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洛伊观后感范本

特洛伊观后感 2024-07-13

观影现在已经成为了都市人放松身心的一种非常时尚的方式,不妨用观后感记录看完作品之后的理解与感受,观后感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导演通过剧情想要表达什么,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为您呈现的是我们推荐的“特洛伊观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特洛伊观后感 篇1

爱有很多种,有一种爱可以是“全盘奉献”,但有一种爱却是想要“全盘奉献”又充满了无奈,比如赫克托尔之爱。

在影片中,赫克托面对被敌人杀害的弟弟,毅然选择投降,违背诺言,从而拯救了他深爱的弟弟。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在古希腊时代,人们认为尊严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在英雄主义的指引下,赫克托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令人震惊。原因不仅是对自己兄弟的无保留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他愿意舍弃自己的荣誉、尊严甚至生命去爱自己的亲人,哪一个是光荣的,哪一个不是?很明显,赫克托在作出决定之前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从他的眼睛可以看出。他明知自己那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但在他内心深深的慈爱下,纵有再多的无奈,他也选择一肩独挑。

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世上有一种果敢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英雄,他,该当魁首!

由此及彼,再看帕里斯和海伦之爱。为了他们的爱,他们给赫克托和他们的国家带来了致命的损失。追求爱情是值得歌颂的,但为追求一己之爱使家国蒙难,这种不顾一切的爱未免太过狭隘和自私。

阿基里斯是公认的英雄,但他的英雄只限于武术和正义。他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向世界展示他无与伦比的勇敢。说白了,他爱的只是“英雄”的头衔而已,于是他把杀戮当做自己卫冕英雄的垫脚石。

由此可见其“英雄”的狭隘性。在杀死对手赫克托后,他侮辱了自己的身体,这不是真正的英雄行为,甚至有点卑鄙——尽管后来后悔了。因此,他的“英雄”不及赫克托尔“英雄”的深刻和伟大。

赫克托尔之爱,前所未有,“伟大”之词,绝非溢美!

特洛伊观后感 篇2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特洛伊木马屠城》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洛伊木马屠城》是一部关于古希腊与特洛伊王国之间的战争,它发生在3200年前的地中海。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惊心动魄、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给我强烈的震撼。

故事的情节是:希腊王妃与特洛伊二王子私奔,给希腊人找到战争的借口。希腊国王调集5万大军,千艘大船横渡地中海侵略特洛伊。古希腊有一位英雄,叫阿喀留斯,他不想过平庸的生活,为了名垂千古也去参加了这场战争。

他在出发前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说:如果你留在家里,你能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生儿育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只有你的后代能记住你。但如果你参加这场伟大的战争,你将名垂青史,人们将永远地记住你,但我将永远地失去你。果真不出他母亲所料,这位希腊英雄最后被特洛伊二王子六箭射死在战场上。

我从这一部电影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尽力展现自己,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才不被世人所忘记,名字流传千古。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内涵丰富、深刻,深受我的喜爱。

特洛伊观后感 篇3

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那个众神受到重视的时代,那个为了土地,为了荣誉,为了权力,为了爱情而不断发动战争的动荡时代,有英雄当然也有懦夫,而那些为了各种东西而奋斗的人们会在历史上多少会留下几丝痕迹。

在充满神话色彩的那个时代,在充满神明照耀的特洛伊之城,英雄们为了荣耀而战,国王为了贪念而战,王子为了国家而战,纷纷扰扰不休,原本安宁的国度,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往往被某些人自己的意愿而打破。而这场旷世的特洛伊之战也永远的存在在了我们的历史上。流淌在那片土地上的鲜血见证了战争的悲剧。

这部电影夹杂着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权力,贪念,爱情,亲情,荣誉,神,等等。每一个主题都诠释的淋漓尽致。

贪念:电影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别贪念冲昏了头才致使了这场战争,比如特洛伊的二王子帕里斯和海伦,他们被他们互相的爱恋的贪念充斥,而不管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什么,而这正是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再者就是另一个关键人物,希拉国王,阿加门奴,他利用弟弟的妻子被特洛伊王子拐走这个导火索直接发起了这场战争,因为这种时刻使他的没有很多贪念的弟弟与他有了共同的敌人,就是特洛伊,即使帕里斯把海伦还给了米奈劳斯,这场战争也不可避免。

