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读后感分享

马克思读后感 2024-07-04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量资料呈现出这篇“马克思读后感”,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值得你长期关注请动手收藏它。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名人作品永垂不朽,阅读作品后,我们都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内心思绪万千。 以笔为媒,把人生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

马克思读后感【篇1】

二手草案主要从另一个角度,即从资本家关系和劳资私有财产关系的角度来论述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资本家逐渐将劳动者的普遍劳动视为财富的普遍本质。“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

”: 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对立以及各自同自身对立。就像马克思在第三段到最后一段的第一部分结尾写道: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现实的、实践的关系,以及它同产品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意状态),在与他相对立的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要讨论的第三个手稿是自我异化之路。“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即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我读到了私有财产、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金钱的性质,并批评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令我震惊的是,它的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指出“私有财产的主题本质,作为自为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介绍了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提“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所有这些都具有相反的含义。

每个人都在努力唤起别人的依些新需求,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然后陷入经济破产。”这句话指出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同时引起的不同结果

在这章节中,马克思还对“共产主义”做了明确的阐释,“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从这篇手稿中,可以帮我们了解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从现代化的思想角度来看,《手稿》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它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分析了人的在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至少在理论上有效的解决途径。

15级数学三班

***林琴

马克思读后感【篇2】

法学会计双学位班刘栋 ***

当我们谈到马克思主义时,总觉得这些理论和哲学的讨论是非常困难和严谨的。正如这本书的标题《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是一个很鲜明的政治议题,有很浓郁的论辩味道。本文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试图通过反驳其他人反马克思主义的十个观点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认为很少有书有这样的标题:为什么某某是对的。会给给人一种标题党的感觉,有哗众取宠之意。

但对于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归结为两个词,便是:必须和勇气。

对于当代社会这本书代表的思想可以说是必须的,而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勇气,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几番沉浮,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革命竟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上建立了起来,对马克思来说可能是很大的讽刺,而接下来在东欧等国推行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失败也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痼疾所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种不足,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才遭到了强烈的抨击。

但是当我们看看现在社会的发展,在一次金融危机的面前,资本主义的体系变得不堪一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又开始畅销,以前实践的惨痛代价并不代表其最终失败的结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将有机会绽放出其明亮的光芒,对于这个时代,这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许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取得更大成功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伊格尔顿,我们应该敬畏他的勇气。因为他没有因为现实的黑暗而放弃对未来光明的追求。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再加上金融海啸中全球霸权的腐败,种种迹象表明,全世界认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机会正在出现。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从十个方面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没有错,资本主义社会积累的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市场法治精神没有错。

资本主义的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哲学之“道”的错。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贪婪的纵容。根据理性人假设和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增加价值。

而在马克思看来,人才是资本的目的。资本只能是人类的工具,就像许多其他工具一样。资本与人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的原罪。

至于资本主义**为削弱资本对人的暴力所作的种种努力,则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人类理性的贡献。

虽然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仍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整个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把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归咎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甚至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向开放性发展,与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也正在逐步增加。

当然,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差距,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仍然是正确的。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发展,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人民的幸福。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各种污染控制措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处在底部位置,有“世界工厂”之称。事实上,在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发展初期也面临着经济高发展、高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中共**秩序的评估机制和执行力有关。

我国虽然提出了绿色gdp评价的概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同时,在政令的执行力方面也同样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高层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并不能得到很到位地贯彻实施。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中,我发现作者很少提到中国。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奉行者,但并不合适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仍在进行中。但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说过的具体观点乃至个别理论主张,则是容许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做出发展、调整、补充、完善乃至放弃。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读后感【篇3】

真理必须是科学的,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科学不代表真理。达到了预期的杀人、放火、扑救的目的。只有正确运用科学,才不一定符合真理,也可能是犯罪。

科学在科学家眼中有一堵严密的墙。墙的外面模糊不清,分不清是非。有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伪造的,如宗教、占星术和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一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伪科学。在这里,伪科学已经缩小到非常有限的范围。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缓冲越来越大。有一个不属于经验科学的中间地带。

