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读后感九篇

是不是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没有头绪?当我们因为受到作者写的作品的启发,产生了新的想法时。 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让我们认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史记》读后感”吗请阅读下面这份资料,欲知更多细节请持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史记》读后感 篇1

我们很荣幸成为中国人的后代。这是一个传统优良的神秘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古文经典。作为后代,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古代圣人的踪迹,感受过去的惊心动魄,思考过去的纷扰。作为一个中国孩子,读完《史记》后,我真的感受到了悲剧和辛酸。然而,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恨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也是一种解读苏武牧羊人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毅力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凶猛的精神。品味整本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是英雄项羽。是的,是四面楚歌,盖下自杀的落魄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很少有失败的英雄,很少有韧性的反抗,很少有敢单打的武人。但我觉得项羽是个例外,被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人,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卷土重来。然而,大丈夫怎么能活下去呢?于是,他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痛,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了鸿沟和约会,终究成了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一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对他来说,项羽只是一个漫长而虚渺的过渡梦。当你醒来时,世界就在眼前。对我来说,他最终只是一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成王败寇,战争似乎成了之道,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其中一人的失败意味着另一人的成功。但是,英雄不在乎贫富,不在乎名利。他们想追求的只是正义这个词,只是为了利民和国家的安全。姬昌的父子为了无辜惨死,为了不让比做一颗赤胆忠诚的东流,为了维护世界秩序,起兵反商,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的领导人。相反,淮南王刘长陶醉于权力,对现有的封地不满,引发战争,最终只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我的眼睛;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多彩的世界,重耳在外面流亡了19年,却终于登上了皇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足,写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有死,有正有恶,有战争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相信上帝的公正。古今有多少事,都是在笑话中付出的……

《史记》读后感 篇2

一天夜里,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高兴的举起一本书一蹦三尺高,喊道:“耶,这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完成啦!”

那以,司马迁所说“划时代的历史著作”是什么呢?它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故事。

《史记》讲述了从三帝五帝到汉武帝初年的两年历史。书中讲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有敢于进谏的赵盾相国,有铁面无么的孙武大将,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色践……书里还讲了一些“出名”的人物,有性情残暴的商纣王,有荒淫无度的晋灵公,还有奉承拍马的奸臣屠岸贾……

《史记故事》不光为我国保存古代历史,还救了它的作者司马迁的性命呢!公元前99年以前,汉武帝派人攻打匈奴。李陵被重兵包围,向匈奴投降。司马迁对李陵说句公道话,然后他被判入狱。原本遭遇意外打击的司马迁想一死了之,但因为《史记故事》没有完成,所以司马迁要活下来并完成这本书。

如此看来,《史记故事》可是立了大功呢!

读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自古以下,朝廷大臣有好有坏,好的有百里傒,蹇步,赵盾等等:坏的,有虢石父,屠岸贾,费无忌等等。

自古以来,坏人很多,但坏人也有他们的功劳。如果没有坏人,我们只会生活在皇帝的统治治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人人平等!

《史记》读后感 篇3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人类离不开书。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史记》。《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史记》读后感 篇4

放暑假了,不想去补习班,但是也不能闲着玩吧,于是就买了一本《史记》看看。我认为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本书,你必须先了解作者。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身受腐刑,他写这篇文的目的一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一个是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他如果这样就死去了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史记》有本纪十

二、世家三

十、列传七

十、书八章,凡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本国以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史记》还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有瑰丽的,读《史记》,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的智慧,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和特点,使我们明了其兴衰、复习、更替的奥秘。回首现在,如果我们了解历史,我们自然会尊重历史,懂得如何选择合理的前进道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司马迁运用**远瞩的卓越思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如一身英雄气的项羽、智慧潮人的张良、勇敢机制的李广等。它也创造了中国传记的伟大传统。这些生动的文学形象总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其中的人物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有贵族、官僚、策士、隐士、商人、医生,也有刺客、占卜师、游侠、优伶等。他们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我的收获呢,一个是对我国历史封建王朝更替的了解,再一个是对古代文言文的认识有了解的更透彻了!

《史记》读后感 篇5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也是其它多部史书的鼻祖。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写作风格上来看,《史记》都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作品。我在阅读《史记》后深受感动,以下是我的鉴赏读后感。


《史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广泛性。《史记》以历史为主体,涵盖了从周朝到汉朝的整个历史时期,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无论是从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是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来看,《史记》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看到了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也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史记》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纪实性。作者司马迁以笔者身份记录了历史的真实事件,严谨准确地记载了古代的各种事实。无论是浩如烟海的史书记载,还是一个个细小的历史片段,都是源于作者精确的史料搜集和研究。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古代,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起义、汉初的政治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这种真实的感知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也增加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史记》的文笔优美、形式多样也是我喜爱的地方。司马迁能够巧妙运用叙事、描写和议论等手法,使整个史书既严肃庄重又生动活泼。他不仅将历史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还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心理描写,使他们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司马迁还以他特有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点评和评判,这种客观中带有主观的写作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史记》,我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也收获了与作者共情的乐趣。


阅读《史记》给我带来了深思和启迪。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史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作者的思考,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通过阅读《史记》,我不仅感受到了先贤们的智慧和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发现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读完《史记》,我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坚定,也更加珍惜和尊重历史的积淀。

