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霍懋征的事迹报告心得体会【荐】

来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是要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检查。好的心得是如果写出来的呢?这篇《学习霍懋征的事迹报告心得体会【荐】》能解开你心中的困惑。

学习霍懋征的事迹报告心得体会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霍懋征的故事----------师德师风报告会》。霍懋征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感叹的同时,也在心里视为一种传奇。也许当我们还在抱怨教师的工作是多么的平凡和琐碎的同时,一些前辈和同行正用默默的行动做着无悔的奉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朝阳和落日。“传道、授业、解惑”,她用毕生的精力,去坚守教师、一线教师最最平凡的岗位。为了更好地育人,她选择了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她的教育梦想,她放弃了许多机会。也许有人会问这些放弃、牺牲值得吗?但是,当历经几十年风霜改变,当曾经的学生对着电话深情地呼唤一声“母亲”时,我想我们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这就是霍懋珍老师的真正收获和价值所在不是吗?坚守平凡的育人岗位,是平凡也孕育着伟大,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距离。学生,把老师当作母亲,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多么骄傲的殊荣,让无数听者为之动容。记得自己第一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接手的一个毕业班,那个班的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但是成绩并不是很好。那个时候有阶段我一直感叹:现在的教师真难当,对学生严了不行,学校三令五申不能体罚学生;爱学生也不行,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你关心他,爱护他,他倒更是无法无天了!后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我慢慢意识到这是对爱与严的错误理解。这既不是真正的爱,也不是真正的严。真正的爱是一种关心、真诚、奉献,更是一种尊重、宽容、激励。真正的严应该严之有理、有度、有方、有力、有恒、有别。爱要与严结合起来。没有爱的严是桎梏,是束缚;没有严的爱,是溺爱,是放纵;二者都会扼杀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严与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霍老师从教60年,从不在学生面前发过火;从没让一个学生掉队;从没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向学生家长告过状,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她这是用爱的教育来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高尚纯洁的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广博的知识固为重要,可高尚的道德更是不能缺少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那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是怎样的人,像霍老师这样一个充满爱的人,正是学生的榜样,同样也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所以,我们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培养出有高尚情操的学生。同样,爱心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像霍老师一样,把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上,绝不厚此薄彼,要尽可能地做到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对他们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起步。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biJiaogaO.com延伸阅读

霍懋征思想学习心得(精选)


霍懋征思想学习心得

霍懋征老师是育人的模范,是我们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霍懋征老师的事业,不仅是用爱成就的,更多是智慧(眼光)。她出乎寻常的选择与坚持给人以震撼。

首先一个教师自己要有独立意识。教师只有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做。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她有机会可以留在学校里任教,但22岁的她作出了自己重大的、也是为当时和后来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人生选择:去当小学教师!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儿王’,我也不能不顾及这样的社会评价。但我最终走进小学校园,确实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我想,现在的我也很难相信她最后的选择,但这毕竟是一个人的兴趣不同。在她身上,此时我是佩服她选择的勇气与强烈的独立意识。在我们自己干一件事时,对于大多数人都强烈反对的事情我们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其次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始终如一的做好,不断改进自己。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她进行选择之后,虽然她得到了妈妈和做中学教师的爱人的支持,但周围的误解和冷语也间或传来:高材生还来当小学教师,未必是高才吧不管别人说什么,霍懋征就是铁定了心,而且这些刺痛了她的话还给了她一种动力:非要干好才行!后来,尤其是霍懋征取得成绩后,不断有机会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给她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霍老师一直都没有为之所动,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我们用矢志不渝来形容、用真爱来解释,也许最为恰切。

文革后,组织上安排她做校长,但她仍然坚持要做教师,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坚持搞教学改革。60年来,她的生活中经历过失去亲人、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过被误解而受到的非人虐待,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但这都没有摧垮她的意志,没有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没有改变她对孩子的爱,换成是我,也许早就放弃了。这种爱还影响了她的子女。如今她一家三代8人,都选择了教师职业。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她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工作时间一长,难免有时也心浮气躁。看到学生调皮捣蛋,也难免有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刚走上三尺讲台时也偶尔有过体罚学生的时候,霍老师60多年的从教生涯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让我感到羞愧。我想从现在的工作中开始,进一步体会教育的真谛,老师的快乐,为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下去,做一个好教师。

