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心得体会(必备8篇)

养生心得体会 2024-07-23

你会写心得体会吗?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出现,我们不妨把酝酿好的感悟和想法用纸和笔记录下来。通过心得感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与“养生心得体会”相关的议题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我们会为您整理出该领域的最佳实践和案例以供参考!

养生心得体会(篇1)

健康饮食现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现在讲究的不仅要吃的美味,而且更要吃的健康。女性养生是一直不变的话题,而饮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总用。女性究竟如何健康养生呢?下面我们不妨一起看一下韩国的女人喜欢吃什么食物来保健养生?

健康养生

比如海带

海带是韩国最普遍的食物之一,韩国人从过生日、坐月子到吃早餐,顿顿都少不了它。营养学家认为,海带中所含的热量较低,胶质和矿物质较高,易消化吸收,抗衰老,吃了后不用担心发胖,是理想的女性健康食品。海带在韩国常见的吃法是加醋凉拌,或者放点蒜末做成韩式海带汤。

粥 也是韩国最常见的养生食物。韩国街头有很多大型高级连锁粥店,一碗粥的价格很贵,约合肉丝、蔬菜、杏仁、松子等, 配合肉汤、菜汤长时间熬煮,能起到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胃口不好和身体虚弱的人最适合食用。由于荞麦中含有抗氧化物维生素P,这种物质对肠胃健康很有好 处,降血压和助睡眠效果很好,是大肠“清道夫”,因此,韩国人喜欢将荞麦和大米一起熬粥,认为有保健作用。

此外,白菜、大蒜等都是韩国人生活中重要的养生食品。营养学家认为,白菜可以退烧解热、止咳化痰,还能抑制乳癌细胞。所以,韩国人吃火锅时,一定要加点白菜进去。bijIAogaO.CoM

养生粥谱五则

一、梨子粥:

梨子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二、栗子粥:

栗子粳米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关节痛等。

三、芝麻粥:

芝麻粳米肺燥咳嗽、头晕目眩者食用。

四、胡萝卜粥:

将胡萝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因胡萝卜中含

有胡萝卜素,人体摄入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适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五、菊花粥:

菊花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对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治疗功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养生心得体会(篇2)

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共用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同时,中医坚持以辩证法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治病,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进食稀饭,同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其他别的有益的补充,因此,出生以后我三天两头感冒,从小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在冬季的时候四肢发凉,终日精神不振,天气一变化就会头痛,而且会持续数天之久,乃至于我不上课也无需请假。之前由于嫌中药熬制麻烦,我家人大都带我去看西医,做胃镜、胸透,拍头部和颈部核磁共振,但是结果显示一切良好,医生也仅仅开了一些常规的药来吃,效果几乎为零。进入高中阶段,可能是由于功课负担过大,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准时头痛,整个颈部和头部都十分冰凉,必须有一个人为我不断按摩才能缓解疼痛,否则就会有强烈的呕吐感。由于我家有偏头痛的男性遗传倾向,我父母也只能干着急,能做的只能是按摩和炖天麻汤。

直到我表姐的公公,一个在湖南承包医院的老板知道我的情况后,替我请来了他们旗下最有名的中医来为我诊断,其结果是:我的头痛并非遗传,而是由于“先天之气”不足造成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关节僵硬,经络郁积不畅,所以就会精神萎靡,脸色泛黄,四肢发凉;而下午天气转凉或者气候变化的时候,风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晚上睡姿不正确所造成的颈部和肩部不适,使得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风邪之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

找到病因之后,医生认为我需要补“精、气、血”,多管齐下治疗:首先,为我开出了一连串不知道具体是何物的食材,要求每天两顿饭通过与不同食物搭配来吃,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每周“蒸一次”,最后是每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作为日常的饮品,这样持续近2个月后,我感觉精神好了许多,不再感觉腿部僵直无力,食欲也好了许多,最为重要的是,头痛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下降了许多,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除了拔火罐之外,我继续坚持食疗和泡脚,使我在高二那年暑假后不久彻底和头痛告别,使我免受身心的煎熬,也使我的体质好了许多,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如果不是中医,仅仅靠西医,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对于中医关于“人”的看法和诊断方法,我深以为然。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表现出病理的状态。而在治疗疾病之时,中医并非像大多数西医的观点那样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而是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来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吃吴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又经过一位老西医的诊断后认为是过敏性的咽炎,加开了几种抗过敏的白色小药片,一开始咳嗽被压下去了,但是那个尾巴怎么也去不掉,反复多次后又变得严重了,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采用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来断症:我老爹面色虚浮,眼袋浮肿,表明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舌苔白中带黄,显厚,表明胃气郁积,观看喉咙情况后认为咽炎无法引致这么严重的咳嗽,通过询问,得知我爸三餐不规律,在外应酬过多,油腻和鱼腥的东西摄入过多,同时,由于体质不佳,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寒气积聚,加剧了胃气的郁积,而过多的胃气由于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对喉咙进行刺激,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转变为胃气引起的咳嗽而难以被发觉,西药的功能仅在于消炎,而无法平抑胃气,这才是咳嗽长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这位老中医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药方针,先开了三帖中药来消除积食,加大肠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同时要求我父亲在最近两周之内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加大对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并且减少工作量,增加睡眠时间,然后开了几服药来抑制胃反流、反酸,用归脾丸来增强脾胃的功能,仅仅过了两周,喉咙部位的不适感基本消失,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甚至连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呕吐也好转了许多。

