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论语读后感经典七篇

论语读后感 2024-05-13

我们读过的书,终将会成为我们的气质和风骨,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作品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感动至深。读后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笔稿范文网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论语读后感”的内容。

论语读后感 篇1

辽宁大学

文学院

新闻三

胡海霞

《论语》中的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窗外天空阴沉,行人冲冲,没有几天就要下雪了吧?从箱中翻出母亲为我准备的毛衣,仿佛可以瞥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借着摇曳的微弱烛光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动人情景。

奉养双亲,恪守孝道,是中国最基本的道德礼仪规范。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来评判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于丹说:“《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子路说:"你们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很简单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还有人说孝不是华丽的衣饰;精美的珍馐;高档的豪宅;舒适的享受。而是我们 的一个笑脸;是我们的一句问候;是我们的一次倾听…..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可以认为是孝么?”不是说这些物质上的照顾不重要,而是除却这些,子女孝的态度也很重要,尽力做到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让父母内心感到温暖,不再让父母感到孤单。

先锋诗人食指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就写道:“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每次读到这里总能让我回想起大学入学前与父母的离别。爸爸妈妈相携的身影,不断挥舞的手臂,不舍又欣慰的笑容,手中冒着泡的可乐,倒映在他们眼中的我,以及我渐行渐远的身影……每一次想起心情都一如当时转身后的酸涩,以至于在以后的多次我都只愿父母来接我。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有必有方。”父母最挂心的永远是我们的健康,我们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我们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论语》里面说我们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对于为求学而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我们来说,有很多事情是为父母做不到也做不了的,但是,在课余,在闲暇给父母打个电话发条短信问个安报个平却是我们能轻而易举做到的。

论语读后感 篇2

商学院13国际经济与**b类133010302陈二

百善孝为先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华夏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殊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白发皓首的父母步履蹒跚需要搀扶,当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儿最终离我而去时,扪心自问:你可曾坦然面对自己的良心?你可曾回报过父母厚重的挚爱?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父母的财富,是家庭年轻时的希望。在父母眼里,孩子是他们的一切,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父母对待我们,常常是爱护有加,舔犊之情,天地动容。

在父母的羽翼下,我们渐渐地长大,在被爱中麻木、叛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总想冲破父母为我们筑起的那道保护网,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曾几何时,我们把父母的爱视为桎梏,不经意间伤害了他们的心,放过了孝心。

孝心既不是一种仪式,也不是让别人看的,而它两代人心与心的沟通。如今那些不需要子女去照顾的父母都还健在,,却需要父母花心思去关心子女的人,倘如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在有力气动了,你是否这时又会嫌弃他们,埋怨他们,责怪他们?或许还会有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弃他们在马路上于不顾。

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这些人。 他们根本没有良心。 孝顺呢?孝顺父母,爱父母就是爱自己。

曾经有一则公益广告,让许多人心灵为之震撼:一个老奶奶周末为儿女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满心欢喜地等他们回家,可最终接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类似的**:“妈,今天有事,不回去了。

”满头白发的老人无奈地对着**说:“没事,忙吧!”那一刻,一种无名的孤独令人心酸。

我不知道,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终究要离别父母,像鸟儿飞上蓝天,那时,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句亘古不渝的“百善孝为先”?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父母满身风尘步入家门时,你的一句问候,这就是孝顺;你递上一杯茶水,这就是孝顺;你忙的时候别忘了你父母的生日。这就是孝道;吃完饭,你帮父母收拾碗筷,这是孝道;父母生病时,你可以陪他们,这就是孝道;当父母孤单时,你可以和他们聊天,这就是孝道。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都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爱的因子,都是普天下父母最为珍视的慰藉。

孝道是仁爱和良知的结晶;孝顺父母是人生的责任和传统美德。只有感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那些用实际行动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友,你会发现生活真的好美!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会觉得很乏味,就算当时老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我都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长大后出来工作了,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在家里看到这本书,不经意地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在孝顺父母上、工作学习上、为人处事上,都给了我很多启迪。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诞生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中庸。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绝对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文。

孝道—―人性的朴实体现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论语》中对我感触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人之初,首先与我们打交道的就是父母,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因此,孝道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稳固持久的感情的流露,是人性的朴实体现。在当今社会,不“子承父业”也不一定会被当作“不孝子”,但是,无论是作为传统观念中的“传宗接代”的儿子,还是“泼出去的水”的女儿,至少应该知道父母的思想,从另一方面看,要知道父母的思想,除了观察父母的行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他们沟通,不少年轻人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父母不了解自己,其实,父母往往才是自己最为信任、最能交谈的对象,更何况,越是不沟通,就越是难以互相理解,要多点沟通,多点了解父母,才是“孝”重要的一点。