科学不断地以对代替错,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接近真理,所以科学总是相对正确的。人类之所以从事科学活动和追求科学知识,是因为人的能力于许多事物相比微不足道,无法与之竞争。因此,只有顺应潮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看到文章提到,日心说比地心说早,但已经埋藏了两千年。一开始我还有些诧异,但随后又觉得理所应当,大多数人依据经验会认为太阳东升西落,而我们脚下的地面却未曾移动,建筑、草木、山峦该在那里也还在那里。可见,历史未必是真理战胜错误的广阔道路。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首先要有理论基础,其次才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的集体活动。因为用它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人类就会被一种功利主义所诱导。所以即使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会因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被定义成“科学”。

因此,科学不再是一堆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检索工具,它需要与理论相关的观点、方法和工具。天文学史:天文学-地心天文学-日心天文学-现代天文学。

用现在的观点看,那些以前的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伪科学,但其实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统治了很长时间,被大家认同,而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慢慢发展接近真理,如果把它们都打成伪科学,那么历史岂不是漆黑一片,没有值得借鉴之处?所以说,当时的科学也是科学!

现在我们需要学习从现象到认知现象的发现。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科学才能发展,才能成为真理。科学既需要正确性,也需要有效性。我们不应该把科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完全分开。离开效用谈正确是不对的,离开正确谈效用同样也不对。

有些东西说不准,如果不正确那必然不科学,如果不实用也被说成不科学的话,那会犯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真理的覆辙。科学伪科学的界定也变得复杂。喜欢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芬恩的一句话“某个东西算不了科学,并不意味着它有什么不好,只不过不算科学罢了。

”这样,伪科学的定义就很模糊,所以,我们要谨慎地去批判去定义,否则会被认成刻薄的伪知识分子。

“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正是这样模糊的界限,可能恰好比较精确地反映了科学伪科学的实际区别;相反,你越是追求表面上的精确性,倒可能是得到模模糊糊的一片:表面精确往往只是内在混乱的一种掩饰!

(文中部分选自朱新民、申先甲主编《中国兴起的潜科学》,北京,光明**出版社,1986)

马克思读后感【篇4】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目:《论持久战》读后感

所修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时间: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考查方式:读书报告

考查日期:2016年5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论持久战》读后感

通过读《论持久战》,我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钦佩和感动。毛泽东在这本书中看到,中日战争必将演变成世界抗日战争。

他预言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科学地预言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思想和明智选择。

第一,率先高举抗日救国大旗。

毛泽东带头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是不容易的,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正面临着同国民党及其军队的生死存亡的斗争。如何使红军走出困境,扩大红军的影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长征路上。

毛泽东统一发出八一抗日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是他深刻洞察到中国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阶级矛盾让位给****,正是基于此种总体判断,毛泽东紧紧抓住此主要矛盾,有计划,有步骤的率领全国人民走上彻底抗日的道路,这是一般书呆子永远也做不到的,为达到抗日的目的,毛泽东作了大量多方面的工作,最终取得了成功。毛泽东率先高举抗日旗帜,牢牢掌握了解决中国千头万绪问题的主动权,陷入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被动地位。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作出了一个明值得判断,即中日两国早在日本入侵之前就必须进行一次世界大战。

充分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能力。

二是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西北军队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推动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建立了以国民党为主力的抗日统一战线。

红军经过一路艰难困苦,终于到达陕北。其主要对手是非国民党所属的杂军。毛泽东在杂军斗争中,采取了“玩拉”的策略。一方面,他集中兵力,严重破坏了敢于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派人同张学良等人联系,争取不战或假战,同时向东北军做工作,晓以民族大义,促成杂牌军厌内战,求外战的心理,终于诱导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逮捕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在蒋介石**时,红军内部一片欢腾,多数人主张杀蒋介石报仇。而毛泽东等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制定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毛泽东高度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的历史责任感,反映出他能正确判断形势,防止亲日派得逞,权衡利弊不杀蒋,不图一时之快的伟大战略家风范。