然而,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能够迅速痊愈比以更小的代价痊愈看的更重,而西医快速见效的特点也迎合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心理,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况,人们往往是经过多次西医诊断无效之后才想到中医,但是,此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医的疗效,应该加大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才能保证这一学科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养生心得体会(篇3)

学习了“中医养生康复学”这门课,通过老师课上的讲解,我清楚的意识到健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们——生活中,我们这样看似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往往会忽视养生,这个很可能是我们以后一些病痛的诱因。所以学了这门课,我就要做到学以致用,从现在起为自己制定一份养生计划并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它,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师讲的关于食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在最后几节课,老师教了我们一些关于针灸和推拿的养生治病之道。我自那天才知道:针、灸有别,针法指在体表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灸则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或艾绒装入温灸器

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最早发现于明朝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后经过手法的发展演变,变成了现在所常见的推拿。

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了解到,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个生肖。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一个经脉管一个时辰,相对于每个时辰都是不同的经脉值班。所以我的养生计划将按时辰来进行,在中医养生十二说中: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当令;寅时——肺经当令;卯时——大肠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申时——膀胱经当令;酉时——肾经当令;戌时——心包经当令;亥时——三焦经当令;

由中医养生十二说,在我的养生计划中,不论多忙,我都要坚持子时入睡,卯时起床,以此来养胆、肝、肺、大肠,同时也是自己在白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三餐则分别在辰时,午未交替之时和酉时进行。

因为我的身体每天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身结构成分的更新,每天都会制造新的肌肉、骨骼、皮肤和血液用于更新旧的组织。如果摄入能量过多,身体就会增加一些脂肪,反之就消耗一些脂肪。所以最好的食物应该能制造并维持强健的肌肉、完好的骨骼、健康的皮肤和充足的血液,也就是说食物不仅要提供能量,还要包含充足的营养素,

即足够的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在日常膳食中,我会下意识的调整自己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此同时,也会注意五性(热温平凉寒)、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协调,让饮食真正服务与我的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的作用不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因此坚持体育运动是我养生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50岁以前,我每天将保持半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主要以慢跑为主,辅之以跳绳,游泳等,50岁以后,打算学点太极拳。运动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在早上6:00或下午4:30之间转换。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注意自己生活中的小细节,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处世不惊,不大悲大喜,为自己的身体进行更高一层次的保养。我相信,在我全方位的关注与坚持之下,即使已然年迈,我的身体也将仍然硬朗,而这一直的坚持,定将通过强健的体魄时时于生命之中反馈于我,让我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养生心得体会(篇4)


一、


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养生成为了当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通过某些养生方法,我一直努力保持身心健康,并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对养生的体会和心得。


二、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养生的第一步。我强调均衡摄入食物营养素,并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摄入。例如,早晨喝一杯温水,它能清肠胃、预防便秘;每天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便维持肌体健康;尽量减少油炸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选择低盐、低糖、低脂的食品,以免影响健康。我认为,吃得慢一些,细细咀嚼每一口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通过合理饮食,我感到轻松愉悦,身体的状况也逐渐好转。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一直坚持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或者太极拳。这样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它不仅燃烧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增强了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适度运动也对缓解压力和焦虑有很大帮助。带着平和的心情,运动让我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更健康的身体。


