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汇集五篇

艺术读书笔记 2024-07-21

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读完作品之后受益匪浅,对于作者作者有更深了解。这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并撰写成一篇读后感,应该从哪个方面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出来呢?我们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笔记”,请相信只要耐心阅读您就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的答案!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1)

1、如果艺术只不过是,或主要是个人视觉的一种表现,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史。我们就毫无理由像现在一样,认为凡是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画出的树木,必然是一家眷属,相似乃尔。艺术之所以有部历史,是因为艺术艺术错觉,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劳动成果,而且是艺术家分析形相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2、知识来源于惊奇,这是希腊人的理念,当不再惊奇,也就有知识停止的危险。本书各章在于回复读者的惊奇感,再现为人类竟能用形、线、影、色呈现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图画”的视觉现实的神秘幻象而倍感惊奇。

3、普林尼普简要总结古典文化时期观点、:心灵是视力和观察的真正工具,而眼睛只充当一种容器,接受和传递意识的可见部分。

4、感觉(sense);知识(knowledge);猜测(inference),这些成分在知觉活动中发挥作用。

5、李格尔的观点:观点艺术总在于描绘个体对象,而不同于描绘那个无限的世界本身。埃及艺术家以极端方式体现这种态度,因为视觉仅扮演次要角色。描绘事物是按照它呈现于触觉的样子,亦即能反映事物那无关乎视点变化的永恒形状的更为“客观”的感觉。这就是埃及人避而不去描绘第三维的原因所在,因为透视纵深和短缩会把一种主观成分引入到画面。尽管希腊曾向第三维迈进一步,允许眼睛参与立体的知觉,但直至古典文化后期,像悖论一样,这个进展给予现代观察者退化的印象。因为这种方法描绘的人扁平不成形,而且只去描绘个体事物,不注重周围环境,所以这些笨拙的热播在模糊背影的衬托下尤为刺眼,然而这是一个转变而非衰退的阶段。李格尔看作是更具主观倾向的日耳曼部落的插足,艺术得以在更高水平继续它的转化。从文艺复兴时期所设想的立维空间的实体感概念,转到巴洛克风格中,进一步增加视觉主观性,从此转到印象主义之中,纯光学的感觉取得了胜利:“每一种风格都着眼于忠实地描写自然,毫无旁骛,但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对自然地概念”。

6、丘吉尔对绘画艺术的形象理解:记忆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我们首先注视着所画的对象,转而注视着调色板,再注视着画布,画布所接受的信息往往几秒前以自然对象发出,但它中途经过一个邮局,译为代码传递,它以光线转为颜色,它传给画布是一种密码,直到它跟画布上其他各种东西之间关系完全得当时,这种密码才被译解,意义才能显明,也能反过来从单纯颜料译为光线,不过此时的光线不再是自然之光,而是艺术之光。

7、画家所探索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而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反应,他关心的不是原因,而是产生某些结果的机制。他的问题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怎样呈现一个令人信服的物象,而不管任何一个个别阴影不符合所谓的“现实”。为理解这一难题须探索人们心灵记录各种关系的能力,而不是记录一些个体要素的能力。

具有上述那种能力并不在要我们去创造艺术: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被谐调好能适应种种关系的话,我们在这世界也将寸步难行。类似我们对光的格差,即所谓的梯度反应,而不是对任何一特定物体反射光的可测性做出反应。不论是小鸡或人,我们视网膜所得到的是起伏跳动的光点。

8、在远处看电影起初会感到歪曲、失真,但几分钟之后,我们学会把自己的位置考虑进去,比例也自然而然恢复正常。形状如此,色彩亦是如此,微弱的光线以开始会令人产生不适,但是借助眼睛的生理适应机能,很快又恢复正常。人和动物都有越过各种不同的变异去认识同一性,把种种变化条件考虑进去保持一个稳定世界的框架的能力。离开这种能力,艺术就无法存在。每当碰到一种不熟悉的转换类型时,就有一瞬之惊和随之而来的一段时间顺应过程。这种顺应过程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9、我们带着自己谐调好的感受器去接触他们的作品,我们期待在我们面前呈现一种标记法,某一个符号情境(sign situation)而做好准备去处理它。在这一点上以雕刻为例比绘画更好。当我们走进一尊半身像时,我们知道放在那里等到我们来寻找它的是什么东西,我们通常不会认为半身像时再现被砍下来的躯体。我们能理解这一情境是什么,知道它属于那个社会习俗或程式的东西。同样,我们也无憾于石雕缺乏色彩,相反,一尊半身像显得过分逼真,溢出那个期待它在那里存在的象征符号领域,则会令我们不快。