为达到抗日统一战线的目的,毛泽东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同意取消红军,变红军为“国民军”等四条,终于迫使蒋介石放弃全面内战的方针,由不抵抗,全面抗共,发展到消极抗日,局部**的方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统一战略,提出坚决抗战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领导下的党和军队,忠实的实践了坚决抗战的方针,并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但从军队人数看,由抗日前的区区几万武装,发展的抗日后的百万大军就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大赢家。令人遗憾的是,蒋介石在执政时期,由于担心的是,没有采取坚决的抗日政策。但它采取了坚决抗战和投降的中间路线,使抗日战争失取了更多的时间,伤害了人民和自己。

采取独特的侧翼和敌后抗日方略,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壮大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由于中共武装力量的薄弱,不可能担当抗日主战场角色,所以通过同国民党的艰苦谈判,说服蒋介石同意以国民党担当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担当侧翼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方略,毛泽东这样做一方面能依然不减中共领导抗日的伟大作用,广阔的敌后战场有英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灭共的环境。它避免了蒋介石两岸抗日的致命危险,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战略的智慧和正确性。为了防止日军取得好的据点,八路军带领群众拆除了河北省几乎所有县城的城墙;为了偷袭日军据点,河北军民在4个月内,在河北省各地打死了几十万条狗。

为了在平原地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抗日根据地军民一边破坏敌人的“交通建设”,一边挖掘反封锁的道沟。“在1940年,河北平原已经纵横皆是此种道沟,据冀中第八行政区统计,以挖成的此类道沟占所有道路的82%。有了道沟,我方可在沟中隐蔽活动,人民也可经由道沟行走,而敌方则遭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汽车装甲车不能畅行,速率降为与步兵相等,平均每小时只能走4-6公里。

这样,敌人就是去了快速部队的优势,迫使他们像步兵一样与我们作战。”人民群众的力量,彻底改变了和北大平原的地形地貌,也改变了抗战力量的对比。以上几点都是毛泽东壮大抗日队伍的政策,通过国内外的战争形势的细致分析,采取策略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而在国内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利用群众的力量和独特的作战方式来壮大抗日队伍的势力并有力的回击敌军,变劣势为优势。

结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日理万机,从事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工作,他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相比的,毛泽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灵魂、发动机和指路明灯。毛泽东的战术思想,无论是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充满了辩证法,始终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

我们应该把毛泽东的思想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他的**远瞩,凡事以大局为重,准确的判断力,学会从各个角度的分析问题,全面的考虑事情,从而果断的做出抉择,有计划有目标有信心的去实践目标。通过抗日战争,毛泽东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而实现的。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政时,当时的政治制度不允许中国共产党有合法选举的地位。

更何况共产党没有这样的地位,即使是主张资本主义道路的民主党派也没有这样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只能走武装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几千万的英勇牺牲,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国具有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和领导地位。

这个地位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中国各族人民所公认的,并且写入《共同纲领》和宪法之中。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决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发展中国。在我国宪法的序言里,郑重的记载了这段历史: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主权,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国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毛泽东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大的政治遗产。

毛泽东,我们很多人都会向这个名字致敬。即使他今天犯的错误也掩盖不了他所创造的荣耀。我们伟大的毛泽东领袖,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拥有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亦怀有令人折服的文学创作能力。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留下的宝贵军事思想财富。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

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一段话。从中看来,我们平时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极端,要学会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权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它,从而解决这件事。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那些不顺心的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看,或许坏事就会变成好事,那我们面对这件事情的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进而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件事,做出理智,正确的决策。“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这也是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话,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现在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都不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心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才能扬长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己面度对的困难。“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面对一切。

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以上只是读完这本《论持久战》后的一部分感受。

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高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毛泽东思想,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努力奋斗!

马克思读后感【篇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当代西方文论论坛上一股非常引人注目的力量。自卢卡契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论家的队伍中,云集了为数众多、学养极深的作者,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并形成了西马文艺学的许多具体的分支学派。面对这一重要现象,西方文坛一直在做着认真的研究。

