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类读后感

异类读后感 2024-08-08

下面由笔稿范文网给您带来的“异类读后感”,作品令我感慨居多。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再次感悟原文的过程,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进步!

异类读后感(篇1)

结论是机会是个体无法把握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化,从“韩国人空难民族理论”和“稻田与数学”两个例子来看,文化比机遇更失控。可能稍微幸运的是,文中的例子都是拿群体分析,或是拿特例分析,并不具备个体上的意义,也不是普世原理。

2.关于家庭

至于家庭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还是一个机会,因为你不能选择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从你出生到你成长的这段时间,你的家庭条件是不太可能发生跃迁的,如果发生了,那也算作是碰到了机遇。

父母的言行和经验总是在塑造你的个性、品行和经验,这也是你实践智慧的主要**。你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培训班,去**旅游等等。最重要的是实用智能。在原文中,意思是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实用智能似乎完全由家庭环境决定,至少在意识到问题之前是这样。

在认识到实践智慧、人格品质等因素对成功的重要性后,这些方面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尽管很难说。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这些因素都是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自我改变。

结论:除经济因素外,家庭其他因素在意识前不能控制和掌握,意识后能在意定程度上控制和掌握。

3.关于个人

在个人方面主要是智商和勤奋两大要素。首先,智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同样的条件下,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善于学习和理解,特别是在智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但是智商有一个阈值效应。当智商达到一定的门槛时,智商在成功中的作用就会突然降低。

仅谈智商,则其不可控。但勤奋是可控的,这本书中那么多理论,就这个10000小时理论比较鼓舞人心,因为即使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莫扎特等名人在成名之前都经过10000小时临界值的训练,虽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但在认识到一万小时勤奋理论的重要性之后,如果不考虑时间和时间,勤奋是可以控制的。

综上所述,研究结论如下:成功=机遇、文化底蕴、智商(不可控)+实用智力、社会资源(半可控)+勤奋(可控)。bIJiAOGAO.com

阶级弱势群体如何自处,如何获得发展?这个问题作者并未论述,但是看完本书后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在没有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只有多一点勤奋和行动,少一点幻想。

异类读后感(篇2)

读完之后感觉特别悲观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这不就是妈妈之前说的命吗。之前母亲常说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吗?我从来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认,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运。但是我如果可以成为作家、知名医生、知名政府官员,会是很难的。我只能做一个还算不错的白领,能在北京买房,那我也就改变了命运了,起码我的孩子的命运被改写了。

可是人生短短百年,而且前25年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我怎么能利用这么短的时间来改变从农村家庭出身的背景呢?

我的职业生涯也有了瓶颈,我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我的方向在哪里?我如果去读MBA,会不会被人认为是华而不实,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花那么多钱去镀金值得吗?如果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去读MBA那是非常正常的,一点都不浮夸,但是如果是我去读,就显得浮夸了。性价比高吗?我读完后会得到什么呢?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决定了我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最终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希望我可以过得比别人好,也希望给父母带来好的生活。不过现在我如果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很丧气。

也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北京买房子。

异类读后感(篇3)

读《异类》有感(一)

田胖《异类》是这本书我是在地铁途中匆忙看完的,对细节已忘得差不多,只记得讲各种故事,讲述方法类似于纪录片,核心的思想就是量变的积累影响质变。

(1) 1亿小时增长理论

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在时代的洪流推动下,个人的兴趣、素质、能力迎合了时代洪流,并且在时代发生变化前,积累了可以胜任的能力,做好了准备。

这项准备是为了在特定地区积累1亿小时的运动时间。无论是创业者经历几次失败,还是打工者按部就班做了几年基础工作,一定是按循序渐进积累10000万小时。时间的积累可以带来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所以在生活的竞争中,一天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有质的提高。

我工作5年了,22天/月*12月/年*8小时/天*5年=10560小时,但对财务领域还是一知半解,反思一下,第一是专业领域的集中度不够,第二就是专业实操经验少。第三,最主要还是自制力不够。回想起来,我还有**5年。我希望我能做些关于量变和质变的事情。

