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本13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你不妨看看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本13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花了15小时17分,四天断断续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番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作业题目:《曾国藩传》读后感

专业与班级:纺织1302、纺织1304

姓名及学号:周炎华(***)

李宇江(***)

具体的分工:李宇江写读后感,做***

周炎华课堂演讲

借着这次马克思主义概论课课外实践的机会,我和小组成员认真阅读了《曾国藩传》。作者:何国松;出版时间:

2010-01-01;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眼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呢?

一,读书

作为曾子的后人,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

洗涤自己、重获新生;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生子。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

在自己的低位与财富都到达了一定高度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从书中学习知识,这在当今社会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二.修身

曾国藩作为一个**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并终身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座佑铭以自勉。其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

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恳、始终如一,一切都可以公开。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三是宁静。心、气、灵、身都应处于平静、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真诚的。的确,我们不说大话,不撒谎,也不空洞。一是一,二是二。第五个单词是heng。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规律,日常生活有规律。

“诚。敬,静,谨,恒”五个字看似简单,但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也由此造就了其完美的人格。

三.带兵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

曾国藩信奉“惟有德者能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持“宁可错杀,不可轻放”, 谓之“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氏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

选择哨官营官,以“朴实稳当”,是第一义。须重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四.远见

在国难当头之时,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他购买外国仪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他发起的洋务运动虽然未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障碍,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但为探索救亡之路提供了经验。

评价: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现实出发,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归根结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曾国藩一生做过两件事。一是学习。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他总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实事中学习。

二是镇压太平天国。他选择官兵以“朴实稳当”为第一要义,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这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

我觉得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具有典型的中国学者的特征,即修身养性、家政合一性。他虽然为腐朽的满清王朝服务,但他抛开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对国家、国家和家庭的爱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天,我都坚持写读书笔记,回顾自己的行为,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攻占金陵后,他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募人才。他在人才选拔上不坚持一格标准,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为今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工作人员。

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许多**,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都是后来的名人。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和打败天国之前,他就知道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不能靠**那些懒惰无能的绿营和八旗兵。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毫不犹豫地投入巨资加强军备。

由于湘军没有任何军费,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集资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离开军队打仗是不容易的,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对军情急迫毫不畏惧,多次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外国仪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他发起的洋务运动虽然未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障碍,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但也为探索救亡之路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们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读了这本书我们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我和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以后要多读一些像这类的书籍。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最棒的烤鸡,所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丹在北大被学生们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我们对曾国藩都有复杂的情感障碍。记得小的时候,历史老师在讲述天平天国运动时,眼含泪花,痛斥他的湘军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导致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失败。这是曾国藩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这种印象感到好奇。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其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功勋卓著,不超资格。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

。国藩不仅节俭,还多次告诫家人、下属和朋友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

“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吃一顿饭,花费上万元;买一部车,支出上百万;购一幢豪华住宅,耗资上千万。我们的国人在花钱时,心不跳,面不改色,绝对是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于是,世界各国都为中国富豪惊叹和折服,各种豪华奢侈品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名贵珠宝、服装、汽车等迅速在中国安营扎寨,生产商和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奢侈不仅仅是富人的权利,许多单位和机关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纷纷斥巨资兴建广场楼宇。广场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高,办公室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豪华。

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水龙头大开,水自由流动,无人问津;日光灯变成长明灯,视若不见;餐桌剩余多多,无人打包。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前不久,传出的两则消息实在令人痛心。一则是某地为了再现“满汉全席”的盛景,耗费了大量原材料,动用几十位厨师,烹制出美味佳肴,供人展示和观赏。但由于展出时间长,展示过程中食物就有点变味,活动一结束,马上倒入泔水桶匆匆了事,几十万巨资就这样打为水漂。

另一则是某地为了举办啤酒节活动,打算把几十吨啤酒注入喷泉,搞一个“喷酒”创意,增加活动气氛。但是主办方有没有考虑到,这一“喷”要耗费多少吨粮食,多少吨水,花费工人多少时间和精力,够多少农民吃多少天口粮。

