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传读后感7篇

笔稿范文网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毛泽东传读后感”,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内心的感慨一定会如喷泉般涌出。 值得注意的是,遇到阅读障碍时要用读后感帮助自己理解,你是否了解一些很好的读后感都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将本网页加入您常用的链接列表中!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1

作为半知识分子,刘蕾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纵观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能够发现,毛的知识分子观点一直在松与紧、张与弛之间摇摆——而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

学界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评价各异:西方学者,如戈德曼、瓦格纳等人常常从他们的政治文化背景出发来理解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点,认为毛泽东是皇权思想支配下的知识分子观;而国内一部分“新文艺批评家”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则持全盘否定态度。

事实上,毛泽东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上犯了错误,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是非常重视的。如,1939年6月在《反投降提纲》中,毛泽东就提出“要保护革命知识分子,不蹈过去的覆辙。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不能胜利”,“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帮忙,不会提高自己。

工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他还曾经用“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样的词句高度评价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价值和作用;他在给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人的信中,也曾满腔热情地说:““诸先生长期为民主事业而努力,现在到达解放区,必能使建设新中国的共同事业获得迅速的成功”,盛情邀请他们共商建国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复杂多变。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服务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如“要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但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批判中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有了大量的重复。

一方面提出“双百”方针,要求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并把科学实验作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另一方面,反右斗争扩大,要求对文艺、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猛烈的批判。*****时期,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发生了偏差,助长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减少了,给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惨重的损失。

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的动摇有多种原因。

首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当时社会主义各国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普遍准则是:政治目的至上,主流文化一统天下,最高领导人决定一切,各种协会的负责人掌握着知识分子的命运。

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在文化政策上必然要向这些国家靠拢,在此时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出现错误和偏差实属在所难免。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毛泽东仍然能够提出灵活的“双百”方针,可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次,毛泽东的决策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密切相关。虽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人才积淀,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发展规律。我们理论上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社会,而在行动上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农民思维,大家普遍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判断。

我们对待各种文化思想,动辄打烂一切,一言不和,全盘皆输。毛泽东的一篇社论可以推翻几十年来无数人的研究成果;毛泽东的一番讲话,可以使千百万青年知识分子放下书本下乡。

第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一些知识分子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的恶习”。以毛泽东本人的经历为例,他曾经承认: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肮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都能穿,觉得干净;工人农民的,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肮脏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儒家思想的浸润,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及其最高领导人的认同,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建国后,知识分子更是普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党和毛泽东永远是正确的,缺乏基本的怀疑和批判,从而间接导致了中国近30年的科学文化悲剧。

最后,毛泽东的个人原因。对文人学者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反映了存在于毛泽东潜意识中的两种倾向:一方面,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终生以“教员”自居和自豪。

此外,他还与许多知识分子有着真诚的友谊。章士钊、梁漱溟等一些知识分子,将不时受到毛泽东的邀请,在家做客,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毛泽东又会经常性地感觉到自己被知识分子排除在外,毛泽东显然没有忘记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受到的冷遇(毛泽东回忆说: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这使他有一种纠缠不清的心理欲望,有机会就把知识分子置于他们应在的位置。半知识分子的毛泽东总是对生活在象牙塔高处的人民不满。

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他们的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对其原因的**我觉得很有必要的,以史为鉴,从而让我们更加坚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方针。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带头读书学习。他总是强调努力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他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是看书本,不断收获知识。

他光辉的一生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终激励着我们学习,向毛泽东学习始终是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关键是要始终坚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反思的态度、进取的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擅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就思考到**,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我们为今天的党员干部和青年树立了好榜样。

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从毛泽东的历史中学习,可以学到很多读他的奋斗历程,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迪和帮助。毛泽东博学而有思想。他一生都爱读书,从小到大陪伴着他。

毛泽东心中的人民思想,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了对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是现代中国的灵魂。

附录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 《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政策》《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附录2:《西行漫记》**上海复社翻译出版社