(2)略超前半步的成功

如果说9月是招生的起点,那么超级体育明星的生日(成功主要实力量,而不是脸谱)往往集中在9月和10月。而比较少集中在七月、八月。如果是三月份是入学的起点,成功者多数集中在四月、五月。

原因是他们入学的时候比同时入学的人成熟一些,起点略高一点点,在面临竞争时自然而然超前半步,会形成被重视、给的机会多,受的锻炼多,进步飞快,于是超前半步的起点往往在后面形成比较大的优势。

在生意场上,在职场中,莫不如此,做的比同类好10%,赢得先机优势,开始小的差距通过先天优势累计也会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环境的影响

一个小镇,由于一件小事,形成了家庭、部落的矛盾,导致了一场血腥的斗争。这种仇恨犹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家族的矛盾就影响了后代个人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慢慢积累形成了质变,于是这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形成了残酷、冷漠的性格。环境会影响人。当一个人在充满喜悦的环境中成长时,当他在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时,他是乐观的。

当一个人在争吵中长大,生活在虐待中,他会感到自卑和暴戾。性格一旦在环境中形成,就会影响后人。

作为一个有孩子的家长,我也在思考如何给他们一个充满爱、信任和鼓励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其实就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是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修行,而不是刻意营造。

(4)错误的累计

作者研究了飞机失事的原因,绝大多数原因不是特别大的失误,而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失误,这种失误特别小,以至于不能引起重视,因为单纯的

1、 两个错误不会造成飞机事故。但是一两个小错误,加上周围恶劣环境、加上精神不集中,加上判断的差错,加上紧张和表达与周围人沟通不畅,这种失事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对照日记本翻,也确实能发现这种规律,就是做了几件比较顺的事情之后,容易出现不好的事情,这是个预警,如果我重视了,标注了,后面不会有大错,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就一定会有比较大的错误。

既然量变带来质变,就应该相信积累和坚持的力量。就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读《异类》有感(二)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领导给推荐了《异类》这本读物,花了一些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旨在讲述另一种成功的启示。通过多页的论述,证明了人格的作用并不是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本书并没有讲如何成功,他给人更多的感触是,通过这些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书中有很多观点,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1、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换句话说,那些获得特殊机会的人最终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富有的因为减税而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因为获得更多老师指导而更优异;冰球队孩子中年纪稍大者因获得更多指导和训练而变得更优秀。

这在社会学领域叫做”优势积累”.

个人很少接触这些社会学,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例如,如果你是一名警察,你破获的案件越多,人们就越愿意给你更多重要的案件来解决。所以通过优势的积累,你在破案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优势。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当你完全投入某一领域时,你在这一领域就会越来越成功。对我们个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据木桶原理,补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异类读后感(篇4)

之前我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个人努力在起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时代也在其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书里经过研究已经证实所谓的天才和极其杰出的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

对于一个未来想做律师的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如同1955年之于软件工程师,1835年之于企业家。时代的力量十分巨大,但是却很难感知到,更难以抗拒。意识到这一点,读书过程中几度觉得非常郁闷,如果说运气的成分如此大,那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怎样在这样的时代下获得成功呢?毕竟时代的力量太大了,我们毫无反抗之力。

郁闷了一段时间反复思考,才发现自己是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会发现结论截然不同。我们这代人在完全没有战争威胁、没有衣食所困的情况下长大、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这些难道其实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巨大优势吗?过去无数先辈们拼了命的想要追求的那些,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唾手可及。我们得来的毫不费力,也因此不被我们珍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是美好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了。

不管时代的力量有多么大,对于个体永远都存在特例,个人的努力依然是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我们终究成不了那种站在世界顶尖1%的人,但是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很多时代的红利。真惜我们已经拥有的、做我们能做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成就我们能成就的最高的高度,才是对一个美好时代的尊重。

异类读后感(篇5)

从图书馆借的纸质书,用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来读。非常的棒的视角,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以下是比较令我难忘的点