曾国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却对“求富求贵”之念存在畏惧之心。越是后来,越为强烈,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几乎无一日不“俭”,无一日不戒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面对今天的奢侈风,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感觉。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5

信仰,一股精神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间,流向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流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公元1825年的腊月里,一个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一户人家的屋子里头,有一个14岁的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房梁上蹲着一个小偷,他打定主意等这个男孩背完文章,熄灯上床睡觉了就下来干他的工作。但这个男孩特别笨,这篇文章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后来,以至于小偷都会背了男孩还是背不出来。眼看,天都快亮了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来了。男孩看到从房梁上跳下一个人呆若木鸡,然后那个小偷满腔怒火劈手把男孩手里的书夺过来,往桌上一扔道:“瞧你个笨样,这么简单的文章都背不下来”。紧接着,这个小偷很顺溜的将这篇文章背了下来,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背完袖子一甩,满腔激愤的扬长而去。大家知道这个笨小孩是谁吗?他就是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曾国藩。

总以为如曾国藩那样的一代大家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曾国藩传》却告诉了我,他小时候是一个特别笨的笨小孩。那这样一个笨小孩后来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功业?难道真像刘德华那首《笨小孩》里唱的那样是老天成就了笨小孩吗?就连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中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顿挫”指的就是曾国藩。像这种数九寒天的夜晚,最幸福、最温暖的事应该是在被窝里。而对曾国藩来说,在这种夜晚点灯苦读已是一种常态,是怎样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呢?《曾国藩传》给我的答案是信仰。

当奋发图强的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参加朝考,成绩极佳,列一等第三名,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在京为官十年。咸丰二年六月,咸丰帝阴差阳错当下旨令曾国藩投笔从戎,领兵打仗。从初到长沙办团练,到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从造就了拥有天下杰出人才,所有人才几乎都在他的曾幕府,到开办江南织造局、倡导洋务运动,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寿命又延长了六十年。是什么让他去这么做呢?《曾国藩传》给我的答案,是信仰。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烦恼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为官以不要钱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八本八宝”是曾氏家训的代表。其中六条齐家格言之一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这一条,我最为钦佩。俗话说“穷则思变”。他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儿孙们只好自己去拼搏、奋斗。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所得到的满足才是幸福,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在于奋斗。尝遍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那是什么让他呕心沥血去写这样一部充满着教育智慧的家训呢?《曾国藩传》给我答案是信仰。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影响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传统儒学之所以延续他是一个关键。在生活中他还能够对自己,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生活中的不足缺陷,所有的方面都能够认真地切实地反思、反省与学习。那是什么支撑他有这样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呢?《曾国藩传》给出的答案仍旧是信仰。

在曾国藩的晚年,曾经有一个谜团。至今让我们这一代人争论不休,那就是在大家看来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的情况下,在无数人的殷切期望之时,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推翻腐败的清政府,没有造反呢?《曾国藩传》中他的两首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告诉我的答案依然是信仰。

那是什么造就了原来只是一个笨小孩,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大儒,同治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手开辟了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近代史从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跨进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拥有天下杰出的人才,所有的英才几乎都在他的曾幕府,拥有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呕心沥血写出了千古第一家训教育智慧泽被后人的曾国藩。是信仰,那他内心的坚守信仰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在他那个年代应该是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处在当今我们应该引以自豪地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段时间,我因在中考的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所犯的两个低级错误而与我一心向往的那所重点高中擦肩而过。考分出来后我心情非常沮丧,但父母没有责备我。尤其是处处给我树立着榜样的父亲。我想,我不能因为这次中考没有考好就否定自己,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仰,认真地过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努力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目标。

信仰,一股精神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间,演绎着历史的真谛。我愿化作这股精神的清泉,滋润每一个读书人的心田!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6

**关于董丛林《曾国藩传》心得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此乃曾国藩名句,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为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今天,让我们翻开晚清厚重的史书,揭秘这位著名大臣的传奇人生。

在读完《曾国藩传》后,我对这位晚清名臣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我开始学着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下,去体悟他的“救世之心”。尽管对曾国藩有不同的看法,但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时间推动历史前进。历史上有多少人可以长生不老,有多少人可以被后人称赞?