听陈玉芳事迹报告心得体会【荐】


听陈玉芳事迹报告心得体会昨天下午,我们行政人员跟随教育系统的党员一起在多媒体教室看了陈玉芳报告会的录像。做报告的人有陈玉芳、电视台记着焦燕、陈玉芳的二儿媳、博达学校的一位老师、陈玉芳养育的一个孤儿——三中的一个高三学生。听着他们的报告,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陈玉芳的事迹和她高尚的情操震撼了。陈玉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她小时候跟着养母生活,受着养母那热心助人精神的熏陶,可因为养母命运不加,走进了一个个家庭,又走出了一个个家庭,陈玉芳受够了歧视和冷漠。所以她骨子里讨厌冷漠,看不得可怜。在她创办了服装厂挣下了一笔钱后又创办了博达学校。这学校门一开,那些可怜的没人管的孩子要来上学交不起学费。陈玉芳,一个十分善良的人,怎忍心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于是一个、两个、十几年收留过56个孤儿。这些孩子不仅交不起学费,还要吃,要穿,要治病,陈玉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孩子。因为陈玉芳这样收留孤残儿童,学校赔了,她的两个儿子的媳妇为此和儿子都离了婚。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呀!为了孤儿的生活,为了孤儿的成长,陈玉芳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社会的重担。她的二儿媳说:“开始走进这个家,她也极为不习惯,过年的时候,别人的家包饺子买上2斤肉就够了,而她的家要买几十斤肉,且前边包着,后边就吃完了,家里边总是乱哄哄的,后来慢慢地,她被婆婆的大爱感动了,她感觉自己很幸福,觉得自己不是弟兄两个,而是有56个亲的兄弟姐妹。博达学校的老师说:”开始走进这所学校,觉得待遇很低,看着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正常,那种孤僻,那种怪异也很不舒服。慢慢地,她被陈玉芳对孩子真诚的爱感动了,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人生能遇到如此大爱之人,他觉得自己很知足,很幸福。三中的高三学生说,她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她不是孤儿,她有爸有妈,她的妈妈姓陈,名玉芳。这个孩子在做报告的时候几乎从头到尾是流泪的。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是年迈有病的爷爷奶奶把她拉扯大。当上到五年级时,爷爷奶奶实在是没有能力供她上学,就在她扛着锄头准备当一辈子农民时,是陈玉芳让她上到了博大学校,又供她上了三中。一次她的腿骨折,是陈玉芳一家人在医院里招呼她,出了院,为了招呼她方便,又让她睡在了自己的床上。陈玉芳,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在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电视台记着焦燕说:“陈玉芳,就是一座丰碑!”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在现在这个到处都追逐金钱,追逐荣誉,追逐快乐的年代,陈玉芳,却将自己的挣得钱,养育了这些没人管的孤儿。却将本属于自己家人的亲情分给了这些没有关怀的孤儿。她说她很快乐,因为她看到了这些原来要流浪社会,有些可能要走人生极端,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收留,因为自己的关爱,而一个个健康成长,一个个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上了大学。踏上了工作岗位的孩子一个个通过电话嘘寒问暖,一个个回来看望她时,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快乐。陈玉芳,一个了不起的人,让我们以你为榜样,踏着你前行的足迹,也做着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吧!

学习陈俊贵事迹报告有感 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


(主人公小传:陈俊贵,男,辽宁人,感恩老兵,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人。1979年9月参军后,随所在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前方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部队面临断炊的危险。他和战友一起从山上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求救,因右大腿肌肉被冻死而住院3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1984年,退伍回到辽宁老家,担任电影放映员。1985年10月,他看到《天山行》这部电影时,镜头中的那一幕幕仿佛如昨日。他想到班长的临终遗言,作出了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决定——重新回到埋葬班长的天山脚下,陪伴班长,成了烈士陵园守护人。)

陈俊贵,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名字、一个高尚而又伟大的身影。今天,我们有幸亲耳聆听了“天山守墓人”陈俊贵老人的事迹报告会,老人和他战友们的感人事迹令所有在场的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无不表现出对他们的肃然起敬!

