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收藏11篇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或许你需要"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收藏11篇"这样的内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

教师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的老师,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重复同样的知识,那么我就会成为一个教育的工具,一个活生生的老师,一个没有活力的教学机器。那么,我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从该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处处充溢着新奇,处处洋溢着无尽的乐趣,处处尽显我们的智慧与才华。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如何从一名传统教师转变为一名有知识、会学习、善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工作,对思考的理解不够。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课题研究感觉很深奥,自己想进行课题研究又觉得无从下手。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是呀,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在当今的终身学习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学习和终身学习。每个人的知识和成就都是特定时间和条件的产物。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虚心学习”,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主观条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多学习。实施新课程,特别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念和人才观,注重学习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以适应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2、 在教学研究中,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对自身和他人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课后,我从学生学习的教度进行反思,与同事向互互动、合作碰撞,然后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形成了强烈的反思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能,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使我离研究型教师又进了一步。

3、 做一名研究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研究。有的老师认为做“研究型教师”太难了,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搞研究呢!艾青说,为什么你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你会发现越来越多更好的数学科目;张爱玲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只是爱自己。

只要我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会发现原来研究比教学更有趣,它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把“问题”变成“课题”,促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有人夸华应龙老师勤于研究,他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在探索、研究中达到华应龙老师所说的这种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2

读了《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刚刚拿到这本书时,认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籍,对自己能不能坚持读下去,能不能读明白有所顾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住了。“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是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原来是一本帮助教师想事的'书,启发教师搞研究的书,使教师永远有兴趣与好奇心的书,永葆青春的书。感谢师校培训部的老师为我们学员选择了它。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教师需要做研究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如何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呈现”。

在第一章中,讲述了作者对于教师一职的理解。从对中学时一位名师的崇拜与模仿,到开始思考对“井井有条的课就是好课吗”的质疑,再到最后对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的研究。他提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做教师、怎样做教师和做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联想到我的实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人过中年,却仍然孜孜以求、探索不止的“研究型”教师;但也有很多“未老先衰”、“吃老本”、“不思进取”的教师。这一类教师正处于“职业倦怠期”。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把“书”教好了,就算尽职了,不琢磨探究“书”以外的事情,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是研究者的事情。可是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如果取其后者,如何能教育得了现在的学生?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的规划,才能确认人生的职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中指出我们的研究不是简单地申报课题、写立项书、发表论文或出书,而是表现于“行动”中的对教育中问题思考解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研究”有两种方向和方法。一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研究其细部,二是指向其来龙去脉,研究其发展。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发现:很多成功的教育家都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教育反思”。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可以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笔记、小品、日记、问题探讨的形式正式发表。而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所以,及时地系统学习尤为必要。

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学会写教育叙事。记录每一天、每一堂课教育教学得失,大家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坚持叙事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历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未必会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是让我们找到了讲述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激情、困惑、收获等的空间,以便尽早地吸取百家之精华,提高自身素养及能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3

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王时春

读完了《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导论在内主要内容是解决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

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种误区:1、求新求异;2、贪大求全;3、跟风追潮;4、课题至上;5、论文情节;6、穿凿附会。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是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和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1。从教育教学困难中发现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际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解决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的思想问题,也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赖于任何先进的理论,而只是从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事物出发。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

他们从反思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就在课堂听力和评价中相互沟通,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

说到听课和评课,我总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听课人都能给讲课人一点意见,或者从讲课人那里得到一点灵感,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我们要解决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的,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而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没有试图兼容并包一切,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抽丝剥笋般的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现状、定位、方法、要求、程序、表述方式等作了具体的论述。

平淡的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此类书籍容易出现大而全、空而退等缺点,做到了小而精、实用。理论有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的境地,而是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这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得益于生长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所以该书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是精准的,清楚地知道何处当长何处当短,做到了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经意间,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理论。我们不忘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更为实用的操作方法:

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既明确了教研课题当来自实践,又为教师确定题目树立了标杆,对实践有所助益;先计划再行动,继之以观察,终之以反思,有着水到渠成的自然;通过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制定教研方案,举重若轻,浑似不经意间,大有运筹帷幄,破敌千里的气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花样多多,使教研成果不再囿于论文一种形式,也是教研工作总结成为畏途。如此种种,即使不能直接套用,指导一下总是很称职的吧。虽然我不指望这本书的内容能解决教研中的所有问题,但我认为它至少能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果能付诸实践,郑金洲所言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的目的大概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了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4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指出,有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抓教学,不需要做研究,而作者的观点是数学教教师更应该是研究者,因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必须亲自去观察分析,需要在研究中找寻教育思想与现实现实教学的平衡点,才能体验专业成长,展翅高飞自我超越的快感,最终抵达专业,生活美好幸福的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

