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教师观后感

教师观后感 2024-10-03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教师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教师观后感【篇1】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样做,教师会更幸福》一书,本书深刻剖析了如何让老师们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育学生,让老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在思想工作效果不显着之际自嘲“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怎样的教育才会不让孩子们心存拒绝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常怀一颗孩子的心。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我们的心灵应该是年轻的。不用太多的说教,无需过分的严肃,怀着一颗质朴的真诚的童心吧,试着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你一定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你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也会发现沟通原来如此简单!

第二、宽容,别样的美丽。

刚教书时,年轻气盛。见到孩子们稍有违纪的事情,就发火训斥,结果弄得师生关系很僵,我为此一度陷入苦恼和消极之中。后来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无论处理什么事,都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批评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完善、是发展。当我们仅仅是把批评当作教育的归宿时,教育也就变得盲目、粗暴、肤浅、势利,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和意义。如果教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尊重、博爱之心为孩子们开辟一处自由、平等的人性绿洲,那么,我们老师的生活也就轻松、自然而幸福了。

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把批评当作教育目的,教育就会变得丰富而神奇!教育的成功,就在于给孩子一个梦;只有在宽容的天空下,梦想才能够自由地飞翔!

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唐代着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可弟子们偏偏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窗外。当弟子忐忑不安,准备领受责罚时,禅师泰然自若,神态那样平静安详。他安慰弟子们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这一句话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大彻大悟。

是啊!如禅师那样将一株快乐的兰花种于心田,我们就拥有了兰心慧质,心境就一定会温馨美丽:那么,将一个宽容的博爱的胸怀送给人生,我们就有了太阳般的魔力,就会使许多人因此而变得灿烂幸福!

每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总会有少数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落在后面,成为令老师痛心、揪心的小群体。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气得七窍生烟大可不必,因为这样既影响健康,又伤害师生情谊;简单地打着爱的旗帜的包容,则又成了纵容。那么,怎样巧用爱心和智慧。帮助他们呢?

着名的教育专家黄友芹老师建议有两种方法:

1.唱歌。因为许多歌词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2.期待。因为期待让人奋进,已为无数的教育者所认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也许都能使孩子天性中最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但歌词中的“心愿和天一样高”又过于沉重,它警示我们:期待要有尺度,超过学生能力的过高的心愿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期待不应是学生沉重的负担和遥不可及的梦,而应如同放在他身边的一个苹果,可嗅其香,可见其形,稍作努力便触手可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他们的实际能力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从最小的期待和赞美开始,他们做对一道题,写工整一次作业,举过一次手……哪怕是老师随意的一声“好”,也比冷漠的目光强上百倍!科学地在学困孩子及成长目标间设立一个个小台阶,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拾阶而上,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得到学生的感激,但孩子们的终生难忘,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快乐以“德”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幸福以“爱”为主,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因为这样做,你我会更幸福!”

教师观后感【篇2】

看《教师成长的秘密》可以使我平静下来,丝丝清凉的甘霖,也慢慢渗入,书的养分更加深入。看着目录,依稀回忆起每个部分里面作者所记载的事例。看完后,隐约能感受到作者的坚持、执着、志气、不服输的个性,十年磨一剑,最终从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炼成了一个特级教师。

那么,这个特级教师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翻开书页,很快被跳入眼帘的序言中的“幸福在哪里”的诗篇深深吸引,序言竟也是朱永新写的,猜测着作者杨斌应该是位不简单的教育实践者,果然,循着字迹,看着既是感性又是理性的生动叙述,感悟着他深刻的感悟,为我敞开了新的视野,哎,好书读来是多么欢喜,欲罢不能……

其中有一节“那一枚优雅迷人的贝壳”,在探寻教育规律之美的话题中,杨老师用一句话“人类可以刊出一粒贝壳的魅力,但是栖息在贝壳里的生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贝壳形成这样的形状是为了给壳内的生命提供最佳生存环境。”巧妙比喻教育之美就是那没优雅迷人的贝壳,贝壳的真正价值在于给壳内的生命提供一个最佳生长环境,教育之美所最求的,就是让一个个生命个体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和最佳环境。这个比喻真是巧妙而形象!我的眼前居然有一幅美丽画卷出现,我立刻感到爱意涌上心头的柔情,自己就是是那孕育珍珠的贝壳,我遵循着教育规律,我爱着我的学生,我呵护着他们,我的学生个个不同个性飞扬,他们幸福快乐,珠圆玉润。不是吗?教师的幸福感能和学生分离开来吗?他们幸福的成长,为师的才会有职业的幸福感啊!