美国知名文艺理论学家韦勒克在其为《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条目中称西马文论与心理分析、神话批评三足鼎立,为当今世界上“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荷兰著名学者佛克马教授在其《对世纪文学理论》一书中,也专门研究了自卢卡契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英国学者戴维·福加克斯则在《现代文艺理论:比较研究导论》一书中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归纳为若干种模式,使西马文论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认真研究西马来西亚文论的产生、发展和理论得失,对建设有中国当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及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其界说不一。概括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本世纪20年代发动于德奥意,60年代遍及欧美的一股既不同于第二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又有别于第三国际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美学与文学艺术是西方马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西欧国家的革命也都失败了。因此,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反思这一理论,探讨西欧国家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之所以陷入低潮,归咎于低二国际的理论家背离和歪曲马克思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他们指责第二国际奉行机械反映论和经济决定论,忽视了工人阶级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弱化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事实上也是这样,正是伯恩斯坦们的错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工人政党纷纷倒向本国资产阶级,遂使革命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对马克思进行新的认识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西方社会形势的需要。1923年,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契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卜书,系统地表述了上述意见。在该书中,卢卡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源,提出了“物化”这一著名概念,以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现象。

卢卡契把“物化”当作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病灶加以揭发批判,并提出以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总体性”概念与之对抗。在卢卡契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人的解放理论,它关系到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人的自我意识的呈现,进而关系到阶级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物化),人的主体性被淹没。

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实际上是克服物化意识、恢复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卢卡契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问世,标志着西马思潮的产生,该书也被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奉为“圣经”。此外,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提出的摧毁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思想对西马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1927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更为西马理论家重新理解马克思提供了契机。此后,西马理论家大多都循此方向,把变革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人的意识的解放,并因此都格外重视对当代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美学文艺学的研究。

我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动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无疑是正确的。他们认为,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论题的应有之义。然而,这种思想倾向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面对强大的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支配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西欧社会变革究竟要采取何种方式?司马理论家探索的道路,也许不是西方工人阶级和社会进步力量的最佳途径,但他们的探索无疑是严肃而务实的。事实上,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白领的增加、工人阶级福利的提高和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都与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内的西方进步力量的努力密切相关。

我们不能说,西马理论家以及西方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努力比不努力还坏,否则,我们将要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道路只能由其工人阶级、政党和理论家,甚至是严肃诚实的资产阶级理论家根据自己的社会现实来选择。我们不能为他们做任何计划。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在30年代就受到法西斯的迫害。但是,西马理论家们不畏强暴,转移到反法西斯国家,继续致力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对法西斯主义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自由竞争。

垄断资本两个阶段之后,又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阶段。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卢卡契所揭露的物化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更加广泛和严重。“垄断资本”+“科学技术”+“国家干预”,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采取激进政治变革的希望更渺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于是被迫更加注重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起攻击,他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力量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渗透的严峻现实,抨击发达资本主义文化的肯定性和同一性。

为此,他们不遗余力地从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学说中吸取思想资源,如从德国古典哲学,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从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中,寻找可以用来抨击当代后工业社会(或曰信息社会)里资本主义文化的东西,以此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来,借以撼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其余的上层建筑。在此背景下,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分支模式,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康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及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英美新左派的文化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60年代、70年代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学派众多、蔚为壮观的文化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整个西马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于西马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一般同时又是西马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研究文艺决非仅仅是个人爱好,而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样,有着严肃的使命感。

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位,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全力研究资本主义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所以,他们的文艺现显得更加深入,更有体系(就理论著作的形态而言)。一般地说,西马文论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一场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开始起步的。论争的一方是卢卡契,另一方则以布莱希特、布洛赫为代表。

卢卡契针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和法西斯主义掀起的现实,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出发, 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方法(在他那里则具体表述“总体性”观点),努力倡导“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现实主义无论在文艺的审美效果、文艺的人民性、文艺把握现实的整体性、文艺的政治作用以及对文艺遗产的继承等方面都要优于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卢卡契指责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只注意了直接看到的支离破碎的现实,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孤立事件及其混乱,而没有挖掘出它的更深层的本质。他主张维护欧洲古典文化的延续性,极为推崇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赞扬20世纪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作家,认为由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了有机地整合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存在与过程、主观与客观、历史与思维。

内容与形式的文学典型,从而具有能够与异化现象相抗争的永恒价值和永恒特性。布莱希特、布洛赫、本来明等则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热情赞扬现代主义的先锋派艺术,认为其中有许多可为现实主义学习的东西。