1、 教师要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教师要永葆学习力和思想力,

3、 教师要坚持责任田和私有田。在此我想到了在我们的平常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往往只是闲聊时或者教研时几位老师聚在一起讨论讨论,或者发发牢骚,或者个别有经验的老师传授一下自己的经验,而没有深入的从现象中聚焦出问题,进而以科研的手段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意识到主题的功能,只在需要提升的时候才做主体。

其实,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做过研究,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好处。

鉴于此,本课题试图通过微观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看到或体验到科学研究的功能,阐明科学研究的价值。以点带面,先在小范围教师中重点展开,进而引领全体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5

——教育叙事可以虚构

我通过反复的观看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刘良华教授明确的把教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清晰有条理的拿出来加以分析,而且引导我们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方法。刘教授的讲座让我了解了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和基本特征。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做研究真的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如果我们找不到答案,读者很容易产生难以令人信服的想法。在听讲座之前,我对什么是研究没有特别的了解。我平时写的教育论文都是敷衍的,只讲一些肤浅的东西。我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做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变成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做到有理有据。

否则不能称之为研究。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可以虚构:

首先,当你写教育叙事时,你不可避免地会写一些人和事。如果你把这些人和事原封不动地写下来,肯定会伤到当事人的自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我们必须选择虚构。

其次,为了避免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麻烦,我们必须弥补。如果学生在学校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们会把学生的错误情况写在原稿上,这会毁掉学生的未来。

最后,教育叙事可以虚构并不等于教育叙事可以乱写一气,凭空捏造。虚构,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依据,它是建立在**于生活的基础上,为达到高于生活这一理想而采用的艺术手段。教育叙事研究小说还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6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让行动意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探讨、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7

越秀中学隋亮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师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思考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回顾了自11日正式工作以来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我来说,目前教育研究成果在书中的表显性式是一个明确的内容,我可以直接借鉴。

既然正式上课了,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写下一些想法和感受。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思考作为文本的价值是什么?

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

笔者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要让行动意识引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8

双流县西航港小学赵兴蓉

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者,在平时的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听说要做课题研究,很多老师就有了畏难情绪,觉得作为一线老师,每天要忙着批改作业、备课,还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种各样的任务,以及应对家长们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哪有时间做研究,再说,搞科研是很难的,应该是专家们的事。

大家产生这种情绪并不奇怪,因为,为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我们的确很忙,很辛苦。但是,这只能说明老师们对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在拜读了刘旭老师的《教师这样做研究》一书以后,我对课题研究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题研究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经验,然后再用来指导具体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效。说白了,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课题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来考虑。

首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其次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社会,我们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我们不但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回头看路。

把路走好。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实践、学生表现、学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三。需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研究的严密性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

并勇于探索、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大家还能学会许多本领。如数据采集、信息处理、课件制作、教材编写、写作**等。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9

在本学期学校开展的教师专业阅读活动中,我阅读的书目是《教师如何做研究》。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首先是因为本学期我们是小组共读一本书,要分章节分时间的轮流阅读,并在学期末以PPT的形式进行交流。所以我帮我们组的老师选择了一本章节层次分明、内容简短精炼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是以一段理论结合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在阅读中更容易解读,同时也方便各个教师之间传阅。其次是因为我们组的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特别需要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曾说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去做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想不仅是我需要去思考和迫切加强的地方,也是我们各位年轻老师要认真做的事情。但是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由于我自身的“惰性”,总是不太想去阅读此类的专业性特别强的书籍,所以我想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来“逼”着自己去阅读、反思,从而获得一些专业方面的指导,提高自己的教科研专业素养。

《教师如何做研究》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个章节,从研究的方向、内容、研究的方法、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叙述,我将本书简略的通读了一遍,重点阅读了第五章在过程中生成: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第六章教育日志: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一。下面我就这两个章节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郑金洲教授在第五章提到课题研究的程序分为四个环节:课题申报、课题立项、中期检查、成果评审。他认为这种运行程序不适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用。因为中小学的教师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研究,而行动过程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有时就会导致研究步骤、方法等的变化。他认为中小学教师研究方案的动态变化有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后发等五种形式。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例来谈谈关于调整方案的动态变化这一形式。当我读到教师在研究中引入量化观察的方式,设计量表对师生交往行为进行统计、评价时。就想到我在本学期录制的一节录像课《勇敢的`消防员》,在课录制完成以后我自己进行了完整的回看,发现在课堂中我主导的过多,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太少。受到阅读启发,我就回过头来再一次仔细观看了录像,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被我忽略的问题。在学生分组练习的环节,我要求一个学生走完下一个学生才能出发,可是郭铉同学在本节课里出现了多达八次“抢”走的行为,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我在执教过程中太专注于自己的“教”,却忽视了这个现象,在课后的反思中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在我执教的班级里几乎每班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不按规则或不听指令就起动,如果我能早点发现,可以很好地采取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个别学生听指令的能力。另外,如果长时间的进行观察统计,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论文写作资料。