再者就是阿基里斯,他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为了贪念死后名垂千史,而这个永战不败的英雄也成为了这次战争的中心人物。还有就是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斯,他没杀过人,却为了想快速的成为像阿基里斯那样的众人敬仰的英雄的自己的贪念假扮成阿基里斯的样子被赫克尔错杀了,他也是被自己的贪念而杀害的。电影中的人物的贪念共同助成了这次惨烈的战争。

爱情: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他们的爱说实话没有让我感到动容,虽然帕里斯有那个勇气把海伦带走,却没有勇于承担这一切后果的勇气,当他和米奈劳斯决战时,被米奈劳斯刺中了大腿,即将被米奈劳斯杀死的时候却懦弱的爬回了自己哥哥的身边求庇护,而他的父亲以及哥哥等周围所有的人也都感受到了他的懦弱.他的爱带给别人的是无穷的伤害。

而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与他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是这部电影中我最敬佩的,在他在斯可达享受宴会的时候,米耐劳斯为他奉献一个美女而他一点也不为所动,他说他的妻子还在家中等待着他的归来。当他意识到自己与阿基里斯的决战自己无法生还时,知道最后的结局是特洛伊城沦落的时候他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妻儿。他与其妻子的爱让人动容。

还有就是阿基里斯与特洛伊的女祭司布里塞依斯,当阿基里斯遇见布里塞依斯的时候,他决定为了他离开了,若不是因为赫克托错杀了他的表弟,特洛伊成也许就会免于这场战争了。

亲情:最让人感动的是赫克托并没有为了哥哥的幸福而坚持要送海伦回斯克达。为了弟弟的幸福,他忍受了斯可达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当自己的弟弟面对着米耐劳斯的剑而爬回来的时候,他也许也很遗憾,但是他是他的弟弟,他不会允许帕里斯死,他对着米耐劳斯说:

他是我的弟弟。即使面对着两国战争(虽然即使杀死帕里斯也不会避免这场战争)也不允许米耐劳斯杀了自己的弟弟。这种手足之情让人动容。

再者就是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地自己孩子的爱,他也许开始就知道帕里斯带回海伦会给特洛伊城造成不可避免的灾难,但他怕帕里斯会随着海伦回去肯定会被米耐劳斯杀死,为了帕里斯他承受了这场战争。当帕里斯在梅内劳斯的剑面前爬回来时,虽然国王会后悔儿子的懦弱,但他应该更高兴,因为至少帕里斯没有被杀。还有阿喀琉斯的母亲特提斯,从一开始就知道阿喀琉斯会遭遇这场战争,他不会活着回来。

但是,他知道他的儿子不会轻易放弃这次名垂千古的机会,他没有明说的支持了他。即使会失去他。

神:这部电影始终充斥了神话色彩,虽然神始终没有出现,一开始米耐劳斯说:在所有众神爱护的军阀中,我最恨的就是他。

说明他们的心中本来就是有神存在的,并且会臣服于神的威力,而且当阿基里斯的母亲出现时,本身就带了一种神话色彩,因为她说在阿基里斯出生时她就知道他会遇见这场战争,并且会为了这场荣誉而丢掉性命。在特洛伊神的色彩尤为突出。国王以及他的臣民一直认为因为有太阳神的庇护,特洛伊城永远都不会被击垮,他们认为触犯神灵的人会受到神的惩罚,但是当阿基里斯一剑砍下太阳神庙前太阳神的脑袋时却一点惩罚也没收到,说明神只是存在他们的心中而已,而这个事实也给了特洛伊人们一个思想认识:

也许上帝不存在。他们需要自己的力量来赢得战争。但赫克托一开始就不相信上帝会保护他们。在电影的结尾,阿基里斯被击中了脚后跟,死了。这也反映了他的神话。阿基里斯死了,因为他的脚后跟没有浸湿。