那么孩子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作为老师你了解吗?有些老师或者家长总是试图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幸福评定标准,将孩子自己的观念替换掉,平日里不论在和学生谈话,还是和自己的孩子说教时,总也会说到,今天你们还体会不到我们的苦心,将来你们一定会感谢我们的。当追求规范和成绩至上的同时,把孩子们所有的幸福都消灭在了她们所谓的“爱”里了。这种外在的动力是难以维持孩子获得真正幸福的。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因此当我们知晓教师职业的秘密,当我们学习做一枚优雅迷人的贝壳,无条件的爱学生,信任孩子并放弃完美主义,不违背孩子好动的本性的,多一些慷慨,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轻轻摸一摸孩子的头,给责任,看似付出很多,其实回报更多。责任,一种最智慧、最优美的投资。责任,能将我们的人生“最优化”。

教师观后感【篇3】

在收到有用的建议后,我开始寻找中国教育向美国教育学习的地方,于是我开始研究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几种模式。本章共有三种模式:第一,小组访谈模式。

小组面试是由斯坦开发的。他是教师资源中心的顾问。它可以用于熟人活动、组团、查泛读模式或组书报告模式。第二,拼图模式。拼图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的一个结构,在当中小学生把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并要交上去是,拼图是一个极好的用来检查理解、训练评估成效的方法,或者来做一个非正式的布置任务的需要。

第三、思考、配对、分享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简单而又很有好处的模式,它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改善对信息的保持,使用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学会从别人那里试着不接受他们的观点,在使他们的观点更大众化之前,学习者的信心改变了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的志愿者,提供班级中参与的途径,对于教师的好处包括增加了人物的时间。这对于学生的班级讨论质量也大有提高,师生都对于期待和注意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参加到班级讨论中来。

读过之后我想,合作学习不是仅在开公开课作秀时的时髦用语,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美国课堂实行了近一个世纪,异质配对,拼图式小组,如何评价,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值得中国的课堂加以借鉴。

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里面的建议与忠告值得我细细体会,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能拥有别样的风采!

教师观后感【篇4】

了解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起先是时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他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感觉理论知识匮乏,需要再充实一下“精神食粮”。

20xx 年,一次到重庆听课,无意间看到会场外面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当时出于许久的崇拜,我迫不及待地买回了家。

记得在读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倍觉晦涩,每一段文字仿佛都需要拥有厚实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参透个中深意。就这样,求之不得购买的书被搁置在书架上。

20xx 年,我在学校科研处任副主任,因为学校的市级规划课题“深化小学生志趣教育研究”面临结题,学校安排我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时,我又想到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打算从中寻找关于“志趣”方面的理论。一章一章地读,肯定读不下去,我就采取目录检索的方式,找到了21 章“兴趣的秘密何在”,但里面只对 “兴趣”做了详尽的描述,对写研究报告没多大用处。这一次成功地阅读了一章后,它再次被束之高阁。

20xx 年,我调任教导处主任。20xx 年,学校正式加入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实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提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学校组织了“相约星期二的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

这一次,再也没有逃脱的理由,我开始每天一页或者两页逼迫自己去看。于是,这样的一些字眼开始在我的头脑里盘旋:第二套大纲、智力背景、思维课、思维训练、让知识活起来、阅读自动化等等。

老师们多以书中观点加经验感悟进行交流,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发现意义不大。后来,学校决定改变这样的方式,组织全校的读书会,由发展处冉泽明主任主持。冉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经验:新教育研究中心魏智渊老师主持网络学院,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学员必须提交当年三千字的阅读史方能加入,课程设置包括啃读经典书籍和文本解读,学员如果不按时提交预习作业就会被自动除名。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也进入我们的耳膜。这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老师经过数次研读,总结的苏式教学理论的精髓,即“生命在劳动/ 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责任感与意志力以及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 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简言之,生命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这次还是没有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但就是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我又了解了其中很多观点。

20xx 年,我参加了长寿区读书会,共读的书目发生了变化,《给教师的建议》被放到了一边。

这几年,我先后读了《构筑理想课堂》《窗边的小豆豆》《静悄悄的革命》《第56 号教室的奇迹》《帕夫雷什中学》《学校是一段旅程》《教学勇气》《童话人格》《教育的目的》《构筑合宜的大脑》等等。这些书比起《给教师的建议》,浅显了许多,而且方便嫁接。比如我把《静悄悄的革命》里面关于“教研”的观点用于我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把“润泽的教室”的观点用于我的课堂教学。这些书籍里面最难读的《教学勇气》我也能耐着性子读完,从中深刻地理解到课堂上“聚焦伟大事物”和“发掘知识的魅力”的含义。

为什么几年后能沉下心来阅读?原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初始阅读给了我一些营养元素,在我不知晓的情况下已经根植于我的大脑。

