高窟,你们可以看壁画,但不要去触摸壁画,也不要用普通手电筒和闪光照相机,不然会破坏壁画的。

莫高窟是一座绘于洞窟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雄浑宽广、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执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

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我很高兴为大家做导游,再见!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2

这个暑假,我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敦煌,那里有浩瀚无际的鸣沙山,有碧波如洗的月牙泉,但最令我震撼的还是那神奇的千年莫高窟。

莫高窟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等多个朝代,在一次次战乱中被保留了下来。它接受了时间的洗礼,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人,更是那古丝绸之路上人们心中永存的吉祥。

莫高窟展现出中国佛教艺术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至今,莫高窟保存有七百三十五个洞窟,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第一百四十八窟李家窟。

李家窟开凿于盛唐时期,是当时的豪门大姓李太宾所建的功德窟。这个洞窟分为前室和主室。前室中凿有狮子和麒麟各一只,它们神态逼真,两只眼睛如水晶般闪闪发光,千年过去了,它们依然炯炯有神。

主室为拱形顶,中间有一尊长达十四米多的卧佛像,那是佛祖释迦牟尼快离开人世时的形态,他双目微闭,神态安详。佛祖身后有七十三尊菩萨,神态各异。有的双手合十,默默为释迦牟尼超度;有的双手掩面,悲痛欲绝;还有的面带微笑,因为他知道佛祖只有涅槃,才能够脱离人间苦海,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到达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壁画上的飞天身着翡翠色的衣襟,襟飘带舞,手持花篮为佛祖送行。

莫高窟七百多窟我虽没有一一亲眼目睹,但我所见所闻,都让我沉醉在这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千年莫高,梦幻佛宫,这神奇莫高窟,万载不摧!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3

在大西北旅行的第三天,我们坐了八个小时的车,穿越柴达木盆地,翻过当金山,终于在傍晚来到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敦煌。

晚上,看了《又见敦煌》的演出,仿佛让我看见了千年前的光辉历史。其中,关于莫高窟的故事也让我身临其境,一位位古代的人物都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明天即将要去的莫高窟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莫高窟,其实是因为一位僧人穿越戈壁滩时,路经鸣沙山,忽见山上金光璀璨,认为一定是有佛的存在,于是在戈壁滩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便在窟里坐禅修行。后来,经过秦朝、唐朝、明朝等的不断修建和改造,莫高窟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我们来到了莫高窟,坐了观光车,看见的茫茫戈壁的石壁上的一个个洞窟,就是莫高窟。

我们去的第一个窟,是235号洞窟,这个洞窟是在唐代开凿的。走进去,我就看到后壁前有几尊佛像,在正中间的是弥勒佛,它盘腿坐着,左边和右边站着菩萨和天王。佛像精美绝伦,好像活了一般。两壁上边的是莫高窟壁画形象的代表飞天。飞天这一形象在莫高窟壁画中共出现了五千多幅。

我们还看了许多窟,149窟、238窟、123窟有秦朝的、隋朝的、唐朝的。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228号洞窟了,这个洞窟左后方壁画上有着《七色鹿》的故事,在壁画中,把七色鹿描绘得栩栩如生,好像千年的七色鹿就展现在我眼前。

莫高窟,把千年以前的历史告诉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保护莫高窟,把历史传承下去。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4

《莫高窟》是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通过《莫高窟》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感悟“彩塑”的特点,同时深刻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由于莫高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因此选择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说教学目标,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重难点,能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感悟“彩塑”的特点,牵移学法。学会编写段落提纲,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

说教学过程,1、紧扣题目,设置疑念,激发情趣,引导初读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编写提纲,寻文思路3、精读课文,欣赏彩塑,感悟语言,积累运用4、总结课文,编三字经,激发兴趣,拓展提高

这部分设计,主要让学生结合题目,猜猜莫高窟名字的由来,然后相机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接着播放有关莫高窟简介的视频,这段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想要继续探究的兴趣。

这部分设计,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学会编写段落提纲。看着这段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如何编写段落提纲,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这部分设计主要紧扣“形象鲜明,神态各异”八个字,从整体上把握彩塑的特点,然后出示相应表格。

看着这样的表格,学生很形象地理清了层次,并对彩塑的特点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接下来让学生观看彩塑图片,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片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再看这幅图的时候,学生也很快辨别出这就是威风凛凛的天王。继续看这幅图的时候,学生同样也很快地知道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最后看这幅图的时候,那神态安详的卧佛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让学生尽情想象还有哪些彩塑形象,在充分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时,再适时出示大量丰富的彩塑图片,并同时播放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让学生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下,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彩塑文化。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第2小节的填空、背诵。