整个剧情都充斥着神话的色彩。

事实上,影片的主要部分围绕着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这两位英雄展开,他们各自的形象都有非常具体的表现。傲慢、反叛、所向披靡、杀人无数的阿基里斯除了荣誉外,从不效忠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对建立不朽英名的无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门农旗下攻打特洛伊,他说谁都不是他的王,他一生只为荣誉而战,当他要动身去特洛伊之时,他的母亲说:“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你会找到一个好女人,剩下很多小孩,子孙满堂,他们会敬爱你,你走了,他们也会记得你,当你的子孙后代都不在世,你的名字就会被遗忘,若果你去特洛伊,荣耀降归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降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得你的名字,但是如果你去特洛伊,就会一去不复返,你的荣耀将会为你带来死亡,我也再也见不到你。

”明知道自己会死,但他还是毅然去了,在他的意识中荣誉高于一切 。他在这场战争中也起了主导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耳的死亡。

而本来可以熄火的特洛伊之战也因为这个情节而发生了转机,最后也造成了阿基里斯死在了特洛伊城下,两大悲剧人物都丧生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赫克托了,他作为特洛伊的大王子,内心就有了一种保卫人民保卫国家的责任感,作为兄长,毅然地挑起责任保护帕斯里,作为丈夫,全心全意为妻儿着想,作为儿子不让父亲担心。他的形象从始至终都是令人感动的,他错杀了阿基里斯的表弟后有勇敢地接受阿基里斯的挑战,即使知道没有生还的可能,他还是接受了,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打动着我,而他的悲剧结局也一定让我们都感到惋惜。

他们一个喜欢战争和荣誉,另一个喜欢和平,但他们在这场特洛伊战争中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英雄。他们在一场与生命的神话战争中谱写了一首人性的悲歌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血腥的,不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总会有很多战士为了战争而牺牲,而他们的家人也因此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战争是不流血的,没有战争是没有牺牲的,以前是为了权力,土地而战,现在依然有很多挑动战争的原因,和平一直是我们追求的。就像特洛伊城原本幸福安宁的日子一样,人们赫克托的生活安定祥和,国泰民安,家家和睦。

最后的特洛伊城攻陷了,特洛伊城的臣民们流离失所了,当赫克托的妻子回首望着特洛伊一片狼藉的时候,故事也该结局了,故事的两大主人公都死在了特洛伊城下,当这是历史的杰作,而故事的经过却让我们思考了许多。

特洛伊观后感 篇4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电影《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一

日子貌似悠闲,其实如同杂乱的电脑磁盘,时间零碎的很,难以凑出完整的一天,让我痛快淋漓去做件事。

昨日,一位朋友问:“看过特洛伊吗?我想听听你的观后感。”我觉得惭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电影,可是一直没看过。

《特洛伊》是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和热血汹涌的英雄事迹。电影取材于荷马史诗,一个瞎眼的诗人所写的史诗,游鱼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听说过,只是没有阅读过。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也上演过。譬如吴三桂,为陈圆圆引清兵十万入关。只是吴三桂太汉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电影里的男人不一样。

《特洛伊》里的英雄为红颜出生入死,显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为何而战?电影里的每个男人都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为留名千古而战,为被历史记住而战,为战士的荣誉而战的。因为战争结束了,英雄死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后人记住了,永远不会磨灭。在那个时代,阿基琉斯无疑非常叛逆,藐视皇帝,批判众神。在特洛伊的太阳庙里,也只有阿基琉斯敢于斩首阿波罗的黄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无视皇帝命令,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阿基琉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是个洒脱的男人,天生的战士,天赋的英雄。阿基琉斯是为自己而战的男人,这个观点无疑更适合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品味。但是这个男人在爱上美女,却理解了和平的可贵,放弃自己的战争欲望,甚至萌生为爱人最后一战之后,永远隐退战场的心思。遗憾的是,阿基琉斯无法遂愿,最后死在影片中我最不齿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爱情是真情性的爱情,是感动天地的爱情。阿基琉斯如此桀骜不顺嗜血好战,却顺着所爱女人的心意,放下了杀人利刃。在攻陷特洛伊之后,阿基琉斯在皇宫里拼命寻找所爱的女人,那焦急的背影担忧的神情,让我分外感动:这个男人真是极品。