四、良好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我意识到通过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白天的挑战。我努力确保每天晚上至少睡眠8小时,并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晚上睡前,我会进行些许放松活动,如冥想、泡个热水澡或听些轻音乐,以帮助我缓解压力,并促进睡眠品质。良好的睡眠使我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五、心情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养生至关重要。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压力常常让人们焦虑和疲倦。我通过调节心情来舒缓压力。例如,我喜欢和亲朋好友出去散散步、聚聚餐,互相倾听、沟通交流,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我还会抽出时间进行一些喜欢的爱好,如画画、读书、写字等,从而让自己更加快乐和放松。良好的心情不仅使我心情愉悦,还能增强我的免疫力。


六、养生小窍门


除了以上的生活习惯外,我还掌握了一些养生小窍门。例如,按摩是我的一项养生法宝。每晚入睡前,我会用按摩器放松身体,特别是颈椎和肩膀,以舒缓一天紧张的工作。我还喜欢喝中草药茶,如菊花茶、薰衣草茶等,对我来说,它们具有镇静和安抚的作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都是我养生的小窍门。


七、结尾


通过长期的养生实践,我发现了自己身心健康的变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睡眠和心情调节等等,都让我感到更加健康和积极。通过养生,我学会了珍惜身体,注重健康,从而拥有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并将养生的理念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养生心得体会(篇5)

我今年八十四岁,去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很多同志要我说说长寿的秘诀。秘诀实在是说不上,只能将自己的生活和锻炼情况总结一下,谈点体会。

没有一个愁字,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我大半生都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但我从不畏惧,从不发愁。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奋斗,其乐无穷。苦尽甘来,终获胜利。我坐了四次牢,但处之泰然,认为是非总会大白,真理终会战胜邪恶。

对人一本忠诚。"处事不求人谅解,为学但问己心安",是我的座右铭。见到不合理的事情我就说,不藏于心中,所以心地平安。别人给我提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不考虑别人对我有无恶意,所以无怨无恶。

我练的养气功,既不是硬气功碎石折铁,也不是发气给别人治病,而是靠养气修身之道培养元气。让元气充实起来,强健身心,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各个脏器的活动机能旺盛起来,祛除自己身上的疾病。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动力",内气运行于经络隧道中。气在哪一个地方受到阻碍,哪一个地方就产生病灶。倘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气畅通,身体就健康。不论肿瘤疾病,还是风寒之侵,都可以运用充盈的正气将病邪驱走。

我的处世哲学就是"善养浩然之气"。做人要正直无私,尽力做好事才能养成浩然之气。一个人做事要合乎真理,合乎道德。有一件事做得心里不自在,就应反复自省,否则正气就消失了。我在做任何事时都力争做到"求放心"/"不动心"/"勿助邪"。这就是说,做事情力求放心,做到心中无愧;淡泊明志,对富贵荣华不动心;清心寡欲不助长邪念。这是养生的大道,也是处事为人的规范。

我认为炼丹成仙,参禅成佛纯属传奇,从不追求。我练武术大半生,只求身体健康,能自卫防身。本此宗旨,我曾在三十年代就组织过健康与技击实验学社,提倡为救国而锻炼身体。卢沟桥炮响,我们的许多社员都奔赴战场。

通常我是凌晨三点半起床,练功一个半小时,然后乘头班汽车到各辅导站查功教功。九点回家吃早饭,饭后处理群众来信。中午休息一小时,接着便是看材料/会客,酉时也出诊。晚上常有些上门求医的患者待我治疗。就寝基本要在十一点半,就寝前再练上一遍功,结束一天的工作。

来基本上是素食,以蔬菜为主,主食少量。早晨喝碗麦皮粥,吃些豆制品,大约在一两半左右;中午米面不等,吃三两;晚上喝粥吃小菜。

养生心得体会(篇6)

这是一本让我等了8年的书,读之,我有一种闻道之喜。

有人云:文以载道”不如“医以载道”,我想“医以载道”不如“人以载道”。但是要做好人我想最基础的是从字去载道,去悟道。

象显于外,道藏而于内,大道至简,而徐老这本《字里藏医》是一本真正的从字载道,从字载医之书,此书有着中医传统文化的浓郁的芳香与福泽。

《字里藏医》共4章节,第一辑说的从健康谈起,第二辑说的从性命谈起,第三辑说的从疾病谈起,第四辑说的从脍炙谈起,徐老一共举了46个词语,读完这本书,准确的说,不能说词语,而应该说是92个汉字。

在第一辑从健康谈起,徐老很详细的说到“饥饿”,我特别对这2字解读甚是赞同,我懂得了“饿”比“饥”更严重,“饿”是伤心,在书中他说到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精妙,徐老在书中曰:“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于糟蹋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糟蹋自己……即使到了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想,来日方长嘛!想起一句话,你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小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能忍得住呢?忍得住就是神仙。