这部分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编写三字经。三字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是最终编写的三字经内容。

接下来布置“预习3-5小节,尝试着编写三字经”的作业,定能在学生的内心掀起一股学习三字经的热潮。

最后提供莫高窟的官方网站,让学生上网了解更多的有关莫高窟的知识,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变得有趣、有效。

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适时播放一段有关“莫高窟”的视频简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

适时地呈现相应彩塑图片,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达到有效融合,增强了学生对莫高窟彩塑特点的感悟。

在让学生观赏莫高窟彩塑的其他图片时,同时播放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也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状态。

前途中有我的老师,后途中有我的学生,簇拥在这条七彩的路上,我唯有竭尽全力,方能坦然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求知若渴的眼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5

《文化苦旅》是从初二开始读的,记得犹为清楚的是《贵池傩》我连题目都没能认全。曾经能背诵自序中的大段文字,也会感叹中华大地的鬼斧神工,也会欣赏余老的文字功力,只是我还不明白他的“苦”在哪里。

高中的时候在几次传阅中把我的第一本《文化苦旅》遗失了,于是又去买了一本,再次翻阅,那久违的昏黄的书页看到的是与当年不一样的心情。从莫高窟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时风雨天一阁那座公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江南小镇,双从吴江船到时牌坊,不是是春歌夏曲还是秋韵冬情,最后平复心跳,还是要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肃。我还没有能力探索中华文明的底蕴,但即使只是读书也还是愿追随余老的脚步,看一看中华大地上悠久的历史,寻一寻历史背后隐匿的文明。很想去一次敦煌,看看作者笔下的莫高窟,感受一番沙漠深处的遗存是如何的炽热亦温煦,抑或狂放且沉着,去聆听那些古老的故事体会瑰宝痛失的心情。我不是个学者,只是个学习者,还只能到从文字中感受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我想也只有在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才有资格说了解了苦旅背后的真正辛酸吧。

上大学的时候从家中带了几本书,其中就有《文化苦旅》,只是闲置了很久都没有再去细看。也曾想过自己向往已久的都江堰在经历地汶川地震后如今是什么样子了,是否还有让人莫名紧张疑似山崩即至的感觉;也感叹过自己至今也没能看成贵池的傩仪傩戏,无法触摸作者笔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大二上学期偶然翻阅了那篇《上海人》。

当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触,只觉得当代人文文化并没有太多值得深考的价值,没想到后来有机会去了一次上海。我喜欢老北京的胡同,欣赏西安的古迹,只是从没想过去上海看看,只觉得一座现代化都市,看高楼么,大连有,看景致么,不见得比大连好多少,至于人文,那时我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可是还是去了,原来,上海的文明真的不仅仅在于他是一座现代化都市,像《上海人》中说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停留在商场中,即便不说话也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这就是这个有着特殊文化方式的上海文明,当然,如果没有看《上海人》,即使当时被认出来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意识去感受原来这就也是文明,这也是当代文化走向问题吧。

《文化苦旅》是我喜欢最长久的一本书,也是我在不同阶段都原意深读的一本书,或许我的认识仍然浅显的很,但是既然是解读文化,我想每个人的认识与体会也应该有所不同吧,所以,我愿意继续追随你的脚步。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6

人类对于自身的起源总在不断地探求,不断地寻觅,这种热情和执著一代又一代从未熄灭。那里有某种神秘的呼唤,某种与血脉相连的情愫。

于是《莫高窟》写进了教材。那是历史在某一个瞬间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那彩塑、那壁画,无不凝聚祖先血液中某种殷红的期盼,那飞天的舞姿如此神奇,那美丽而迷离的眼神永远闪烁在那个混沌的、只有浪漫的想象的岁月,那是祖先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渴求还是某种含糊的解释;那微笑的神灵呀,只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后裔才能在烟尘中读懂,因理解而膜拜。于是才有了今天演绎的敦煌舞曲,才有了一本又一本读来让你性灵澄明的敦煌故事,那里有向往,有抗争,有血有泪有叹息,也有微笑!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这是课文中的两个介绍彩塑和壁画的段落。尽管这种穿透历史的仰望有些吃力,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补充完全可以缩短仰望的距离。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的图片和《藏经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教学的流畅,学生眼中的激动,与我诉说的眼神交汇,我的心满满地,满满地被填充着。但始终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告诉我的学生,好像总还欠了他们一些什么。孩子们明亮的目光还可看到更远更远……