10、跟文化与舆论一样,一种风格也要建立一个关于预测的视野,一种心理定向,借以用过分的敏感性记录下偏差和矫正。我们心灵在觉察各种关系时记录种种倾向性。

一切文化和信息交流都有赖于观察和预测的相互作用,亦即那种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实像、失真、测中、出错等起伏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2)

贡布里希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是很厚的一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插图,作者非常贴心的设计是在介绍某一插图的时候往往可以让读者抬头或者翻一页就可以找到。这本书前面有几个前言,分别是中译本前言、第十二到第十六版前言和初版前言,可见这本书前前后后已经出版了十多次,也证明了这本书是非常受欢迎并得到读者认可的。看完这本书,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名为《艺术的故事》,之前还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名为《艺术发展史》,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更合适。一方面英文名本来就是“the story of art”;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书中提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在这里,贡布里希强调的是从古至今艺术的变化并非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变化,而仅仅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对艺术的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比如作者认为,原始部落的艺术看起来很笨拙,这并非他们不能表现得很逼真,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认为那样表现即可,作者还用反例举出一些原始部落的艺术完全可以表现得栩栩如生。

其次,这本书讲的仅仅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未涉及到很多有关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国家的艺术。

第三,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某种突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前人的艺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对前人艺术观点的反叛或改革,也是在前人艺术观点基础上的改变。比如希腊人学习埃及艺术,一方面既保留了埃及人那种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即表现从某个特定角度看事物的样子。

第四,整个西方艺术的故事似乎就是一部艺术家表现自然方法的变化的故事。埃及人表现艺术是尽可能保留全和长久,所以他们的规则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看自然时的样子。希腊人学习了埃及的这种方法,并有所突破,学会了表现从某个角度看事物的样子,发明了短缩法。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人体解剖和研究自然,发明了透视法,艺术家表现自然的方法发生了改变。到了印象主义者那里,这种透视法也并非最真实的表现自然的方法,而是强调在室外光与影的交织下事物给人的那一印象。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也是有他们各自的表现自然的观念。

第五,西方艺术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并非像中国艺术那样强调抒发艺术家的情感,更多的只是艺术家在完成某种任务——不论是国王、贵族、教皇还是商人等交给艺术家的任务。艺术家通过学习前人技艺,并且自己通过摸索创新,从而赢得名声而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家的地位的提升还只是后来的事。中国传统艺术中当然也有这种工匠所做的精美艺术品,但这些在中国只算是手工艺品,比如陶瓷、木雕等,这些手工艺与文人书画相比根本不能被算是艺术。显然,中国的文人画、书法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被强制按照命题去做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作者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实际上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作者是在表达这样的想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以前并非是艺术的东西我们现在看作是艺术,或许我们现在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在以后就被认为是艺术。所以,艺术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什么东西。而艺术家就是制作这些东西的男男女女。

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可以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读、认真读。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3)

说起沟通就让我联想到:因为我与跨部门的一位同事没有沟通好,而造成了一些工作上不必要的失误。正因此事我就选读了这一篇《沟通的艺术》,我感触很深,很多时候确实是因为沟通不到位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一些争执或者说是一些更大的麻烦;它让我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出来社会工作就更应该与同事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已成为你能否在一家公司立足,甚至是升职的重要因素了。

想想自己在一路走来的工作生涯中与各部门的同事相处也还算融洽,但自从我接手出纳岗位一职后,发现自己态度不好,不懂得与人沟通,不懂得与每一位同事都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沟通,心态很重要,沟通不只是一种讲话的技巧,更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端正的心态,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要纵观大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那才叫本事);从而掌握沟通的方法。

沟通,更是一种关心,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学会怎样关心人就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学会了怎样生存;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用友善方式与人沟通,让对方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称呼上要尊重对方,说话要顾及对方,说话要符合场合,尊重他人,用谦虚的态度与人相处,即使自己与对方的观点、意见不一致,也应保持礼貌,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不要刻意去攻击对方的人品、道德。

沟通,主动更是基本的要求,不管是与同事,上下级之间都要主动与对方沟通,及时反映情况,并应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要懂得分场合分时机与人沟通;注重与人交谈的细节、技巧,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懂得换位思考。交谈更是为了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同。

沟能更是利益共赢,沟通不是说服他人,而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展示自己形象的方式,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依现实情况做需要做的事,做到明智、谨慎,又能掌握到处事艺术,成为整个局面的操纵者。学会沟通的技巧,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完美,社会将会更和谐;团队战斗力的不断增强,让事业的不断的进步。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4)

看这本书的感觉,不像是国内见到的常规意义上的书,倒像是一篇论文。作者大量地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可以窥见作者输出这本书有多大的输入。同时,本书也给出了很多具体可执行的建议,也难怪能再版14次,深受大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了!