你看徐老师说的多好呀,多么生活和幽默形象呀,让人在会声一笑后却懂得了养生之道,就2字却隐藏了如此深厚的底蕴,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解读以及对古文字的奥妙。

第三辑说“疾病”2字,在未看书之前,我还一直认为“疾病”就是生病的意思,孰不知原来“疾”和“病”是大有区别,一向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文字底蕴的我,但是读了徐老的解读后,竟发现自己还未小学毕业。疾病的初期称为“疾”,而“病”是“疾”的发展,我懂得了人要防微杜渐,在“疾”之前就要调理好自己的心身,以免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此也印证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书中太多让人启迪的知识,也不逐一二举例了,也只有心领神会了,徐老他是用一个大医的高度,从书中我领悟到,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这都是以一种哲学的情怀,我都熏染其中,在这些文字的解读中,走出了对传统理解的误区。

《字里藏医》我觉得它是一本很有实用性的书,实用性外还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和解读,我明白了汉字也有魂魄,反而觉得在中国当下有很多人是一个没有魂魄的巨人,物质极度富有,而灵魂极度贫乏。

话落于此,突然想起一事,去年一些所谓的中国学者,还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竟然搞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是对“44个汉字整形”。

我想这些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说到底,是中国文人自命“精神贵族”的悠久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死灰复燃。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的地位渐趋优越——虽然不如官员显赫,老板富有,但也没有他们的压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员一级,便待遇优厚,终身无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儿要改春节,一会儿要用熊猫代替龙来做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会儿又要改革字体,以至很多的汉字已经失去原本的意韵了……他们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这些伪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客观上帮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专家学者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存状态。

孔乙己替人抄书,是自己弄钱养活自己,这些专家学者,则又拿工资,又拿津贴,研究的学问与“经世致用”这四个字连边也沾不上。而且据说现在某些所谓教授潜规则女生。现在又弄出对汉字的亵渎,我想他们是没事找事,制造混乱。我是极力反对对文字“整容”,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个美女。她小时候就很美。但是所谓的精力充沛的文字专家们,仍在拼死维护他们使唤手术刀的“权威”,一次又一次躲在犄角旮旯里瞎费工夫在折腾汉字,我想这实在得不偿失。

这种对汉字的整形的嚣张,我想这是某些国人的无知和愚昧,以及良心的丧失。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字典里,其实“医道”始终独立而鲜活的存在着,一方面道以医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从字入道。我想汉字一直以来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读《字里藏医》我感悟到,要想了解人,不仅可以从身体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得交流,而且还可以借文字表达思想诸多方式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交流,而比如从“饥饿”这简单的二字,当我们真正了解其真意时候,我们一定会被打动,因为我们熟悉那些情感,那些方正而如画的汉子就像手纹一样清晰、神秘,熨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我想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的字的地方就有中国词,就有中国心。我们说着、唱着、书写着,每一个汉字都珠润饱满,声音嘹亮。我们都爱着、恨着、感动着,从造字的仓颉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历史写意的绽放。

徐老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他不咬文嚼字,而在书中统统采用打古文引证的方法,他不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象”什么,就如同在《易经》里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他不用大概念来压人,而是发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为现在很多人心灵都扭曲变型了,因此我想徐老这本书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热情世世代代反复的阅读的书。

我感叹《字里藏医》选题立意与视角的广度和宽度还有深度,把每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重新挖掘探索,从生命的涵义、从做人的涵义、从养身保健的涵义、从中医药理的涵义,依推原始经典再次解读,即是对中国文化之根柢的一次全新的漫游和感悟。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徐老用他的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和智慧。他在书中一边旁征博引,一边结合自己渊博的中医知识底蕴去解读每一个词语,不得不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字里藏医》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能从中可以去触摸那些传统的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也许读完此书的一刻,我才感悟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认识真正有德行的医生,再说有些道行很高的医生一生中看的病人也极极有限,屈指可数,因为自己通过修身养心与天地合把病防范于未然,自己治疗的是未病,若到医生那去了已经是治已病了。但是还是要经过得道医生的点化,还是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之境界,也许我想要学好中医,必先去修心。习医先修身,心不正则医不正,术太高。但对人和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我想思想和哲学上的差异并无法阻隔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不解决人的问题,我想就不是学问。《字里藏医》是研究人的,也颇具现实意义,它是从词语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字里藏医》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学问呢?

