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后感优选

金融观后感 2024-07-31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金融观后感优选”,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金融观后感 篇1

除此之外,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生动幽默的语言使专业性、枯燥性的问题更加有趣、易懂。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告诉我们: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

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可以说,它可以让人们站在首位,受益匪浅。它具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

金融观后感 篇2

刘鹏***

与《货币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陈志武从一种理性思维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金融,金融的发展历程,剖析近代的重大金融事件,对未来的金融市场宏观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前提下,让一个对金融一点概念性认识都没有的人轻松地触及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不动产,“死”的资产,如房产,汽车这些都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只能将其进行转换。

极大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欧美等国之所以经济发达,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每年有上亿元的军费开支,也不仅仅在于他们人均的gdp,更重要在于他们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中活跃的金融市场不疑就是经济的发动机。

以**为例,**就是对一件事物未来的估值,也就是说他体现的不是现在的市值,而是未来几年的市场价值,是一种价值的提前兑现,也就是说微软本来现在的市场价值没有那么多,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都是这样,没有股市,恐怕也没有马云、李宏彦这些商业传奇。或许更准确来说马云这些人要缔造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要经过公司一个漫长的积累,而有了股市,梦想提前兑现了,把一个好的东西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价值都提前展现出来了,**的**是相对的。应该说,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其他金融书籍中没有这种通俗的表述,使人们一下子认识到金融市场的本质,一种跨越时空的价值转换,以实现未来事物和死资产的价值。在一个市场上提供更多的东西来交换,而不是依赖单一的货币。

这本书的观点很新颖。在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对世界万物的生、死、乐起着内在的控制作用。科学的作用是理解和揭示表象背后的规律,揭示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经济学在解释人的行为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人是经济动物,所有被物质欲望所吸引的人的行为都隐藏着他们的经济利益。

书中经典的地方有二,其一是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的经济学解释,其二是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炎黄子孙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并且我们常常以国人对父母尽孝,来嘲讽美帝等发达国家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冷淡,果真如此么?“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现在也是屡禁不止。

书中的观点,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

另一方面,家庭不仅仅是一种家庭关系,更是一种复杂的利益集合。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这个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在于,这样一个互助的契约只受血缘的约束。遇到一个愣头青,六个亲戚都认不出来,只能承认运气不好。

而且经常因为利益的纠纷发生冲突,因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且家族的首领倾向于剥削每个成员,导致不和谐因素滋生。我想这也是很多农村兄弟、亲戚为了一时的利益吵架甚至打架,使他们成为敌人的根源。

由于西方发达的金融市场(如稳定的**市场),父母将自己的养老金投入**市场,一般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余生可以用在养老**上,而不是白白依赖老人。所以西方的亲情和我们的亲情是大不相同的,我们的亲情有时夹杂太多经济利益,尤其是近亲之间。家庭内部很容易因为利益问题产生矛盾。

当利益链断裂时,家庭关系就不能正常存在。

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似乎被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没能跳出那个诅咒?王朝的缔造者都知道要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国库很快因此而积累众多的白银,这往往成为王朝兴盛的标志,也是“**盛世”的特征。好的就一定正确么?

国家可以征收国库中积累的巨额税款,说明帝国**是强大的,人民不能平等地与之对话,更不能监督税收的合理使用。这导致国家像现在一样乱花钱,到处搞形象工程。如果一时国家有灾难,导致赋税减少,统治者就倾向于增加人民赋税,税负加重,人民生产更无从发展,**污吏和地主豪强的夹击下,民生凋敝,结果赋税更加多,.

. .恶性循环,典型的王朝末期症状。

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

在经济欠发达、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地区,许多人依赖熟人经济,熟人经济是熟人社会。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

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实现人身自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有趣的经济学,自己懂得还太少。

金融观后感 篇3

金融1204班钱磊 ***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支出是通过抵押国家的税收和信贷发行**债券获得的,其金额由私人财团**的债券后的比例确定或由其他国家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抗击通货膨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现代金融市场上,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并不一定是坏的。但如果这种债务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的负资产就会增值,社会总资产就会增加。

例如,美国**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债务总额,**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随着社会总资产的正增长和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逐年提高。面对**的压力,**的选择只能是减税和人民的小康生活**。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情,但笔者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还不成熟,但在古代就有了金融的理念。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要产生相应的制度,而文化是为制度巩固的需要而诞生的,并逐渐成熟和深入人心。

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

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人们感到自豪,我们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为0。5%

日本为36万美元、42.24万美元和3.87万美元。

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

如何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分配财富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

”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

“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的库房中,因为**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经辉煌一时的秦隋,都留下了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但都是一次坍塌。

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关闭和日本的入侵,中国在金融等许多方面落后于世界,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危机,避免重蹈覆辙。而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做大事的优势。例如,中国的航天工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变得越来越繁荣和强大。