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除了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回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能够负担得起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启发最多的一则。意思是说三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虽然它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仍然是一句意义重大的英明之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学习,就像一棵绿树丛中的幼苗,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山是如此雄伟绵延,海是如此壮丽无垠;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所以宽,是因为它积极地收集少量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补自己不足之短。

理解—―沟通感情的纽带

《学而篇第一》给我的体会最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理解,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处在自己的角度,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生没有同一条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两个思想和兴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个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难道他们不难相互理解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令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很多小事,只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从他人的角度思考,用爱心和真诚与他人沟通,就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结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孝道,简单,因其于长者所需所求,只是鸿毛般轻微;孝道,沉重,因其于幼者所行往往不能切合父母的心意,而重若泰山,也更因其沉重,需要我们为此尽心尽责。

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行为,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今天,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我们应该善于吸取一切优势,找准自己在学习中的为之,并为之不懈努力。

理解,世界,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有相互理解,用宽广的胸怀对待他人,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孝道、学识往往被忽视,圣贤经典逐渐模糊,庸俗复杂的世界和高尚纯洁的思想似乎缺乏一些必要的链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陷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的理智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读后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足以可见《论语》对于治国、治家、做人的重要性,《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仁”、“礼”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学习教育的思想指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精心琢磨。今又将《论语》捧读手中,依旧深有所思、感慨万千,现将自己的拙见讲述一二,以求共思共勉。

《论语》中叙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方法、内容等方面的道理,读来受益匪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两句都是在探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执其一,如此,方能真正将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在启示我们一定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见贤思齐,做一个谦虚、低调的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从《论语》中学习到了许多教育的理论、方法,为自己更好地教育学生、优化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子曰:“有教无类”,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不能因其成绩好就予以优待,也不能因其成绩差就不予理会,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感,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才能让整个班级更团结、人心更凝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善于开导和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灌输,应该在他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时予以恰当的启发,这样的学习效果更佳。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提倡德治,《论语》中所讲述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借鉴。“吾日三省吾身”,要时刻对自我进行深度反省,发现问题要予以改正,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人不知而不愠”,要做一个宽容之人,平心静气,豁达大度;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做好孝道,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我们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多与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信用,便无法立身,只有做一个诚信之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论语》篇幅虽然短小,但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读、去思考,在实践中去深深体会与践行,做一个热爱学习、宽容大度、有德有仁之人,做一名师德高尚、专心教学、关爱学生、善于管理的人民教师。

单位:寿阳县南燕竹镇中学 姓名:尚烨炜

联系电话:***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一、为政以德

为政篇的第一句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开头,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可以看见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是“为政以德”,当时社会处于礼乐崩坏,周天子式微,各国混战不休的时期,孔子希望天下恢复道德秩序,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希望君主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治理天下的德行,通过道德人格魅力征服百姓。另外结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出发点是:把为政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知廉耻懂礼仪,守规矩。

二、以孝治天下

然后通过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人问孝,不同阶级层次,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来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高情商的体现,随机应变。

孟懿子的父亲在临终前要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孟懿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回答他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要求他对他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孔子何为孝,孔子回答他,作为子女要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身体健康的担忧,同样我们也要为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担忧,回报爱给予父母。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他要赡养父母,对父母要有孝心,如果没有心,那与畜养犬马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他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仅仅是有事情去帮父母去做,有饭给父母吃。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但最终说明的还是孝治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只有厚德才能真正实行孝治。

三、学习与思考

随后在后面多次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不断回顾所学,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每次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然后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这道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和思而不学的弊端。认为只会学习而不去思考只会茫然无知,相当于白读书,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学习,心中只会充满疑惑而得不到解答,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学到知识,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孔子认为对于知识我们不能一知半解,因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们才可以学习到跟多。

四、慎言慎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章十分鲜明的概述了为政之时应当慎言慎行。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五、任人唯贤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政篇中,孔子讲述了任人唯贤应当做好以下三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分析一个人做的事,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察看他事后的心态,就可以了解这个人。这讲述了孔子为政选拔人才的精髓。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这句话体现了为政用人的意义。

综上所诉,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德是做人之基,学与思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不能光有才德,更重要的要有品德。通过学习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德治国,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规范行为的一种手段,提高道德水平,让人们知廉耻,明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

论语读后感 篇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是在中学,那时学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跟着老师摇头晃脑的读,却并不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时隔至今,转眼**年已成为过去。

