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观后感7篇

敦煌观后感 2024-09-25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敦煌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敦煌观后感【篇1】

敦煌壁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敦煌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我眼里,敦煌壁画是一组宝藏,收藏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繁荣昌盛的历史。它们历经千年仍旧保持着神秘和神圣,犹如掩藏在历史波澜之下的宝藏,等待有缘人的发现和品鉴。

自从看了旅游节目介绍了敦煌壁画以后,我就一直想去亲身欣赏一下这些神奇的壁画。终于有一天,我踏上了通往敦煌的旅途。

敦煌文化震撼了我的眼球,每一幅壁画都是独特而精美的。这些壁画纵横交错,融合着多种元素,不仅有印度教、佛教、道教的神祇形象,还有多姿多彩的国画、戏曲、音乐、舞蹈,展现出了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价值。壁画呈现出的色彩瑰丽,极富浓郁的艺术气息,让人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无不折服。

除了艺术的魅力之外,敦煌壁画还深刻影响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在这些壁画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千面百态,发现了佛教和儒教、道教的共同点和相异之处。敦煌壁画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底蕴。

在敦煌的日子让我保持了一份平静。在壁画的世界里,我忘却了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繁忙的生活。我轻轻踏着石板路,沐浴在绚烂的阳光下,俯览着壁画展示的内容,感受着历史风尘的感慨和思索。那一刻,我想起了芒康美景时盛开的海棠花,眼前是如此美丽壮观的敦煌壁画,那美好的时光,也将铭刻在我的心底。

敦煌壁画让我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它无愧为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任何一个关注文化、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人,都应该到敦煌来看一看壁画的辉煌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感受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敦煌观后感【篇2】

胡亦璇

有一个人,北大毕业却留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了一辈子;有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守护祖国文化瑰宝默默奉献;有一个人,把一生的时光都交付给重现古窟文明的昔日辉煌……

在一个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这位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她宁可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却守在最艰苦的地方?为什么她为了自己的事业,甚至能忍受骨肉分离?为什么,她几经不舍和挣扎,最终选择了扎根西北这片土地?带着一个个问号,我翻开了樊锦诗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

慢慢的,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能解释这一切的,唯有她对莫高窟的热爱与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的责任心。樊锦诗奶奶凭着对莫高窟文化的无比热爱,牢记母校老师的嘱托,用瘦小的肩膀承担起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重任。60年来,她倡导和推动敦煌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她大胆着手建立“数字敦煌”,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能“窟外看窟”;她主张进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让敦煌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用毅力演绎着“守一不移”的人生。

这个暑假,我去了敦煌莫高窟,站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望着石壁上栩栩如生的壁画,听着穿越千年历史的解说,我终于明白了,樊锦诗奶奶为什么用自己的一生守护这里。耳畔回荡着樊锦诗奶奶说的“聊以欣慰的是,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为莫高窟尽力了!”眼前浮现出书的封面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仿佛看到她从青春少女到一位母亲、一位耄耋老人,头发白了,容貌变了,唯独镜片后坚毅的目光没有变!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初心”,何为“坚守”!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并不乏这样饱经考验,坚守初心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怀揣让人类不再饿肚子、让世界不再有饥荒的梦,在试验田里研究了六十多年,屡次刷新世界杂交水稻亩产的历史纪录,用自己的一生为保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教师张桂梅怀揣“知识改变命运”的办学梦,用一双贴满膏药的手,拖着不堪重负的病体,坚持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一千多个孩子的命运。神舟十二号宇航员聂海胜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高强度训练,三次代表中国航天人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奥运赛场上女排主攻朱婷即使手腕负伤仍坚持上场,田径运动员巩立姣年过三十仍坚持高强度训练最终摘金……这样的“坚守者”还有很多很多!

从他们身上,我更加明白了像樊锦诗奶奶在书中所说的:“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成正果。”跟他们相比,我有什么理由在数学难题面前退缩?我有什么理由放弃特长培养日复一日的训练?我有什么理由在运动会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是的,有时,不是你要做的事情太难,而是你缺乏坚守的毅力和信念!“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在任何平凡的岗位,做任何平凡的事,只有做一个像樊锦诗奶奶那样的“坚守者”,才能创造美好的奇迹。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征文精选16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敦煌观后感【篇3】

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的文化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进入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加强对国粹的保护,传承民族的优秀精神,如何才能让国粹生香,这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保护国粹,首先国家应大力培养人们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离不开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形式和载体,国家需要重多提供这方面的渠道和平台,使传统文化与今人的生活方式有机融合,通过开设专门媒体频道、设立专题节目等,引导大众树立保护、传承国粹的观念。