这场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停歇。通过这场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加深了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尽管在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方面,卢卡契的理论显得过于传统和浪漫,但他强调文艺对资本主义现存关系非人化的抗议,强调文艺与人的解放的关联,却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对后来的西马文论家以直接而深刻的启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的西马文论家,大多是沿着卢卡契的路线,也吸取了布莱希特等人的理论成果,对文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广的研究,并提出很多新的理论模式,如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与革命模式,萨特的艺术与自由模式,阿尔都塞学派的艺术与社会意识结构的模式等,到了最近,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又提出了艺术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相融合的模式。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更呈现出将前人观点融汇贯通的趋势。总之,西马文论在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艰苦努力,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收获,如今已呈现出一个名家蜂起、群雄竞峙的格局。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不少失误和偏颇之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特点

从我们前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产生、发展的简要追溯中就可以发现,尽管西马文论有种种不同的模式和学派,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因而在哲学渊源、美学旨趣、价值取向及文艺本体观等方面呈现共同的特色。人们将会看到,这既是西马文论的优点,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同时又是其局限性。

1976年,英国左派学者安德森在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论及西马思潮的特征时指出,西马所研究的主题已由正统马方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转为哲学和上层建筑。我们说,这一评价大体上是准确的。当然,致力于研究文学艺术的西马文论家就更是注重文化批评,注重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

在这方面,西马文论家提出了意识形态的七种模式,即错误意识、领导权或阶级合法化、物化、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工业、心理主体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支配权的意识形态、语言上的异化等。究其原因,前文已经指出,这主要是因为西马理论家为了纠正机械反映论和经济决定论的错误,因而特别强调和张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中意识的能动作用观,并予以了尽可能大的夸张。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的主要敌人,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庸俗的唯物主义。

于是,他们企图用“唯心主义的文艺复兴”来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而在社会变革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注意西马文论的哲学基础,这是对其作出正确理解和评价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卢卡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主体能动性、对文艺的美学功能、对文艺的社会使命及对文艺遗产的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革命论,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念,戈德曼对作家所属的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的强调,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关于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实践(或日再生产)的观点等等都只有置入西马文论的哲学基础上才能作出公允的评价。

撇开西马文论家重视文化批评、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政治实践方面的原因不谈——因为对这方面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心——单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发展本身来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文艺确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属性,西马文论家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大大深化了,这对文艺学研究是非常有益的。问题在于,这种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过分强调,是否有点矫枉过正了?“唯心主义的文艺复兴”是否合乎马克思的辩证法?

(二)在美学趣味上,为抵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功利主义的日常趣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大多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至上的浪漫旨趣。

在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卢卡契美学文艺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卢卡契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本质上是人的解放、人性的复归的学说,而艺术审美则是人向人道复归的必由途径。萨特甚至宣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一种关于历史的人学。

自由是萨特哲学的首要原则,也是萨特文学理论的最高原则,他认为,作家——作为一个向自由的人们讲话的自由人——只有一个写作题材,那就是自由。写作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而阅读则是把自由还给了读者,阅读可以使读者在受到感染的激情与想象的瞬间变成他们本来会成为的那种人。如果说卢卡契、萨特还不失乐观地看待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力量,那么,本杰明似乎流露出某种困惑和悲观。

本杰明以波德莱尔为例,专门研究了身不由己地被抛在资本主义文化市场的文化人,是如何在追求个人的自我意识与服从市场法则之间挣扎的令人同情的命运,他满怀忧虑和震惊的心情注视着他的同类在发达工业社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游离与浮沉的悲剧,他不无辛酸地喟叹个人的体验、灵气、诗意在市场交换中一个一个地消散了。霍克海姆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个体屈从于命运而沦为“非人”的处境也深感痛心,他认为,只有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人才能享受到精神上的自由。艺术犹如黑暗夜空中的星辰,犹如非人社会中的伊甸园。

惟有艺术经验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自由精神,方能唤醒对自由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使流行的技术——功利主义价值标准成为偏见和粗俗的东西。阿多尔诺则对发达工业社会里艺术沦为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生产部门极为愤慨。他认为,艺术要坚守人道主义立场,惟有通过自身的涅槃,通过成为“反艺术”(反抗流行艺术的先锋艺术),方能奏效。