平凡中折射着伟大,执着中透露出刚毅。陈俊贵老人当年主动放弃在辽宁优越的生活条件,26年如一日,与妻子在渺无人烟的天山深处,为当年筑路牺牲的168名战友守灵,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常人难以完成的伟大壮举。他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以他的事迹为原型,开机摄制纪录片《守望天山》,并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对于他的感人事迹,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我觉得这是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和褒奖。

报告会中讲到的许多令人感动的往事,虽然时隔多年,但并未被岁月的记忆所冲淡,仿佛就像是在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前辈们虽然时刻面临着塌方、雪崩、饥饿、严寒的考验,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与艰辛的考验,并最终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倾听老人深情并茂的讲述,我们在被他们当年的英雄壮举所深深震撼和感染的同时,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境界得到了升华。

听完报告会,我也在深深进行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陈俊贵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凭借超人的毅力,创造了人间奇迹、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又是什么力量令一个普通的老兵放弃在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心甘情愿26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为自己牺牲的168名战友守灵?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信念的力量,缘于他们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生理想执着而又高尚的追求!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追求。陈俊贵老人的举动也许会被当今许多人所不理解,甚至可能会有人认为他“傻”。但老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但不能缺信念,陈俊贵老人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战友们质朴而又深厚的感情,做到了常人认为难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一些人忘了本,眼里有的只是享受,自己的信念和做人尊严也在一点点地丢失,他们忘记了前辈们当年的流血付出,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忘记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不思进取、害怕吃苦、贪图安逸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人与陈俊贵以及他的战友们相比显得是何等的渺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国家仍然需要更多像陈俊贵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才会大有希望。

听江小金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精选


12月12日下午,杭钢的天空有点阴暗,冷风有点刺骨,但是很多杭钢人的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暖流,这暖流来自一名已故的浙江电力工作人员——江小金。这是一场个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一开场,我就被主席台两侧屏幕上的一张乐观豁达的笑脸吸引住了,很平凡的笑,很坚强的笑,很真实的笑,是的,他就是江小金,原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电业局原副总工程师,一位长期奋战在电网建设一线,用生命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无悔追求的电网员工。

追忆江小金的生平,可以形容为简单却不容易,平凡却又伟大。1970年10月,年仅17岁的江小金成为了一名送电线路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的和认真钻研的学习工作态度,于1977年被单位推荐进入浙江大学。毕业后,成为宁波电业局线路专业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涉足电力行业40年的时间里,江小金从一名普通的送电线路工一路成长为浙江宁波电力设计院院长、宁波电业局副总工程师,终其一生奉献给了电网事业。但是他却轻描淡写道:“我的一生不过是在地球上轻轻地画了几条线。”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投入精力心血坚持做好一件事,立足岗位,深入探索,拓展领域,创新争优,同时言传身教,亦师亦父,而这一切江小金都做到了。他这一生完成了4700多千米、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设计任务,300多个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18000多张设计图纸的设计校核,足迹遍布宁波市11750多座电力线路铁塔,踏勘里程更是无法丈量计算,更有数以计数的各种奖项和国家技术创新……庞大的数字印证了他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顽强意志。与一般的领导不同,他不喜欢呆在办公室里,更倾向于实地研究解决问题,再艰难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他那颗炙热的责任心。冰灾、台风、暴雨的侵袭和摧毁,他总会出现在最前线,身体力行,以最快速度还百姓以光明。哪里有抢修、有重活,哪里就有他,日夜连轴转,吃住在现场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江小金对工作和企业几乎倾尽了毕生,但在此之外,他也是个对生活无比热情和眷恋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而最喜欢拍摄的也是那些沐浴在阳光下的铁塔和输电线路。那种在金色的光芒下映照出来的钢铁巨人充满了柔情与灵性,一如他高大的身材却也充满了细腻与温暖。他捕捉的画面或清丽唯美或自由辽广或雄伟宏丽,无不透露着他内心的企盼,让人恍如可以看见那份追求万家灯火的希冀。

整场报告听下来,有一句话总是回响在我耳畔,挥之不去,那是江小金最常说的一句“看见铁塔、导线,就觉得亲切,看到万家灯火,就觉得自豪。”能拥有这种情怀,足以看出了电力事业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上,他真的是用心在实践着他的梦想,用行动在回报着企业对他的栽培。我一直觉得梦想和事业合二为一的人是最完美的,我想江小金一定是辛苦并幸福着的。而现今的社会,太多人被金钱利益蒙蔽了双眼,模糊了理想信念,工作变成了一种任务和痛苦,完全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实现自我和回报社会为目的,让工作只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你也看见了江小金的一生,如果你真的可以看见在这个名利驱使的大潮流里还有人这般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那么,你是否会有所触动?