一、沟通和自我

1、自我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根源

研究发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即使你的人格特质具有害羞或者攻击倾向,你仍然可以在实际沟通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或控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格不仅是变化的,动态的,而且是可以被经验塑造的。

我一直相信,性格也可以随着环境和阅历改变。从小我很害羞,但妈妈一直教我,见到长辈要打招呼问好,我就一直这么做,到后来主动打招呼并不觉得害羞了。所以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热情的,外向的。

而在深入交谈方面,从小就被要求少说多做,家里没有鼓励闲聊的氛围,因此受到的训练较少,以至于现在和别人一聊天,老想着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倾听,不愿和人聊有的没的,很荣幸地成了群聊终结者。

所以,非常认可后天的训练对改变性格,改变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慢地去做一些改变,学会爱、信任、独立、自强、表达和分享,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终有一天,会看到一个更加喜欢的自己!

2、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同样,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承认了我们的价值。

这些形成自我概念的原则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会持续进行,特别是来自“重要他人”(家人,某个特别的朋友,某个老师,约会过的对象)的信息。

此外,我们每个人还通过社会比较形成我们的自我形象,即与他人对照的方式评估自身。

由此可见,重要他人的意见是多么重要了,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从小是周围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可是在妈妈眼中,我既不会干家务,也不会打理自己的着装,做什么事也都慢里斯条,做不利索。因此家里给我的评价都是“笨手笨脚”、“书呆子”、“反应迟缓”、“不会说话”……长期下来,我在学习上很有自信,而在社交上总是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跟人聊天,在动手能力上,更是深深的自我怀疑。工作以后,我也觉得有些事是自己无法胜任的。直到现在,看了一些书,有了一些实践,我才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些方法技巧,我也是可以做到的。相信自己,没错!

3、自我应验预言和沟通

自我应验预言有四个步骤: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期初的期待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在不断地建构和重构着我们的自我概念

想起毕业前的一场面试。

(1)在准备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哎呀是个外企,面试都要用英语,我肯定不行的。

(2)既然不行,那就不去吧!不准备了,免得耽误时间

另外一场面试:

(1)我想进这个公司,我认为自己的条件满足要求,希望非常大

(2)全力以赴,准备面试,包括专业问题准备,形象准备

(3)非常自信地参加面试和交流,收到面试通过的电话

(4)看吧!我还是可以的。这类工作于我小CASE

这告诉我们:

(1)要清醒地知道2和3的关系,是2行动导致3结果的发生。而并非1的作用。

(2)要认识到好的预言的好处。乐观,多给自己加油打气!

4、自我的展现:认同管理

我们使用的沟通策略会如何影响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我们传递的很多信息是以创造我们想要的认同为目的的。认同管理意味着选择自己的哪几个角色或者哪个部分加以展现。

沟通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管理他们的认同:举止、外貌和配备。在职业沟通中,职场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试图传达你很可靠的信息,而对方并未从你的言谈举止和形象中感受到。这也是作为新人的我们时常忽略的问题。

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改善:

1、礼仪学习视频

2、健身、学习化妆、服饰搭配

3、挑选合适的身份象征物(手表、汽车、佛珠等)[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二、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1、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得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办法。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

打破先入为主的思路,承认自己有时看问题并不准确全面。先客观地描述取得对方的认同;然后给出几种合理的诠释;最后由对方澄清正确的诠释是怎样的。非常聪明的技巧,不仅得到对方的反馈,而且还保住了对方的面子和双方的关系。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6

想看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当年想看的时候,这本书是第12版,而现在这本则已经是第14版了。我这个人习惯在一本书之前,猜一猜书的大致内容。开始读的时候,看看目录,看看自己猜的是不是跟作者想的一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只是猜想,这本书应该是讲"如何说话""如何写信""察言观色"之类的,然而拿到书后,才知道我的猜测有多么不靠谱。

我的不靠谱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想到这本书所涉及的范围是这样的大,二是没有想到作者研究是如此深入。范围大体现在,这本书不是单纯地讲沟通问题,而是涉及了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团体之间,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沟通与交往问题等等众多的沟通现象。而深入则体现在,每种沟通现象都不是那种浅尝即止的介绍,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展开的,这面有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有在沟通过程中如何倾听的技巧,有如何摆脱沟通陷阱的方法……