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将从他的思想和学识、做官之道、处事之道等方面谈一谈他读完这本书的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学者甚至说,曾国藩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他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做到了“为德以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颇为深厚,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称,并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一生著作丰富,当之无愧为学者。“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将曾国藩尊为自己的老师,称其为“大人先生”。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经世致用,与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谋而合,名德行,做新人,办好事,这都是我们分内的事。曾国藩把读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读书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他来说,读书不是消磨时间,而是要不断吸收营养和智慧,以及增加变化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他正是因为学习有方,走上了仕宦之途,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他曾自立课程十二条,全力以赴,终身行之不辍。

他还为自己编订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都要分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分为五类,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

虽然在科举上达到巅峰,并且做了**,但在读书治学上,曾国藩却按照对一个学生的要求,严格规定自己的功课,而且坚持每天完成。这种执着的学习精神是宝贵的。

曾国藩出身农家,以科举入仕途后,在九年内升迁十级,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镇压太平军,为清王朝换来短暂太平,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他主张富国强兵,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被誉为“洋务运动之先驱”,其一生都在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曾国藩能够在特殊的时代做出非凡的事业,尤其是他的为官之道,堪称清代官场的奇迹。他为官以“救世之心”为信念,以勤政务实为本分,以刚柔相济为原则,有退有进,游刃于大小**之间。

上有最高统治者的厚爱,下有各级**的爱戴,可见其有一套独特的生存之道。曾国藩认为,做官办事要实而不虚,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也就是说要以务实的态度,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困难,而不应该停留在空谈的层面上。曾国藩做事一方面从全局、大处考虑,另一方面小处的具体步骤又都能够有条不紊,极有章法。

他一生坚持早起,每天读几页书,亲自写书、批稿,从不违背节俭的原则。正是这些小事可以认真对待,才能确保其宏伟目标的实现。一个人能否有做成就,关键在其是否能够做到“恒久”。

曾国藩提出“天道忌巧”,意思是说:只要能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曾国藩一生积极进取,他以“敬德修业”四个字不断勉励自己,督促自己去积极思考,积极做事。

以求取每一次的进步。积极进取是一种耐力和意志力的体现。不管一个人有多伟大,与滔滔不绝的历史相比,他总是渺小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不可避免。

面对逆境,不要逃避现实。不要像鸡蛋砸石头那样做出毫无意义的牺牲,还要有毅力,懂得积极进取。

而他的处事原则,则是以古人开阔胸怀、淡然物外的生活处事态度为榜样,来作为自己立足官场的不传之秘,不仅用它来排解自己心中急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还将其用于养生、长寿。曾国藩认为,郁郁不乐是养生的大敌,要想生活的轻松自如,就要想方设法去除功名之心。人生中难免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在追求功名利禄之路上,有成也有败,这些都与个人的运气有很大关系,不单纯是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

曾国藩知道自己在军营,所以要时刻小心;同时,为了让心情舒畅,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懂得如何去寻找幸福。为此,曾国藩曾经作一对联以自励“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他认为,做人做官要懂得知足,对名利看得要淡一些,因为那些成大器者都能做到把自己看的平淡无奇。

曾国藩学会了放弃名利,学会看不起军事上的胜利与失败,并将结果放在了命运上。

读完《曾国藩传》,这位一代中兴名臣凭借自己的力量,让一个朝代铭记了他,而他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让后人不断地学习他、研究他。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因此,虽然他有一些历史罪过,但他的历史地位和人格魅力在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7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最近在读《曾国藩传》,书中提到了曾国藩从29岁开始写日记,他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反省自身,直到62岁去世的前一天。

写日记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重复做,很困难。

反省自身一件重复的事情,但是要坚持做,很困难。

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公开做,难上加难。

曾国藩做到了。

有人说,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因为他没有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之后没有反馈修正。