1.机遇是指原来手上拥有的东西突然拥有了更高的价值

比如原来公司的恶意吞并案子并不被精英律师接受,而由出身背景不太好的弗洛姆接手。后来恶意吞并的案子越来越常见,涉及金额越来越大。而弗洛姆已经十分有经验。

成功是你在机遇来临时已经准备好,大概有10000小时相关的练习经验

2.命令,称述,建议,询问,暗示的语言方式应该用于不同的时机

3.社会文化(稻田文化)让亚洲人相信天道酬勤,所以数学等学习更好。

4.所有异类都是有微弱的优势,然后不断积累,优势积累。

5.数学就是用22分钟的时间思考别人只思考30秒的概念

6.复合性,自主性,付出和回报的相关联性是令人满意的工作的必备的属性

7.智力包括实践智力(最好的方法完成自己的目标的能力)和逻辑能力

8.有智商的门槛,正如篮球运动员,在达到要求身高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考虑其他因素,如:灵活性等

9.富人与穷人的教育差距:富人会教自己的孩子权利意识,尽可能的接触这个社会,并了解社会规则

在学校可能穷人子女学的更多,但是在假期富人的会给他们的子女安排更多的课程,参观,夏令营,家里也有更多的藏书,并不会无聊,而穷人子女只有电视和小伙伴,虽然也无忧无虑,但是不能提高能力。

异类读后感(篇6)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读后感,初中读后感作文800字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读后感

每月一书的本月书单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翻开书本之前,我想到了上个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到的检视阅读,于是我先翻看了《异类》的目录以及护封上的简介、名人鉴语等内容,看到李开复老师对书中所想表达的结论作出了简要有力的等式概括: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带着这些所看所想,我翻开了这本书。

书里讲到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也穿插着一些失败的故事,成功的人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而失败的人又为什么失败?这本书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叙述。

成功需要很多要素,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引言中的罗塞托之谜,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地获得健康,生活环境的因素比其他都要重要得多,而环境其实又分为很多种: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每一样都对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如果本身所处环境不够理想,想要成功,就该努力地去创造、追寻好的环境;其次,需要非凡的机遇,可能就需要一些运气,让人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获得了机遇,更要学会把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刻苦磨练,才能获得把握机会的能力;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是后天努力。

书中说到,当人的智商达到一定水平,智商上的差距将不再体现在成就上,比如智商140的人和智商190的人,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不再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是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各自领域成功的人,到他获得成功为止,他在这个领域中所花费的联系时间不会少于10000小时,所以只要达到一定门槛,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努力程度了。

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实想要真正获得巨大的成功,天注定与人打拼都是一丝一毫都不能缺少的,正是要满足天时、地利、人和这所有的条件,才能叩开成功的大门,如果环境很好,那就努力奋斗,让自己获得成功;如果环境不尽如人意,那就努力奋斗,改变所处环境,再努力奋斗,让自己获得成功。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读后感,初中读后感作文800字”,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读后感,800字”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异类读后感(篇7)

读《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有感

此书对成功的解读如其序中,对塞洛托之谜的解读,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对一个单独个体成功的解析,要把他放入他所成长的环境之中去解读,就像更改程序中的错误要有全局意识一样。

第一部分:机遇

第一章: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真的可以通过划分能力来选择更好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当选拔对出生日期、报名期限等时间条件进行限定时,已经筛掉了许多有能力的人,他们错失了成功的一项机遇,而他们自己毫不知情,这种被动的错失机遇,是自己有权利决定一些什么之前无能为力的。同时,人们更愿意培养相比之下更优秀的人,使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累积效应”),而相对不优秀的人,因为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可能连在平行对比环境下那些更不优秀的人都变得不如,而这种不优秀本来是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的,但现在看来,差距会越来越大,赶是赶不上了。

