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境界观后感

境界观后感 2024-10-06

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境界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境界观后感 篇1

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框架”。有效的教学创造有效得课堂。这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将使教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干国祥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思想。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这样一个框架就是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使教学扎实、有效、富有活力。

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样一个框架是科学有效的。我认为我们还应该为不同班级的学生设计和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

“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不幸的是,我们有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但在本质上,他们没有精神生活。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客观存在,不应局限于认知层面。一个好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感动、有洞见、有揣测、有挑战、有困惑。

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当我们反思自极的学习时,我们很少有积极的心理活动,常常机械地记忆和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

课堂是教育的中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自己理想的教室

一。理想课堂的第一个境界是实实有效的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

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个体学生学***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我认为预***分为两类,一类普适性的,比如所有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教材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第二类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篇文章的。第一种预览可以形成一个例程,不需要单独安排。第二种类型需要在预览期间特别安排。

2。理想课堂的第二个境界是探索知识的内在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则常常带领学生由“思”走向“诗”,共同围绕在伟大事物面前,重视发现知识,重视发现课堂。在他看来,知识是一个动词、一种方法和一个过程。

三。理想课堂的第三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活的深层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虽不易达到,虽要经历“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但这片绝美的风景,这至上的课堂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

境界观后感 篇2

人师的境界读后感 (一)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一年的教师,特别是承担了班主任工作,急切的需要现实的案列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当我翻开《人师的境界》这本书时,被书中的名师所吸引。

这是一个生动的名师案例。选取五个全国名师教育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解读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艺术。以一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智慧和艺术。同时,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和名师的区别在**?

我想,名师之所为名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用宽容的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用爱去感化每一名学生,并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会学会坚强和独立。这句话对于老师而言仿佛一盏明灯,一个人至少要有九年的时间要与老师共同度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牛奶、面包和课本,更需要理解、关爱和鼓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爱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这一切,都是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六年级期末进入复习阶段时,为了让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扎实的掌握,也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够不掉队,针对古文的特点,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古文背诵擂台赛,利用**软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背过文章,当我们班的一位后进生(男生)被抽到时,男生叹息,女生欢呼,因为这个孩子一般都不会,所以我也打算放弃,就在这时,我看到他的嘴唇在动,于是我安抚孩子们聆听,这个孩子开始慢慢的背诵文章,所有的孩子都很诧异,虽然背诵的过程有些缓慢,但却比较准确,在这时,我看到其他孩子的眼中不仅有诧异还有鼓励,有的孩子甚至攥起拳头在为他鼓劲,当他终于背完时,迎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孩子们的友情和努力所感动。

其实,并不是后进生一直都在最后,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在积极闪光,这给了我提醒,提醒我注意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方法。

对于学生的一些天真无邪的行为,我总是宽容他们,愉快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并保护他们宝贵的童心。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学生他们不是机器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或许因为个性,他们更能够成长为栋梁之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宽容来自于对学生的爱,这意味着教师要以一颗爱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并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这样,老师就不会因一时冲动或失误,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成绩总有好、中、差之分,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往往尊重、偏爱,对差生则嫌弃、厌恶,这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甚至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教育家韩凤珍说:所有教育困难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的孩子。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都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

教育者应该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这是切断后进生**的重要手段。

《人师的境界》一书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水平,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再次的升华,教会我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有爱的阳光和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棵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

《人师的境界》一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宫述娟老师的教育案例《宫老师就拜托给你们大家了》。在201x年教师节的前一天,一群已经进入高中的孩子回到母校感谢他们以前的老师。龚先生把孩子们带到自己的班上。已经上高中的学生对孩子们说,宫老师现在教:

“这辈子能做宫老师的学生是一种难言的幸福,你们刚和宫老师接触,可能还体会不到她的爱,我希望你们尽快体会到。我真的很讨厌她。我希望你能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时间,让她生气。”接着,这些大学生站在门口,向学弟学妹们深深鞠躬,说:

“宫老师就拜托给你们大家了!”

境界观后感 篇3

在我校举办的教科研活动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读了干国祥编著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感触颇深。这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进行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二是据此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具体内容与下:

第一个境界:实实有效的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它不仅能提醒学生注一一些重要的课堂要素,保证有效的教学,而且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扎实有效的效果。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课堂是真理呈现的场所,教学是知识散发魅力的时代。

在静态教材下,有着人类最大的奥秘:发现宇宙和人类,书写宇宙和人类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对这一发现和书写的回顾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是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寻求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它是将生命的认知功能从整个生命中分离出来,突出其重要性。生命体被视为认知体。

课堂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师生的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新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有真正的课堂生活。学习可以看作是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人(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反思、历史、成长)。

这样才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这三重境界环环相扣,缺少哪一重境界对于理想课堂来说都是缺憾那么怎样构建我们自己的理想课堂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我们不妨试试:

一、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知识的渠道将越来越多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是知识的拥有者,至少是更多的直是拥有者,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的形象。但是,网络的出现让信息乃至知识的查找与拥有变得越来越简洁,甚至因为兴趣的不同、学生的众多,一位老师的知识占有量根本无法超过全班学生。

在知识面前,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教与学将成为常态。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更相信你,更依赖你,更愿意让你带他们走向知识的海洋。

二、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这样的,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山中的“仙”,水中的“龙”。

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教师用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型,任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激情教学是爱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基本表现。

三、课堂实施目标教学、讲练结合。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通过制定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整体考虑了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

而且,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合理科学,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时间,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方向地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首要问题。

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亮点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言机会。在互动中,师生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产生火花,不断迸发,新信息、新学习不断涌动。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才能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我们的教室应该是学生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充满了疑惑、困惑和挑战。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和羞耻感。但其核心始终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和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堂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再现,还要实现人的复活——师生的复活。“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课堂之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将永远走在探索的路上。

境界观后感 篇4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2提要:在《怎样解读教材》一篇中,干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2

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框架”。有效的教学创造有效得课堂。这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将使教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干国祥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思想。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这样一个框架就是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使教学扎实、有效、富有活力。

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样一个框架是科学有效的。我认为我们还应该为不同班级的学生设计和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

“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读“有效教学框架”的几点收获

一、怎样解读教材?