第六章的内容是叙述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在我以往的观念中,教科研就是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而郑教授认为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实通过撰写研究日志,教师就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不断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这方面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到位,平时很少撰写教育日志。我在翻看以前的资料时发现,自己在2012年撰写的一篇教学观察日志,记录当时还是培一班的金鑫同学在体育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四年多过去了,我发现金鑫同学过去存在的问题行为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在这期间如果我一直坚持记录,很可能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料,可以作为撰写个案研究方面的教学论文。我深深感悟到,其实写论文没有那么难,难得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缺乏善于观察的眼睛,才会觉得论文难写。

相比于教育日志,我撰写的教学反思会更多一些。所以我在对比研究我撰写的获奖论文和教学反思之间关联的时候,更加体会到随手写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比如我在撰写《以单元主题教学丰富培智体育形式》的论文时,其中的一段就是我将《跨越障碍》的课后反思进行语言的提炼和润色,非常的具有实践性和原创性,所以平时要多观察多写随笔,这样积累的资料就可以在写论文时信手拈来,觉得无东西可写的尴尬。

通过本次教师专业阅读,我在阅读中思考和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我非常认同书里的这句话:反思之后当以再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马上要放寒假了,也将迎来农历新年,我想以一副对联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勉:早写点,晚写点,早晚写点。多写点,少写点,多少写点。横批:勤勉笔耕。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0

一提做研究,很多老师就头疼,在他们的头脑里,研究是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的事,跟中小学教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学校提出做“研究型教师”的口号时,许多人无所适从,或者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天然的抗拒来。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质量,离开了校本教科研,根本无法实现。

郑金洲博士《教师如何做研究》也许能够给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提供一点切切实实的帮助。

本书总共分为十章,从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之中穿插了诸多教育实例,鲜活生动,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觉得有理可依,有实可寻。

郑金洲认为当前学校教科研存在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课题至上、**情结、穿凿附会。

教科研搞到最后往往成了形式主义,成为一种任务,或者是教师晋升评职称的依据。

到了这种境地,未免太过悲哀。

在书中,笔者提出了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案,即学校教研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者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以上目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

具体到个人,笔者认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学校教师的研究,应该是实践加反思。

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现形式:教育期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不再感动畏惧,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对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假期在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书中谈到当今我们的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新,不应该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的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应该怀旧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指点迷津。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是不是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是不是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复述,把教师总结出来的条纹纲要搬运到他们的脑海;是不是经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有没有把孩子的已知设想成难点,而扼杀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举出一系列不适合的现象后,提出数学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实地充满生机,让师生切实互动发展,这一观点引起我浓厚兴趣。

动态生成的观点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学***,并根据学生的学***,有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体现教师是为学生的学***的。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天地。

就是说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难以控制,顺着学生思路去做,有时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应对的策略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所谓的“二度设计”,就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

要改变已经改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主导教师、教师主导学生的现象,努力实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发展的目标。

教师上课时必须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故其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学而改,因学而变。”作者认为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前实际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学案有多种或多个,舍弃过去那种亦步亦趋的“小步子”做法。

这种弹性化的多重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育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捕捉新的契机,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

课后写写教学反思,再一次改进教学设计,那就是课后的“二度设计”。

进行“二度设计”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前“二度设计——多分把握

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课前“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关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鼓励创新。

二、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

课中“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与执教者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有很大关系。

一般说来,课中“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度。

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必须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进行顺利;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有必要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三、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

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

一般来说,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二度设计”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课堂教学不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不是舞台,教学计划不是剧本,教师也不需要一步一步地、优美地表演。

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气氛,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多角度的理解、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去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和欢乐。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篇11

读《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有感

建始县实验小学冯琦琳

在学习《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文后,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做到了,但它的深度不够好。当我们想从心底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 ,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去年九月,我热情洋溢,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勇敢而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课题。

那时,我想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努力。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

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缺乏深度

首先,缺乏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思考的能力。在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怠、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第二,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将在记录点滴的同时,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1241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