虽然这本书是以美国文化为背景而写成的,然而因为其研究的全面与深入,所以在多处能给人以启迪。比如在自我认知方面,书中提出了更正面的构建原则是: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3、要有改变的意愿。

4、要有改变的技巧。

这四点无疑对每一个期望改变自己的人能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在思考问题方面,枕头法则中的五种立场("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对,双方都错""这个立场不重要""所有的观点皆有真理")。我们如果把这个法则贯彻在平时的讨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不同位置的思考,一定可以大大加强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而不致于犯下偏听偏信,一叶障目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别人性格特征,会以为不积极参加讨论的人是对自己不满或是有所保留。但是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同的人所以采取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单方面的认知是不足以断定他人情绪的。

沟通意味着倾听,而倾听有五个元素……当我们被别人抱怨独断独行时,我们不妨看一看这本书。沟通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变化,"我为什么和朋友疏远了?"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本书。沟通影响着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感到和家人渐渐疏远的时候,不妨来看看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不一定会给出我们所需要的标准答案,但是它却能给我们以正确的思考方向。

这本书整体上所采用了一种社会学的构架,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问题。这就使得沟通这个行为,有广阔的适用性,而新版所采用的众多媒体的例证,无疑更增强了具体内容的可信度和趣味性。在编排上,适时插入的情景链接和具体案例,又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可读性。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不会遭遇到这本书中的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是这本书使曹雪芹所提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不再是一句空话。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篇5)

小说的核心。什么是小说的核心或是价值所在。昆德拉在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小说诞生于幽默精神。一个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是进入不了小说的国度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这句犹太的谚语,在阅读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人要活着,想要深刻有意义的活着,怎能不去认真思考世界呢,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透过纷繁浩瀚的表面慢慢理清世界本身的思路。可是昆德拉告诉我这个世界存在本身并不是一个唯一或是必有一个定论。我们所能积极寻求的只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把握存在的某个方式。论断是愚蠢的。所以昆德拉说:小说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是个体想象的天堂,在其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

想象死亡。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带领人进入一种完全想像的境界。轻飘飘或是沉甸甸。头脑与身体完全断开。亮着昏黄灯光的夜色下的斗室成了天堂。小说总是在讲着死亡或是与死亡有关的体验。在死亡的入口或是边界,传达那种不可言达的经验。人生很无奈,活在没有经验的世界之中。我们无从寻找到世界的真理,甚至越来越难以了解自己。在这一新的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昆德拉如是说。

存在。存在是什么?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存在即是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性。昆德拉认为每一部小说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人的存在是什么,它的诗性在哪里?正是因为只作为可能性的存在的存在,小说的世界里充满了乐趣。

想象力。小说家肆意的想象。拥有明净的,消除了滞碍的头脑。“一个真正小说家的特征:不喜欢谈自己”。希望自己从来不存在过,被历史删除而不仅是遗忘。小说家只渴望人们记住的只是他印出的书。正是因为存在只是一种可能的状态,无法把握世界的真理,无法把握自身的真理,小说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甚至于写作者也是陌生的。真正的小说阅读,纯粹的小说阅读,只存在于对小说的阅读之中,体验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照亮遗忘。考量一个时代的精神不应该忽视小说的精神。小说比起哲学更是充满了智慧。小说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了灵感,梦与现实的交融。在小说这一场所中,热情洋溢的想象力看似摆脱了真实性的枷锁。小说能够照亮人的存在,或者说小说存在的理由是要永恒的照亮“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对存在的遗忘”。但小说并不意味着幸福与希望。

复杂与延续。昆德拉在这本书中用了一个在我看来是绝妙精辟的比喻:小说不是一个没有明天的手势。这一比喻是文本的最高点。小说的精神具有延续性,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之前的作品的回应。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会有的体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小说中被反复的探讨,小说家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说出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昆德拉说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

好笑。读完昆德拉这本小书,回想刚刚过去的阅读体验,有清晰的感动,世界仿佛在一刹那为我,仅仅为我一个人,打开了一个缺口,我的那些无法言达的却是深刻在心间的感受,昆德拉用他的文字代替我说出了。感动还不足表达情感。是好笑。如痴如醉的与他的文字找到了一种共鸣。明天可能会遗忘深刻,但我想好笑的感觉应该会像上帝的微笑一样,像与死亡一样,像小说企望带来的那份永恒一样,还应该像每晚穿梭在云层中的月亮。或明或暗。或圆或缺。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gongzuowenshu/204843.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