今日再次接触《论语》,是借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之机会。这一刻,我感到十分高兴,其原因有二,其一;从局部中看整体,我看到了公司兴旺的迹象,公司会组织这个读书活动,就证明了我们城建集团是一个注重学习的集团,是一个发展中的集团,具有无限潜力。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

此外,公司组织这项读书活动,除了对内能反映集团领导对员工学习积极性的重视,对外也是对党**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积极响应,这又说明我们公司紧跟党的脚步走,是一个具有希望的企业。其二;再次读《论语》,而且是论语全文,我觉得十分有幸,它让我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一次如沐春风,穿梭在孔老夫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中,再次感受到古人的哲学智慧,让我更为惊叹不已。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翻开中国的古代历史,你会发现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将近2000年。那么,《论语》究竟是什么?

我百度了一下,里面的解释是:《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为什么会如此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论语》的字里行间找答案。

《论语》中有“孝”。其中有好几处都提到了如何尽“孝”,学而篇中的“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还有“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以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体,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父慈子孝,那么社会必定是太平的是和谐的。由此观之,“孝道”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这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社会现象,很多公司招聘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跟你父母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考察应聘者是否有孝心。

所以,尽孝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我们不但要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还要把它传承下去,让它源远流长。

《论语》中有“学”。在学习方面,孔子提倡谦虚、持之以恒、实事求是、平行学习、平行思考。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学而笃志;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都是孔子求学治学态度的体现。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连圣贤都知道要谦虚,他们的级别那么高都要谦虚求学,我们更应该如此。

《论语》中有“中庸”。孔子对如何应对这个社会也有自己的哲学。“在其位,谋其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都能体现儒家中庸的处世哲学。

现代人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家都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经济效益,我们破坏了环境,导致现在环境不断恶化,**、海啸、泥石流、干旱、沙尘暴、雾霾等等正在摧残我们的地球;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挣更多的钱,许多商家不顾别人的健康,结果就有了毒奶粉、地沟油、黑心棉、催熟肉等等这样的恶果;为了为了获得更辽阔的疆域,为了争夺石油,国与国之间,战火飞扬,硝烟弥漫,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所有战争炮火轰炸过的地方都是哀鸿遍野,一片狼藉。追求快速发展,世人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狂热的状态,根本停不下来,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样发展下去,等待我们的结果是什么。有很多人批评中庸之道,但我总觉得中庸之道过于激进,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但它能持续很长时间吗?

中庸之道,讲究的就是不卑不亢,不藏锋不露芒,如何走得安稳,如何走得长久。对个人而言,一辈子就像一次长跑,对一个名族和一个国家来说,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是更加长久的接力跑了,一代传一代的长跑。所以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和谐,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适当的采取中庸做法,宁可放慢一点点发展的脚步,也要确保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样我们才能走得稳当,走得长远。

《论语》中有中华名族的优秀品质“仁、义、礼、智、信”。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也是他的核心思想。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古语有云:“仁者爱人,人爱之”,能够以“仁”治天下者,必得民心,看《三国演义》,刘备爱民,俊贤来投,百姓拥戴,以至于他可以白手起家后来可以称霸一方,再看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为何能打败国名党成为执政党,也是因为共产党得民心。

可见,“仁”对于国君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治国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仁”《论语》中还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其他精髓“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我们中华名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体现,也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字,在《论语》中都有一一体现,如果你想研究孔子,想研究儒家思想,《论语》是你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对象。

尽管这个社会在不断变化,但我希望我们都能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做到“仁、义、理、智、信”,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万古长青的走下去。

经营部钟华

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云基地项目部

论语读后感 篇7

读《论语选读》后感

读《论语选读》已然是一个多月了。最近难得清静就写点东西抒发下感想,另外,也想让自己养成一个能坚持看完一本书并有所悟的习惯。

《论语》有七个方面:天、地、人之道,心之道,生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觉得很多原则在社会生活中更实用。《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有人说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减法的生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

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你怎么生活,你最终都想追求幸福。看到一个寓言故事说:

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

”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

”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

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第三个人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幸福,我想要这样的生活。

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当我长大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社会。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一定是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

我认为教育孩子是正确的原则。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样下来,有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

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听起来怎么样?有点出乎意料。其实,孔子告诉我们要谨慎生活,他提倡一种生活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高二,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所谓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说的不是征服,而是改善山川。

我站在山顶上,这提高了我的高度。这是六经的境界,是这个时代应有的自信能力。我还在努力工作。我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对于为人处世确实受益良多。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8868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