我想做前者,“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第二章:10000小时标准。

做一件事超过10000小时,你就是主人。10000个小时,就是每天坚持3个小时,坚持10年不放松,不积跬步为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成功需要积累,并不是积累就能成功,要使积累变得有效,正是得从现在20十多岁的时候开始积累,十年后便是抓住机遇成就事业的时候,等到了四五十岁左右才开始积累,那就晚了,因为那是没有了现在这么好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新技术、新领域的热情。“人生”这场浩大的多方对战平台游戏,需要在20+级的时候不断get新技能,加好友,才能在30+级的时候华丽转身尽显英雄气概。

第三章:天才的烦恼。

如果你真的认为一个孩子很聪明,就没有必要知道他的智商。智商和成就并没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正如书中所说,xx的智商比爱因斯坦高出了30%,但没有人说xx比爱因斯坦聪明30%,智商带来的优势是有限度的,就要篮球运动员的身高,高至一定范围内,能带来差距的是其他一些技能,如控球技巧,智商和处世能力并重。

第四章:天才的烦恼(2)。

基因决定智力,环境决定对世界的态度。成就这事还需要智商之外得他能力。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且深远,中产家庭的父母喜欢安排孩子的空闲时间,以此发现培养和评估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孩子总是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经历,这种协同培养使孩子有挑战权威的信心,知道如何与成年人对话,能得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具备掌控局面的特殊能力。

贫穷家庭的父母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机会,这种出身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会独立掌控自己的时间,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的观念,但没有权利观念,不知道怎样制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

在22岁之前,学习并不是唯一一件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即便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条件下,中考和高考无一不主宰着一个孩子的命运,但是从我的经历来看,努力学习上一个一本与不努力学习上一个二本,在大学毕业时并没有显现出一个多么明显的优势,智商可以决定一时的成败,但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处世能力才是使生命活得有意义,使生命活的与众不同的催化剂,我可不想在50岁时回忆自己生命里的最大成就是,上高中时历史考过100分、考过年级前多少名,这种没有多少教育意义的成就,仿佛后来的30年算是白活了,生命没有一点儿起伏,难道生活过得平凡不好么?你一定要做点什么让历史记住你吗?生活简单而平静。每天似乎都在重复前一天。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进步,那么如果没有进步,那就是倒退。

不是中产家庭出身,不懂得权利,不会描绘自己人生的道路,这不应是我、也不会是我甘愿过平凡生活的借口。

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节课。

不景气的行业,会变得景气,一直在不景气行业中奋斗的人们,总会有出头一天,时势造英雄。

第二部分:传承

第六章:哈兰,肯塔基州。

文化遗产在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你出生的时间何地点、父母的职业和成长环境,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造就了一个不同的你。

第七章:飞机坠毁的国家理论。

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一个民族心中,通过行为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就像是一种定式思维,在全球化的当下,这种思维也能决定成败,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规避在交流中的误解,在有效的交流中,才能达到目的。

第八章:稻谷种植与数学测试。

第九章:玛丽塔的契约

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在工作之前,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阶段是在假期中,一个假期过去,人人都会有变化,多少个假期过去,变化就慢慢拉开了,在工作之前,不能被学习困住,要多方面进步,每周都有进步。

优秀的人能成功,聪明的人能成功,努力的人也能成功,只要有一个机会并且能抓住。

异类读后感(篇8)

本书案例丰富,作者擅长用平实的故事论证自身观点:那些成功人士,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便付出10000小时也难成大器。正如文中所阐述的,成功=原生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成长。原生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天生智商范围、家庭亲子关系等,社会环境则包括文化、阶层,个人成长则是出生年月、身体健康状况、勤奋努力程度以及性格。成功之下,每个人并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如果有的话则是原生环境所赋予的。

那么,既然如此普通人又何必努力拼搏追逐成功呢?不具备先天优势就不能取得大成就么?面对合书反问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到岸都是否定的。对本书而言,作者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从结论引出无懈可击的论点。从人生态度而言,更愿意相信乔布斯那句: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做的事会对以后有何帮助,但当你日后回顾时,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串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必然。《异类》中有些段落是反常识的观点,现摘录如下:

1、然而,在《异类》这本书中我想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2、到1964年甲壳虫最终成名之前,他们实际现场演出共计已有1200场。这的确不同寻常!现在大多数流行乐队,在他们的整个演艺生涯中演出也不会超过1200场,正是在汉堡的超量训练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

3、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这取决于机遇。在本章,我将深刻挖掘下面这个主题:为什么那些“异类”看上去总像是纯粹依靠他们自身的天赋取得成功。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从特曼那样的人那里获得对高智商人群的感性认识。但是,我即将要说明的是,特曼的判断出错了。假如他对“特曼人”的错误判断延伸到16岁就看《数学原理》的克里斯托弗·兰根身上,他判断的结果也一样会出错。特曼并没有真正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异类”,而这种错误理解仍旧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流传。

4、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你想得到东西的知识。

5、 “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比其他律师更聪明,”里夫坎德说,“而是因为他们磨炼了多年的技巧因时势的改变而突然之间变得极有价值。”

6、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7、到目前为止,本书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比尔·盖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沉迷于电脑,比尔·乔伊也一样。甲壳虫乐队花了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而弗洛姆在机会降临之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异类读后感(篇9)

这本书是研究成功的奥秘的,我用了研究而不是讲述,是因为这本书用更科学的方法、用事实揭秘。每一个原因都不是直接下结论,而是用严谨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证实后再继续讲的。

书中的每个故事不只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启示,还会给你一些其它的感触和收获,自己的问题、孩子的教育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细细品读。

成功,除了天赋,还有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等等各种因素,种种因素种种机遇才会有取得巨大的成功。时势造英雄。

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我们大多数都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我们期望的成功应该是突破自己,个人的成功,影响世界这样的成功更多取决于luck,这个就不要纠结了。

因素很多,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看做天赋+努力的公式。流行用语,我们大多数还未到拼天赋的时候,书中也例举了很多来告诉我们这个事实,10000个小时法则向每个人打开。偷偷庆幸,我们的稻田文化根植于心,勤能补拙,努力就会有收货。

最后这本书会一直指引我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实用智力,以后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故事都很精彩,以后会再看。

异类读后感(篇10)

《异类》读后感800字作文

《异类》读后感

我们通常都会以为那些异类,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异禀,似乎生下来就注定成功。如果真的天赋能决定一切,那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是不是只能感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差异,甚至是自身某方面的缺陷?但一切似乎又有例外,《异类》这本书,便是为我揭示了成功的真正奥义。

作者将成功的奥义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机遇,一部分是文化传承,其中微小的优势、非凡的机遇、不懈的努力、学习能力、文化环境、成长环境、时间管理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机遇和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控制,但努力、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书中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什么意思呢?天赋再高的人,如果不在专业领域内磨炼10000小时,未必会在该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就。如比尔乔伊,对于他的成功,我们只看到了比尔从小智商超群,初中就有上机编程操作的机会,在大学时就幸运的加入了改造UNIX系统的项目团队,似乎他的人生一切都是顺风顺水,并且运气也非常好,可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从初中到大学没日没夜的编程,在上课、生活之余每天编程8-10小时,所以在他成功之前,他就已经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而特曼人的实验就更具普遍性,没有了不懈努力的加持,即便是拥有高智商、机遇、良好的成长环境等,最后也没人能成功。

显然,被我们称之为异类的那些人,或许有自身的优势,社会环境的优势,甚至良好的家庭优势,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有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奋斗的过程。

我们总是抱怨生不逢时,把责任都归到外部环境,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必害怕战争,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缺资讯,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和异类的差距渐渐缩小,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打磨自己,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所以别再因为想减肥而只是喊喊口号,别一边羡慕成功一边害怕麻烦,别再仅仅只是谈理想,却在梦乡中梦想,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作者:赵晓雯

以上是优久初中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异类》读后感800字,读后感作文”,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作文,读后感,800字”的信息,欢迎访问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异类读后感(篇11)

以前要被问到:成功很难吗?我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读完本书,我的答案变成了不确定,因为成功真的会“偏心”,那些受到偏爱的人就成为未受到偏爱一方眼中的“异类”——天赋异禀、注定成功的天选之子。