突然想起徐老师说的: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我想中医这是一门仁术,从字入医,它源于一种根本的、深沉的爱,源于一种沉静的力量及心灵的阅读,它熨贴了我们的生命的根。

养生心得体会(篇7)

进入广东省恩平市那吉镇金山温泉孝诚非药物经典养生班现近1个月了,通过听课和养生实践收获如下:

养生理念,使我初步认识到,光是为了治病来这里是走错了门,因为非药物经典养生疗法是更高层次的养生,其重要的是养心。而人体的自痊能力很强,潜能很大,通过一些措施调动人的潜能。提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健康。养生汇给我提供了养生外因好条件和机会,每个人又要有毅力,很好配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自然有收获,要想巩固必须坚持下去!

非药物养生疗法的核心是疏通经络、气血通畅、大小血管,毛细血管通畅,这样才能供人体细胞充足的营养物质,身体自然就健康。达到此目的首先是生机饮食,这是基础,通过吃生食可排除体内长期积压的毒素、清除血液的毒素,营养细胞调动自愈力。还有静坐,是最好养气方法,养气养神、恬淡虚无、放下自我。入下是非和烦恼、放下一切,使自己回到婴儿状态,回归自然,真气丛之、精神内守,心身合一、病安丛来?静坐再和行走是连接生机饮食疗法和经络疗法的桥梁和保障。再有就是笑了,笑是天下最美的表情,是有益体操、是善良的本质,最好的美容;笑能天地、能经络、治百病、使腹隔肌上下振动与腹肌收缩运动对内脏器官有推压按摩作用。音波床有开发右脑产生快乐荷尔蒙,大脑神经产生快乐荷尔蒙;从而又影响体内的内分秘系统、增强免疫力,这样形成一个环路。使人发自内心,长期稳定的积极良好心态,这样人的健康就有根本保证。可见整体健康是一个系统,而疾病是局部。整体养生就要达到人与自然,营养、情绪、经络阴阳和动静平衡才行,否则出偏差就会得病。有了这些养生理念而我们每个人又是养生的主体,就要将坚信、知识转变为行动并坚持下去,按这盏明灯照亮的根本道路走下去;我深信,今后我的身体会更好,生活的更精彩。

通过养生我更具体的收获:

1、30天养生前我有糖尿病,04年得的,一直吃药,而且联合用药,艾汀和糖适平。血糖餐前7左右,餐后10左右。养生后,从刚来餐前7.2一直降到4.3,现在停药10多天一直平稳,餐前餐后均在5.8以内,自我感觉良好。

2、睡觉,腰疼好多了。

3、头上长的包也没了。

4、体重减轻10斤;

5、腿不肿了

6、静脉典张也好了,我很高兴。

感谢孝诚家园,并祝愿孝诚家园为中国人和人类非药物经典养生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在医学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希望你不管遇到多么大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这是光荣豪迈的事业,是为中国人和人类作贡献,我深信只要坚持办下去,有一天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大力支持和提倡,深入到社区广泛宣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同时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给更多的人带来福意,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事,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养生心得体会(篇8)

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要深入发掘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运用其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培养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深厚情怀的优秀医学人才。

茶叶最早作为药被发现和利用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茶叶最早被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当时对“茶”的称呼。西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勤俭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本是一味中药,因茶树品种和茶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不尽相同。茶水颜色或青绿或暗红,口感微苦、微甘、微寒,就其药性而言,具有醒脑提神、清热解毒、消食化滞、醒胃悦脾之功效。从这点来说,茶与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吸收了儒释道的哲学精华,形成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为宗旨的茶文化。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在史前期,“荼”泛指各种苦味的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自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巴蜀所产茶最早在商周之际就有记载。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战国时期,茶树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秦汉时代,茶作为单独饮料进入人们的饮食体系。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时期,全民普遍饮茶。进入唐代,饮茶之风发展日盛,形成“人家不可一日无茶”的现象,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代,有了新茶的专业生产基地,主要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元代,茶艺变得简约清新,大量生产各种散茶。明代,饮茶者对茶艺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茶。清代,茶艺成为大众化的行为,茶叶对外贸易空前扩大。