你或许会说,我也要向曾国藩学习,每天写日记反省自身并发到朋友圈,接受别人的点评。非常钦佩你的勇气,不过很少有人会坚持,不信你试试。

如果你真想要这么做,不妨先尝试一个月的冥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来,相对来说,这个比写日记简单多了。

这里的你,不单单是你,也是我。为什么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遭人耻笑,因为这些连模仿都算不上,自我安慰罢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9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

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

本书深入、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勾勒出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

此外,还对曾国藩的历史作用进行了系统、客观的总结和评价,这是对曾国藩历史著作的第一次全面回顾。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

在我看来,陆游所说的“攻野胡上马,下草军书”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

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

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

熟悉史书的曾国藩,怎么会不知道“奸兔之死,良犬之烹调;高鸟之死,良弓之收集;敌之灭,谋官之死”的道理呢?然而,儒家“君为臣”的思想已经融入曾国藩的血肉之中,他的内心深处禁止他作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

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曾国藩之所以有如此显著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严格自律的高尚品格。

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

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

"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这样的教诲。

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用毕生的积淀,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养家、治国安邦、平天下”,这不能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

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如此高的评价,说明曾国藩在处世、仕途、家政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让伟大的毛主席肃然起敬。

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作为铁警大三的曾国藩,有太多的精神和素质值得学习。

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作者简介

谢雨岑,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参加工作,现任凭祥派出所民警。

爱好电影、运动。

座右铭克己,慎独。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0

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

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1

我们组本月同读一本书的书籍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有几个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说呢,平常因为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内心也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而曾国藩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刘总也曾经提出过: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这本曾国藩传,讲述的就是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曾国藩,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圣人”。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不断的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为所欲为的想法的时候,就自我谴责自己。当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断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曾国藩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也成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中看曾国藩,说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军统帅;不虚伪,不足以在腐败的官场立足。但即使他身处时代洪流,依然严于律己,勤学于思,时刻反省,而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讲到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让我明白若想以礼治人,必须要先自治。

他讲到的“执两用中”,让我明白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他讲到的“持盈保泰”,让我明白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才能够保持的住。

他讲到的“刚柔相济”,让我明白刚强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让自己做的恰到好处。

他还讲到了“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还有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让我看了又看,反复的思量。

他让我明白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还有“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不忘适可而止!!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2

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曾国藩的度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掌故讲的就是他的故事,然而这个度量不是天生的,是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陷入困兽般无法解脱的困境而后自己悟出来的,在这之后,他的人生迈向了新的台阶,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辉煌,人生臻于尽善尽美。也许还有人像当年的我一样对他的**身份恨恨不平,但是和汪精卫一样,他的个人操守是无可挑剔的,才华更是得到公认的,单从做人立世的角度来看,他的这段历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诚挚的向大家推荐!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人们逐渐明白,所谓太平天国运动只是一场残暴的杀戮运动。洪秀全淫秽无耻。他建立的**恐怕比清朝的贵族还要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

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

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书籍是我们人类经验、阅历、挫折、挣扎、领悟的记录,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所有的这些,就可以从书中领悟一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张力,这是只有人类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赶紧去读书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3

在交友时,我们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对你有没有用,不是一时就能看出来的,不过酒肉朋友是什么时候都帮不了你的,曾国藩择交的经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的人,不要深交,对志同道合的人,却要广泛结交。

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就能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不但学业上能取长补短,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人才基础,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深交,因为这些人不但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可以有更多的优点让自己学习。

这本书给我很多感想的还有曾国藩的自强心法,曾国藩的性格使得他养成了不求人的习惯,自己站直可腰,别人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他的一生,从个人的求自立,到国家的求富强,一直贯穿着自强的思想。

“天助自助者”,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要奋斗,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运气好,主要还是自己争气。在我将来要走的道路中,我会学习曾国藩的这种为人处世的精神,因为这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才能让自己更有冲劲,才会更容易成功。

参考文献:

曾国藩,《秘传》李鸿章主编:石斋中国城市出版社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94730.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