你想成为天选之子吗?那你就要满足两个必备条件,其一,获得特殊机遇眷顾;其二,受惠于独特的文化传承。

一个小小的机遇设定就会影响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走向,直接决定他的成功与否。在加拿大,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你一定就要在1月至3月间出生才行。为什么?因为在加拿大,冰球队是按年龄进行分组的,而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的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到同一组。这就意味着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将与许多比他小的选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会导致球员在生理成熟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年龄更大的选手有着更强壮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他们更容易被选进更好的球队,更好的球队有更多参赛的机会,更多比赛的锻炼带来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高的球技。这一正向循环一步步将优势扩大,直至成为他人眼中的强者与极具天赋的人才。

同样,个人的成功不是个人努力奋斗的直接结果,是世代文化传承后的汇聚效果。想想为什么纽约众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都是犹太人?美国的众多犹太移民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名流政客,在各个行业内成为佼佼者。翻看他们的族谱及先人所从事的职业会发现,第一代移民祖先几乎都与服装制造有关,第二代或第三代开始成为律师与医生。这是因为这些犹太移民在家乡时就从事着与服装相关的工作,来到美国后,继续从最熟悉的服装行业入手,渐渐从小手工制造者到批发商,再到成立工厂雇用工人成为企业家,这一步步“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他们成为成功的商人。这才能使他们为子孙后代的成材提供坚实富足的学习成长条件,后代可以吃饱穿暖,到好学校读书,有好老师授课,上好的大学,获取更好的工作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什么又是“有意义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是那些能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技能、培养我们更好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每一次都是一次进步,这些进步可以是我们更加善于与人沟通、更快发现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等。如果你现在做的工作有这样的效果,那就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份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为什么亚洲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好?一定不是因为亚洲人更聪明,而是我们更勤奋。作者在书中用“培育稻田”的例子揭示出这一原因。稻田培育有着复杂精细的流程,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进行精耕细作,中国南方的稻民一年花在水稻耕种上的时间约为3000小时,而法国农民花费的时间仅有1200小时。法国农民在春秋劳作时间长一些,冬季则短些,他们冬季选择“冬眠”,通过减少活动从而减少食物的消耗。是什么促使中国的农民在烈日炎炎之下仍坚持除草、灌溉呢?是收取固利率地租的地租制度,无论丰收与否,地主只收取定量的粮食,如果遇到大丰收,就意味着农民会有更多的余粮。这种经过努力获得的回报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他们自愿自发地付出心血、加倍呵护每一颗水稻,精准控制大米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又与亚洲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祖辈们都是农民,他们用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教育后代: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秋天坐一坐,冬天挨日饿;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一年忙到头,吃喝不用愁。这一句句熟悉的俗语都是祖辈们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的高度总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每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这是刻入骨髓的一种文化记忆。于是后代们在祖辈们积累的基础上刻苦学习,坚信勤奋努力就会拼出一个好未来,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是考出一个好成绩,数学成绩更高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那“刻苦”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他人多不是刻苦,要成为最优秀的那一小群人,刻苦的条件是至少要花费10000小时在一件事上。为什么甲壳虫乐队是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他们凭什么比其他的乐队更成功?这得益于他们获得了“汉堡之行”的机遇。在甲壳虫乐队还是无名小辈时,作文他们有幸获得一个到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汉堡酒吧的老板们“逼迫”甲壳虫乐队超量演出,每天平均至少8个小时的演出迫使他们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排练,正是这种超量的训练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4年间,他们共计表演了1200场,表演时长也突破了10000小时。试问,有几个乐队有这种经历,又有如此强度的训练机会?天赐的机缘成就了他们的经典,同样也是10000小时带来的美好果实。正是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本书让我们知道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那些天选之子就是获得了特殊机遇的眷顾,并凭借拼命努力的工作胜任使命的那一群人。成功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可预知的必然结果。相信作者一定不希望为那些不付出努力就想躺赢的人提供一个怪罪老天和环境的借口。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9729.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