我们钢铁行业类似于电力行业,现场是高温、高危险性作业,经常面对抢修检查之事,从江小金的事迹中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伟大这个词,不只是说一个人做出多少的丰功伟绩,而是立足岗位,做好做精本职工作,加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切切实实地寻求更佳更省的生产和解决问题途径,每个人的积极配合势必会带来宏观的经济效益。但现实是目前职工的责任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认识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俗话说“细微决定成败”,而人们往往最疏忽的就是细微,倘若每个人都按制度规定来办事、生产,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工艺违章和不规范操作了,所谓的考核其实也不过是客观上的监督罢了。江小金也曾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送电线路工,能有日后的发展完全是因为他如此明白责任和追求为何意,如他说的真是做到了忠心耿耿为企业,一心一意为职工。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所谓浮云,不过是前尘往事和些许身外之物,若真能面对生死无所畏惧,每日仍然专心诸事,可谓贤者,可当世人楷模——这是我听完报告后的的真实感叹。“在天边的梦想,是我一生的期望,满怀心中的力量,我要飞向远方,

没有登不上的高峰,没有过不去的海洋,插上坚强的翅膀,我要飞向远方……”当歌曲响起,让我们再一次为江师父祝福,愿他化为苍空下的雄鹰,继续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万家灯火。

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体会【荐】


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体会

心灵的震撼

12月29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常州市委教育工委在24中组织局属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观看了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视频,感人至深。1月4日,我和学校的党团员以及积极分子又一起观看了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灵再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染。王彦生同志被确诊患脑动脉瘤后,仍然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20xx年2月逝世,年仅49岁。在担任组织部门领导职务的近20年间,王彦生同志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他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他值得我学习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最值得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信念坚定、清正廉洁。王彦生同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到哪就到哪,不讲客观、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他身上闪耀的党性和人格光芒将激励着我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刻刻以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政治品格,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每名党员要努力做到“觉悟高于群众,行动先于群众,能力优于群众,业绩好于群众”,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王彦生同志一直坚持“多读书、读好书”,他博览群书,广纳新知,遗物中,最多的就是书籍和笔记本。他读过的书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学、法律、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可谓是车载斗量。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做学习型党员,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进取,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锐性和敏感性,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表率。在业务上,学习教育理论和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将品读和反思作为我们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充分关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将读、思、行作为一个完整的程序不断循环提升,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扎根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使党员干部形成自我更新和自觉提升基础素养和领导能力的自觉,真正实现理论到行动的内化和行动到认识的外化。3、立足岗位,引领示范。王彦生同志积极探索实践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既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又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到哪里工作哪里局面就焕然一新。作为党员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是党员,又是教师。党员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而且要充分体现先进性——处处作表率、人人是先锋。每个党员立足自己的岗位,树立全局观念,以身作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当减负增效提质的岗位能手。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有改革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因循守旧,一尘不变,不断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时时刻刻以模范人物鞭策自己,求真务实、热情为他人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尽心尽职干工作,才能保持党员的本色,为党旗争光添彩。“昨天我曾经先进,今天我更加先进,明天我依然先进”,作为我们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共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尽心尽力。

杜顺老师事迹报告会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体会


一副拐杖,一把轮椅,一辆三轮车,四十五个人生春秋,二十六年教学生涯,十七载病痛折磨……他用伤病累累的躯体在家庭与学校之间,铺就了一条坎坷的育人之路,他因此被多家媒体誉为中国的保尔,第二个张海迪——他就是长岭县小学教师杜顺。

20xx年6月12日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日子,松原市教育局、扶余县教育局在政协宾馆开展了杜顺教师事迹报告会。向全县教育系统教师发出了向杜顺学习的号召。

杜顺1985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乡里的民办教师,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在心里把这个职业当作他一生的追求,为此,他付出了全部的情与爱。

1994年3月,正当工作蒸蒸日上之际,病魔降临到了杜顺头上。他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专家恐怖断言:三年内瘫痪,五年后死亡。

