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在您阅读完笔稿范文网小编为您精心搜集的“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相关资料后,相信大家都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里,我希望您能透过分享您的读后感,带给我们对这本书的新思考。祝愿您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够有所收获!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1

假期,学校给老师准备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年货,那就是《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作者是林格。说实话,在之前并没有听说过,不免在想,是什么样的大教育家敢说出这么狂妄的话,于是对这本书的好奇之心更浓,只想一睹为快。

看到封面,标题的下面是一个问句:你还在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吗?于是明白,教育并不是没有用的,是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封面的下方写着百所知名校长联名推荐,作用就是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家长和老师。由此来看,应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书的第一页,就是格林十大观点。这些观点真真切切的反映了教育的现状,是啊,那个孩子愿意在被管制的情况下学习,学校有老师盯着,家里有父母盯着。时间长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升学压力又在不断的刺激老师、家长,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为了这个竟然有了可怕的国民共识,其中林格老师有句话说的很幽默:全中国的家长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有一句话异口同声: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数,其他的一切都不要管。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国民共识。

老子也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具体而言,就是回归到教育纯真,到底什么才是教育?

我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除了知识,要教给学生善良、自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三名学生即将通过面试分别被大学录取,A。第一名学生是一位可爱的女生,成绩全A,小钢琴家,能歌善舞,家境优越,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B。第二名学生是一位肯尼亚裔的女生,她的成绩平平,父亲是铁道工人,母亲是超市收银员,家境贫困;更要命的是她的听力自小还有障碍,但是她一直坚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C。第三名学生是一位西班牙裔的男生,他的成绩略微有些差,父亲是个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他从小就缺失父爱,跟母亲住在一个犯罪率很高的社区里,家境十分贫困,经常要申请政府救济金。

如果你是录取委员会中的一员,面对上面三位学生,你会做出什么顺序的选择呢?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你的答案一定会是A——B——C,因为按照中国大学的录取考核制度,一定是按照成绩至上的“法则”来选择的。中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是希望招到成绩最优秀,“素质”最全面的学生。

如果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会选择B——C——A,因为残疾人和穷人家的孩子值得同情。

而在美国,有两所大学的录取委员会也面对过这样的考题,只是他们的考题没有这么完整。他们面对的答案都只有两个,而且他们必须单选。

第一所大学是有“小常青藤”之称的斯坦福大学,它面对的答案只有A和B两个,在一个成绩优秀素质全面的女孩,和一个有听力障碍、成绩平平的学生面前做选择。他们的答案令人惊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为什么呢?他们的答案是:这个孩子虽然成绩平平,但是我们能在她身上,看到她勇敢地克服了巨大的苦难,我们没有理由,不让一个刻苦的孩子,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所大学是赫赫有名的贵族大学艾姆赫斯特学院,它面对的答案只有A和C两个,在一个成绩优秀素质全面的女孩,和一位成绩不够好,且犯罪家庭出生的孩子之间做选择。这所大学的老师们的答案居然也出人意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的答案是:这个孩子面对的状况十分危险,因父亲而背负道德压力的他,随时可能陷入犯罪陷阱,作为一所旨在教人向上的大学,没有理由不让一个这样处境的学生,获得教育机会,因为这个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坚定他对人生的信心。

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他们有着一流的录取系统和标准,这种标准近乎苛刻,但是充满着人性光辉。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用无为培养学生的有为,有为是让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有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洁净的灵魂去感应另一个灵魂,传递精神力量。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2

最初看到这本书,不免为这个书名所惊讶: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还需要我们老师和学校干什么?仔细阅读之后明白了,林格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并不是真的说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是说包管一切、剥夺学生思考、思维主动性的过多的“教育” 是没有用的。林先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主张,而设计了这个相对来说更加吸引人眼球的题目。因此本书的正式题目,就其内容来看实际上更应是“回归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呢?我觉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仔细研究林先生的这本著作。

林格先生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摁着牛头吃草”、孩子厌学等等。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孩子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因而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林格先生对于这方面的.论述特别精细。他指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给孩子探究知识的方法。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从自己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的内容学生都看懂了,而老师老是出于不放心或者是习惯的原因,仍然会消耗时间对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强调。不放心学生,不敢对学生放手,虽然可能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可能会高些,但是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精神却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并不需要自己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老师早就把一切问题都准备好了,自己没有思考问题的需要。因此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火苗就熄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只剩下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应付。而这些对于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感谢林格先生的著作对于我们的提醒,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我的课堂上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3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

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后来听说那次班内共有5~6个孩子都忘了带听写本,估计那天他们被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后来儿子回家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又问:“那本听写本家里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到底到哪儿去了?”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书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于是我趁机对儿子说:“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书包,你都不知道书本放在哪儿?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了。”儿子点点头,从这以后,他开始学着自己整理书包,第一、二次,我会检查,及时指导,后来就放手了。

好的习惯能改变人的命运,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时给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比“金汤匙”更为宝贵的财富。

还有作为父母还应懂得包容和谅解,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队”,不做“配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孩子自由发展。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4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做教育的如此辛苦工作,难道都做了些无用的功夫吗?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并非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其实书中许多观点是值得深思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些许感想和大家共享。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让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只能选择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然而,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这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5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

“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

不!绑牛的不是木桩,而是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

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

”后来听说那次班内共有5~6个孩子都忘了带听写本,估计那天他们被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后来儿子回家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又问:“那本听写本家里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到底到哪儿去了?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书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于是我趁机对儿子说:

1、 第二次,我会及时检查和引导,然后放手。好的***改变人的命运,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时给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比“金汤匙”更为宝贵的财富。

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理解宽容和理解,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成功。注意情绪教育,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队”,不做“配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孩子自由发展。

教育是没有用读后感 篇6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拿到书后,我心里一直嘀咕:这本书真的很奇怪。教育是无用的。我们老师是做什么的?

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一页地往下看时,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但渐渐地,当我超过一半的时候,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和思想与当前的教育背道而驰。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教育之困;第二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我主观上认为这是为了学生的好,为了学生更好的表现和未来更好的生活。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和期望,人为地控制孩子的成长,使他们失去灵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 ***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自己没发现。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

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改过来抄写三遍。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学生又交了一张纸条,指出老师没有照他说的做。

于是老师把这个单词抄在纸上三遍,向学生道歉,并把纸贴在黑板上。老师的言行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课。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

我们班的学生立刻在最下面喊道:骆老师,你弄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

幸运的事,我还记得书中的事。我立即在黑板的角落里写了一行。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用了两笔。写的时候,他对他们说:好吧,你说写错字和抄写多少?

一排!7个!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老师按规矩来!虽然等我抄完有小朋友在下面窃笑。自从这次以后,如果我们班有写错字的同学,便会自觉抄一排交到我面前,身教胜于言传。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要改掉一些做法。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正如林格所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的天性都能健康发展,就像种树种田、修水利时松土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外在的知识和道德要求。

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64532.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