《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录3:

序曲(prologue)

第一章青年(1893-1910)

第二章为什么知道(1910-1918)

第三章京沪天地(1918-1921)【 wider world in peking and shanghai(1918-21)】

第四章组织(1921-1927)[**anizing(1921-27))

第五章斗争(1927-1935)

第六章把握未来(1935-1936)

第七章抗日(1936-1945)

第八章圣人(1936-1945)

第九章成熟桃(1945-1949)

第十章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we shall put aside the things we know well" (1949-50)】

第十一章重建(1951-1953)

第十二章建筑(1953-1956)

第十三章疑虑(1956-1957)doubts (1956-57)

第十四章修补体制(1958-1959)【tinkering with the system(1958-59)】

第十五章苏联及其后(1958-1959)

第十六章静修(1961-1964)

第十七章乌托邦之怒(1965-1969) 【the furies of utopia(1965-69)】

第十八章峣峣者易折(1969-1971)【a tall thing is easy to break (1969-71)】

第19章尼克松(1972)

第二十章残疾人梦(1973-1975)

第二十一章强弩之未(1976)【an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1976)】

尾声【epilogue】

后记注释

译者附言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3

领导人民斗争,建设社会主义,回顾过去的光辉岁月;心中有进步的思想,革命精神坚定,现在的人物还看。对毛主席来说,中国人一定很熟悉他。他带领中华儿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推动者,是什么使他的革命生活激动人心、伟大?

一是恰当时间中的革命精神。毛主席从小可算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孩子,在家中与母亲弟弟统一战线反对父亲这个“执政党”,入室操戈,积极与父亲辩论。在学校还不满塾师管教太严而逃学。

对主流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反而对《岳飞传》、《西游记》、《盛世危言》这类闲书抱有极大兴趣。我不喜欢过分束缚人们思想的宗教信仰。青年思想也很激进。像当时许多进步的青年一样,它加速了衰落。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与当时还是封建制度的时代并不怎么“合拍”,而且他要做的并不是让自己在封建制度这锅沸水中把自己煮烂,他想弄翻这口锅。在当时所处的时间,这种思想是稀少的,而且是好的。清朝官吏阶层大都是“装在套子里”,老百姓也只是自己能活下去,勉强有一口饭吃,就知足了,可见稀少。

当时,清**的统治除人民起义外,明显受到其他因素的动摇。如果我们不做改变,我们可能做不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正确的。正是这种适时的革命精神,是他成为推动这一历史发展的重要成员之一。强调时间的正确,也非常有必要,要是在物阜民康的时间或主流革命正在进行时,就可以被称作造反或反革命了。

二是没落时代里的进步思想。他从《世界大英雄传》中看到了国外的英雄及他们的英勇事迹。他崇拜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

在当时的各种激进读物中,他了解到了时局的危机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在曲折而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稍加调整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最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都为他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铺平了道路,使他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

而正是没落的时代,让他的新思想得以表达发挥甚至成为主流,若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时代,他也只能做一位寂寞圣哲了。

历史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恰当时间中的革命精神和没落时代里的进步思想其他人也可能具有,但无人可以否定毛泽东的伟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毛泽东应该受到尊重和尊重。我也十分感叹佩服毛泽东这位伟大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希望他凝结各民族而成的团结集体能够走向更大的辉煌。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4

学***精神扎实推进工作

——《毛泽东传》读后感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罗斯·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该书文笔流畅、史料详实,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具体描绘出了“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增强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学***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心中有党、有国家、有人民。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自觉地同情弱者和劳苦大众:“一次他帮父亲去卖东西,在回来的路上,他把全部收入都给了素不相识的穷人”、“背着父亲把稻米送给揭不开锅的乡亲们”;在革命时代,“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亲人为国捐躯”。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队伍完全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当前,我们要把“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落实到财政各项工作中,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大力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打造“阳光财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纠风和专项治理等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学***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路线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当大多数党员仍热衷于工人运动时,毛泽东同志就开始注意农村和农民问题,他在对湖南五个县做了32天的实地考察工作后,完成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正确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客观实际,采取了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薄弱敌人的战术,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长征时期,他及时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了陕北,从而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开创了新篇章。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要按照**对经济金融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金融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