让他们再写写阅读的感受,再补充一些历史文化的文本阅读。这些都做过后,心里仍然不够踏实。走在濠河桥畔,侧目望去——南通博物馆群落。

她真实记录着南通悠久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着南通建设的丰硕成果;堪称融人文和科学于一体的故乡史诗,集气质与风韵于一身的城市画卷;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积淀丰厚的教育资源,更是广阔生动的文化课堂。

家乡的记忆!和丝路花雨一样的记忆!

当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时,似乎已经熟睡的历史文化顷刻间在学生凝视的目光中激动地醒来,在这鲜活的阅读方式中,城市的记忆一次又一次被打开,并得以如此明亮地被继承和延续,记忆就不仅仅只是记忆了。一旦静默的建筑和凝滞的文明碎片被温柔地触摸和理解时,历史的血脉和现代乃至未来便被畅快地联结起来。

俯察家乡热土,沉淀历史记忆,接受文化熏陶。孩子们在凝望、触摸、捡拾、体验中继承着优秀的历史文明,在浸润和濡染中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这是教育的责任,也是语文的责任。

莫高窟游记作文 篇17

我终于缓慢的践行着信誓旦旦的诺言,躺在床上看书。尽管还是心猿意马的眼神飘忽不定,忽而扫一眼电脑,忽而瞄一眼电视,但毕竟算是潜下心了,我说,我手里捧着的毕竟不是鼠标,也不是电视的遥控器。我暗喜自己可以的,真的可以的,就这样吧!我手里捧着的是书,一本还发散着墨香的书。

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风。读着余翁的《莫高窟》,却又起这样一句似曾相识的话,是在哪里看见过?却又累积在我层层叠叠的记忆深处,如今被触动某根神经方被想起。记忆这种东西,就像是冬眠的动物,不去触碰它,是绝然不会蠕动的。

莫高窟,那处大漠深处的荒凉,总是让我想起漫天弥漫的黄沙,一种粗犷,一份悲凉,还有一种向往!我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的灵感无处不在,也许那样的一种空灵更适合写作的吧,我又想起了那个才女子“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也终于随着作者的文字,神游了沙漠,神游了莫高!

泡上些许的绿茶,看着茶叶在杯中缓缓沉浮并逐渐伸展开来,水的颜色慢慢变得色泽明显,空气里弥漫着淡然的清香,手里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茗,那是我向往的情景,读书便不再是读书了,而是了一种意境,一种享受!今天我决定享受这样的意境,尽管有附庸风雅之嫌,我还是想风雅一回。

《莫高窟》有这样一段描写:一路上都看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连声的喊着:“莫高!莫高!”声音圆润,如呼亲人。我的眼前便真的活灵活现的出现了几个金发碧眼老外的形象,我折服于余翁文字的功力。

莫高我是没去过的,不过却想起前年初春时候“清东陵”之行。得知我有时间去,朋友便早早做了安排,只是天公不太作美,天气有些的阴冷,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雪花,景区很大方圆几十公里,几乎看不见什么游人,我们车开的很慢,当地的朋友介绍沿途景点的由来,间歇偶有车超过我们“嗖”的便远去了,当那条12公尺宽,六公里长的神道,出现我眼前时,几个外国人也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们背着厚重旅行包,手里捧着单反的相机,蹒跚着行进在神道上,似乎并不觉得外面的寒冷,他们一脸的真诚,让我想起“布达拉宫”虔诚的朝拜者,就差一步一叩首了。

当我们匆匆的拍了一些照片,好作为到此一游的证明出来的时候,那几个外国人才刚刚走到陵区的门口,比起我们的走马观花他们真的虔诚许多。

对我们的历史感兴趣的,真的总是外国人,而我们自己人却是在走马观花,这让我汗颜并惭愧。如今我们的国人爱好旅游,每到黄金周各个景点就犹如开锅的热水一般沸腾,到处人山人海,真的想要出门办些事情的人反而会买不到车票。只是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的对景点的文化背景,历史由来感兴趣?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文化底蕴?

我们的历史究竟还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了解?我们的文化究竟还有多少人传承?我们还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静下心来读书。

这个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生活!浮躁的心灵!浮躁的人!我们还要浮躁多久?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196816.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