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伴相生

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文化的推广发展依赖中医药文化的指导,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传承需要茶文化的助力,二者相伴相生,共同扶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梳理总结,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茶文化传承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的精华,无论是茶艺方式、茶趣感受还是茶品内涵,都深深蕴含着中庸和谐的品质。陆羽在《茶经》中指出,泡茶时要做到“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即要选缓缓流动的活水,泡茶的水温不宜过高,要掌握高冲低斟原则,在待客时要遵循“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此外,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知伦理,在茶事活动中实现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大同理想。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利用内心平和强调修身养性,从而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释文化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协调和平衡的“中庸”“中和”思想。如“阴阳平和、协调脏腑、调和致中、清热与温寒、补虚与泻实”的中医治疗法则,又比如“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家庭亲和”的价值观,均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理想的状态就是保持“适中”,诊断过程就是寻找出身体哪个部位出现了“失中”,治疗原则就是“执中”,治疗的最佳效果就是“治中”,这些都体现出中医药文化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

道家崇尚清净无为,追求“道法自然”,而茶性平和,自然纯朴,两者有着天然的契合。道家认为茶汇集了天地之灵气,长期饮之,可以使人轻身换骨,除去污浊之气,因而把饮茶作为日常清修的辅助手段。茶文化中的建盏由盖、碗、托三件组成,分别代表天、人、地,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吻合,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文化在精神方面,强调道法自然、淡泊宁静;在行为方面,主张节俭谦和、自然朴实。这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彰显出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树立了茶道的灵魂,灌输了崇尚自然、朴素、纯真的美学理念。

中医药学提倡“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所谓“天”指大自然,“人”指身体,“合一”则是顺应的意思,二者相互关联,一脉相通。《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类必须了解四时气候变化特点,遵循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防御外邪侵入人体,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方可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有不少关于茶叶药用价值的记载。《神农本草经》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中谈到“茶茗久服,今人有力、悦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茶文化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茶”字拆解开来,可以看到“人”在“草”“木”中生,这是茶的木之属性。茶在杀青、炒制、冲泡以及与陶制茶器接触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中医学中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阴阳之间是消长转化、对立统一的关系。“阴平阳秘”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如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等。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选择的养生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专注于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有的侧重于采用针灸、推拿等医疗手段或练习武术、气功等,还有的致力于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但殊途同归,万法归宗,皆须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天人相应”最高指导原则,从而使人体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中国茶文化是传统品茗技艺和饮茶风俗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茶道精神是茶与道德在融合及升华过程中所形成的,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达到增进友谊、静心安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境界,从而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欣赏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这与儒释道的“内省修行”思想完全吻合。从这点而言,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是修身养性的长久追求。

中医的修身养性,讲的是修养精神生活的理性。《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讲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养性的实质是培养人健康的精神或心理,要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否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

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不谋而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侧重于诠释中华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茶诗、茶歌、茶典籍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中国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口味地道,质感上乘,保健功效毋庸置疑,远销世界各地,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世界因中国茶而精彩,中国因茶文化而自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及德育功能元素。充分利用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大学生热爱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情怀,拓宽眼界,开拓思维,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有助于教化大学生文明知礼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文化中的茶礼是一门学问,也是中国礼仪的精髓。在中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传情已经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陆羽在《茶经》里,提倡“精”与“俭”的茶道思想。“精”指茶叶、茶具、茶水及烹煮过程,必须精心选择,精益求精。“俭”指的是不铺张浪费,以自然为美。茶礼一般有“净手、行礼、调息、识具、泡茶、奉茶”六道程序,讲究待客要用好茶,沏茶要用好水,茶具要精美,奉茶要优雅,品茶要雅致。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养性,人们以茶悟道,学茶礼、品茶香、享茶趣,从而怡然自乐,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提高生活的质量。与之相比,“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中的“和”理念主要指天人合一、阴阳平和、调和致中、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家庭亲和等,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因此,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教化大学生文明知礼。

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诗词、绘画、书法、宗教、曲艺等有效融合,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陶冶情操,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于品茗之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强调“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价值追求,强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工匠精神,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要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扬弃继承,深入挖掘、研究、阐释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资源,汲取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在积极传承发扬光大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亲和力和凝聚力。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产物,无论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注重强调“和谐”“和敬”“和平”“和廉”“和气”“和爱”等。中医药文化中的“和”理念强调医者在临证诊治时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医患关系上,要以和谐为目的,对待病患要待患若亲、诚信笃实、普同一等;在身心修养上,要涵养品性、澄神守中、行为友善;在同道关系上,要体现礼让谦和,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让谦逊。从这点而言,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德育功能丰富,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研究和深入发掘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优秀医学人才。(李隽)

本文网址:http://m.bijiaogao.com/xindetihui/205548.html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最新更新

热门阅读