马尔库塞为了拯救后工业社会的单面人,甚至主张用弗洛伊德主义吁请人道的复归和人性的完满实现。戈德曼也对发达工业社会里不愿加入主流文化中去而追求终极价值的艺术家哲学家被挤到边缘地带而深表忧患。总之,西马文论家面对他们所处的社会境况,由衷地发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唤。

他们既不能从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到希望,又找不到更好地抗争发达资本主义物化的现实手段,只有从人道主义思想中寻找武器。他们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充满着极为深刻的悲剧性。

马克思读后感【篇6】

马克思的这篇政论是针对当时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而写的,新检查令表面上不赞成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限制,实际上不仅保存了反动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而且更加强了这种制度。

首先,本文揭露了新检查令中的虚假自由主义,并将错误归咎于书报审查机构,从而保证了法律的正确性。事实上,它只是在表面上制造改进的假象,而不是在本质上改变它,所以制度本身的缺陷是个人造成的。在被迫让步时,它就牺牲人这个工具,来保全制度。

这与中国的国情在某些方面很像。就比如中国的腐败问题。腐败的根源在于自身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我们提倡反腐,但我们只想揭露更多的犯罪分子,从而达到一个廉洁社会的最终目标。然而,这是困难的,因为制度没有改变。

**人们经常报道有多少人受到了惩罚,被判处无期徒刑,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等,但这只是对个人的惩罚,不是对制度的审判。光是从道德上约束人们,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更加明确、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来制止这一现象,并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从问题的根源入手,逐步疏通整个制度体系的运行。

其次,马克思谈到了谦虚地投票赞成真理的问题。真理的首要职责是直奔真理。如果一定要记得用特定的形式谈论真理,很容易忽略真理本身。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教育制度。

书本和常识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现行制度实行应试教育,学校要求我们通过考试。它把分数作为衡量我们对学习掌握程度的一个硬指标,这相当于构建了我们追求真理的模式。那么我们所学到的真理的含金量就会大打降低。的确,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

如果我们只是厌倦了应付,我们就会忘记学习的最基本目的。另一方面,我们习惯于采取一种不能否认老师所说的态度。我们没有质疑的精神。不管对错,我们都接收。用马克思的话说,这与其说是对谬论的恐惧,不如说是对真理的恐惧。

我们甚至越来越不敢对事物持否定态度。事实上,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来得出结论,有自己的主张,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此外,文章还指出,学术能力是一种普遍要求,即明显的自由主义;地位是一种特殊要求,即明显的非自由主义;将学术能力与地位联系起来是虚伪的自由主义。那么我想说,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中国的高校招生,带着鲜明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很多重点高校对外地考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极不公平,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只会造成落后的地区更落后。

这种形势对于农村生源则更为严峻。这一方面需要更好的制度来完善。

虽然马克思的文章发表在一个多世纪前的德国一些问题上,但它也非常适用于今天的中国。马克思的观点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夏梦丹

马克思读后感【篇7】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我喜欢思考的性格让我晚上又失眠了。

马克思主义对90后一代来说并不陌生,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让我谈谈我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记得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小学阶段,学校发放的《共产党宣言》,没有老师的讲解,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停留在想象当中。只知道马克思和我们共产党是一样的,比共产党更高尚,更遥远,更难以理解!

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历史,意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是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和原则。后来我看了各种书籍和纪录片,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只是灌输的印象,根本没有了解。大学毕业后,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我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我们从小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大学里学习公共课程之前,我们直到我们正忙于入党,利用党员为将来的公做铺平道路。然后我们开始思考:究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理论?它们对我们每个平凡的个人、每个走向社会就忙着柴米油盐的个人究竟有什么意义?

年少时的我们忙着背马克思主义,忙着考试,忙着升学,根本来不及思考“等到有一天它不再是考试的一部分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现在的我再回头思考,我就在想,它除了作为考试的内容,它对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指导作用?不知道的农民在地里流汗,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作为读者,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处理,从老师讲台上的激情讲解、各种小组课、党课培训,到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在党校的进修,但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学生上课时的昏昏欲睡?带来了人民公仆的贪污行贿?