20xx 年开始,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在周末养成了早的习惯 。随手拿起《给教师的建议》,可能是经过这几年共读生活的磨练,这时读起来感觉好理解多了。仅靠周末时间,这本书就被我重新阅读了一遍,仿佛是久别的恋人,每周末就陶醉在这美好的相遇里。

20xx 年的寒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在里面找寻到很多困惑问题的答案,也能与自己的教学管理和班级教学建立起联系。

比如,我发现学生虽然到了高年级,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于是,我在书里寻找答案,结合第62 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的建议,提出了20xx 学年度的教研主题“让思考在教室里回荡”。并摘取书上的建议,在20xx 年的开学会上做了培训。

诸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的”“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等富有启发的观点成为我思考课堂的利器。

发现学生课堂上缺少精彩的生成,我从书中获得答案,“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提出了“让惊奇、赞叹回归课堂”,这些理念让老师们的课堂在“思”的层面上有了可喜的变化。

学校一直提出要开发校本课程,但是一直不得要领,书的最后一章“系统化是思维之母”,让我茅塞顿开,“系统化也是课程之母呀!”

就这样,通过“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希望通过这次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见《新教育之梦》)

整整八年,我才走近了这本书。什么时候,我才能走进这本书,岁月会给我见证!

教师观后感【篇5】

英德市浛洸二中谢志标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博学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现在,当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阅读这本著作时,更加感到了作者对教育实践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玑。因此,我会记录一些原著中的经典句子和我的读后感受,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站立讲台十年,愈久愈感觉教学的困惑。面对稚嫩的孩子,我总是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最适合孩子?

怎么样的老师才是孩子们欣赏的?带着太多的困惑,去听名师的课,想也许他们能给我答案。40分钟,老师的演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没有太多的粉饰,没有太多的多媒体辅助,就是这样一节课,却让孩子和老师感动不已。

我想他该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备这一堂课;他该试教了很多回;他该聆听了很多比他更出色教师的课……我想了很多,惟独没有想到……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预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预备,或者说现场预备,只用了大约l5分钟。

”忽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预备,教学环节设计得可谓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原来,这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备课的区别。我想要的答案在这里,我们大多数老师需要的答案也在这里。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教学越来越难,总觉得做不到。其实是我们疲于应付太多太多的表面功夫,而忘记了扩充自己的“内存”,可以试着删除一些不做没有大碍的工作。我想那位教师可以把课上得如此有感染力,更大一部分得益于他语言的魅力,而这与读书是不可分割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多,知道的东西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他在书中写到,他将每天不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要让备课变得枯燥乏味,你应该阅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不够和事情太多。我应该把学校课本中所包含的科学基础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科目的入门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教学生的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应该知识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与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和创造时间就像一条大河,由许多小溪滋养。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想对自己和我的朋友们说:读吧,朋友!

教师观后感【篇6】

我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颇有感触。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晰,构思精巧。该书给我们教师指明了一条成长之路,如何做一名卓越的教师。

彭先生在书中引用了一个简短、简明、哲理性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开展潜能开发、热爱岗位、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六个专业发展学科。在我的工作中,我想谈谈我对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看法。

一、爱学生、爱教育

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老师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成为好老师、好朋友。

没有足够的爱,就没有办法和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和帮助学生。爱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老师应该看到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同的学生。

教师的工作就是训练他们,改造他们,改造他们。只有这一点清楚了,我们才能有一个合格教师的素质。在教师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

二、不断学习,勤奋进取

“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老师才能带出高素质学生。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主学***。

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平时观摩、学习、培训给教师提供学***,一节优质观摩课,一次参观学***很好的提高机会。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才能获得利润,提高自己。

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成功的、有经验的教师。研究教学的得失,找出突破口,指出不足,教师在研究中不断进步。

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每天多做一点,就是从成功做起;每天创新一点,就是从领导做起;每天提高一点,就是从优秀做起;每天谦虚一点,就是从被接受做起。只要我们继续朝着优秀教师的目标前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教师观后感【篇7】

郑云梅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思想丰富,视野开阔。今天,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希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更新赏识教育的观念,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漠和偏见,用真情浇水,用爱心培养,用家庭情怀呵护。观察、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孩子在浇水、培养、护理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其闪光点得到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

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积极参与一切活动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

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希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

”实践中我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和爱能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

首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欣赏并发自内心地履行对学生的职责的一种良好情感。当学生意识到这种爱,就会激发积极的热情,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有了爱,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信心和爱心,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

学习英语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要让他们只听其他学生流利的答案,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我们要努力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运用知识的因素,我们要让他在每一堂课的心理工作上都有一点进步。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爱孩子,一定要善于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其次,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这使我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

“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

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和希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3296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