金融观后感 篇4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上,鹤山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广东中部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325国道和江肇线贯穿全城。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年来,鹤山市坚持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省、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

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这家支行的开业引起了我市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第一支行落户鹤山,表明该行高度重视鹤山市金融事业。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写作非常平和,不仅运用流行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而且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使人读得淋漓尽致。

金融观后感 篇5

经过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时至今日,金融风暴的尾巴仍旧在我们上空盘旋持久不去。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经过阅读《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了我应当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认清发展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阅读了《货币战争》这本有宋鸿兵撰写的书,虽然其中阴谋论的论调有待商榷,但是他却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兴趣以及动力。《货币战争》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乃至美国金融的发展史,尤其让我对美国这个现如今的超级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从一个英殖民地蜕变,成为现在这样经济繁荣昌盛的庞大金融帝国。当然,从电视报道等渠道我也了解到,即便美国现在经济如此昌盛,但是它的负债却也是世界最高的,这就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负债额巨大的美国仍然能站在金字搭顶端屹立不倒?

然后,我就有幸结识了能够解答我疑惑的朋友——由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简单地了解了美国是如何利用借贷来发展国内经济的,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思想所揭示的金融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负债并不总是件好事。就像老一代中国人宁愿意辈子攒钱买房,也不愿向银行借钱买房一样,他们的钱还是用得踏实。然而,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在这个金融市场上,由于投入产出比等因素,人们开始借外债来发展自己,就像借鸡下蛋,借别人的钱,用它来赚更多的钱一样。美国政府便是如此,借大量外债,发展国民经济,别看美国近几年总是报出美国的巨额赤字,但是美国经济总体水平仍就是逐年上涨。

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进行融资,将得到的资本用于投资和开销当中,只要政府能正确的发行国债,投资得到的回报大于外债,只要不出现大的危机,那么社会的资产总额逐渐上涨,同时社会的财富就会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由此可见,负债未必是件坏事。

从这本书中,我也了解到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中国的金融体系源自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如原来的“养子防老”思想,现在的养老保险就有这样的感觉。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因此眼僧出的金融体系就会多种多样,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因此,我们不能总是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待当前的金融体系。

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似不合理的制度未必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我向中国gdp排名现居第二这一消息大家一定都知道。我们先后超过了意、法、英、德、日,迈入了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gdp排名的每一次上升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民族荣誉感,让我们举目远眺,为民族自豪。然而,我们必须面对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均收入水平。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恨不得是倒数的行列中,再高的gdp排位也不能弥补这一缺憾,因为这才是切实落到每一个民众头上的,代表着多数人幸福所在。有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为3.6万美元,而美国人均收入为4美元。500万美元

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由此得出,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及两国的1/10。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究竟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

从古至今,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支持我选择“藏富于民”。第一,国库过剩,人民空虚,这个社会必然不稳定,难以发展。

其次,国加大量的财富会使政府人员腐败,增加贫富差距。 秦始皇,我们都不陌生,虽然在其统治时期留下了很多至今让我们自豪的文明遗迹,比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但是由于后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贫富差距加大,最终这个帝国崩溃,徒留后人感慨万千。

现在,中国正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市场经济也在逐步完善。这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然。在未来的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大大小小的,并不断成长。

金融观后感 篇6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历史必然

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是这样解读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就在此前,我恰巧读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背景下出版的书作,促使着我对“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为什么国库充盈、深藏万宝的国家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当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找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

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等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

在去年的读书活动中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支出是通过国家税收抵押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的,其金额由私人财团购买债券后按比例确定,或由其他国家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

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经济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原因有两点:

一个跟西方发达的金融技术和文化背景有关。另外一个就是跟投资回报率有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现代金融市场上,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并不一定是坏的。但如果这种债务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的负资产就会增值,社会总资产就会增加。

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在社会总资产正增长、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人们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只能选择减税,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提高。

因此,事实上证明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在持续的走强,人民越来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对的,国家的债务也是相对的,政府穷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开销只能通过税收和债券融资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钱,当权者也要非常谨慎。同时,也培养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整个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各个角度都在良性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二五”会出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感到自豪,我们必须看到另一个事实:

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为3600美元,美国为422400美元,日本为3美元

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

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作为百姓一员,我想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策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为实现这一转变,党的是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中所说的:

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

”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什么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不能成为一级政权,却充满了社会危机?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

“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经辉煌一时的秦隋,都留下了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但都是一次坍塌。

民富和国强两者之间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

如果国家的强大不是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的,两者不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不仅会对政府的富裕漠然置之,对其衰败更是无动于衷,因为与民众无关。这样,人们对政府的离心力就会加速社会的崩溃。中国能否成为大国,不是缺乏复杂的政治理念,而是人类在一些常识问题上的经验反映。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07577.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