杜顺每月三百多元注射蜂毒的费用,使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债台高筑。为了省下十元的车费,杜顺不得不骑自行车去四十公里外的县城买药。左腿用不上力,他干脆把力点放在右腿上;饿了就吃几口自带的大饼子,渴了就喝几口道沟里的清水;无米下锅,他就和儿子走村串户用沙果换玉米;有时连做饭用的火柴还得向邻居家借。

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仍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顽强地与病魔拼搏,出色完成了每周二十多节课的教学任务,不但没误一节课,还每月从自己的药费中省出十几块钱奖励那些在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

我还从网上看到,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努力,他总结的十多种新式教学法在全乡推广。他创造的“尝试测试法”是把给学生留作业变成学生出题,上课时让学生拿自己出的题考别人。这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知识,避免了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个题库,杜顺也因此获得了全乡“教学特别贡献奖”。他撰写的论文《人生的思考》、《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方法的认识》先后获得市级、省级教学论文奖。

和杜顺老师比起来我的起点要比他高得多,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也比他强得多,但是令人惭愧的是我的工作态度和业绩却与他相差甚远。

2005年,杜顺病情加重,从讲台走上了“吉大三院”的手术台,术后在家中休养的半个学期是他最难熬的时光。上不了讲台,看不到学生,他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20xx年3月,在妻子的帮助下,杜顺拄着双拐,慢慢地挪到三轮车上,再开车到学校,从车上移到轮椅上,杜顺终于又回到了讲台上。

现在,杜顺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必须靠妻子才能穿衣服,穿鞋子,他休息、吃饭、在家备课批改必须跪在炕上,身体呈“2”字形。(心得体会)出入教室有时必须由同事背或学生们抬。

20xx年春开学,由于学校教学人员紧张,杜顺又担起了五年级班主任工作。

杜顺说:“虽然我不会走,但我有一双会动的手,会思考的大脑。我爱我的工作,我坚定我的信念,我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不给社会添负担。”

当我们坐在会议厅里聆听杜老师和他妻子的报告时一次次流下感动的泪水,为了他们的坚强,为了他们的执着。为了他们矢志不渝的精神。是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都忽视了还有比物质更宝贵的是精神,一个人有了精神支柱,就有了超人的力量,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杜顺老师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的同时,他也收获了生命的延续,正像他自己所说孩子是他的血液,没有了学生,他的心脏将不再跳动。他的事迹就是一本书,他人生之路上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就是一节节生动的课。他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然而他能苦中作乐,享受着一般人没有的幸福。因为病魔,他变得更珍惜生命;因为风雨,他们一对夫妻的心灵走得更近,更加相互依赖,因为奉献,他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因为学生,他们又多了一个个话题。

一个信念,一个理想将成为生命强有力的支撑,我无比敬佩这样的教师,我想向杜顺老师学习的最好行动就是尽我所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竭尽全力地教好自己的学生。在备课上下功夫,晚上因为备课困了的时候,想想杜老师写教案的艰辛;班级事情多了,想想杜老师如何用身教影响学生;学生不认真学习时,想办法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一补。总之在杜老师先进事迹的鼓舞下,我不求完美,只愿一天天进步,在学生幸福成长的同时也来享受教育的快乐!

观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例精选)


观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视频,深深的被他的事迹所感染。沈浩走了,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正如雷峰的事迹是平凡的,但雷峰精神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丰碑;沈浩的事迹也是朴素的,但他的形象却为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树立了榜样。正是由于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青春与热血,才铸就了共和国大厦坚实的基础。“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幅挽联的画面让人们的思绪定格在了小岗,定格在了沈浩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不同的讲者,共同的追忆。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层开拓者;“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懂得,他是个为小岗人倾尽所有也无怨无悔的父母官;沈浩的四哥沈明儒知道,弟弟是个至情至真,愿当众翻跟头博女儿一笑的热血男儿;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明白,他是个肯钻研爱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进取型干部;在农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眼中,沈浩是一个真实质朴,默默无闻扎根农村的采访对象。台上,发言者一次次哽咽难平;台下,听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掌声在泪水中激荡……整场报告感人肺腑,获益良多。我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就是要努力学习沈浩同志的勤奋务实,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为基层服务的光辉事业中,磨砺党性,廉政爱民,践行科学发展观,干出成绩,真正带领群众团结共荣,发展致富,在基层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发光发热。沈浩同志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无数个以他为榜样的基层干部,我们必将沿着他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行!丰碑有你,“浩”然之气长存!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72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