保护国粹,需要让国粹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其根本是反映生活的影像和提炼,更是为生活服务的需要。任何脱离了生活的文化形式都要被历史所淘汰。所以我们需要让国粹进入大众的生活空间,缩短国粹文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开展国粹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等活动,让国粹文化真正在生活中传承。

保护国粹,还需要不断创新。回首我们的历史,各种文化的交织和碰撞,各种思潮的翻滚和迸发,留下来的终究是适合时代的,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去更好地认识、保护和传承国粹,使得国粹世代留香。

敦煌观后感【篇4】

叶子铭

二年级的国庆假期,妈妈带我去了山西旅游。去到云冈石窟,看到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中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我不禁哇哇的大叫起来,不停的感慨道:“这也太壮观了吧,这也太神奇了吧,他们把这些平平无奇的石头雕刻的这么精美,天哪,天哪!”当时妈妈告诉我,中国比较有名的有四大石窟,除了眼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那会我就想,等有机会了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个“世界艺术宝库”。

由于各种原因我至今没有去参观过甘肃敦煌莫高窟,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是由樊锦诗口述,再由顾春芳整理撰写。通过这本书让我深入了解了敦煌艺术崇高之美,书中全面展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且详细讲述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向大家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被称为“敦煌的女儿”,从青葱到白发,守护敦煌守护敦煌50余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樊锦诗。

一个吴侬软语的南国闺秀,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却在人生的道路中,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走,在戈壁滩大漠深处,一留就是一生。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愿意为此奉献一生呢?她在书里是这样回答道:“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她所做的事情里,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樊锦诗说:我心归处是敦煌。她还说:我总想,上天赋予我们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事。樊锦诗和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用“莫高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创造了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的奇迹。这是莫高窟人留给世界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听妈妈说樊锦诗是杭州人,这令同是杭州人的我感到很骄傲,我想我也应该向她学习,坚定信念,不畏险阻。正如书中所说,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成正果。我们要听从心灵的召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

敦煌观后感【篇5】

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这座城市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文化中心,后来归于沉寂。20世纪初,随着藏经洞与壁画、文物的重现以及大量国宝的流失,我国政府才痛心的发现,敦煌需要合格的守护者。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这部《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锦诗晚年的口述回忆录。在这部作品里,樊锦诗把她人生的经历与敦煌的历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联,并深情回忆师友诸朋,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贤的人生都与敦煌密切相连,敦煌也因他们而更加辉煌。这部作品除了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梳理之外,最珍贵、最让人感动的,是樊锦诗以朴素实在的语言讲述她个人的一生,一个真实的敦煌人的悲欣哀乐,没有自诩,没有夸张,有的只是对敦煌、对莫高窟的热爱,真诚的袒露,格外动人。

家庭与工作,个人与国家,如果无法兼得,要怎么取舍?如果没有犹豫,没有挣扎,没有割舍,还能称为奉献吗?时代的烙印在一个人身上打下深重的痕迹,所有敦煌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敦煌召唤他们前去,为他们敞开门扉,敦煌也欲索取代价,要他们以身为祭。

“其实我有几次都想离开敦煌”,樊锦诗说道:“但是为什么留下来,这是一个人的命”。因为“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就这样,活在一块土地上,日复一日,终究与它长成了骨肉。她在敦煌工作五十七载,由风华正茂的江南少女,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西北老妇,由懵懂无知的青涩学子,进化为胸襟广阔的渊博长者,执守、沉默、孜孜以求,与敦煌一起经受风霜雪雨,经受严寒酷暑,经受无望与希望,迎来涅槃,获得重生。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这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心声。

敦煌观后感【篇6】

中共中央宣传部今天(1月17日)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70多年来,他们扎根大漠,无私奉献,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将讲述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感人事迹。

保持全力以赴“学”的精气神。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通过学好党史党章党规,加强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通过学习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国家科技进步者们优秀的英雄模范事迹,同先进典型对照,汲取榜样力量,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保持全面从严“守”的斗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关键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守护好群众关心的大小事,切实解决他们的痛点难点,尤其要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巩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保障改善民生,严厉查处在精准脱贫、扫黑除恶、污染防治、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精准发力,保持斗争精神,尽锐出战、善作善成。守好初心使命,必须全面从严、始终从严、永远从严,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而要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善于斗争。

保持全心全意“进”的责任心。决胜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而要做社会治理、改革稳定、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等各方面的参与者、攻坚者、奋进者,与时代同频、共振、双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强化责任担当,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砥砺初心,勇担使命,我们定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敦煌观后感【篇7】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

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27097.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