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烟云读后感收藏九篇

您知道作品的读后感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整个人或许会有所改变。 对这本书的精髓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够用打动人心的语言来写读后感,下面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虽是英文,但语言典雅平和,浓浓的中国韵味丝毫未减。其中通过人物性格渗透出的庄家和道家思想,读后令人思绪悠长。林语堂先生在全书前面的献词是: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与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谁是神州自由民。描写中华儿女抗日之情,更升华了**主题,使气概更为波澜壮阔。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情仇。姚家长女姚木兰才华横溢,富有智慧,年少时与进步青年孔立夫暗生情愫,青年时嫁给曾家三公子曾荪亚。曾家长子曾平亚身患重病,为冲喜娶了贤惠美丽的曼妮,但第二天就去世了。

曾家二公子曾襟亚为人懦弱,却娶了刁蛮自私的牛家大小姐牛素云。婚后曼妮守寡,终生未改嫁。姚木兰发现丈夫和女学生曹丽华相爱,用智慧化解了家庭危机。

牛素云与曾襟亚日益隔阂最终离婚。随后日本侵华,曼妮被辱自缢,牛素云和其兄成为汉奸,木兰逃往四川,举国上下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因有感于《红楼梦》而著的**,**中隐约有《红楼梦》的影子。但不似《红楼梦》的国破家亡,《京华烟云》给了读者一个更加开放和圆满的结局,让读者在“泪涔涔”的同时也颇感欣慰。下卷“秋季歌声”意指秋日结束,春日轮回的庄周思想,也暗示了旧中国灭亡,新中国的建立。

《京华烟云》的女主角叫做姚木兰。她的名字注定了她柔韧的性格,也使她生活坎坷而幸福。她是一位值得所有女性敬佩的女人。

如果只是天妇德话,历史上很多有天妇德女性或许可以与她竞争。最受赞赏和赞赏的是传统女性美德与进步思想的融合,儒、道、庄子的融合,大度、温柔、果断的融合。她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组合。她不仅有薛宝钗的美德、现实主义,还有林黛玉温柔、深情、浪漫的精神。她会读甲骨文,会喝茶赏月,会种花种草,会做菜。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模特。

她是一位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士,但最后山村的农妇们过得很愉快。她对生活具有理想化的追求,但从不过分苛求,奉行着中庸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她的聪慧也挽救了她的婚姻和家庭危机,当已过不惑之年的丈夫爱上情窦初开的曹丽华时,她满怀同情写与曹丽华的规劝信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清理交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木兰的精明、豁达、智慧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悔悟,终“挥利剑、斩情网、断青丝”。

木兰的父亲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半在尘世半为仙”的智者。林语堂先生成功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东西方儒学的一种实践自由的人生智慧。

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教育出的女儿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道德;又“去其糟粕”,不让女儿裹脚。他的人生一半入世,一半超脱,所以他的性格中既有儒家“人定胜天”的乐观人生态度,又融合了道家“顺应天命”的无为心态。他的两个女儿也有道教的自由和儒学的忠孝,但木兰更注重道教,莫愁更注重儒学,二者的融合才是最理想的人生。

林语堂向西方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家儒学兼备的中国社会。也许这两种文化有各自的交融点,相互补充,形成最理想的哲学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当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我去看也是怎样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此刻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感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那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可是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可是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我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86.能够让人平复心境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可是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此刻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题记

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但是,在这种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作者林语堂写书时的心情却是在我心中完整的体现了出来,这本书即使是没有读完,那种凄凉的感情在全书的开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从读过了此书,在我的脑海里,“木兰”也从一个变到了两个,一个就是“铁血女汉子”花木兰,而另一个则是书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兰。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决定的两个木兰结局时的情感的不同,与花木兰的热血、姚木兰的冷静所对应的,花木兰的美好的结局,与姚木兰的凄惨的结局。

虽然姚木兰的结局不称人意,但是她在书中所表达出的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则让更多的读者喜爱她,对于压迫,她反抗;对于封建,她反对;对于权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大家庭,结局却是依旧的惨淡。它的结局好比骆驼祥子,却比骆驼祥子更加高深莫测;他的故事情节好比水浒传,但比水浒传更加凄惨;它的人物设定好比红楼梦,却比红楼梦更加复杂缠乱。