再说我另个喜欢的角色——赫克托尔。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须肩负责任。他爱妻子,爱兄弟,爱父皇,爱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特洛伊。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来到城下挑战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还是无畏迎战,死的非常有尊严。在知道自己去日不远之时,赫克托尔万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万般爱意,让我感动得嘘唏不止。赫克托尔的战争是为了责任,丈夫的责任,兄长的责任,王子的责任。我尤其敬佩。

说说我不喜欢的帕里斯。其实战争因为帕里斯引起,是他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使得斯巴达王怒火横生,视为奇耻大辱。斯巴达王是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无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诱拐海伦之后,在船上就乞求长兄保护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脸。后来在和斯巴达王决斗时候,被击败,却不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不敢因此就义,跪地抱着兄长的脚乞求保护,真是个可怜的男人。我不认为帕里斯是懂得爱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于海伦美貌的小男人而已。这个小男人,自私胆小好色,可是偏偏这样的小男人最后苟活下来,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却都死了。

我心长叹!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二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三

正如同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战士一样,史诗级的电影也需要史诗级的场面。

《特洛伊》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倒不是说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斗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场面又是模仿以上两片的运镜方式,所以至少在创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虚拟摄影”似乎在好来坞拍摄大场面时越来越有用了。《角斗士》中对于壮观罗马城的俯瞰镜头,《魔戒》系列中那跨越无数士兵与枪尖的摇移镜头,在《特洛伊》中都让人看起来特眼熟。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都是体现好来坞最新视觉效果的把戏。只不过《特洛伊》把这些技术应用得更娴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数万士兵的冲击场面,虽然现在没有观众不知道那绝大部分“士兵”都是虚拟出来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环境下,你还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绽。相对于《魔戒》系列中的类似镜头,本片的同类场景尽量避免那种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一心抱着看“大场面”读者一声:本片的大场面不会让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别出色;与其欣赏那基本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大场面,不如寻找一些小场面上的亮点。个人觉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值得一提。

提到希腊,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马史诗》,但一定能想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想到奥林匹克运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马上浮现出一具具健美的身体和一个个展现力与美的无暇动作。看来本片导演深得此中三味,专门用此片来勾起我们对那最原始同时又是最永恒的美的向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肤裸露镜头,这使我有点怀疑导演是故意讨好女性观众。但那样健美的身躯,即使是男性观众看了,也会觉得挺养眼的。被人作为“战神”拥戴的阿喀琉斯,是诠释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个月的汗水没有白流,当他那蜜色的胴体出现在银幕上时,估计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晕的感觉。虽然性感之神和战神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极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气质还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一个性感之神又是绝对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战神”的一面。为了突出他无敌于天下的武技,电影为阿喀琉斯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动作与招式。可能有些观众会不习惯,认为阿喀琉斯的动作稍嫌花哨了点。但我觉得这对于体现阿喀琉斯神赐一般的战斗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那些动作实际上并不花哨,不仅是符合实战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写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脚、弓步、转身这样的动作,是实战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过其他角色都打得过于直接,因此显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对于攻击“技巧”的掌握,不正体现阿喀琉斯异于普通战士之处吗?在原著中,荷马多次用“山鹰猛扑”来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战斗能力,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采用这种“鹰击术”,端的是轻盈迅猛,高手风范。尤其是与赫克托尔决斗的场景,充分体现了阿喀琉斯的快速与强力的作战特点,堪称本年度好来坞电影中的最佳打斗。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四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电影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杀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血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尽管阿喀琉斯够眩目,但影片最让我动心的却是赫克托尔,永远的赫克托尔。与热血冲动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稳的赫克托尔无疑显得更成熟。赫克托尔的心里,装着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爱,这使他成为最完美男人的典范,同时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艾瑞克班纳(Eric Bana)的演绎堪称完美,尤其是他那双大眼睛,虽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样放电,但却永远让人感到温暖可靠和勇气;虽然他的表情并不复杂,但这深邃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根本不用去设想原著人物是怎样的,因为班纳的表演和赫克托尔这个人物在精、气、神上完全统一了。过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观众的反映最能说明问题。片中赫克托尔迎接他命运终点的场景,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电影院里静得让人心悸——所有观众同时被感动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电影没有那些炫耀似的视觉效果,没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场景,单凭班纳塑造的赫克托尔形象,已足以让人喜欢上这部电影。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说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卖点的话,赫克托尔就是本片的灵魂。正如同《角斗士》的成功离不开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样,没有班纳完美塑造的赫克托尔,《特洛伊》将沦为浅显娱乐的爆米花作品。