很多时候,我感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和现实的无力,这是我对马克思主义比较现实和困惑的地方。当然,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还有无数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然后我想谈谈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外敌对势力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使西方一些非科学的或糟粕的思想意识大肆侵占大学生的头脑,如果大学生没有一种科学的主流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很容易受外来思潮的冲击。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完全可以辨别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精华,去糟粕。

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复杂,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多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和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取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可以增强大学生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到的物质世界的统一、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些理论,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来避免弯路和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第一种永动机,为什么诸葛亮的马不可能存在,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内力不可能存在。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各部分都在启发人们探索科学认识中未知事物的能力。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维和创新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出发,而要从物质第一出发,使一切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它告诉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特点,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平衡论和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认识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必须改善主体自身条件,深化对认识的影响。

总之,当前,我国大学生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观,我们知道,我们今后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是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读后感【篇8】

马克思的***刊思想和它的现实意义

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但法律要求我是用严肃的风格。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珠在阳光下都闪耀着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不管它照在多少个人身上,不管它照在什么人身上,只能产生一种颜色,那就是官方的颜色!

”这是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喊出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对言论自由的华丽宣言。

1840年,普鲁士老国王逝世,以“浪漫主义”著称的威廉四世即位。他于次年颁布了圣诞敕令:放宽书报检查,人们无不以为盼望多年的出版自由,要由国王的恩准而现了。

在一片欢呼和谢恩声中,只有马克思发出了声讨圣诞敕令的檄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揭露了新国王在自由主义外衣下控制自由出版物的险恶用心。

马克思在此篇评论中,大幅度地讽刺了“书报检查令”的自相矛盾,如“根据‘书报检查令’的要求,书报检查官就必须是时而根据形式去判断倾向,时而又根据倾向去判断形式。审查令禁止作者怀疑个人或整个阶层的想法,但同时允许书报检查官将所有公民分为两类:可疑与非可疑、善良与恶意。”等等。

在这些相互矛盾的法律中,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掩盖动乱中的恐慌;二是借助国家机器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马克思“***刊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反对封建**的民主性质的报刊。其“***刊思想”的核心是报刊的人民性(人民)和出版的自由性(自由),即要维护报刊的独立自主地位,争取民众的信任,为人民说话,为人民服务;保证报刊能够为人民自由平等的使用,自由平等的表达意见;报刊要坚守真实性原则而不动摇;报刊内部要加强自律举措与内部管理举措的建立与使用;充分发挥报刊传递信息之功能,为民众接受、认识真理发挥作用。而书报的检查令,就是打着民主的幌子骗人。

新闻自由的困难在于权力格局的不平等。实际上,任何统治阶层都会把***论自由、新闻自由作为稳定统治秩序的一个重要根基,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如此,西方亦然。新书报检查令是虚伪自由主义的杰作。

它不仅要在表面上扩大出版自由,而且要在实践中加强控制,这就不免自相矛盾。马克思以锋利的笔调,尖锐地揭露了这个法令中的矛盾百出和“头足倒置”的条文。新闻出版被剥夺了批评权,但批评已成为**批评家的日常责任。

因此,显然“检查”**的主体不能是、不应是统治阶层。那么谁应该是检查的主体?既然所有权力都来自公民的授权,当然,所有授予的权力也都应该受到公民的监督,所以**的权力也应该受到公民的监督。

但作为分散的公众,如何行使监督权?马克思认为:“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别人的任性的性质。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而“没有关于出版自由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

因为法律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只有被法律保障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检查”**的体应该是法律。而可惜的是,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出台新闻法。

而没有新闻法监督的**,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被作为**的宣传工具,一个是**的权力无限制,从而走向娱乐化商业化,以及各种“权力交易”。而这两个情况不都在中国正在发生吗?