参加吴小健主任主持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成因与应对的案例研究”的课题以来,也写了几篇课文解读,写时真的是有点随心所欲,自己读时有什么感受,觉得什么地方该使点力就随机地写下来。对如何解读教材其实一直是懵懵懂懂。

在《怎样解读教材》一篇中,干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文本解读是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深入地理解,从而展现文本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思想性的、主题性的、内容性的、形式性的和物质性的。

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材释义是将课文纳入相关年的课程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单元假设,最终确定其教学价值。

细读这两段文字,显然文本解读是一种“深入功夫”,而教材解读得考虑对学生的“输出功夫”。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既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又要有教科书解读的能力。文本解读是对文本的意种再创造。回归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来。

我明白,它应该为教材的解读服务,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课程的证明。教材解读应该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样来看教材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一个原点。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从课程整体出发来确定,它是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是课堂的统帅和号令,也是检测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把“尺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可测。

关于目标,新课程理论提出了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交融互进的,孤立的目标应该是不存在的。

境界观后感 篇5

有效的教学框架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个领域之首。掌握有效的教学框架,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生动。

新教育的三个目标不同于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强调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可以更好地实施。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不幸的是,我们有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但在本质上,他们没有精神生活。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客观存在,不应局限于认知层面。

一个好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感动、有洞见、有揣测、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当我们反思自极的学习时,我们很少有积极的心理活动,常常机械地记忆和理解。

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现在许多学生被迫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然后吞咽这些知识。事实上,知识有它的魅力,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只有让对知识的追求成为探索奥秘的神奇过程,才能激励学生学习。

干老师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课堂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的复活。即理想课堂的第三境界: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活的深层共鸣。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虽不易达到,虽要经历“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但这片绝美的风景,这至上的课堂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

境界观后感 篇6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心得

卫东区行知小学杨丹

教研活动月里,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如见其人。书中呈现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如此生动,每一个文本设计都是如此自然、和谐、润润物声,这是自然的。老师们深厚的文学积淀,教材的掌握、挖掘和拓展,课堂的控制和学生的引导,让我惊叹不已。

踏上讲台三年了,可我对一直对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感到迷茫,期间也被学校推荐出去听优质课,看到课堂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往往“热烈的”氛围下落下帷幕。于是我就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直到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它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个层次是探索知识的内在魅力,这是学生再次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个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的深层次共鸣。

阅读时我也尝试着做一些思考,下面粗浅地谈一谈我对“三重境界”的理解。

一、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人的口语。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课堂上,强大的牵引力仍然远远大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转圈,难以给学生真正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成了虚假的主体。

事实上,知识有它的魅力。只要老师善于当向导,他就会让学生们发现它的兴趣所在。在干老师执教课文《少年王冕》时,“这里有一个‘舍不得吃’,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王冕孝敬母亲。但是后面还有一个‘舍不得花’,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生逐步推理:渴望读书——买书——学***——成为有用的人,报答母亲。干老师总结:

“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所以,人小志气高。舍不得花——自强不息啊。

”这是学生读书所没有想到的,也是我读书时所没想到的。可充满智慧的干老师看见了,更妙的是他引领学生一步步体会到了,并欣然意会到了。这个“看见”,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让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

二、课堂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群”。

干老师在书中说:第二重境界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文本”的周围,来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他心中有学生。在课堂上,他注重学生的学习。所有的指导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我很欣赏干老师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共读共写,师生、亲子间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很感动的是,一个“共”正是体现了班级授课的理念,全体师生共同学习,课堂应该把目光放在“一群”上,而不是特殊的“一个”,当“这一个”在呈现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其他的学生和他共同面对问题来学习、**,使得“这一群”都动起来。

3、 课堂应该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神奇之旅。

这段旅程是怎样的?我们来听听干老师的表述:“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竟然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力去练***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那朵花可能有笨拙的模仿或不成熟的做法,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我努力去体验和实践,我最终会收获属于我的花。

境界观后感 篇7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境界观后感 篇8

为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学校开展了读书、教研活动。通过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的阅读,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新教育提倡构筑理想课堂。要想上好一堂课,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在书中有写到,一堂好课要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应试课堂话语想要的成绩,更要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并且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

当然,理论必然会存在自身的局限。我依然记得在暑假参加新教育培训的时候培训讲师说过的一句话:“上好一堂课,有意思远比有意义来得重要”。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一堂好课,不光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其次,新教育在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框架。在书中有提到:“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

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在学***程中,我也了解到,有效教学框架中提到六种教学元素即:教材、教学目标、预习、教学版块、个体学***教学反思。

其中,我个人认为,教是最容易忽视和最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还记得特岗培训的时候讲师说的:“坚持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你就可以从一名教师变成一名教育家。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fanwenziliao/235414.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