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和自由读后感

如何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呢?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这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并撰写成一篇读后感,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的内容。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这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光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传统中人们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

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如此一来,反倒宽心了。

2、 孩子们只对能长大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不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本文中有一个孩子希欢各种形状和玩法的玩具,如换熊服、磁铁拼图、三维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但对毛绒玩具和电动玩具反应平平。

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孩子是最有自我意识的。他们会根据自己内心成长的需要选择玩具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不以**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我。国际上幼儿教师的收入和律师、牙医的收入一齐位居社会前三,很多博士毕业后就去幼儿园带孩子,因为0—6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将最好的资源带给给了这个阶段。

六、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无尽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书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关于“顺从”的论述,这一点书中出现多处,第一句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服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服从。

”这个顺从的含义比较深刻,不仅仅仅是我们传统中所理解的。就像恋爱中的情人。如果一方要求另一方帮助他做合理的事情,那么另一方必须服从。服从是充满爱、骄傲和激情的。服从是正常儿童和志愿者表现出来的。

当我看到“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一个快乐的**也不会去破坏。快乐的人类不会去毁坏财富、破坏环境、发动战争,他们只会有建设性的行为”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七、关于神游。比如一个人下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气,经过在培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然而,现实中,他每天只在家里叹息,想着上面的计划和过程。

这个人的心和力被分开了,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看来,这种状态在很多**身上明显存在着。

那么,回归到儿童时代呢?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仍是书中的例子:

禁止玩水和沙子。他开始想象玩水和沙子。当孩子坐在教室里,根据老师描述的植树过程构思出植树作文时,神游就开始了。而这些,不是就应被反思的吗?

孩子真的值得尊敬。要抚养一个正常的孩子,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成长自己。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儿童是**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看了孙瑞雪的,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无尽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发,我觉得:爱是尊重,爱是尊严的价值。

这本书把爱和自由作为整本书的立足点。强调对儿童的爱要有科学的途径,即在充分认识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蒙台梭利的各种训练方法,给予儿童充分的选择自由。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发展,这是蒙台梭利思想的初衷。

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抑制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尽可能了解他们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然而,无论加上何种修饰语,施予予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变的。孩子是被动的和从属的。

这意味着**有权决定给予什么样的爱和给予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下。

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我想在这里谈谈蒙古族的教育。教育的奠基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四。为了支持儿童的发展,我们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我们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它

那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

事实上,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是蒙台梭利思想的核心。蒙台梭利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自然赋予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赋予的。蒙台梭力想说,如果你不认识到你不尊重这种自然人权,你将对你的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而爱、自由不是**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职责,需要平等。不背负职责,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没有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给予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们的人格健全。

当然,孩子需要的是爱和自由,而不是施舍,而是相互尊重、平等和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书中有一个例子:

禁止玩水和沙子。他开始想象玩水和沙子。当孩子坐在教室里,根据老师描述的植树过程构思出植树作文时,神游就开始了。

您能够尝试去看一下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尊敬。抚养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反省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

我们**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弄脏的理由限制孩子,却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发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动脑也在创造。我们教孩子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那样玩,对他说了无数个“不是”“不对”,却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认为耐心纠正孩子的树叶是绿色的,不能涂成红色,但我们认为孩子没有自己观察和发现事物的能力。

一个月前,当我用桃花和树叶给墨水上色时,她抓起一支笔,把它们涂成同样的颜色。可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上周,我拿出同样的桃花和树叶给她涂色,她从24支彩笔中挑出粉和绿,说:“妈妈,树叶是绿色的,桃花是粉色的。

”并给涂上了正确的颜色。所以,不要低估孩子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能力。教孩子思考和总结他们自己的发现是有区别的。孙瑞雪说: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是不可替代的。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就像母鸡爱小鸡,狮子爱它的宝宝一样,尤其当孩子刚刚降临这个世间,那么小,那么无助,吃喝拉撒睡玩儿无一不需要依赖大人,小小的他无论如何哭闹我们都对他充满爱意充满耐心。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独立思考建立后,这种“爱”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东,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

想不发脾气都难。但是你不知道他对他大吼是有多害怕和无助。

前两天,正要给墨墨读《大嗓门妈妈》的绘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张,直对我说:“妈妈,这本书讲过了,这本书讲过了。”(其实我没讲过,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把它放一边,墨墨貌似很惧怕这书,又赶紧把它塞进被子里去了。

当时我纳闷,平时一个故事要讲好多遍才肯罢休的呀!爸爸说他曾讲过一遍,我翻了翻,讲地是一位大嗓门企鹅妈妈冲着小企鹅大声吼叫,那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脑袋身体翅膀嘴巴屁股双脚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热带雨林等不同各处,企鹅妈妈找到所有碎片,把它们缝到一起,并向宝宝道歉的故事。当然,不是每个孩子看到这本图画书都会像墨水一样害怕。