相对前两位而言,人气帅哥奥兰朵布鲁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极端不讨好。在原著中,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个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祸水”。电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窝囊,也更幼稚和冲动。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对于凭《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灵箭手”而大受欢迎的兰朵布鲁姆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对他的演绎基本满意,他的角色从头到晚没让人喜欢过,但他也没有演出那种“孬”得让人喜欢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规中矩。

至于影片的女性角色们,因为在原著中就多为脸谱化的角色,因此电影中也没有哪一个特别出彩。影片加强了阿喀琉斯与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间的感情戏份,却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噱头,还缺乏让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与那传说中绝色的海伦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后者还因为无法达到观众心目中“角色”的目标而饱受攻击。其实这也是电影相对于文字很难表现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电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总会有人不满意。

与女演员的苍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演员的卓越表现,真正体现出“老戏骨”的价值。一向甘当绿叶的英国演员萧恩宾(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角色那种委屈求全同时又能运筹帷幄的个性传递得很到位;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则一如原著中令人讨厌,但他又“邪”得带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点,因此比布鲁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韵的,还是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纳的赫克托尔一样,也是属于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与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场景中,奥图尔的演绎悲伤中透出坚忍,恳求中隐含机锋,令人觉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们这边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叹是由衷的。

伟大的演员能拯救一部电影。的确,《特洛伊》正因为了有了传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五

看完《特洛伊》的感觉有点奇怪:剧中人物的命运能让你浠嘘不已,部分演员的表演也能让你击节赞赏,但对影片整体却并没有特别出色的感觉。脑海中能回响起来的,还是少数几段感人的片段,对那些大场面却很少有印象。或者说,观众对很多场面的记忆,很可能与其他“史诗”片混淆起来。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体制作太程式化了。好来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特别成熟的史诗片泡制工序。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于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虽然画面越来越漂亮,故事越来越流畅,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让自己爱得发狂。

从剧本来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洋洋洒洒24卷的长篇,电影需要简化。让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坛,既是简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贡献之一。至少从个人的感觉来看,完全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描写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更有感染力。他们不再是众神争风吃醋、争强斗胜的棋子,而是成为陷入各自悲剧命运无法自拔的人物。这种悲剧命运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影片对他们性格上的描绘很具有说服力。这样即使观众代入角色的话,也会觉得很真实,最后的悲壮意味也更浓厚。当人物命运由性格驱使时,他们也就成为自己的棋子,有什么比自己将自己逼上绝路却又无可奈何更具有悲剧性的呢?因此,当演员们将自己和这些悲剧性人物结合得很好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动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显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让你记住角色,而无法感受到整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导演沃夫冈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显然是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可也正因为他太熟悉商业片的拍摄套路了,以至于他”又”拍摄了一部可作为商业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观众头脑中“大片”应该有的东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作为优秀电影导演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个性。当《特洛伊》的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舒服的同时,它也就放弃了一项更伟大的目标:让观众惊喜。

的确,《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体让人满意却无法大声叫好的作品。

特洛伊观后感 篇5

《特洛伊之木马屠城》之

我的战神——阿基里斯

数一数从古至今的战争,为什么?也许为了权力,也许为了荣誉,也许为了爱情。那么特洛伊之战也难逃宿命。

特洛伊之战是一个具有历史烙印的传奇神话,既宏伟又壮丽。这是一部值得后人赞颂和诵读的杰作。傲慢,高贵,傲慢,自负,傲慢,几乎所有的贬义词似乎都用在他身上。但是他也有为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维护国家利益,他也有为了保护国民安全而奋不顾身的站出来独当一面,他也会为了名誉而战,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他的影响气概足以掩盖他的种种缺陷,如此铮铮铁血男子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也会为了给自己表弟报仇而找赫克托决一死战,他也会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揭下伪装的面具,他也会为了一个真正的对手的失去而痛苦流涕。