《史记》读后感 篇6

《史记》记载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共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我敬孔子,怕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恨周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荆轲刺秦王的无畏;霍去病攻匈奴的爱国主义;苏武牧羊的'爱国主义和执着主义。……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项羽是英雄。虽然他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仍然钦佩他。他在楚歌的四面失败,最终自杀。当项羽被汉军包围时,他杀死了数百个敌人最后。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而,“燕雀知天鹅之志”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怎么能谋生呢?于是,一代霸王的悲情就实现了。

历史风云,世界各种形式,一次又一次地迷离了我的眼睛;百转千次,人情冷暖,一点点冻结了我的思绪。但我从不怀疑这个世界,孙彬彬足,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在蜀国,留下了《吕氏春秋》……

有生有死,有战争有和平,事情总有两面性。古今有多少事情,都是在笑话中付出的。

《史记》读后感 篇7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史记》读后感 篇8

《史记》鉴赏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对于《史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阅读与鉴赏,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和思想,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过去,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阅读《史记》有如穿越时空,像是站在观历史的高山之巅,透过文字与记载,与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们相互对话、共同思考。《史记》通过记事、传记、志记等多种文体的方式,将历史沧桑的背景与人物的形象并置,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史记》就像是一位伟大的“师”,引导我们走进过去的世界,感受历史的重量与人物的伟大。


《史记》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所记载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从黄帝到秦始皇,再到唐太宗、李白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巨星。通过《史记》的记载,我了解到他们的坚定信念、远大抱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黄帝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源头,他用生命的火种点亮了远古的黑暗;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唐太宗以其明君的形象留给后世一个世人瞩目的帝王榜样,而李白则以其浪漫的诗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他们的事迹及个人特质,不禁使我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叙述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同时,通过对《史记》的鉴赏,我意识到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们的选择和努力下不断演变的。历史的潮流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缓如泉。《史记》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伟大的人物都是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一颗星星。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构成了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当如何对待历史和时代,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史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的巨著,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经典。通过对其的阅读与鉴赏,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智慧充满了敬佩之情。《史记》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更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独特而璀璨的文化瑰宝。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物的伟大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历史是我们今天的根基和基石,了解历史更能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史记》的鉴赏使我重新审视并思考我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感谢《史记》,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史记》读后感 篇9


《史记》读书报告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遍览群书,《左传》里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泰戈尔则下笔壮阔:生于夏花之灿烂,死于秋叶之静美。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出的生死观却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

择生还是择死,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津津乐道。司马迁笔下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深有所感:择死,是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虽然人类命运的终点本就是死亡,但为了坚守心中的大义轰轰烈烈赴死尤其令人动容。

西楚霸王项羽,可谓一代枭雄,哪曾想也会有一日兵败无颜面对父老江东,死亦有道,于是他在滚滚江水面前自刎而亡,千余年过去,只留下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尊严的执着。

侯嬴北向自刎、程婴之死,则是对知己,对君主的忠贞不渝,是使命达成后的自我升华。有时生存比死亡要难得多。正如程婴所说的“死易,立孤难耳。”活着的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苦痛,即便如此内心也依然空虚。舍生取义,为义而死,对他们而言,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道德理想。

《人民日报》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句话: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心中藏着天下,这样的人叫英雄。心有勇气,提刀慷慨赴秦,箕踞骂而被诛,荆轲作为一名刺客,他或许早知选择了一条必死的道路,但他没有退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他的战歌,也是他毕生的信念。

人类对于死亡、消灭这一类的字眼有一种出乎本能的恐惧,它天然带着悲剧感,在讲究“花好月圆”的中国,更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抵触情绪。因此敢于直面死亡,向死而生者更值得倾佩与尊敬。

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士可杀不可辱”,汉代士大夫崇尚“死节”,也就是说,宁可死亡也要保持操守。然而,在司马迁的笔下除了感受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义凛然之外,还展现出他们不死小义,成就大义的气节。司马迁的一生,可谓是忍辱求生,能屈能伸的生死观的真实写照。

讥评堪过耳,心本勇绝何惧人言。纵入火海,仍抱怀垂怜。司马迁继承其父遗志专心创作之际,因为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于是天降横祸,虽免一死,却被判以“宫刑”,引起轩然大波。他痛心疾首道: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在那时,阉割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也意味着对他人格上的侮辱。此时,我似乎能透过《报任安书》感受到司马迁深深的煎熬。生,意味着他必须一辈子背负着天大的耻辱,忍受着世人对他的指指点点,从此名誉扫地;死,看似一了百了,但父亲遗愿未成,大志未报,着实意难平……

择生还是择死,在这种极致的两难中,司马迁选择了前者,“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对后人来说,应该庆幸司马迁的选择,才能让我们今时今日有机会触摸历史长河里那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应该庆幸他忍辱负重,用笔杆书写历史,著述历史,让后来者以史为鉴;应该敬佩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像这样忍辱求生以成其志的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并不罕见,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幽囚受辱终建大功的自白;伍子胥饱受命运摧残,辗转流离,隐忍复仇的故事;韩信为远大目标甘受胯下之辱……无不彰显出司马迁不因一时之辱而轻生的生命态度。

忍辱求生者想要在险境中求一方天地,或著书立说,或建功立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绝不是提倡碌碌无为地苟活,而是在绝境中开辟新的道路,创造人生的价值,不一味盲从于传统“死节”的道义约束,更是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人要看淡死,灾难来临时才能坦然面对死亡,让其重于泰山;更要珍惜生,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甚好。

本文网址://m.bijiaogao.com/xindetihui/17538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