但故事中孩子的无助,就像书中企鹅宝宝自诉的那样:“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寻找,但眼睛却在宇宙里……想大喊,但嘴巴却在山顶上……想飞翔,但翅膀却在雨林里……"虽然是幼儿绘本,但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你觉得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去教育孩子,却忘了生命的模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你这样点点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

因此,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的表现!”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3)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触动我心的部分原文摘选:

1、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个知觉上

2、家长要准备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3、孩子是自我教育的···你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4、爱和自由,美和理想

5、每一位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6、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

7、宁可不给孩子一颗好心,也要给他一个好脸

8、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有了自由就能选择感兴趣的,因为有兴趣,就能反复做,在反复练习中,产生专注力,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规律。这就是纪律最早的形成。

9、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0、即使是孩子,玩耍也没有意义,从中不会得到什么。···儿童真正的状态是,坐在那里长久工作。

1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互相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

12、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13、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

14、6岁以后的“吸收性心智”消失,开始接受知识。BIjiaogaO.cOM

15、儿童自我学习的抽象能力其实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丧失的能力。···1、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2、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3、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尼莫九个月,有时候我也会发懒,只想着感觉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机。有时候会觉得他做的所有动作都是无意义的,不想观察他。

看了这本书后,我偶尔很认真地观察他,偶尔会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书里说的,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边的环境,尽管很缓慢。

产假四个月结束后,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识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说再见,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个月的时候,爷爷抱着他在门口,我们就教他“拜拜”这个概念。但是到现在九个月了,他还没有主动举起手做“拜拜”这个动作,但是他八个月大时,突然就对灯这个概念有了感觉,我们也没有教过他,说”灯灯“时,他会抬头并举手。有时候能准确用眼睛看向灯并用手指到灯的位置,有时候灯在后方,他却举手指向前方。我并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灯这个概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在听到”灯灯“时会抬头举手。但是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的。

会手膝爬之后,尼莫对床头柜很感兴趣,经常就往床头柜爬。我家床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床边边,我就把他拽回来。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探索床头柜。连续四次,我发现他都以一样的步骤往床头柜上爬,先把右手伸出并放低,抓住垂到床垫侧面的床单,再伸出左手放到床头柜上。往前挪动一点,这时候两只脚已经在床边摇摇欲坠了。有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两手两脚撑着,维持一会。之后,放下右脚到床高一半位置的一个突出一点的横杠上,再慢慢把另一只脚也挪到这个横杠。横杠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撑不住,倒在了我手里。反复反复,头上都是汗,但是不会一次就停止。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也是我难得的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重要的是,我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如何去爱。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4)

《爱和自由》一书便很好地诠释了为人父母如何把握好爱与自由的尺度,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事真正的教育,这本书将引领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孩子。

成为最好的自己

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爱和自由》一书便很好的诠释了为人父母如何把握好爱与自由的尺度,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通过自身的实践事例,将蒙氏理论描述的通俗易懂。这本书将引领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儿童,静心读完,我们不仅要惊叹:原来儿童可以这样解读。

爱就是给予尊重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试问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应该去尊重孩子成长的轨迹,而不是把成人想当然的结论,强加给孩子。就像《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飞行演示中,孩子终于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数学题一样。

反思成为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时候,你总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认识颜色、物品的名称、不厌其烦的和他练习走路,数1、2、3、4、5。或许连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3岁,4岁,5岁还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经不是孩子,仿佛他们应该会这,应该会那,把你认为的应该变成了孩子的应该,于是我们对于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少了当初的耐心,多了更多无谓的懊恼。

别人的孩子都会,为什么三八24,我的孩子总是出错,总想从一些专家的理论经验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经,但是却忘了独属于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成长的过程、速度、方式、对某一问题的认知不尽相同,所谓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的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长的轨迹当然就不同。

爱就是给他自由

“小心被烫着”“风大,把帽子戴上”“看着点,别碰头”类似这样的话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处中层出不穷的飘出。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会不屈不挠维护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为孩子弱小,没有自卫能力,大人的包揽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无遗。对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导”总是很随意。在“爱”的名义下,把孩子辨别能力,自卫能力和自理能力统统剥夺。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楼梯事件”,孩子从刚开始下楼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开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终都知道怎样下楼梯,从未想过自己要看台阶,要踩稳。一个趔趄,大人手一紧,没摔倒,以后便更是呵护备至。许多孩子像这样在呵护下长大,变得不知天高地厚,失败后就是对父母的埋怨,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父母呵护备至的爱剥脱了孩子成长的自由。

爱就是流动成长

父母、教师、学校……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环境的构成。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独立成长的环境呢?书中告诉我们“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作为老师需要追求自我成长,如果始终一成不变的话,就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不变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断变化成长中的孩子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成长必然会受到制约。当你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你是否已经成长变化为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当孩子踏入小学的大门,你是否准备好成为一名学生家长……

当你抱怨上了学还要家长这么操心时,是否是你拒绝自我的成长变化,而你的停滞不前,所创造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进节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将能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给孩子自由,成人的变化成长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创设。

心理学家常说“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就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如果孩子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与自由中,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我们一生能够给与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也让我们做一名睿智的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5)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6939.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