这样一本书,则是作者林语堂献给那些在抗日前线战士,林语堂以这种方式来批判这种封建的社会的腐败,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个赞扬。就如题记所说:“不是英雄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而我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则更多的感觉到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孤独。

“一书一世界”之类的话形容这本书已经不适用了,这本书则是“一书多世界”。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第一条:看完《京华烟云》,床头有本书。我是京华烟云。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应该永远是最漂亮、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

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让木兰成为这样的女孩?也许这真的是史无前例的,很难赶上其他人。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

我喜欢幸福的生活,喜欢即使我登上空中楼阁,即使所有的感情都是建立在一个虚无主义的关于美的故事上,它也愿意。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

说到躲,我知道再也没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了。钱很重要。如果姚明的家庭没有那么富裕,木兰的大部分幸福生活都会随之而来。但木兰生活中的钱被放在了一个更巧妙的位置。不是财富让木兰变得完美,而是木兰让普通铜钱再次变得优雅。

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

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

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至于木兰的不幸,我一直以为是时代的,不是木兰的。

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我也很伤心。看到马芒惨死,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一路走来,最深的情感上痛不能超过这一点,但最终,留在我记忆重的不幸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最终会幸福,她有享受幸福的气质。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北京古雅的空气,在文明的演进中,早已烟消云散,中国传统的含蓄之美,也早已被喧嚣的城市生活所扰乱。于是便没有了木兰。

木兰一定是一个成长在强大传统中的女孩,具有世俗智慧,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明、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

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只为花木兰读京华,固执只沉溺于她的一举一动。也许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完美过,但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女孩,自然而幸福的生活。

篇二: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 《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 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作为一部长篇**,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在实践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并不像北京的中国书那样有效地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国家。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其中,我觉得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的人。她很浪漫,但不失庄重。有了她的生活,她会填补很多琐事;她很现实,礼仪是她的行为准则。浪漫又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

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 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 这哲学却破灭了。

在她的身体里,体现了**女人的自私、贪婪、冷酷和残忍。真是误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这部**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也是多种生命的缩影。

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 读本**,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篇三: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

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

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

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

“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

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

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

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

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8】

原著使用英文写的,但书中充满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情感。文中“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单从这一角度看,《京华烟云》即已反映社会风貌,更加不用说作者选材与叙述角度的多样性与恰到好处。

林语堂有意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构建**,但又与《红楼梦》有许多不同。我没读完《红楼梦》,可我也可以看出诸多相似之处。鲁比和黛玉都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和对爱情的敏感;王府花园和大观园景观丰富,步步紧逼;曾、姚、牛三家即是《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

若再看完了《红楼梦》,可能人物也能对上号了吧。可他们又是有别于《红楼梦》的,因为他们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背景,全文中心也不是展现封建贵族的大起大落,而是感情上向上地歌颂国难来临时,富人、穷人、全中国的任敏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因此,这本书似乎既独立又多方面。

对于本书的文字美与思想美,我认为叔的前半部分是文字甚美,后半部分不仅文字美,还复加了更多的思想美,那种国家情怀,那种民族情怀,不同于同一时期作品展现战争的无情,血与泪的脚趾。《京华烟云》便是一副当时社会的精妙画卷。

若说要我为此书做评,我将引用林语堂女儿林如斯序中所说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再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里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番开来,起初觉得如奔腾,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之前风云暗淡,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悠而止。让读者细细咀嚼,恍然大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梦想。

而我乃称叹叫绝也!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在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得这书之妙。后又发觉,书里不仅写着“中国”,更写着“人生”,写着道的真谛。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9】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in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一样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比较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能够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趣味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可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一样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可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齐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感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应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我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感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终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能够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我不敢放开的眼观,理解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我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则痛在自我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我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终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终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终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杯具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理解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终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欢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可是木兰还是以往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期望融入山野。

“她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场大梦,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90305.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