马克思把他的自由哲学融入政治和法律领域。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理性自由主义思想,强调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类本质,认为真正的法以人类自由为基础并且是自由的实现;另一方面,马克思不仅猛烈抨击贵族统治阶级对人民“普遍自由”的压制,而且明确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体现出他超越了康德。

马克思充满激情地写下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揭露了检查令所谓的“自由主义”的“虚伪”本性,认为它只制造改善的假象,而不从本质上去改造事物本身。不难看出,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是以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政治态度为它的惩罚对象的,而且他在用自己的叙述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新闻出版自由,相对的新闻出版自由又受到种种限制,作为一个学新闻的学生,我们的任务任重道远。

马克思读后感【篇9】

看了马克思的视频后,虽然老师告诉我不需要课堂观察,但我还是忍不住写下了我的想法。不是说是为了杰出的成就或其他的尝试,而是为了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尊敬和哀悼。

正如上课我所发言的那样,为什么这么一个马克思会使世界都震撼,为什么人活着竟可以做出这样伟大的事业,创作这样伟大的著作?而且即使死去几百年都无法让人忘却?反而他的名字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

正如我所说,他说,他建立的理想和目标是宏伟的,他想要的社会是一个关系到地球上每个人幸福的社会。他的思想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我认为正是他内心的博爱和宽宏大量引导了他的进步,是他在世界上出名。

在中国,我相信有这样一个人能与之相适应,杜甫。杜甫之胸怀,容天下之穷苦。记得杜甫有那么一句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穷苦大众之饥寒而悲伤,为人民的悲苦而奋发。

正是这样的博爱成就了杜甫,使他的诗句和名字长存人世被人传为佳句而被世人敬仰。

有些人死了,但活在我们的心里,有些人活了,但不一定像死了。有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有马克思这样博爱的胸怀的人实在太少。

当今社会人性的丑陋一一上演。红鸡蛋、毒奶粉、歪楼一一呈现。他们所希望的只是自私和自私,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漏洞最终会被打破。当你伤害群众时,惩罚是无法估量的。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每个人若是彼此关爱谦让些,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那样的悲剧化吧。人活着也许不能想马克思那样普照大地,但起码有些人性,起码有些善与美的观念吧。

于丹论语中曾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学生问孔子,“信念,武器,粮食中,如果一个国家一定要除去一个,你会选择什么呢?”孔子说“武器”学生问之,孔子答“一个和平的国家,本着内心对国家信念,和已有足够的粮食,不需要战争就会强大起来,所以选择武器”学生又问“如果还要去除一项呢?“孔子答到”粮食吧?

“学生困顿。问一个没有粮食的国家能为一个国家吗?”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粮食,但有着对国家的信念和自己的原则,仍可以称为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有了粮食没有了信念,那么人民必然散乱,心中无国,哪里来的国家?

”孔子认为信念比粮食重要。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伟大作家朱自清的逝世。朱自清饥寒交迫的时候,美国想通过分发粮食来赢得民心。但朱自清就是在这种爱国信念中饿死的。

这便是观看影片好的另一个感悟“信念”。

马克思读后感【篇10】

读《马克思》一书有感

财一刘秋璇***)

作者陈雷在《马克思》一书中为我们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从他的童年、中学和大学直至踏上革命征程,马克思的伟大人文精神从中得以升华。

看完这一本书后,在赞叹马克思辉煌成就之际,我对马克思为何有如此伟大成就进行了一番思考,我想除了马克思个人学习勤奋,富有斗争精神,不屈不饶,勇于创新之外,对其影响最深的应当是他身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存环境。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身处一个纯粹的犹太家庭,但由于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并没有把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反而使之从小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亨利希的老友威斯特华伦,即后来马克思的岳父,也经常给小马克思朗读文学作品,并介绍了先贤的政治思想,还介绍了圣西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观点,将社会主义思想萌芽播种在马克思心中。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上学时,自由主义启蒙精神在该校盛行已久。学校师生都提倡理性。

后来,马克思开始在大学里学习黑格尔的著作和大部分著作,他博大精深的黑格尔哲学突然吸引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接受,为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创造未来革命性的世界观作了理论准备。

因此,这一切,包括家庭的影响、学校精神的培养和教师的教育,都对青年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显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思想和感情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在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志向,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生故事就是最好的见证。

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努力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当然,我们可以向马克思学习更多。他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终生学习。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0631.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