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财政部门创造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境)外财政工作的有益做法,加强内控,规范流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不断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学***拓进取的乐观主义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他身上,体现了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革命无畏精神。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也有深刻的体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革命不是苦役,工作不是苦役,要让劳动和工作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面对困难,不要回避,始终保持一分镇定和从容,勇敢面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乐观主义并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远见卓识基础上的科学的乐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乐观不是空想主义,也不是被动等待,而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胜利。

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不断加大。我们要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心和决心,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念思路、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加强财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财政部门惩防体系建设。

四、学***之以恒的学***

毛泽东同志在学***,堪称我们的典范和楷模,他“一生勤奋读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少年时,他对他的父亲说:“活我要照常干,书也要照常读”;青年时,“常在学校图书馆全神贯注地读长沙和上海的报纸直至深夜”;战争时期,“如果能在一个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毛泽东总是在黄昏时分走出窑洞,坐在一只小凳子上,手中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建国后,“他不断地读书,在50 年代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哪一位在读书和写文章方面超过毛泽东”;即使到了晚年,在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借助放大镜进行阅读。

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财政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要增强学***机感、紧迫感,牢固树立终身学***念,把学***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自觉行动,全面加强政治理论、财政业务和综合知识的学习。

同时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为财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5

二、徘徊摸索,失误难免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做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犯了一些错误,阻碍了我国的发展,甚至导致倒退,但这些功过我们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生活有了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地激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甚至是后来各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三、伟人已逝,激励后人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已然得到大幅改进,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信仰正在逐渐消失,人们在充满铜臭味的现代社会很难再体会老一代人的艰辛和信仰。毛泽东是位值得铭刻千古的伟人,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更重要的是他的足以激励万世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种探索进取创新创造的精神,一种胸有成竹自信自立的精神,一种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矢志不渝,爱国敬党,多向伟人看齐,在新时代新背景新潮流中锻炼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添光加彩!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6

最近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我被毛**关心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感动了,也为他小时候经常帮助别人所钦佩。

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正当秋收时节,下起了倾盆大雨,乡亲们急忙奔出家门,抢收自家晒在坪上的稻谷,毛泽东却跑到旁边邻居——四阿婆那里帮着抢收。等他再跑到自家门前,快要晒干的稻谷已经被雨淋得透湿,有些还被冲进水沟里去了,父亲大为恼火,责备他胳膊肘往外扭。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和父亲申辩,无异于火上浇油,等收拾完稻谷,他才平心静气地向父亲解释说:“父亲,你也知道四阿婆家里很苦,又要交租,如果稻谷没了,她可怎么活啊,我们家虽然有点损失,但总还可以补救。”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记得去年我到乡下过春节。第二天我邻居家的小弟弟在拼装一辆赛车。可是小弟弟拼装的赛车怎么也开不动,急得他都快要哭了。我就走过去帮他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帮他修好了赛车。我和小弟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然我帮助别人的事,和毛**帮助邻居的事是无法比拟的。但我从中感到帮助人是快乐的。正因为毛**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长大了才能在心中装下了人民,并为人民奔波了一生,时时为人民着想,事事为人民着想。

书中写了毛**在根据地的一件事尤为感人。有一次,有人向毛**报告说陕北有个农妇不肯交公粮,并说要让雷劈死你。毛**并没有马上命令人把她抓起来,杀了。而是让人去调查事情的原委。毛**在得知这个妇女骂人的真相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遂命令通信员给农妇送去些粮食和自己养的一头羊,并找来那些征收公粮的干部,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对于群众的公粮负担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反动派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她没有错,她有一肚子气,怎么能不骂人?大灾之年,我们征收公粮的同志尤其要体察民情,不能有一点马虎粗暴。”

毛**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妇女,还为这个妇女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么宽广的胸怀啊!他的心中只有人民,他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毛**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啊!