在数百万人的战斗中,阿喀琉斯用一把剑杀死的敌人是自己的两倍,扭转了整个战争局面,避免了血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之后他便隐居了,但是神又怎么会让如此英勇神威的英雄销声匿迹呢,又让他创造了只身带领队伍攻占特洛伊的传奇 ,终于让他成为雅典人民的依靠,尊奉他为战神,不死的神话。

在这场战争中,阿基里斯俘虏了他心爱的女人布里塞斯。他尊重他所爱的人,没有强迫她。他不仅处处保护她的人身安全,还保证了她的人格尊严。他会为了国王的刀剑而遇见她,他会被他所爱的女人诅咒,甚至放下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他爱她为和平而无畏的精神,爱她为尊严和自由而不断抵抗的顽强性格,爱她的纯洁和勇敢。

阿基里斯由于不甘心赫克托误杀自己表弟而愤怒不已,全然不顾任何的反对和奉劝,执意同赫克托决一死战。只身一人在特洛伊城下歇斯底里的向赫克托宣战。两个英雄的交锋,且不说在城楼上**的赫克托的家人和和他的臣民是多么的撕心裂肺,连在战场之外,隔着几百年之后旁观的我都如此的心力焦悴。

最后,阿基里斯打败了干利的赫克托,两位英雄英勇地决定了一场战争。

当晚,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冒着生命危险,独自走进阿基里斯的兵营,恳求阿基里斯归还儿子的尸体,让他好好死去。也许他对普利安国王对儿子的爱感到震惊,不管宏碁的精神如何。也许他一开始并不打算这样结束英雄的命运。他放弃了赫克托灵魂的所有权,并与国王达成协议,将赫克托埋葬在一个英勇的仪式上。

在送走赫克托的那一刻,阿基里斯落泪了。这是英雄哀悼英雄的最好方式。对一个英雄来说,珍惜彼此是最权威的诠释。

他是神,也是人。

特洛伊观后感 篇6

爱情与责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开篇即言爱情。

遍观古今中外,无论诗词曲赋,还是神话传说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或暗恋不得,或幸福相守,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无论结局是好是坏,爱情都作为一种美而存在着。

《特洛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史诗,更是一部神话故事和爱情悲剧。当帕里斯和海伦相遇,或者更早以前,当帕里斯选择用“最美丽的新娘”换走“不和的金苹果”,命运的齿轮就已经转动。

家国天下,爱情与责任,国家与个人都在这命运的齿轮中纠缠在一起,若想运行下去就必须舍弃一个,是爱情,还是责任?

海伦与帕丽斯的爱情虽然是凄美的,但他们的相识、相知、相许直至“死亡”,都是因责任而起。因为墨涅拉俄斯的不负责任,导致海伦的“出轨”。自始至终墨涅拉俄斯都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他没有把海伦真正的当作妻子,给与她一个妻子应有的尊严与宠爱,因此海伦爱上帕丽斯无可厚非。

海伦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女王。在爱与国家之间,她选择了爱,选择了抛弃祖国的人民和巴黎。因为她不负责任的决定,希腊有理由与特洛伊抗争,这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她的爱付出了太多。至于帕里斯,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他风流多情,任性妄为,他招惹海伦,勾起海伦内心深处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却忘了海伦不止是个有夫之妇,更是一个国家的王后,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尊严被挑战的人的妻子。他不负责任地把海伦带走,却把两国人民卷入战争。而他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国家与未来托付于一场与墨涅拉俄斯的必输的战争之中,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也许有人认为他为爱奋斗勇气可嘉,但建立在一个错误立场上的英勇却代表的是莽撞与失败。

有人说,帕里斯与海伦之间那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谁来承担他们的爱的代价呢?是那些无辜的人民吗?

在中国历史上,涉及爱情和责任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周妲己、周幽王、褒姒、唐明皇、杨贵妃等。他们之间也可能有爱,但他们失去了责任。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爱,还有那份爱带来的灾难。当一个人背负更多人的命运时,他的爱就不纯洁了。在大爱和小爱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这也关系到两个人以上的命运。

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海伦就错在爱上帕里斯。一场错误的爱恋,造成一个历史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惩罚?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02774.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