毛泽东传读后感 篇7

这次我选择读的是罗斯.特里尔版本的《毛泽东传》,虽未全部读完这本略厚的传记,我已经从这本书中认识到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毛泽东。这本书从毛泽东的出生说起一直说到新中国成立,这漫漫长路,看似短短几十年,却是不平凡的一生。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生活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因其父亲擅长精打细算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是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他的父亲却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甚至后来在回忆中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父亲。

在整本书的开篇就描写了这样一幕场景“父子俩刚刚在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父亲当着满屋子客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泽东顶撞了父亲,然后跑出家门。他的父母出来追他,客人们茫然地跟着他。

毛泽东跑到池塘边停了下来,声称如果父亲再靠近一点,他就会跳下去。”或许从那时开始,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骨子里流淌着一股不属于那个封建时代的血液,名为叛逆。

在毛泽东,山区人民的特点是:淳朴朴实,反抗精神,绿色英雄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因他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这些不凡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

小时候,毛泽东就非常爱看书,常和他的同学们在上课时偷读一些大多是描写战争或反叛的书,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有次他父亲要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在韶山,这些书最能丰富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所以说,多看书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的眼界都是有限的,封闭的知识只会让自己的心灵世界越发匮乏,困于一方小天地做个井底之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后来毛泽东找到一本描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的小册子,他记得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在他回忆这个小册子对他的影响时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这本具有改良思想的书就是《盛世危言》,它让泽东深信:为了中国,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于是,他开始走出韶山,用私底下攒的钱离家出走。在他独自在外闯荡的那段时间里,也曾过着穷困的流浪生活,但“表面上看来优柔寡断的这个流浪者,实际上似乎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世界观。”而后来的一项项传奇事迹都说明了这个当时穷困潦倒的少年即将为中国带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后来,毛泽东去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家里也同意了毛泽东的选择并给他寄来了钱,那个听凭兴趣、率意而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教学兴趣主要来自道德哲学和报纸,这是他一生的两大爱好。

而相对于今天,作为大学生的我都不敢说我是个爱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更关心的是小我,而非大我。所以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令我最为印象深刻,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或许也只有那个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我们无法成为像毛泽东那样的英雄,但是,现在的中国正在不断发展建设当中,这时候正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为祖国献力,虽然力量微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继续说毛泽东在第一所师范大学的日子。杨昌济,这位人称 “老夫子”的先生,在渴求生命意义的一代人的心灵中播下了会结出激进果实的种子,没有哪位良师能比这位在爱丁堡取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对毛泽东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朋友和岳父,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在毛泽东的评价中,“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是杨昌济在他心中的印象。

毛泽东不仅爱看书,还热衷于体育运动。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晒太阳,他认为这会给他的身体带来能量;半年了,我没有睡在宿舍,而是在学校院子里。都是为了让他更强壮。

毛泽东把这些叫做“体格锻炼”。锻炼身体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战斗。毛泽东认为: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健康的体魄、勇敢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都是拯救中华民族所需要的。

我想我明白学校安排体检的意义了。光学习是没用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何实现理想,如何战斗。健康的身体、勇敢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这本传记我暂时看到第十一章:《湘江评论》,我会继续看下去,从毛泽东的每一件事情中我都能看出他的一生注定不凡。从一开始是民办学校的老师,后来第一次带他走出农村,到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老师贺岚冈,和杨昌济,谁都很欣赏他。

他们都为毛泽东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然后先天的才能和后天人的影响使毛泽东形成了许多优良品质,可以说决定了他的成功。

。。。。。。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这一串串荣耀背后是一个付出了太多努力、太多艰辛却一直同反革命斗争,同国民党斗争,同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敢者。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189644.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